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67)
2023(10059)
2022(8902)
2021(8491)
2020(7077)
2019(16446)
2018(16494)
2017(31387)
2016(17454)
2015(19673)
2014(19481)
2013(19315)
2012(17657)
2011(15750)
2010(15582)
2009(13880)
2008(13311)
2007(11320)
2006(9681)
2005(8235)
作者
(52359)
(43414)
(43208)
(41125)
(27540)
(21059)
(19431)
(17264)
(16621)
(15378)
(15052)
(14621)
(13772)
(13709)
(13399)
(13396)
(13324)
(12921)
(12315)
(12299)
(11033)
(10539)
(10519)
(9761)
(9720)
(9693)
(9580)
(9546)
(8805)
(8691)
学科
(63368)
经济(63299)
管理(46533)
(44164)
(36989)
企业(36989)
方法(31458)
数学(27246)
数学方法(26907)
(18336)
(16852)
中国(15530)
(15307)
业经(13946)
地方(13073)
(11413)
农业(11275)
理论(11198)
(10932)
贸易(10927)
环境(10710)
(10581)
技术(10396)
(10061)
(10016)
财务(9958)
财务管理(9944)
企业财务(9441)
教育(9142)
(9057)
机构
大学(243068)
学院(241226)
管理(96124)
(86548)
经济(84492)
理学(84185)
理学院(83214)
研究(82709)
管理学(81573)
管理学院(81176)
中国(58513)
科学(57354)
(52511)
(46038)
(43067)
业大(42625)
研究所(40120)
(38340)
中心(36952)
农业(36689)
(33856)
北京(32912)
(32296)
师范(31929)
财经(31447)
(30392)
(28698)
(27847)
技术(26971)
师范大学(26012)
基金
项目(177487)
科学(137414)
基金(127642)
研究(123999)
(114138)
国家(113253)
科学基金(95463)
社会(74243)
社会科(70159)
社会科学(70140)
(70069)
基金项目(69300)
自然(66140)
自然科(64525)
自然科学(64505)
自然科学基金(63326)
(60010)
教育(56081)
资助(52306)
编号(50297)
重点(40302)
成果(40000)
(37674)
(37440)
(36732)
计划(35000)
科研(34892)
课题(34548)
创新(34279)
大学(32193)
期刊
(89776)
经济(89776)
研究(66279)
学报(47163)
中国(41553)
(41218)
科学(41206)
大学(33945)
管理(33295)
学学(32237)
农业(29165)
(26814)
教育(25808)
技术(19452)
(15632)
金融(15632)
(15428)
业经(14893)
财经(13930)
经济研究(13744)
科技(13632)
图书(13604)
业大(13094)
林业(12622)
理论(12257)
(12230)
资源(12123)
(11610)
问题(11600)
实践(11584)
共检索到334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韩晓增  
通过系统定位轮作试验,建立大豆正茬、迎茬、重茬的种植方式。在不同生育期,测定了大豆植株氮磷钾含量和积累。结果表明;在各个生育期大豆植株氮磷钾含量和积累总量均为正茬>迎茬>重茬。影响大豆植株氮磷钾的含量和积累的主要原因是:病虫危害大豆根部导致吸收和运输受阻以及受茬口影响,土壤中的氮磷钾活性变低,大豆固氮能力下降,氮磷钾的积累与产量相关。重茬大豆植株氮磷钾积累总量较正茬分别减少41.81%,48.78%,36.02%;大豆经济产量重茬较正茬减少31.55%,迎茬较正茬减少15.53%。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苏文会  封焕英  范少辉  许庆标  周金明  杨松红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经济和生态竹种[1-6],其养分管理和丰产培育技术一直是重要研究内容[7-12];然而,由于毛竹大小年和异龄结构等特点,迄今丰产经营的毛竹林肥培仍多凭经验,施肥量和肥培重点对象不明确,极易造成养分流失、肥力降低和环境污染。为此,近年来作者及课题组成员从毛竹生长发育规律出发,系统研究了自冬笋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永亮  刘基业  戴庆林  
本文研究了荞麦产量与植株幼苗期氮、磷最适合量的关系,提出了氮、磷化肥的诊断施肥指标与失调、失控指标。结果表明,在荞麦出苗后10天,幼苗期植株含氮量最适范围为2.73~2.84%,产量与含氮量呈抛物线模式,y=-402.3+354.2x-62.35x~2;边际含氮量2.84%;低于2.73%时为氮素失调区,氮素供应不足,应补施氮肥。植株全磷含量最适范围为0.43~0.57%,产量与苗期植株含磷量的回归方程y=67.96+100.49x-88.68x~2;边际含磷量0.567%,低于0.43%时为磷失调区,磷素供应不足,应补施磷。施用尿素可以提高苗期含氮量;y=2.476+0.0498x,即亩增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灿   汤伟   黄璜   任勃   周天送   吴良洁   王忍  
为探究茭白种养模式的施肥策略,设置茭虾共作(ZC)、茭白单作(Z) 2个处理,研究茭虾共作对土壤氮磷含量、茭白产量和茭白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2021-202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茭虾共作模式较茭白单作模式采茭期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85%~38.89%、5.45%~13.79%、6.19%~61.79%,净茭产量提高了5.10%~19.54%,采茭期茭白茎、叶、净茭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4.41%~16.58%、10.28%~15.15%、10.57%~21.45%。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氮含量显著增加了25.74%,但在孕茭期茎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6.76%;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孕茭期茎的氮含量显著减少了23.75%,在分蘖期叶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2.08%,2 a全生育期同一器官的钾含量在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于养分积累,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在分蘖期叶的氮、磷、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显著减少26.04%、27.27%、30.11%,但在采茭期茎的氮、钾积累量和叶的氮、磷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8.80%、38.41%和44.77%、35.71%;2022年在氮肥减量、饲料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磷积累量和茎的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显著增加30.0%和30.77%。关于养分分配,2种处理的茭白在孕茭期和采茭期氮素的分配均以茎、叶为主,而磷、钾元素的分配均以茎为主,茎分配比例在42%~66%。对于养分转运,2021年2种处理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转运上大多为表现为“库”器官,而在钾转运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钾转运量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因此,在茭虾共作模式中适当减少肥料、饲料的投入,能促进形成合理的源库关系,有利于茭白产量的形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斌  黄恒川  黄承标  黄海仲  吴庆标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秃杉人工林的N、P、K、Ca和Mg等5种营养元素含量、积累和分配及其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分营养元素含量大小次序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干材;林木各组分营养元素含量以N,Ca或K最高,其次是P,Mg最低。8、14和28年生林分营养元素积累总量分别为574.79、833.21和1 214.11kg.hm-2,其中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量依次占92.87%、86.74%和85.88%,林下植被层依次占2.02%、2.99%和4.62%,地表现存凋落物层依次占5.11%、10.27%和9.50%;乔木层均以N或Ca积累量最多,Mg最少;秃杉人工林不同组分营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燕  井宇航  王来刚  黄竞毅  贺佳  冯伟  郑国清  
【目的】氮素的精准监测和合理施用对小麦健康生长、产量及品质提升、减少农田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尤为重要。为精准监测小麦生长关键生育期植株氮含量,探索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植株氮含量预测模型的迁移能力。【方法】小区试验于2020—2022年在河南省商水县开展,在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采用M600大疆无人机搭载K6多光谱成像仪获取5波段(Red、Green、Blue、Rededge、Nir)多光谱影像。基于5个波段冠层反射率提取20种植被指数和40种纹理特征,采用相关分析从65个影像特征中筛选冬小麦植株氮含量敏感特征。基于筛选出的敏感特征,采用BP神经网络(BP)、随机森林(RF)、Adaboost、支持向量机(SVR)4种机器学习回归方法构建植株氮含量预测模型,并对模型预测效果和在不同水处理条件下模型的迁移预测能力进行分析。【结果】(1)植株氮含量与影像特征的相关系数通过0.01极显著水平检验的包括22个光谱特征和29个纹理特征。(2)4种机器学习回归方法构建的冬小麦植株氮含量预测模型存在差异,RF和Adaboost方法预测植株氮含量集中于95%的置信区间,多分布于1:1直线附近,而BP和SVR方法预测的植株氮含量分布相对较为分散;RF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R ~2最大,RMSE最小,MAE中等,分别为0.81、0.42%和0.29%;SVR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R ~2最小,RMSE和MAE较大,分别为0.66、0.54%和0.40%。(3)以W1处理(按需灌溉)实测植株氮含量为训练集,采用BP、RF、Adaboost和SVR方法构建的模型对W0处理冬小麦植株氮含量迁移预测R ~2分别为0.75、0.72、0.72和0.66;以W0处理(自然状态)实测植株氮含量为训练集,BP、RF、Adaboost和SVR方法构建的模型对W1处理冬小麦植株氮含量迁移预测R ~2分别为0.51、0.69、0.61和0.45。【结论】4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冬小麦植株氮含量预测模型均表现出了较强的迁移预测能力,尤以RF和Adaboost方法构建的模型预测效果和迁移能力为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姣  
【目的】精油产量的提高与养分积累密切相关,了解柠檬醛型樟Cinnamomum spp. ct. citralifera Z. N. Jin(简称柠檬樟)叶片和枝条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在生长季的动态变化,对柠檬樟高产高效栽培和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3个无性系的柠檬樟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了解植株枝叶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1)柠檬樟叶片全氮含量总体呈现"V"型变化趋势,生长初期全氮含量高,在生长旺盛期含量降低,至生长后期回升并逐步达到稳定;枝条中全氮含量呈现"V"型变化曲线,在7月或8月份达到最低值。叶片/枝条全氮含量变化范围为1.82~3.22。2)柠檬樟叶片全磷含量总体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与全氮含量变化类似;而枝条全磷含量在生长季内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叶片/枝条变化范围为0.52~1.70。3)柠檬樟叶片中全钾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枝叶中的全钾含量均在10月份骤降。叶片/枝条变化范围为0.83~1.51。4)叶片和枝条氮磷钾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柠檬樟叶片中氮磷钾含量和枝条中氮磷含量在生长旺盛期较低,部分月份有波动,在非旺盛期相对较高;枝条中全钾含量随树种、品系和生长时期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婧   李想   王晓光   党现什   于海秋   康树立   赵新华   蒋春姬   刘喜波  
为明确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氮磷钾养分吸收动态及模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大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2、中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0和小粒型花生品种农花16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氮磷钾养分积累量、积累最快时间、吸收最大速率及产量。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大粒型花生品种植株和荚果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均最高,中粒品种次之,成熟时大粒品种平均分别比小粒品种高61.63%、60.37%、47.64%和77.97%、91.49%、86.74%,中粒品种分别比小粒品种高46.53%、50.99%、38.32%和63.53%、73.37%、77.92%;籽仁中氮磷钾含量亦表现为大粒品种>中粒品种>小粒品种;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氮磷钾素积累量符合“S”型生长曲线特征,小粒型品种氮素和磷素积累最快时间出现较早,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出苗后58 d、65 d和53 d、81 d,大粒型品种则钾素积累最快时间较早,平均为出苗后54 d。大粒型和中粒型品种氮素和钾素最大积累速率均高于小粒型品种;大、中、小粒品种磷素最大积累速率平均分别为2.59,2.57,2.21 mg·plant~(-1)·d~(-1),3个品种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大粒型品种百果重和百仁重均最大,分别为195.47 g、219.63 g和76.57 g、85.53 g,大粒型产量最高,达到5 300.00 kg·hm~(-2),中粒型品种次之,为4 744.44 kg·hm~(-2),小粒型品种产量最低,仅为4 713.89 kg·hm~(-2),后两者分别比大粒型品种低10.48%和11.06%,且与大粒型品种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柴仲平  王雪梅  孙霞  蒋平安  张谦  
在不同水氮处理条件下分析红枣植株地上部分各器官N、P、K的含量,结果表明:水氮耦合对植株养分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灌水量适度的条件下,随氮素施入量的增加,枣叶中氮、磷、钾浓度均先增后减;枣头和枣吊中氮、钾浓度逐渐增大,磷浓度则先增后减;二次枝中氮浓度逐渐增大,磷、钾浓度则逐渐减小。氮素施入量适度的条件下,随灌水量的增加枣叶中氮、磷浓度先增后减,钾浓度则呈逐渐减小趋势;枣头中氮、磷、钾浓度均先增后减;枣吊和二次枝中氮浓先增后减,磷浓度逐渐增大,而钾浓度则逐渐减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全志  丁艳锋  黄丕生  凌启鸿  
采用田间和水培试验的方法,对水稻生育中后期不同器官的含氮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植株根、茎鞘、叶各器官的含氮量与后期穗粒重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抽穗前10 d 顶四鞘及抽穗期各叶位叶片含氮量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之间, 穗后19 d 顶二、顶三鞘的含氮量与千粒重、单株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顶二鞘的含氮量可作为后期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诊断指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韩晓增  许艳丽  
通过4年定位试验对重迎茬大豆的土壤系统监测表明,短期大豆重迎茬种植并不比其它作物消耗的土壤营养元素多。试验证明了凡是对重迎茬大豆有效的营养元素对正茬大豆也同样有效,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施用这些营养元素后,重迎茬大豆增产作用比正茬大豆增产作用大。重迎茬大豆营养失调原因是:根部因受病虫危害而吸收土壤中营养元素能力降低,因此,必须施用营养元素。施用大豆生长所需的多元营养元素,能使重迎茬大豆地上部分正常生长发育,促使地下主根健壮、迅速分生侧根形成更多的根毛,使根的固氮能力增强,从而抗御病虫的侵害,使重迎茬大豆大幅度增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姜丽娜  张黛静  蒿宝珍  祁诗月  邵云  李春喜  
Zn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与小麦籽粒品质和人类饮食健康密切相关。鉴此,以长5864、济麦20和中普绿麦1号3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常规大田种植条件下小麦植株地上部Zn的积累、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Zn含量均在器官形成初期表现最高,随生育期的推进,器官Zn含量呈下降趋势,植株地上部Zn积累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三叶+起身期增长缓慢,起身+灌浆初期增长迅速,灌浆初+灌浆末期增长趋于缓慢,平均日积累量峰值出现在拔节+抽穗期。灌浆末期,植株地上部单茎Zn积累量平均为142μg,籽粒中Zn的含量及分配比例均最高,茎秆对籽粒Zn贡献率最大。供试的3个品种中,长5864...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剑  赵万春  高翔  陈其皎  王军卫  
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节水高肥效的生产最优灌溉和施肥技术,以陕西关中3个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灌水模式、施氮量、施肥方式,采用裂区设计,对不同小麦品种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和转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品种间籽粒干物质分配量和比例均无显著差异,各器官中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不一致;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60%底肥+40%追肥处理,各器官中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以及各营养器官中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高于100%底肥处理。四因素对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顺序为:品种>灌溉模式>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会民  刘红霞  王留好  裴瑞杰  王浩  周文利  郭大勇  郭永新  
 研究了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锰肥处理与不施钾锰肥处理相比,小麦各生育期植株氮、磷含量均降低,钾含量升高;钾锰配施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增产幅度为12.0%~25.5%;钾锰配施处理的小麦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及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钾和锰相比,对小麦上述品质指标的影响更为显著,锰仅对湿面筋和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和  杨佩芳  古润泽  骆建霞  高美英  
定期测定短枝型和普通型苹果叶和果中氮、磷、钾和粗蛋白含量表明,生长期内诸元素含量均随叶龄的增大和果实的发育而降低;试验获得短枝型与普通型叶、果中氮、磷、钾和粗蛋白含量的比较分析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无论生长前期或后期,各短枝型品种叶、果中诸元素含量均较普通型品种为高,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