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59)
- 2023(4976)
- 2022(4039)
- 2021(4111)
- 2020(3529)
- 2019(7843)
- 2018(7660)
- 2017(14689)
- 2016(8091)
- 2015(9432)
- 2014(9559)
- 2013(9321)
- 2012(8976)
- 2011(7550)
- 2010(7858)
- 2009(7504)
- 2008(8208)
- 2007(7535)
- 2006(6770)
- 2005(6270)
- 学科
- 管理(30247)
- 济(27191)
- 经济(27151)
- 业(24184)
- 财(23758)
- 企(22107)
- 企业(22107)
- 银(18558)
- 银行(18413)
- 制(18126)
- 行(17031)
- 方法(12432)
- 财政(12268)
- 度(12030)
- 制度(12026)
- 融(10882)
- 金融(10882)
- 务(10878)
- 财务(10869)
- 财务管理(10822)
- 数学(10566)
- 数学方法(10404)
- 企业财务(10322)
- 中国(9994)
- 业务(9887)
- 政(9882)
- 体(9097)
- 银行制(8564)
- 体制(8275)
- 学(6538)
- 机构
- 大学(109484)
- 学院(107187)
- 济(42548)
- 经济(41427)
- 管理(38710)
- 中国(38414)
- 研究(35590)
- 财(33577)
- 理学(31796)
- 理学院(31425)
- 管理学(30801)
- 管理学院(30613)
- 京(24059)
- 财经(21851)
- 银(21031)
- 科学(20744)
- 银行(20096)
- 经(19796)
- 所(18726)
- 行(18555)
- 江(18339)
- 中心(18257)
- 农(17245)
- 财经大学(16166)
- 研究所(16038)
- 北京(15581)
- 州(14620)
- 经济学(13812)
- 融(13641)
- 农业(13578)
- 基金
- 项目(62318)
- 科学(48326)
- 基金(46036)
- 研究(44822)
- 家(39498)
- 国家(39151)
- 科学基金(33813)
- 社会(28473)
- 社会科(26897)
- 社会科学(26891)
- 基金项目(23854)
- 省(22870)
- 自然(22021)
- 自然科(21586)
- 自然科学(21582)
- 教育(21290)
- 自然科学基金(21198)
- 资助(20061)
- 划(19140)
- 编号(17456)
- 成果(15765)
- 部(14562)
- 重点(13933)
- 性(12967)
- 教育部(12810)
- 大学(12348)
- 创(12327)
- 课题(12247)
- 科研(12111)
- 人文(11851)
共检索到192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乐玉贵
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财政积极参与和干预经济运作,已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具有同等重要性。财政政策的实施不仅作用于宏观经济,而且对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引入的监管政策导向。财政作为宏观调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可以通过收入、支出和国债等政策工具,对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积极、有效的影响,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伟 李海平
本文以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为研究视角,梳理回顾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历史,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在机理,研究了在构建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中中央银行的角色,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银行业监管 中央银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文泓
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并严重影响了其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我国银行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基本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回顾危机中西方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暴露的问题,结合我国的银行业实际,我们认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经验之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宗怡 冀勇鹏
银行系统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之间相互持有的风险头寸;二是银行体系集体性的风险转移动机。为了达到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发生的银行监督目标,应该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我国实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可行途径,一是监控银行体系的隐性风险头寸;二是建立问题银行的市场出售机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郭娜
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监管对象,要及时根据监管体制的变化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主动适应监管法规新要求。这对于监管政策有效性的发挥以及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在金融监管领域改革的主要内容。面对监管领域的新变化,中国银行业需从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出发继续转型之路。本文通过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特点以及对融入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巴塞尔Ⅲ》的介绍,揭示出宏观审慎监管给我国银行业转型带来的新挑战,进而从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对深化我国银行业转型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何小杨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旋律。本文在介绍宏观审慎监管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该监管对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资本质量要求提高,发展表外业务受限;动态拨备制度建立,挑战传统盈利模式;流动性要求提高,调整结构势在必行。据此提出应积极调整业务结构,构建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实现综合化经营,推动业务转型;实施跨国经营,加快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还要特别关注监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引进的工具方法与转变风险管理理念相统一,监管与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利琴 彭红枫 彭意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配合是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同时引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工具变量,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不完全协调。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同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在两个维度上的监管制度与工具,建立起二者的协调监管机制,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方晓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开始反思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缺失,各国金融管理机构开始重视宏观审慎管理。鉴于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学术界几乎没有做出合理的预测和提供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因此宏观压力测试研究和实施的必要性又一次得到凸显。而为了保证我国银行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使其对我国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尔科姆·艾迪 司马亚玺
追求金融稳定是比中央银行的传统货币政策职能更加微妙和复杂的一项工作。它必然不仅包括定量的框架,而且遵循历史经验视角对风险的详细监测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政策方面的作用,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概念。我将谈谈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相互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在监管体系的设计中体现这种关系。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乐玉贵
本文针对现有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主要侧重于防范风险和维护银行稳定,没有考虑到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对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就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应是防范系统性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三位一体"目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论证了"三位一体"目标体系的逻辑关系,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银行 宏观审慎监管 目标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璐
国际金融危机在近些年频发,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也产生了一定冲击与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针对系统性风险的抵御存在一定的能力不足。在深化整治银行业的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体制下,不难发现我国银行业存在较多系统性风险,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文章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针对我国目前银行业所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进行分析,对于审慎监管的内涵与特点进行阐述,并结合目前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背景提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
宏观审慎 银行业监管 系统性风险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志勇
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界开始反思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加强基于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维护金融稳定成为今后改革的方向。以2009年初美联储进行压力测试的美国18家大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风险波动率和系统性风险予以度量。实证研究表明,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起,美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从低谷走向高峰,至今虽有所缓释,但仍高于危机前的水平。因此,金融监管目标框架应该是:以控制系统性风险为中心,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保持微观审慎监管,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健康。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 美国银行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式"将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这一实践问题内化为监管部门平衡政策效果,强化沟通搭配的制度问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姜华东
文章通过资本监管的视角,讨论了我国的金融周期性和系统重要性机构的"大而不倒"问题。基于银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监管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也存在一定的"大而不倒"特性。在过去10年间,由于我国实施了逐步严格的监管政策,这种周期性是有所增强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将有助于进一步规避金融周期性带来的损失,而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更应当受到关注。
关键词:
金融周期 大而不倒 资本监管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