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99)
2023(6165)
2022(5560)
2021(5123)
2020(4663)
2019(11129)
2018(10898)
2017(21959)
2016(12330)
2015(13934)
2014(14241)
2013(14423)
2012(13748)
2011(12529)
2010(12622)
2009(11965)
2008(12175)
2007(11430)
2006(9802)
2005(9037)
作者
(39655)
(33144)
(33068)
(31775)
(21040)
(16112)
(15359)
(12967)
(12561)
(11881)
(11245)
(11168)
(10743)
(10699)
(10687)
(10593)
(10535)
(9889)
(9701)
(9622)
(8468)
(8433)
(8409)
(7652)
(7537)
(7519)
(7485)
(7465)
(6860)
(6706)
学科
(51853)
经济(51815)
(30080)
管理(29371)
方法(27014)
数学(24489)
数学方法(24296)
(23878)
企业(23878)
(17827)
银行(17682)
(16956)
(16382)
(13342)
(13291)
(13207)
中国(12709)
(11385)
金融(11382)
地方(10622)
(10269)
制度(10263)
(9635)
贸易(9630)
业务(9459)
(9337)
业经(9081)
农业(8519)
(8488)
财务(8475)
机构
大学(183761)
学院(181297)
(73963)
经济(72323)
管理(65250)
研究(64345)
理学(55658)
理学院(54950)
管理学(53918)
中国(53857)
管理学院(53599)
科学(42918)
(42266)
(38967)
(35263)
(34220)
农业(34165)
研究所(32477)
业大(32196)
中心(30342)
(28914)
财经(27482)
(24859)
北京(24218)
经济学(23960)
(22886)
(22401)
(22366)
师范(21947)
经济学院(21925)
基金
项目(119463)
科学(91283)
基金(85854)
研究(80496)
(76576)
国家(76001)
科学基金(63102)
社会(49225)
(47643)
社会科(46713)
社会科学(46695)
基金项目(45736)
自然(42858)
自然科(41833)
自然科学(41808)
自然科学基金(41074)
(40309)
教育(37418)
资助(36912)
编号(31757)
重点(27860)
(26501)
(26001)
成果(25986)
计划(24437)
(24200)
科研(24013)
创新(22864)
课题(22345)
科技(22113)
期刊
(77317)
经济(77317)
研究(52253)
(37076)
学报(36956)
中国(32642)
科学(30531)
(29313)
金融(29313)
(27268)
大学(26288)
学学(25296)
农业(23087)
管理(20948)
财经(14311)
技术(14297)
教育(13786)
经济研究(12528)
(12227)
(12171)
业经(11996)
问题(11102)
(10324)
理论(9835)
业大(9607)
技术经济(9424)
统计(8975)
实践(8930)
(8930)
(8548)
共检索到270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建建  高权新  张晨捷  彭士明  王建钢  施兆鸿  
实验对野生和养殖银鲳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菌群结构进行了定性对比分析,并对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野生和养殖种群的消化道菌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种群消化道各部分之间菌群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养殖和野生银鲳均在幽门盲囊中具有最多的可培养细菌菌株,但野生银鲳消化道内主要菌群为嗜冷菌属(Psychrobacter)和Pseudochrobactrum,养殖银鲳消化道主要菌群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两种群共有细菌仅一株,即Psychrobacter piscatorii strain VSD5...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建建  施兆鸿  高权新  彭士明  
采用酶学分析法研究了单因子(温度、p H、发酵时间)变化对野生银鲳(pampus argenteus)消化道内同时分泌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中两种以上的5株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即通过测定酶活力的大小找到每株菌最适产酶条件范围。结果显示,在温度31~37℃、p H 7~8、发酵时间3 d的条件下,5株产酶菌的蛋白酶活力最大;在不同温度和p H条件下,5菌株分泌的淀粉酶活力各不相同,但都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3~5 d达最大值;4株分泌纤维素酶的菌株纤维素酶活力受环境影响总体变化不大,在温度31~37℃、酸性条件(p H 5)和发酵时间4 d的条件下为活力最大;2株分泌脂肪酶的菌株在2...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姜燕  徐永江  于超勇  柳学周  王滨  郑炜强  官曙光  史宝  陈佳  柯巧珍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的菌群结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了大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菌群组成及分布,并对比研究了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下的消化道菌群;同时,结合生化分析方法解析2种模式下消化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菌群多样性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f))、Fructo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等代表的菌属为共有优势菌群。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Anaerostipes等的丰度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而乳杆菌科、E01_9C_26_marine_group(o)所代表的菌属及黄杆菌属等则相反;普氏菌属(Prevotella_9)、乳杆菌科代表的菌属为2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主要差异菌属。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幽门盲囊和肠道中的菌群组成及其参与营养和免疫相关代谢通路的基因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胃部的菌群组成和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存在明显差异;而网箱养殖大黄鱼胃部与幽门盲囊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间的差异相对较小。2种养殖模式下的大黄鱼消化道菌群与饲料菌群相近。另外,胃和幽门盲囊也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说明,整个消化道还具有一定的化学免疫屏障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健康养殖提供基础参考,并为消化道菌群生理功能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梅  练青平  倪蒙  郭爱环  原居林  
为探究养殖过程中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消化酶、消化道组织结构及菌落结构的影响。实验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4条水槽设置为流水组2条和对照组2条,进行为期153 d的养殖实验,分别在养殖中期和末期测量大口黑鲈相关生长、生化指标及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养殖中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低于对照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持续下降,但成活率一直高于静水组。(2)养殖中期,流水组肝脏SOD和CAT显著高于静水组,流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流水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抗氧化酶和消化酶均不同程度下降,但流水组SOD仍显著高于静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3)流水组大口黑鲈肠绒毛高度及密度均明显高于静水组,且养殖中期分泌消化酶较多,运动加强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4)养殖中期,流水养殖使大口黑鲈肠胃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高,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肠胃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不断下降;养殖中期流水组和静水组胃分别为柔膜菌门和蓝细菌,静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流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至养殖后期时,流水组和静水组胃肠优势菌群均为柔膜菌门;而养殖水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研究表明,IPRA模式下的持续运动会降低其生长指标,但能够提高其成活率,增强其免疫和消化能力,改善肠胃菌群结构,尤其是处于生长期效果更明显,而至养殖末期运动状态可能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疾病,应加强养殖管理。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程璐  蔡俊鹏  
从汕尾健生鲍鱼养殖场成鲍养殖水体和消化道中分离筛选到22株弧菌,其中14株来自成鲍消化道,8株来自养殖水体。本文对这两种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了致病因子(胞外酶及溶血毒素)的分析比较,同时采用API条带法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发现,消化道中除1株溶藻弧菌和3株最小弧菌外,其余均为河流弧菌;而水体中除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各1株外,其他也均为河流弧菌。实验还发现,在5株胞外酶分泌能力最强的弧菌中,只有Sh031株是副溶血弧菌,另外4株(Bh14、Sh02、Sh08、Sh05)均为的河流弧菌。结果显示,无论是养殖水体还是消化道,河流弧菌都应视为一种海水养殖贝类(鲍)的主要条件致病菌,是能力较强的胞外致...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周志刚  石鹏君  姚斌  何夙旭  
采取免培养的16S rDNA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集约化海水网箱养殖圆白鲳Ephippus orbis(体重17.7±3.0 g)包括胃壁、胃内容物、肠壁及肠内容物在内的消化道菌群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DGGE指纹图谱显示圆白鲳胃内容物、胃壁及肠壁有7条明显条带,肠内容物有6条明显条带,提示圆白鲳消化道可能存在着较丰富细菌群落;针对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表明胃内容物及肠内容物细菌组成相似度最高达90.0%,而胃壁与肠壁的相似度相对较差达80%。半定量分析表明圆白鲳消化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变异系数均大于47.4%,暗示圆白鲳消化道趋向于以一种或极少数种细菌占统治地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施兆鸿  王建建  高权新  
采用16S r DNA-PCR菌群分离鉴定的方法,对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幼鱼的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菌群结构进行了鉴定,用产酶菌筛选培养法对产消化酶的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并测试了各菌株消化酶的活力。研究发现,云纹石斑鱼幼鱼消化道内可培养的主要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其中产消化酶的菌株占可培养菌的55.6%。在产酶菌中,同一株菌产3种酶的有5株;...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周志刚  石鹏君  姚斌  何夙旭  苏永全  
从海水鱼消化道结构、消化道菌群结构、消化道菌群功能及消化道菌群结构研究手段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海水鱼消化道菌群结构的研究进展。指出海水鱼消化道菌群结构受到生长发育阶段、养殖环境及饵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论述了正常消化道菌群的重要功能,比较分析了目前消化道菌群结构不同研究手段,阐明了消化道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为筛选高效、专一性、可定植性的海水鱼益生菌奠定了基础。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彭士明  黄旭雄  赵峰  施兆鸿  李伟微  
比较了野生与养殖银鲳幼鱼氨基酸的含量。结果显示,野生与养殖银鲳鱼体中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组氨酸含量最低,必需氨基酸中均以赖氨酸含量最高,并且四种呈味氨基酸的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养殖银鲳鱼体中脯氨酸含量较野生银鲳明显升高(变异系数为11.16%),但丝氨酸、酪氨酸及八种必需氨基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及精氨酸)的含量均较野生银鲳低。养殖银鲳氨基酸总量(54.17 g/100 g干物质)与必需氨基酸总量(27.16 g/100 g干物质)均分别低于野生银鲳鱼体中的氨基酸总量(57.92 g/100 g干物质)与必需氨基酸的总...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史秀清  张正  王印庚  于永翔  邓威  李华  
采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育苗生产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仔稚鱼的消化道、投喂饵料和养殖水源中的可培养细菌进行了菌群结构分析和优势菌株的16S r DNa同源性比较,揭示其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结果显示,在大菱鲆仔稚鱼5-36日龄的不同发育时期,消化道中的细菌数量呈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7-26日龄期间,仔稚鱼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数量级在105-106 cFu/g以上,并且与其他时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弧菌总量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17日龄之前与之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至投喂颗粒饵料期,细菌总量和弧菌总量均稳定在104...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史秀清  张正  王印庚  于永翔  邓威  李华  
采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育苗生产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仔稚鱼的消化道、投喂饵料和养殖水源中的可培养细菌进行了菌群结构分析和优势菌株的16S r DNA同源性比较,揭示其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结果显示,在大菱鲆仔稚鱼5-36日龄的不同发育时期,消化道中的细菌数量呈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7-26日龄期间,仔稚鱼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数量级在105-106 CFU/g以上,并且与其他时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弧菌总量呈现先升高后稳定的变化趋势,17日龄之前与之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至投喂颗粒饵料期,细菌总量和弧菌总量均稳定在104...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沈涛  邓斌  陈南南  傅罗琴  郑佳佳  李卫芬  
用含复合芽孢杆菌(105cfu/g饲料,枯草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以1∶1比例混合)的基础日粮,按体重3%的日投饵量,饲喂体重(51.37±0.58)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饲养实验4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肠道内容物胰蛋白酶活性提高了79.46%(P<0.01);肝胰腺脂肪酶活性提高了16.82%(P0.05)。肠道菌群数量分析显示,处理组肠道芽孢杆菌数均显著提高(P<0.01),弧菌和大肠杆菌数显著降低(P<0.01)。结果提示,饵料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能够改善草鱼肠道菌群组成,并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艳霞  张靖婧  周叶青  王荦  林志萍  丁君  常亚青  
为探究北方吊笼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及其养殖环境菌群结构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解析刺参肠道和养殖环境菌群结构和功能特征,并初步探讨刺参肠道及其养殖环境菌群相关性。结果显示,刺参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养殖水体(P<0.05)。刺参肠道及养殖水体主要优势菌门均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二者存在13个相对丰度大于0.1%的共有核心菌属。此外,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特异性菌群主要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海泥海球菌属(Halioglobus)、Lutimonas和Woeseia为代表。基于KEGG代谢通路数据库,共注释到300条三级代谢通路,其中146条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刺参肠道菌群差异代谢通路主要表现在代谢方面,具体表现为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蛋白质消化吸收和鞘脂类代谢。研究表明,刺参肠道菌群种类与其养殖水体呈高度相似性,但相对丰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旨为北方刺参吊笼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金敏  吴志新  曾令兵  王树云  毕鹏  陈孝煊  
对黄颡鱼肠道及所处水体菌群的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各肠段中好氧和兼性厌氧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5.27±0.74、6.26±0.36、7.56±0.61。厌氧菌数量远大于好氧和兼性厌氧菌,相差约2~3个数量级,双歧杆菌为厌氧菌的优势菌。养殖水体中细菌数量的对数值为4.80±0.73,表明水体中营养盐浓度不高。黄颡鱼肠道与养殖水体中的优势菌基本相同,均为气单胞菌属、肠杆菌科和不动杆菌属。此外,对患细菌性出血病的黄颡鱼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显示,患病鱼肠道细菌数量显著增加,气单胞菌相比健康黄颡鱼增加18.3%~33.6%,细菌种类明显减少。表明气单胞菌等重要条件致病菌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菲  孙慧玲  许强  谭杰  燕敬平  王清印  
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前肠、中肠和后肠内含物的细菌群落组成。通过软件Bio-rad Quantity one分析DGGE指纹图谱,发现刺参后肠内含物的条带数目显著高于前肠和中肠(P=0.003,P=0.016),表明刺参后肠内含物的细菌多样性最高,其次是中肠;前肠内含物的细菌多样性最低。UPGMA聚类分析发现,不同刺参个体其后肠的细菌群落组成差异最小,前肠的细菌群落差异最大。经DGGE分离、条带切割和序列测定,共获得了13条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刺参消化道内含物的细菌群落可主要归属于5大类群,即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