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21)
2023(6239)
2022(5217)
2021(4624)
2020(3801)
2019(8670)
2018(8421)
2017(15444)
2016(8314)
2015(9565)
2014(9758)
2013(9903)
2012(9467)
2011(9070)
2010(9321)
2009(8778)
2008(8481)
2007(7646)
2006(7251)
2005(6591)
作者
(27407)
(23031)
(22994)
(21957)
(14684)
(11152)
(10373)
(9166)
(8869)
(8260)
(8094)
(7779)
(7608)
(7602)
(7271)
(6982)
(6661)
(6606)
(6524)
(6474)
(6005)
(5607)
(5559)
(5381)
(5338)
(5247)
(4935)
(4914)
(4853)
(4453)
学科
(63327)
经济(63300)
管理(24561)
地方(19312)
(18628)
方法(18408)
数学(16091)
数学方法(15952)
(15186)
企业(15186)
地方经济(13280)
中国(12100)
(11609)
业经(10885)
(10121)
环境(9213)
资源(8961)
(8814)
经济学(7533)
(7486)
农业(7412)
(7141)
(6755)
(6681)
贸易(6672)
(6521)
(6337)
(6279)
理论(6095)
(5992)
机构
学院(135058)
大学(134447)
(66272)
经济(65039)
研究(53060)
管理(49817)
理学(41828)
理学院(41307)
管理学(40678)
管理学院(40425)
中国(39340)
科学(32414)
(29006)
(27618)
(26226)
研究所(25099)
中心(22661)
(21429)
经济学(20972)
(20828)
财经(20730)
(19134)
北京(18824)
业大(18613)
(18595)
经济学院(18413)
(17919)
师范(17803)
科学院(17558)
(16614)
基金
项目(87207)
科学(67856)
研究(62421)
基金(61959)
(54637)
国家(54224)
科学基金(45366)
社会(41057)
社会科(39017)
社会科学(39001)
(34192)
基金项目(32224)
(28397)
自然(28109)
自然科(27162)
自然科学(27149)
教育(26642)
自然科学基金(26581)
资助(25814)
编号(24175)
(21088)
重点(20201)
成果(19124)
(18672)
国家社会(17493)
课题(17406)
发展(16936)
(16896)
(16683)
创新(15959)
期刊
(83620)
经济(83620)
研究(42847)
中国(28122)
学报(20643)
管理(19936)
科学(19649)
(19315)
(18792)
大学(14743)
学学(13914)
经济研究(13606)
技术(12742)
农业(12725)
财经(11210)
业经(10898)
问题(10697)
资源(10696)
(10250)
金融(10250)
(9929)
教育(9335)
技术经济(9173)
统计(8517)
(7618)
(7475)
(7246)
决策(7036)
世界(6995)
国际(6992)
共检索到2163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严也舟  成金华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从矿产资源经济承载力和矿产资源保证年限的角度对我国鄂东南、鄂尔多斯盆地、河南、辽宁鞍山、黑龙江大庆等地的5个重点矿业经济区的矿产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这5个矿业经济区的矿产资源承载力都不强,而且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每个矿业经济区的矿产资源承载力都在快速下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玉平  
本文建立了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与计算模型,并对现有资源和预测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确定了2000年、2010年的矿产资源人口承载数量。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成金华  左芝鲤  李咏麟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该研究选取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这五大主要矿产资源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2011年—2019年面板数据,基于两阶段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研究期内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产业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和效率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科技成果产出效率远远高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矿产资源采选业各行业发展水平不高,I类产业分布缺乏;矿产资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带来的"拖累效应",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存在显著的时序差异和"偏科"现象;矿产资源产业存在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的现象,需要对其投入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高效产出.应从压减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营造良好产业技术创新氛围等方面促进矿产资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何慧爽  
为探究建设中原经济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对构建生态型经济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利用集对分析和置信度准则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地区中心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系统及子系统多数处于基本可载(II级)、弱可载(III级),不容乐观。因此,应采取一些具体的优化环境承载力的调整措施,保证和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环境的较好承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康康  刘景双  陈昕  彭小黎  
鞍山市是我国重要的矿业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研究其生态承载力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可为鞍山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基于矿业城市独特的生态系统内涵,建立了鞍山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理论为基础的综合评判法,评价了"十五"期间鞍山市生态承载力状况,探讨了2010年鞍山市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五"期间,鞍山市综合生态承载力处于临界安全状态,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经济压力、资源压力和生态健康等指标发展水平仍较低。生态承载力从超载逐渐转变为盈余状态,系统间协调度不断提高。按照鞍山市总体规划水平预测,2010年鞍山市综合生态承载力达到较安全状态,各指标没有低于临界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晓华  钱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章选择长江生态经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群(江浙沪为主)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地等5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均方差分析法对各要素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最主要的是土地与水资源承载力;长三角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别。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杰  郑国璋  郭鹏军  罗悦  郭政昇  
[目的]通过探讨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状况,可为经济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2007~2016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构建指标体系对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得分由2007年的-0.067增加至2016年的1.877,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潜力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而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则呈逐渐增大趋势。(2)经济区各地市间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西安、咸阳两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最高,均超过1.300,但水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最小;而杨凌、铜川两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最低,均小于-2.250,但水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则最大。(3)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水资源供需量、工农业生产用水是影响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最大。[结论]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潜力变小,开发利用强度增大;各地市间水资源承载力差异显著,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区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为了促进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废水处理,合理控制经济区人口容量,提高社会节水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节水型与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安翠娟  侯华丽  周璞  刘天科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分析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我国的永续发展,二者密不可分,但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存在综合分区结果实用性不强、环境单要素承载力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资源单要素承载力对资源节约集约指导不足、承载力研究缺少制度支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增强综合分区结果的实用价值、拓展单要素承载力研究方法思路、科学建立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承载力制度体系框架设计的建议,并以广西北部湾为例加以佐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顾康康  刘景双  王洋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重工业基地,研究其生态承载力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有利于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基于资源保障率、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增长相统一的原则,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评价了1997-2006年研究区生态承载力状况,预测了2006-2020年研究区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7-2006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总体处于超载状态,但发展趋势差别显著。鞍山生态承载力指数从1.686下降到1.301,年均下降2.56%,但仍处于超载状态;抚顺生态承载力指数从1.169下降到0.909,年均下降2.49%,生态承载力从超载变为盈余;本溪生态承载力指数从1.070上升到1.249,年均上升1.56%,超载程度不断加大。2006-2020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处于超载程度加大的趋势,鞍山、抚顺和本溪生态承载力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0.89%、1.56%和1.81%。作为矿业城市,鞍山、抚顺和本溪需要优先保障水资源和能源的供需平衡,改善水环境质量,从而达到生态承载力的提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康康  刘景双  窦晶鑫  
生态足迹模型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加入经济因子以提高模型评价的准确性,为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198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耦合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经济因子得到综合生态承载力指数,评价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1985~2005年综合生态承载力水平。结果表明:1985~2005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79 hm2增至3.53 hm2,增长率为97.43%;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78 hm2增至0.81 hm2,生态赤字从-1.01 hm2增至-2.73 hm2,增加了19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贵明  匡耀求  
资源与生态问题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转型期,主体功能区与资源承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石,产业生态经济是解决资源稀缺问题以及经济与环境冲突的根本途径。将传统的线性生产方式转变为网络型可循环产业组织,传统的产业集聚转变为产业生态化集聚战略,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然  袁一仁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城市、矿业等能否承载现有及未来经济、人口的发展,以及工业化水平与资源环境是否能够协调发展,是当前面临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选取我国7个重点矿业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引入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分别从工业化、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环境等方面构建PSR概念模型,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评价比较矿业经济区工业化与资源环境协调程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罗健夫  周进生  
为了客观评价第二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年-2015年),确定75个矿业经济区发展现状,选取对所在区域的经济贡献程度、转型能力、发展潜力和环境容量4个一级指标、矿业税收占本区域财政收入比重等12个二级指标,将变异系数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建立矿业经济区发展阶段的综合评价模型。将矿业经济区划分为聚集-成长、成长-发展、发展-稳定,稳定-转型4个阶段,归纳出每个阶段的特征;最后根据矿业经济区各阶段发展的特征提出整合现存各类政策,制定可操作、针对性强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振华  荆浩森  李生清  李念春  韩琳  
在分析地区土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从耕地保障能力、生活空间、经济和生态承载力等方面建立起评价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评价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较强,寒亭区、昌邑县和博兴县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在单项评价中,土地承载能力整体较弱。通过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掌握了地区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特点,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土地开发提供一些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卫  沈渭寿  张慧  孙明  孙俊  
在区域生态承载力及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后发地区敏感的生态环境、强烈的发展愿景和以产业区域转移为主的后发优势战略,阐明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判定标准和衡量对象,构建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概念模型;与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结合,运用多目标规划,建立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目前海西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人类干扰总体上较轻,重点产业发展尚未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健康等级构成威胁。若海西区土地产出率升至2007年上海市土地产出率的75%,海西区及其多数分区生态系统可以持续支撑其重点产业中长期发展。海西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状况具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