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06)
2023(4001)
2022(3114)
2021(3036)
2020(2260)
2019(5015)
2018(4958)
2017(9450)
2016(5128)
2015(5425)
2014(5377)
2013(5548)
2012(5154)
2011(4880)
2010(4966)
2009(4707)
2008(4608)
2007(4376)
2006(4098)
2005(3524)
作者
(14173)
(12844)
(12184)
(11509)
(7360)
(6133)
(5276)
(4898)
(4680)
(4306)
(4237)
(4006)
(3755)
(3731)
(3728)
(3666)
(3620)
(3522)
(3301)
(3277)
(3191)
(3093)
(3077)
(3058)
(2897)
(2888)
(2843)
(2577)
(2570)
(2548)
学科
(47561)
农业(31788)
(27638)
经济(27602)
(22960)
业经(13443)
农业经济(12232)
(9314)
农村(9297)
(8765)
地方(7918)
发展(7853)
(7852)
建设(6987)
土地(6920)
中国(6787)
(6490)
劳动(6490)
农业劳动(6308)
收入(6148)
人口(6077)
管理(6030)
(5919)
分配(5836)
动力(5761)
劳动力(5743)
方针(5724)
及其(5707)
农业人口(5697)
经济建设(5543)
机构
学院(76146)
大学(68527)
(38878)
(34525)
经济(33927)
管理(29455)
农业(28933)
研究(26335)
理学(25798)
理学院(25609)
管理学(25269)
管理学院(25159)
中国(22095)
业大(20274)
农业大学(17508)
科学(15696)
中心(13790)
(13520)
(13307)
(13177)
经济管理(12508)
(12350)
研究所(11826)
(11693)
(11612)
(11254)
发展(10767)
(10751)
科学院(10008)
(9915)
基金
项目(50549)
研究(41189)
科学(39838)
基金(35691)
(30506)
国家(30063)
社会(27274)
科学基金(25559)
社会科(25171)
社会科学(25166)
(25101)
(22201)
基金项目(19664)
编号(19163)
(16325)
教育(16155)
成果(14363)
自然(14063)
自然科(13667)
自然科学(13666)
(13447)
自然科学基金(13418)
(13075)
资助(12534)
(11943)
课题(11717)
发展(11482)
(11330)
(11309)
(11172)
期刊
(49169)
(48928)
经济(48928)
农业(33566)
中国(19396)
研究(19087)
业经(16789)
农业经济(14171)
(13857)
农村(13200)
(13200)
科学(12606)
学报(12592)
大学(10938)
学学(10788)
(10021)
金融(10021)
农村经济(8923)
问题(7950)
(7493)
社会(7176)
世界(7100)
经济问题(7036)
社会科(6791)
社会科学(6791)
(6293)
业大(5848)
农业大学(5695)
技术(5614)
资源(5526)
共检索到117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康秀梅  南灵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江文胜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大了支农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农村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得机遇,未来经济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石山  
“中国农村象非洲”、“共产党还要我们穷多久”,这两种声音应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大农业发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县级领导的作用与县域经济的现状,关系到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应将山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农村工作中的点面关系,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摆到主导位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世录  
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本文根据中央有关方针、政策,结合金堂县的实际情况,对建设金堂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具体指标、措施和实施步骤。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德元  
近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更热了,许多新闻界的记者朋友说,他们已经在安徽跑了些地方, 找到了些“房也漂亮、路也漂亮”的典型村庄,以为那就是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了。我想这样理解新农村建设可能会有麻烦的。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林秀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所做的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同的省份和不同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实施不同的方案。吉林省应从加大宣传力度,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塑造新农民;扩大规模、调整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多种形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加大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投入,改变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加快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建设等方面入手。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王迎光  
农村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合作社应以专业社为主,综合社为辅,为了取得规模效益应成立联合社,同时加强社间合作。农村合作社应实行国际化经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为加快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彭姣婷  杨从明  
发展林业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农民的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也可以扩大农村人口的就业,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社区林业有利于林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牧业与林业的相互渗透;有利于保护土著居民的文化整体性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来春  刘明君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论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具体可概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扩展农民的实质自由为最终目的,以扩展农民的工具性自由为重要手段,并将扩展农民个人自由作为社会的承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辛岭  蒋和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区位分布、人力资源状况方面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重点和建设途径,用以指导新农村建设。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珍辉  彭尚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作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量不够,导致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低。本文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全面阐述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及其途径,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培育新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贤忠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一项攻坚工程,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煦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把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农业产业化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刚  雷俊忠  赵世勇  
本文根据四川的资源、人口、环境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设计了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采用7+3+1+1土地科学规划方案,克服小农经营的弊端,建设适度规模商品粮、畜、果、蔬、花卉基地农业,配合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建设,逐步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落实增收措施与建立社保四个方面实现生活宽裕,既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解决都市新村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又用古今中外社会和谐的理念,创造适合现代社会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模式,实现“乡风文明”。通过土地、农宅地的科学规划,建设生态住宅与现代农业基地有机结合与和谐的新村,建设空中自留地实现建房还耕、还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孔祥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