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71)
2023(2993)
2022(2829)
2021(2722)
2020(2361)
2019(5271)
2018(5305)
2017(10256)
2016(5617)
2015(6478)
2014(6460)
2013(6176)
2012(6093)
2011(5493)
2010(5672)
2009(5522)
2008(5743)
2007(5406)
2006(4950)
2005(4520)
作者
(17733)
(15158)
(14887)
(14188)
(9662)
(7399)
(6724)
(5855)
(5737)
(5379)
(5172)
(5011)
(4789)
(4750)
(4743)
(4501)
(4501)
(4462)
(4394)
(4341)
(3856)
(3743)
(3609)
(3465)
(3448)
(3322)
(3299)
(3264)
(3052)
(3047)
学科
管理(22493)
(21781)
经济(21744)
(17828)
(15865)
企业(15865)
方法(9828)
环境(8930)
数学(7760)
数学方法(7586)
(7043)
(6624)
(6466)
(6141)
中国(5061)
(5059)
(4703)
财务(4691)
财务管理(4678)
理论(4610)
业经(4596)
企业财务(4489)
(4337)
规划(4082)
(3964)
贸易(3959)
环境规划(3927)
(3872)
(3866)
农业(3803)
机构
大学(88643)
学院(87007)
管理(33689)
(32940)
经济(32173)
理学(29178)
研究(28928)
理学院(28848)
管理学(28245)
管理学院(28113)
中国(22495)
科学(18988)
(18983)
(16070)
(15857)
(15497)
研究所(14033)
(13716)
中心(13582)
业大(13385)
财经(12855)
农业(12533)
北京(11742)
(11586)
(11532)
师范(11347)
(10941)
(10319)
经济学(9491)
财经大学(9453)
基金
项目(56163)
科学(44331)
基金(41796)
研究(38751)
(37106)
国家(36794)
科学基金(31662)
社会(24970)
社会科(23540)
社会科学(23531)
基金项目(22094)
自然(21681)
(21228)
自然科(21201)
自然科学(21194)
自然科学基金(20823)
(18020)
教育(17943)
资助(17889)
编号(15233)
成果(13080)
(12701)
重点(12477)
(11136)
科研(10966)
(10965)
教育部(10741)
大学(10522)
人文(10355)
国家社会(10270)
期刊
(38248)
经济(38248)
研究(23749)
中国(17912)
学报(16095)
科学(14857)
(14078)
(13386)
管理(12992)
大学(12124)
学学(11466)
农业(9277)
教育(9031)
(7268)
金融(7268)
财经(6918)
技术(6814)
(5964)
业经(5675)
经济研究(5287)
图书(5175)
(5106)
问题(4945)
(4689)
资源(4342)
技术经济(4241)
(4238)
业大(4081)
统计(3972)
理论(3839)
共检索到131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博  孟玲  李保平  
为探究寄生蜂寄生率与寄主密度的依赖方式及其与寄生蜂搜寻选择寄主行为的关联,以斜纹夜蛾幼虫为寄主在大豆田进行了斑痣悬茧蜂野外释放-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寄生率与寄主密度的依赖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一个密度阈值(≈8头.株-1),在低于此阈值的密度范围内,寄生率随密度增大而明显降低;高于此密度阈值时,寄生率保持约50%的水平。采用跨栏模型分析寄主体质量对寄生概率和过寄生程度的影响表明,寄生率随寄主体型(用体质量表示)增大而降低,但寄主体型大小对过寄生程度(用寄主体内的卵数表示)没有显著影响,过寄生率为23.9%。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斑痣悬茧蜂在大豆植株上对寄主幼虫的搜寻采取随机方式,在寄生健康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林芳  孟玲  李保平  
采用"固定时间间隔扫描抽样"观察法,在大透明罩内观察了被斑痣悬茧蜂寄生和未寄生甜菜夜蛾幼虫的活动、取食和栖境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到寄主幼虫生长后期,被寄生幼虫的取食行为比例(3.74%)极显著低于未被寄生幼虫(15.71%),空间位移比例(8.19%)极显著低于未被寄生幼虫(32.04%),在植物叶正面的比例(47.00%)极显著高于未被寄生幼虫(24.27%),但在叶背面与未被寄生的寄主幼虫无显著差异。在植株的上部、中部和外部,两类寄主幼虫出现的比例直到幼虫生长后期才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植株上部和外部,被寄生的寄主幼虫出现的比例(分别为26.09%、5.89%)显著低于未被寄生幼虫(38.88...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以一  李保平  高小文  孟玲  
短稳杆菌(Empedobacter brevis)制剂是新近研发的防治鳞翅目害虫的细菌性杀虫剂。为评价其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研究了短稳杆菌浓度与寄主感病时间对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子代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分别用低(1.5×108mL-1)和高(3.0×108mL-1)浓度短稳杆菌液处理的大豆叶片饲喂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2龄幼虫24h,然后饲喂健康叶片,并分别于处理后第1、2、3、4和5天(感病时间)供斑痣悬茧蜂寄生。结果表明:寄主存活率随感病时间的延长而提高。短稳杆菌处理使子代蜂成虫体型减小,但高、低浓度处理之间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卢毅  李保平  孟玲  
[目的]为揭示寄生蜂发育表现是否与土壤施氮量有关,以及该关系是否依赖于寄生时的寄主龄期,对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在该因素处理下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方法]用不同施氮水平(20、50、100、200、300Mg·l-1)的盆栽大豆饲喂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分别以2龄和4龄幼虫为寄主供斑痣悬茧蜂寄生,观察子代蜂发育指标。[结果]施氮量、寄主龄期及其互作均显著影响子代蜂存活、历期、成虫体型大小和寿命,但影响的程度和格局不同:施氮量对子代蜂存活和发育历期的影响明显大于寄主龄期,而对子代蜂成虫体型大小和寿命的影响明显小于寄主龄期。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佳丽  李保平  孟玲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取食干旱胁迫下小麦的黏虫及其幼虫寄生性斑痣悬茧蜂的生长发育表现。[方法]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设置不同干旱胁迫水平(0、0.05、0.10和0.20 g·mL(-1)PEG6000)处理盆栽小麦造成生理性干旱,然后接黏虫初孵幼虫于叶上取食直至成虫羽化,观察其生活史和形态特征;并以3龄幼虫为寄主供斑痣悬茧蜂寄生,观察寄生蜂生活史和形态特征。[结果]干旱胁迫小麦对黏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体鲜质量、成虫体干质量等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高水平干旱胁迫(0.20 g·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鹿  吴珍泉  
哈氏啮小蜂对美洲大蠊卵荚的日龄具有识别能力.该蜂能寄生1-20日龄的卵荚,但偏爱寄生1-3日龄的卵荚.该雌蜂对卵荚的攻击力和产卵数随着卵荚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其雌蜂产卵管在60 s内插入5-10日龄的卵荚次数是插入1-3日龄卵荚次数的3倍多.哈氏啮小蜂雌蜂能辨别已寄生和未寄生美洲大蠊卵荚.该蜂对已寄生和未寄生卵荚的攻击率均为100%,该雌蜂产卵管在60 s内对已寄生卵荚的插入次数是对未寄生卵荚插入次数的3倍多,插入1次未寄生卵荚需要的时间是插入1次已寄生卵荚需要时间的5倍多.在同时提供已寄生和未寄生卵荚时,雌蜂选择未寄生卵荚产卵.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亚慧  李保平  
在室内采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试验,研究了斑痣悬茧蜂(M eteorus pulchricornis)对不同龄期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幼虫的选择以及后代的生长发育表现。在非选择性试验中,斑痣悬茧蜂虽然寄生所有1~5龄幼虫,但寄生率不同,对2~4龄幼虫的寄生率(>70%)显著高于对1龄(53%)和5龄(20%)幼虫的寄生;寄生不同龄期寄主幼虫的后代寄生蜂生长发育表现亦存在差异,寄生2~4龄寄主幼虫的寄生蜂结茧化蛹率(>95%)和羽化率(>90%)高于寄生1龄和5龄幼虫的,而发育历期短于寄生1龄和5龄幼虫的;但后代寄生蜂成虫的体型(用后足胫节长度表示)随寄主幼虫龄期增长而逐渐增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桦  杨伟  杨茂发  杨春平  潘武全  冯波  
采用室内试验与室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斑天牛的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表明:云斑天牛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相遇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3个阶段。在交配过程中雄虫有多次插入输精现象,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平均需要17.81min。其中,输精前抱对平均时间为2.16min,总输精时间平均为10.28min,交配过程中每次插入输精时间平均为23.4s,配后保护时间为5.37min。野外交配行为与室内试验结果一致。云斑天牛雌、雄个体交配次数差异很大,而且寄主植物对云斑天牛聚集和交配有明显影响。不同补充营养寄主对产卵量的影响试验中,云斑天牛取食光皮桦和法国冬青的枝皮面积(572.47,370.83mm2)以及...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颖  王竹红  黄建  
研究了刺桐姬小蜂雌虫的逐日产卵量、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及在不同寄主上子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雌蜂在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第3天达到产卵高峰.刺桐姬小蜂对不同寄主具有产卵选择性差异,在黄脉刺桐与刺桐东方变种上产生的虫瘿量最多,其次是刺桐,在鸡冠刺桐上未发现虫瘿.雌蜂最喜欢产卵于长1-2 cm的未展开或半展开的刺桐幼嫩叶片上,当新梢叶片大于3.5 cm时不产卵.刺桐姬小蜂一般在新梢叶片、叶柄上产生虫瘿,偶尔也在刺桐东方变种的嫩茎上产生虫瘿.黄脉刺桐和刺桐东方变种上虫瘿的出瘿率分别为49.73%和53.32%,虫瘿重量分别为32.90和38.67mg.个-1,在刺桐上虫瘿的出瘿率为0,且虫瘿重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凌  闫大琦  毛云玲  祁荣频  胡光辉  闫争亮  
测定了楚雄腮扁叶蜂雄蜂、抱卵雌蜂对云南松针叶粗提物、卵和针叶混合粗提物、已产卵雌蜂的趋向反应.结果显示,楚雄腮扁叶蜂抱卵雌蜂对这3种气味均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反应;与针叶粗提物相比,抱卵雌蜂对卵和针叶混合粗提物趋向反应更明显.雄蜂对针叶粗提物有明显趋性,但对卵和针叶混合粗提物、已产卵雌蜂均无趋向反应.野外调查表明,楚雄腮扁叶蜂雌蜂在云南松上的产卵数明显高于云南油杉;对松针针叶营养物的测定表明,云南松氨基酸含量比云南油杉多.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左永松  仲地政人  中村将  征矢野清  陈再忠  钟俊生  
选取日本冲绳地区雌性蜂巢石斑鱼为对象,描述与分析了HCG与LHRHa对该鱼催产效果的差异及注射后所引起的性腺发育变化和排卵相关的性类固醇变化,希望能为蜂巢石斑鱼的人工繁殖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实践生产中的重要参考。结果表明,HCG与LHRHa均显著促进了决定排卵的性成熟诱导物质MIS的释放以及鱼的产卵;产卵后的蜂巢石斑鱼雌二酮E2的水平显著下降,验证了蜂巢石斑鱼卵巢发育及产卵随月亮周期变化的周期性;在渔业生产中注射催产药物前,确定对象鱼卵泡发育阶段对于提高催产成功率十分重要。在LHRHa注射组,完成卵黄化的蜂巢石斑鱼催产效果最佳,卵黄化早期的鱼不产卵;HCG对卵泡发育初期的蜂巢石斑鱼的催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郑凯文  吴守欣  张冬勇  吴佳昊  杜永斌  樊建庭  
【目的】研究不同种群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方法】通过室内取食和产卵试验,测定余姚种群云斑天牛和临安种群云斑天牛对4种寄主植物(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女贞Ligustrum lucidum、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和大叶杨Populus lasiocarpa)的取食和产卵行为差异。【结果】取食试验结果显示:余姚种群云斑天牛与临安种群云斑天牛对4种寄主植物表现出不同的取食偏好性。余姚种群取食偏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黄连木、女贞、白蜡和大叶杨,余姚种群最喜欢取食黄连木。在选择性条件和无选择性条件下,取食量分别为(1 520.00±34.79)和(1 815.50±42.13) mm~2。临安种群取食偏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女贞、黄连木、白蜡和大叶杨。临安种群最喜欢取食女贞,在选择性条件和无选择性条件下,取食量分别为(1 347.33±51.95)和(1 173.00±75.54) mm~2。产卵结果试验显示:余姚种群和临安种群云斑天牛对4种寄主植物表现出比较一致的产卵偏好性,都喜欢在大叶杨上产卵。余姚种群产卵偏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叶杨、女贞、黄连木和白蜡,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在大叶杨上的刻槽数分别为(72.00±5.87)和(82.00±7.64)个,产卵数分别为(60.00±6.19)和(58.00±5.66)粒。临安种群产卵偏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叶杨、女贞、白蜡和黄连木,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在大叶杨上的刻槽数分别为(35.00±5.22)和(30.00±3.85)个,产卵数分别为(22.00±4.51)和(25.00±3.08)粒。【结论】余姚和临安种群云斑天牛为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取食偏好寄主不同。余姚种群云斑天牛偏好取食黄连木,而临安种群云斑天牛偏好取食女贞。2个种群云斑天牛产卵偏好寄主相同,均为大叶杨。图3参23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太方  奚鑫基  蒋民生  
本文报道斑头陡盾茧蜂(Ontsira palliatus)的引种繁殖及田间防治皱鞘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sinoauster)的效果。林间放蜂当代寄生率达46.60%~61.11%,当代扩散半径达200m左右。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敏  刘方炎  李永和  
室内测定了楚雄腮扁叶蜂雌蜂在云南松针叶不同部位的产卵量和雌蜂对松针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趋向反应,并运用GC-MS方法分析了健康松针和衰弱松针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楚雄腮扁叶蜂雌蜂在健康松针上的产卵量多于衰弱松针,且在健康松针中部的产卵量最高;健康松针中部挥发性物质对雌蜂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健康松针和衰弱松针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挥发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β-蒎烯、石竹烯、β-榄香烯、α-石竹烯、毕澄茄烯等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且健康松针和衰弱松针均产生了各自的特异性挥发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何俊华  王德安  
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体黑色,腹部有时呈黑褐色,第2+3节背板赤黄色;触角黑褐色,柄节基部多半红褐色。须淡黄色;足赤黄色,基部或中后足基节基部黑褐色;翅基片淡赤色,翅稍带烟褐色,翅痣和翅脉暗褐色,翅痣基部有黄白色斑。 头横形,向后圆形收窄。颜面和颊具革状细皱。额和头顶具细刻点。唇基基部稍隆起,与颜面微分开;幕骨陷深。颚眼距稍长于上颚基宽。单复眼间距约为单跟直径的2.8倍。触角18节,约与体等长;雄性较粗而长。上颊等于(♀)或稍长于(♂)复眼横径。前胸背板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