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28)
2023(3566)
2022(3056)
2021(2734)
2020(2486)
2019(5459)
2018(5355)
2017(9740)
2016(5908)
2015(6496)
2014(6432)
2013(6322)
2012(5920)
2011(5128)
2010(5020)
2009(4462)
2008(4489)
2007(3956)
2006(3420)
2005(2987)
作者
(19615)
(16377)
(16348)
(15588)
(10752)
(8145)
(7444)
(6372)
(6256)
(5829)
(5772)
(5722)
(5629)
(5284)
(5273)
(5215)
(5201)
(5059)
(4920)
(4880)
(4257)
(4172)
(4038)
(3733)
(3681)
(3674)
(3621)
(3559)
(3530)
(3421)
学科
(21135)
经济(21113)
(13160)
管理(11727)
方法(11403)
数学(10366)
数学方法(10259)
(9685)
企业(9685)
(8776)
(5895)
中国(4635)
(4280)
业经(4220)
(4204)
贸易(4202)
农业(4137)
(4097)
地方(3790)
水产(3706)
理论(3319)
环境(3300)
技术(2929)
动物(2905)
教育(2861)
(2789)
金融(2789)
(2782)
产业(2781)
(2690)
机构
大学(85600)
学院(83388)
研究(33476)
(31369)
经济(30763)
管理(28648)
理学(25384)
理学院(25039)
科学(24631)
管理学(24462)
管理学院(24318)
(23562)
中国(22661)
农业(19289)
(19145)
业大(18251)
研究所(18184)
(17875)
中心(14480)
(13264)
农业大学(12653)
(12589)
(12540)
(11819)
(11319)
实验(11206)
(11017)
师范(10967)
研究院(10801)
北京(10793)
基金
项目(63414)
科学(48071)
基金(45447)
(43376)
国家(43063)
研究(40146)
科学基金(34435)
(25150)
社会(24745)
基金项目(24189)
自然(24161)
自然科(23601)
自然科学(23590)
社会科(23468)
社会科学(23463)
自然科学基金(23177)
(22393)
资助(19508)
教育(18455)
重点(15367)
计划(14738)
编号(14456)
(14134)
(13882)
科技(13673)
科研(13464)
(12988)
(12300)
创新(12255)
(11869)
期刊
(29005)
经济(29005)
学报(22186)
研究(20550)
(18873)
科学(17834)
大学(15426)
中国(15199)
学学(14837)
农业(13109)
(8656)
管理(8473)
教育(7879)
(7362)
业大(6478)
技术(5460)
农业大学(5374)
(5310)
林业(5267)
(5178)
金融(5178)
经济研究(4926)
财经(4876)
科技(4850)
业经(4295)
(4244)
统计(4153)
问题(4135)
中国农业(3855)
水产(3797)
共检索到1152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际英  马晶晶  李宝山  柳旭东  宋志东  苗淑彦  李培玉  王世信  黄炳山  张利民  
分析了野生与人工养殖褐牙鲆亲鱼肝脏、背肌及卵中硒、铁、锰、铜、铬、镉和铅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野生褐牙鲆亲鱼肝脏中硒、铁含量均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铜含量则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野生褐牙鲆亲鱼背肌中除硒和锰的含量显著高于养殖亲鱼外(P0.05);野生褐牙鲆亲鱼卵中硒、铁和锰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其中硒的含量约为养殖亲鱼的1.7倍,铁的含量约为养殖亲鱼的2.0倍,而锰含量则为养殖亲鱼的2.8倍。养殖褐牙鲆亲鱼卵中镉含量与野生亲鱼相比高出78%(P<0.05...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际英  李培玉  宋志东  王世信  李宝山  黄炳山  张利民  
为了探明野生和人工养殖褐牙鲆亲鱼的繁育性能和卵巢发育之间的关系,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将处于Ⅲ~Ⅳ期和Ⅴ期的野生和养殖褐牙鲆亲鱼中肌肉、肝脏及卵巢氨基酸含量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褐牙鲆肌肉、肝脏、卵巢3种组织器官中总氨基酸含量大小关系为肌肉>卵巢>肝脏;(2)发育同期的野生和养殖亲鱼肌肉中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并且随着性腺的成熟,野生和养殖亲鱼肌肉中大部分氨基酸较为稳定,其中含量变化显著的必需氨基酸为蛋氨酸、组氨酸(P<0.05);(3)发育同期的养殖亲鱼肝脏中大部分氨基酸含量高于野生亲鱼,随着性腺发育,野生和养殖亲鱼肝脏中氨基酸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4)在Ⅴ期卵巢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际英  苗淑彦  张利民  王世信  柳旭东  黄炳山  孙永智  
为研究脂肪酸对牙鲆繁育性能的影响,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野生和养殖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及卵中脂肪酸组成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牙鲆肌肉、肝脏和卵中脂肪含量大小关系为肝脏>卵>肌肉。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肝脏脂肪含量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2)牙鲆亲鱼3种组织中均检测出21种脂肪酸。野生亲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肝脏和卵中SF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MU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3)野生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尤其是肝脏和卵中C...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际英  李宝山  马晶晶  柳旭东  宋志东  苗淑彦  李培玉  王世信  黄炳山  张利民  
为探讨养殖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亲鱼后代较野生亲鱼后代质量下降这一问题,本实验分析了野生与人工养殖(包括营养强化处理)褐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及卵中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的差异,并进行了养殖褐牙鲆维生素营养强化的探索实验。结果显示,野生与养殖亲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无显著差异,野生亲鱼卵中维生素A含量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野生亲鱼肝脏和卵中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维生素E含量在野生和养殖亲鱼各组织内均有显著差异(P<0.05),仅肝脏中养殖亲鱼显著低于野生亲鱼(P<0.05),其余...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际英  苗淑彦  李宝山  王世信  黄炳山  张利民  
为探讨牙鲆亲鱼性腺发育和脂肪酸的关系,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野生褐牙鲆亲鱼在性腺发育不同阶段的肌肉,肝脏和卵的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的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其中Ⅲ-Ⅳ期亲鱼肝脏脂肪含量显著低于Ⅴ期亲鱼;Ⅲ-Ⅳ期及Ⅴ期牙鲆亲鱼各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均有差异,以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差异较为显著。Ⅴ期卵的脂肪酸组成中含有大量的n-3HUFA,EPA、DPA和DHA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发育同期的其它组织;Ⅲ-Ⅳ期亲鱼肝脏中DHA/EPA的比例显著高于Ⅴ期亲鱼,卵中EPA/ARA的比例显著低于Ⅴ期亲鱼。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PUFA与牙鲆亲鱼的性腺发育关系较为密切,为了保证牙鲆亲...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涛  庄平  章龙珍  张征  周运涛  蓝泽桥  王正凯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和小体鲟(Acipenserruthenus)的精浆中7种微量元素(K、Na、Mg、Zn、Cu、Fe、Mn)的含量。施氏鲟分别取自宜昌和荆州,小体鲟取自宜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类和产地的鲟精浆中微量元素含量有差异,其中2条不同产地施氏鲟精浆Zn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施氏鲟和小体鲟精浆Na、K含量与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有很大差异,在2种鲟精浆中Na与K浓度之比为10~14。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建华  陈新军  刘必林  方舟  
实验通过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分析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耳石的微量元素,了解其微量元素组成及其与表温关系,推测其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环境。结果表明,茎柔鱼耳石含有54种元素,其中Ca、Na和Sr为主要元素。总体耳石Sr/Ca大于太平洋褶柔鱼、巴塔哥尼亚枪乌贼和黵乌贼。胚胎期耳石Sr/Ca最高,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Sr/Ca与表温呈反比例关系。不同孵化月份的茎柔鱼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耳石Sr/Ca差异不明显。Ba/Ca可看做茎柔鱼垂直移动的指标元素,茎柔鱼仔鱼至成鱼期耳石Ba/Ca呈"U"型变化,与其幼体生活在海水表层,成体生活在较深层海水相对应。茎柔鱼耳石Mg/Ca核心高外围低,可能与耳石生长率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陆化杰  刘必林  陈新军  方舟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东太平洋海域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分布很广,群体结构和生活史过程复杂。头足类耳石生态信息丰富,多被用于生活史重建、群体划分等领域的研究。本研究根据我国鱿钓船2007和2008年在智利外海采集的茎柔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分析了18枚茎柔鱼耳石的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分布特性。分析表明,茎柔鱼耳石主要由48种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前10位元素分别为钙(Ca)、锶(Sr)、钠(Na)、硅(Si)、钾(K)、镁(Mg)...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康文星  
对广西中部丘陵区的 4个不同年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内Fe、Cu、Zn、Mn、Pb、Ni、Cd等 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配和生物循环以及它们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地土壤中 ,微量元素含量以Fe最高 ,Mn次之 ,Cd最低 ,随林分年龄的增加 ,微量元素含量均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垂直分布规律。在枯枝落叶层的分解过程中 ,Fe、Cu、Zn、Mn、Pb、Ni分解速度比Cd快。林木各器官微量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根 >叶 >枝 >皮 >干 ,微量元素在各器官中含量均以Fe >Mn >Zn >Cu >Pb >Ni >Cd为序 ,Pb、Cd在根系中含量高于其他器官。随着林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天翔  张秀梅  朱杰  柳广东  张亚平  
对养殖褐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的线粒体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测得的目的DNA片段的长度为410bp,其A(104bp)、T(119bp)、C(117bp)、G(70bp)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5.4%、29.0%、28.5%、17.1%。在28个褐牙鲆个体中共出现了3种单倍型。白化褐牙鲆出现的第1种和第3种单倍型个体数分别为10尾(占白化褐牙鲆样本数的90.91%)和1尾(9.09%);6尾黑化褐牙鲆均出现第1种单倍型(100%);正常褐牙鲆出现的3种单倍型尾数分别为7尾(占正常褐牙鲆样本数的55.56%)、2尾(22.22%)和2尾(22.22%...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维旭  张骥诚  刘学群  王春台  刘新琼  
为了优化籼稻品种的组织培养特性,以N6培养基为基础,分析了微量元素3种不同浓度处理对籼稻品种粤泰B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诱导率及褐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元素的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影响不大,而对褐化的控制有明显的影响,在1.2倍浓度下愈伤组织的褐化率最低为10.35%,并且愈伤组织致密、状态较好,0.8倍次之,褐化率为26.15%,而一般使用的1.0倍浓度下褐化率为44.55%,褐化情况是最严重的,并且愈伤组织软化,状态很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龙华  周运涛  徐进  陈建武  张燕  汪登强  
测定了3种■(白缘■Liobagrus marginatus、拟缘■Liobagrus marginatoides、黑尾■Liobagrus nigricauda)肝、肾、肌肉和尾鳍4种组织中铬、锰、铁、铜和锌的含量,并将其与鲫(Carassius aur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鱼体5种微量元素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白缘■、黑尾■、拟缘■、鲫、黄颡鱼;肌肉中5种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拟缘、黄颡鱼、鲫、黑尾■、白缘■;白缘■对铬和锌的富集作用比较突出,在上述几种组织中肝脏的富集作用最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家春  林昌虎  杨钧屹  李朝桢  王永  杨加文  戚燕强  
[目的]为了解野生白及生长的土壤化学特性及有效态微量元素特征,明确白及栽培的适生土壤环境,为白及人工栽培的土壤环境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野生白及生长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野生白及生长土壤的微量元素有效态与化学特性进行调查,分析白及生长土壤的化学特性及有效态微量元素丰缺水平,并探讨影响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的制约因素。[结果]野生白及生长的土壤pH为7.65~7.99,有机质为26.86~280.58 g/kg,全氮为1.55~14.44g/kg,全磷为0.47~0.99 g/kg,全钾为1.89~19.52 g/kg;碱解氮为99~641 mg/kg,有效磷为2.40~18.75 mg/kg,速效钾为70~122 mg/kg;有效铜为0.45~1.70 mg/kg,有效锌为0.83~14.66 mg/kg,有效铁为11.80~119.85 mg/kg,有效锰为24.88~52.55mg/kg。[结论]适宜白及生长的土壤环境为弱碱性,有机质、全氮及全磷含量较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与速效钾含量较高;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对土壤微量元素铜和锰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有效磷与土壤微量元素锌及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白及人工种植过程中,选择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有效磷丰富的土壤,可提高土壤有效锌和有效铁含量,更有利于白及的生长及品质的形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进  刘俊荣  赵前  曲秦坤  刘悦朋  徐昙烨  田元勇  
为构建工厂化养殖鱼类鲜活品质的渔后调控技术体系,以极限品质为着眼点,解读海水养殖白肉鱼刺身级品质形成及变化机制,以褐牙鲆为研究对象,从致死方式着手,探究肌肉品质的极限,即通过极端处置以探索其鲜活品质的极限。以破髓处置(SCD)得到上限品质,窒息致死(SA)得到下限品质,对照商业操作即断髓处置(SCC),3个致死处理组均于2 ℃下冷藏120 h。期间分别对僵直、断裂强度、肌肉收缩率、肌肉pH值、ATP及关联物、白度、显微结构和体表颜色进行分析。致死应激对品质及稳定性的影响至关重要,最强致死应激SA组死后6~12 h快速进入僵直,随即解僵。而最低致死应激SCD组死后48~72 h方达到最大僵直,且僵直指数缓慢上升,呈现出最好的冷藏稳定性。常规商业处置SCC组则介于二者之间,但明显优于下限SA组,逊于上限SCD组。同样的,最低致死应激SCD组保留最高的ATP,死后12 h各处理组肌肉ATP含量由初始的3.13 μmol/g分别下降至SCD组2.13 μmol/g、SCC组1.99 μmol/g及SA组0 μmol/g 。肌肉降至极限pH的时间分别为SCD组在48 h,SCC组在48 h,SA组则在死后12 h变达到极限。观察及色度分析结果表明,最强致死应激SA组肌肉外观最差,表现在最低的L*值,更高的a*值和较低的b*值。肌肉显微结构观察发现,SA组细胞间隙最大且最不稳定。从鱼体表面也可以明显观察到致死应激强度造成的影响,应激越大充血越突出。【结论】综上,脊髓破坏这种最低应激强度破坏了运动神经系统,尽量减少由脊髓反射引起的肌肉运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活体褐牙鲆的死前应激,是满足极限品质的关键因素。【意义】研究为通过控制致死应激获得最佳品质提供参考。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董晓煜  张秀梅  张沛东  
20±0.4℃及循环水条件下,研究了溶解氧与养殖密度对褐牙鲆幼鱼(全长11.84±0.45cm)血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溶解氧含量和养殖密度设置为两种模式:5.5±0.5mg/L(空气充氧)对应养殖密度为100、200、300和400ind/m2与14±2mg/L(纯氧充氧)对应养殖密度为200、400、600和800ind/m2。实验历时30d,存活率均达到94%以上。结果表明,(1)空气充氧条件下,红细胞数目(RBC)、白细胞数目(WBC)、血红蛋白(Hb)含量均有随养殖密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纯氧充氧条件下,3项指标也有随养殖密度增大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