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59)
2023(10907)
2022(8868)
2021(8086)
2020(7026)
2019(15122)
2018(15164)
2017(28839)
2016(15681)
2015(17675)
2014(17856)
2013(17400)
2012(16121)
2011(14113)
2010(14610)
2009(14182)
2008(14623)
2007(13806)
2006(12423)
2005(11699)
作者
(46062)
(38674)
(38596)
(36573)
(24999)
(18319)
(17437)
(14930)
(14509)
(14084)
(13280)
(13046)
(12696)
(12490)
(12190)
(11671)
(11593)
(11287)
(11267)
(11010)
(9788)
(9561)
(9407)
(8952)
(8891)
(8751)
(8548)
(8472)
(7779)
(7756)
学科
(84405)
(79554)
企业(79554)
管理(72104)
(68472)
经济(68345)
业经(27960)
(27888)
方法(27449)
(23851)
(21126)
财务(21097)
财务管理(21072)
技术(21038)
(20228)
企业财务(19969)
数学(19007)
数学方法(18754)
农业(17229)
中国(16002)
(15468)
(14873)
(14870)
理论(14344)
体制(13529)
(13474)
技术管理(12871)
企业经济(12421)
经营(12249)
(11258)
机构
学院(237711)
大学(232669)
(99266)
经济(97255)
管理(96019)
理学(81540)
理学院(80749)
管理学(79635)
管理学院(79178)
研究(73723)
中国(60245)
(51065)
(49075)
科学(42474)
(39881)
财经(39078)
(39027)
(37216)
(35239)
中心(34259)
业大(32956)
研究所(32665)
农业(31072)
北京(30824)
(30078)
经济学(29096)
财经大学(28429)
商学(27635)
商学院(27402)
(26840)
基金
项目(146455)
科学(117407)
研究(109942)
基金(107446)
(91824)
国家(90916)
科学基金(80364)
社会(71427)
社会科(67651)
社会科学(67636)
(58566)
基金项目(56541)
自然(51135)
教育(50264)
自然科(50011)
自然科学(49999)
自然科学基金(49192)
(47271)
编号(43935)
资助(43113)
成果(35683)
(35340)
(34573)
(33790)
(32869)
重点(32472)
创新(31375)
(30754)
课题(30265)
国家社会(29436)
期刊
(121877)
经济(121877)
研究(71730)
中国(52481)
(45812)
管理(43804)
(39345)
学报(32738)
科学(32615)
农业(26749)
大学(26355)
技术(25289)
学学(25099)
教育(24511)
(23501)
金融(23501)
业经(21456)
财经(20766)
(17964)
经济研究(17798)
(16228)
技术经济(15474)
问题(15190)
财会(13811)
现代(12614)
(12222)
世界(11978)
科技(11962)
会计(11947)
(11310)
共检索到374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苏敬勤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从目前情况看,"大而不强"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标签,然而国际竞争与国内消费升级的双重压力均要求制造业必须向高质量转变。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缺失,2018年的中兴事件、2019年的华为事件及实体清单均已印证。然而核心技术缺失形成的卡脖子现状只是表象,背后深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龚红  李昌昊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由贸易之争转变为科技实力之争带来的“卡脖子”技术困境。基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现实问题,以中国上市公司发明专利为数据集,分析企业知识开发模式对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创新模式与外部创新模式均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突破具有促进作用,但相比之下,外部模式产生的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强度在知识开发与衍生技术之间起促进作用;选择外部知识开发模式不仅有利于衍生技术数量增长,而且有助于专利质量提高;衍生技术的成果转化会反馈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结论对我国企业高效选择创新路径,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谭劲松  宋娟  王可欣  赵晓阳  仲淑欣  
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是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难题,如何突破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亟需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中国高速列车牵引系统突破为案例对象,结合创新生态系统、耦合与关系多元性理论,探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律。研究表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包括四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依赖的技术知识存在差异,因而核心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环节的技术特征,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构建适配的多元耦合网络:与科研机构构建研发导向型紧密耦合网络以突破集成技术;与部件研制企业建立研发导向型松散耦合网络以支持其突破负责的子技术分支;采用研发导向型松散耦合网络,促进所有部件研制企业协同创新以实现子技术分支匹配兼容;与创新生态系统上下游成员构建商业化导向型紧密耦合网络,促进研发网络和商业化网络交互迭代,持续提高技术可靠性,最终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此外,由于新旧技术范式和企业技术能力差异,“落后-追赶”与“创新引领”阶段,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所依赖的有效耦合模式不同,具体表现在耦合网络的结构和演进特征方面。本研究拓展并深化创新生态系统“瓶颈”与耦合模式研究,为核心企业与政府协调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耦合关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困境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旭   江瑶   熊焰   张凌恺  
识别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卡脖子”问题是中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筛选—潜在‘卡脖子’问题判定—‘卡脖子’问题甄别”三阶段识别模型。首先,从“战略安全性—前沿技术性—经济价值性”3个维度设计指标体系,筛选出关键核心技术;其次,从“数量差距—质量差距”2个维度构建技术差距指数模型,判定出潜在的“卡脖子”问题;再次,从“模仿创新—自主攻克—颠覆性替代”3个维度制定专家甄别方案,识别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最后,以AI芯片产业为实证对象,识别得到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精密光学器件控制、核心算法等14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清单。本文不仅弥补了现有研究仅采用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的不足,而且可以为中国科技发展趋势预测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连翔   田志龙   杨玲   贺远琼  
“卡脖子”技术领域的后发企业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设计仿真软件领域一次创新型后发中小企业Y展开纵向案例研究后发现:后发中小企业在“卡脖子”风险初显时准确选择新技术路线,并从基础研究开始自主开发新产品和产业化替代。其依托国家创新体系科技项目获取项目资金、吸收专家意见、引入价值链伙伴、匹配客户场景、吸收客户建议,通过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能力要素聚集与迭代,有效克服“卡脖子”技术领域的技术台阶、市场鸿沟和运营复杂性等创新障碍,从而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是对自主创新能力理论的深化与补充,为推动后发中小企业探索自主创新道路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姚海琳  罗锡铃  曾辉祥  王文强  
【目的】突破新材料“卡脖子”技术瓶颈,对于破解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意义重大。作为近年来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新材料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政策能否促进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亟待研究。【方法】本文以2010—2021年中国A股新材料上市企业为样本,通过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公共服务平台政策对新材料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的影响,借鉴技术创新系统(TIS)的结构框架探究政策作用机制。【结果】(1)公共服务平台政策促进了平台所在地新材料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2)公共服务平台政策主要通过促进人才集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降低内外部交易成本、深化产学研基础研究合作4条路径促进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3)当企业处于成熟期、主营业务为关键战略材料子行业、位于产业集群内以及产权性质为国有时,公共服务平台政策对“卡脖子”创新的激励效应更显著。【结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促进新材料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未来要围绕“卡脖子”创新所需要的创新资源集聚、创新环境优化、创新网络构建等条件,对该政策进一步优化完善,同时注意分类施策和精准施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邵颖红   周恺伦   程与豪  
如何推动“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尝试引入锦标赛理论解释政府补助的激励机理,基于2011—2020年我国半导体及芯片行业上市企业数据,结合近年国家提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战略,以企业参与内循环程度为调节变量,实证研究政府补助对“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的激励作用。结果表明,政府补助与“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间具有倒U型关系,企业参与内循环程度在政府补助与“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的倒U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可为“卡脖子”技术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开展高质量创新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盼盼   钟永恒   刘佳   宋姗姗  
“卡脖子”企业是指被美方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这些企业所涉及的技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美方的制裁对这些企业的产业链安全、稳定性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风险。从专利视角出发,采用专利计量、社会网络分析和BERTopic主题挖掘等方法,从专利数量、专利权人、产业技术主题及演化等角度探究中国“卡脖子”企业现状。研究发现:中国“卡脖子”企业群体专利数量优势逐渐显现,专利申请量前十的企业均是以发明专利为主,专利价值较高,说明“卡脖子”企业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影响力有待提高;“卡脖子”企业专利合作网络规模逐渐增大,但网络结构不够紧密,具有无标度特征;“卡脖子”企业专利主要分布在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半导体、视听技术、电信等领域,表明美国对中国企业的管制正逐步从传统高技术扩展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机器人等新兴和前沿技术领域。根据分析结果,从补短板和筑长板两个角度,提出重视专利质量、精准突破“卡脖子”技术、扩大开放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庞磊   赵莹月  
中国积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应对产业链结构变化,通过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破解“卡脖子”产业链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利用2000—2023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结合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延长表数据,聚焦双向FDI能否提升“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研究发现:(1)双向FDI能有效提升“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其对产业链中心度的提升作用强于产业链中介度;(2)双向FDI提升“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为百分位数的增函数,作用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双向技术溢出、OFDI逆向技术溢出和FDI技术溢出;(3)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在双向FDI与“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之间发挥单一中介作用;(4)双向FDI提升“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存在内部“双门槛”和外部“单门槛”效应;(5)双向FDI提升“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存在区域、产业和时段异质性。据此,提出加大双向直接投资扶持力度、加速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破解“卡脖子”产业链技术瓶颈等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邵颖红  周恺伦  程与豪  
如何推动“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尝试引入锦标赛理论解释政府补助的激励机理,基于2011—2020年我国半导体及芯片行业上市企业数据,结合近年国家提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战略,以企业参与内循环程度为调节变量,实证研究政府补助对“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的激励作用。结果表明,政府补助与“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间具有倒U型关系,企业参与内循环程度在政府补助与“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的倒U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可为“卡脖子”技术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开展高质量创新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昱璇  汤志伟  
"卡脖子"技术问题事关国家经济安全,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卡脖子"技术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从产业发展现状、"卡脖子"技术清单、政策支持、研发基础四个方面构建技术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应用综合解决方案对S省"卡脖子"技术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基于DIIS理论,按照收集信息、揭示信息、综合研判、形成方案的方法步骤,获取核心技术、政策、产业发展情况等信息,对S省发展现状、"卡脖子"技术、政策支持、研发基础情况进行分析,融合整体产业与分行业情况制定S省的综合解决方案,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霍影   孙辉  
基于协同追赶视角,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剖析技术和生态双元“卡脖子”情境下科技领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发现:中国科技领军企业主要通过原创技术追赶(第Ⅰ类)和引进技术追赶(第Ⅱ类)两种战略,在技术和市场上缩小与国外领先企业的差距,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主要的创新形式;两类科技领军企业分别通过“技术架构源头突破”和“技术授权自研突破”的模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第Ⅰ类科技领军企业通过“技术联盟对冲突破”的模式破解技术生态封锁,两类企业都可以通过“技术平台兼容突破”的模式降低商业生态掣肘;第Ⅰ类科技领军企业的存在和快速进步有效促进第Ⅱ类科技领军企业持续获得知识更新,第Ⅱ类科技领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则加速第Ⅰ类科技领军企业快速提升产品性能;在协同追赶突破性技术创新进程中,中国科技领军企业不仅承载起“双链”链长的使命担当,还通过“技术互补融通突破”的模式关联起“四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稳健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姚海琳   吴浩天   王文强   罗锡铃  
“卡脖子”技术对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和国防安全具有战略意义。为探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的影响,文章以2000—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对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内在机理分析表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通过吸引人才资源、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企业所有权性质正向调节创新意愿对实验室与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即存在联合调节效应;政策异质性检验发现,当企业主管单位为国资委、市场竞争程度较高或企业位于东部地区时,实验室的创新效应较强。文章检验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的政策效果和机制,为实验室的优化设计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朝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这充分说明了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鲜明特征,揭示了高校联动育人与创新的独特优势。对于创新型大学而言,育人与创新将是密不可分、叠加推进的过程,既可以通过促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能够掌握"杀手锏"技术的创新型人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武  陈培  Gad David  
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卡脖子”技术频繁出现的背景下,研究光刻技术扩散与动态演化对攻克“卡脖子”技术、突破全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专利引证数据构建引文网络,并通过局部向前搜索、局部向后搜索和关键路径3种不同的主路径分析方法来描述光刻技术知识扩散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光刻技术动态演化的阶段进行了识别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日、德先发优势明显,光刻技术的扩散由台积电、阿斯麦等大公司主导;技术发展前期,主要侧重器件制造和工艺的改进,而在后期则注重光刻材料的研发,从2015年开始技术扩散方向主要集中在EUV光刻胶材料;与全球范围内光刻技术扩散趋势相比,我国进入光刻领域较晚,技术扩散能力不强且尚未出现在技术扩散主路径中。本研究从技术扩散路径和技术动态演化两个角度揭示了光刻技术扩散的客观规律和特征,丰富了“卡脖子”技术的理论研究,为我国技术路径选择提供企业和技术层面的决策支持与经验依据,以期对突破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锁定带来一定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