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50)
- 2023(7931)
- 2022(6564)
- 2021(5989)
- 2020(4882)
- 2019(10760)
- 2018(9991)
- 2017(18284)
- 2016(9905)
- 2015(10421)
- 2014(9774)
- 2013(9404)
- 2012(8361)
- 2011(7419)
- 2010(7285)
- 2009(6512)
- 2008(6397)
- 2007(5532)
- 2006(4867)
- 2005(4103)
- 学科
- 济(38973)
- 经济(38923)
- 业(29617)
- 管理(25939)
- 企(22693)
- 企业(22693)
- 方法(17008)
- 数学(15501)
- 数学方法(15367)
- 农(14634)
- 业经(11637)
- 农业(11216)
- 财(10414)
- 中国(9629)
- 学(9538)
- 贸(8211)
- 贸易(8209)
- 易(7997)
- 收入(7377)
- 制(7162)
- 地方(6436)
- 环境(6362)
- 务(6263)
- 财务(6260)
- 财务管理(6255)
- 技术(6187)
- 企业财务(6011)
- 银(5726)
- 银行(5681)
- 产业(5464)
- 机构
- 大学(140008)
- 学院(139433)
- 济(56955)
- 经济(56039)
- 管理(52462)
- 研究(50102)
- 理学(46677)
- 理学院(46101)
- 管理学(45216)
- 管理学院(44991)
- 中国(36651)
- 科学(34360)
- 农(34187)
- 京(28324)
- 业大(27990)
- 农业(27423)
- 所(26206)
- 研究所(24643)
- 财(24415)
- 中心(22836)
- 财经(20121)
- 江(19728)
- 农业大学(18614)
- 经(18529)
- 院(18180)
- 经济学(17767)
- 范(17505)
- 师范(17163)
- 北京(16953)
- 省(16405)
- 基金
- 项目(106011)
- 科学(83594)
- 基金(79275)
- 家(73372)
- 国家(72752)
- 研究(69113)
- 科学基金(61168)
- 社会(46610)
- 社会科(44320)
- 社会科学(44307)
- 基金项目(42727)
- 自然(41496)
- 省(41338)
- 自然科(40590)
- 自然科学(40575)
- 自然科学基金(39907)
- 划(35786)
- 教育(31012)
- 资助(30309)
- 编号(25053)
- 重点(24895)
- 发(22739)
- 部(22603)
- 创(22503)
- 计划(22124)
- 科研(21330)
- 创新(21153)
- 国家社会(20627)
- 业(19641)
- 科技(19475)
共检索到190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洪革 井月
本文利用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的微观住户调查数据,测度了重点国有林区的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并且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国有林区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重点国有林区的贫困发生率与同时期全国的贫困发生率比较接近,但是,其贫困强度和贫困深度较大;重点国有林区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职工住户的教育、医疗负担较重;重点国有林区职工依托开垦的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所发展的农业生产对其是否陷入贫困有显著的影响,而国有区职工管护经营的国有林地面积对其是否陷入贫困没有显著的影响。此外,国有林区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因病、因学致贫的现象。
关键词:
国有林区 贫困 特征 影响因素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洪革 袁琳 马广波 许雯静
基于2013年重点国有林区民生监测项目的调研数据,运用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从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3个维度共8个指标对重点国有林区的多维贫困进行测量,并对指标和地区进行分解。测量结果表明:重点国有林区有35.7%的职工住户家庭存在至少3个指标的贫困。指数分解结果表明:卫生设施、饮用水和生活燃料3个指标对重点国有林区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最大;四大国有森工林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多维贫困,其中内蒙古森工林区的多维贫困状况最为严重。研究认为,应从多个维度改善重点国有林区的贫困状况,加大对教育、健康、卫生设施、住房等多方面的扶贫力度。
关键词:
重点国有林区 多维贫困 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洋洋 孙鹃娟
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全国老年人的贫困状况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老年人中有24%处于贫困状态,女性、身体健康欠佳、农业户口、与子女居住、文化水平低、没有工作、缺少养老金以及高龄老人构成了贫困老年人口的主体;其中婚姻、性别、身体健康程度、文化水平、户口性质、是否有工作、是否有退休金以及居住方式对老年人贫困状况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 老年人 养老保障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光金
本文基于2006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以被调查的农村住户为单位,考察了现阶段农村贫困的规模、发生率、类型、程度,农村贫困住户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以及农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村贫困的调查发生率仍然较高,农村贫困的深度、强度和对扶贫投入力度的要求都有所上升,但按国定贫困线计算,农村扶贫压力仍在国家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在家庭人力资本、物质性经济资源、结构性社会地位以及关系性社会处境等方面,农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存在明显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短缺、物质资源不足、社会结构制约和社会排斥等问题,可以部分地或不同程度地解释贫困的成因。最后,本文提出,农村反贫困战略应当重点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生云
基于2002年的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农村的长期贫困与暂时性贫困。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更多呈现出暂时性消费贫困的特征,并且贫困家庭脱贫后进入高收入阶层的机会较小;离贫困线越远,其脱贫能力越低,离贫困线越近,其返贫的比例越高。远离区域经济中心、家庭负担较重、小孩老人较多的家庭容易陷入长期贫困。村支书的年轻化对于中下层贫困阶层摆脱长期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政治资本、劳动力素质和居住条件是影响中等贫困家庭脱离长期贫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长期贫困 暂时性贫困 返贫 收入流动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春萍 雷欣悦 王翠翠
为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31省农村居民消费的8个维度,运用ELES方法测算出基本需求支出份额,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进而计算出各地区不同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和各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并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贫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相对贫困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都呈现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梯度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空间格局的主次因素,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区域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占比越大、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则区域总体贫困程度越轻。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问题。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玉芳 李朝霞
在参阅了大量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贫困脆弱性理论与测度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了多层次随机回归分析方法,在社区与家庭两个层面进行变量设定,利用HLM7软件实现了模型建立,应用2012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9个林业局的林业职工家庭调查的横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家庭规模、家庭负担比、是否在林场或经营区对家庭贫困脆弱性呈正向影响;户主年龄、家庭资产指数、社区人均收入水平对家庭贫困脆弱性呈负向影响。依据研究结果,建议在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以及二期天保工程建设期间,应充分重视林区的民生工程,重点建设林区社区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强林区职工的生计能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钟文 钟昌标 陈林雄
文章基于资源配置效率和空间异质性视角,选取贫困特性典型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与分析精准扶贫提出前后年份的扶贫效率的时空差异,并基于3D框架研究影响不同区域扶贫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云南省扶贫资源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扶贫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由滇中向四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州(市)与省会中心的距离、经济密度和扶贫资金对云南省扶贫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空间距离、经济密度、扶贫资金,并且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性。研究结论不仅对云南省扶贫开发具有重要价值,对我国其他省份的扶贫工作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扶贫效率 DEA 3D框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乔家君 朱乾坤 辛向阳
中国创造性地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减贫人口和减贫效果均较显著,在世界反贫困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黄河流域作为中国贫困人口众多的典型区域,开展整体性、系统性解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ArcGIS、地理探测器等工具,以356个贫困空间单元为基础,通过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农区呈现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②黄河流域贫困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流域整体和上、中、下游各地区所受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经济因素对贫困解释力较强,部分因子交互作用呈现"1+1>2"的互补增强效应;③黄河流域农区致贫因子各异,且作用强度不同,呈现出自然贫困→经济贫困→社会贫困的变化态势,而社会贫困难以改善自然贫困,最终形成"贫困循环怪圈",其中自然因素是贫困发生的基础性因素,经济因素是贫困发展的主导性因素,社会因素则是解决贫困的关键性因素。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井月 朱洪革
基于黑龙江省森工林区718户职工家庭2009年的调查数据,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robit回归模型,对其贫困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耕地面积和代表资本的银行存款对职工贫困造成了显著影响。最后,提出应通过增加教育培训投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和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来降低林区职工贫困的发生率。
关键词:
森工林区 贫困 影响因素 职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丽 张佩 卢晓
依据多维贫困理论及中国农村贫困实际状况,利用2016年对甘肃省1 749家农户的社会调查资料,对样本农户的多维贫困现状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对导致贫困的原因进行了Prob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尽管样本农户存在收入层面的贫困,但交通、教育和健康方面的贫困更加严重,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因此,反贫困内容由物质性为主向辅以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等转变,反贫困模式由"输血"转向"造血"式扶贫开发,是健全反贫困长效机制的关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丽 张佩 卢晓
依据多维贫困理论及中国农村贫困实际状况,利用2016年对甘肃省1 749家农户的社会调查资料,对样本农户的多维贫困现状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对导致贫困的原因进行了Prob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尽管样本农户存在收入层面的贫困,但交通、教育和健康方面的贫困更加严重,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因此,反贫困内容由物质性为主向辅以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等转变,反贫困模式由"输血"转向"造血"式扶贫开发,是健全反贫困长效机制的关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冯旭芳
世界银行某贫困项目监测区的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尽管农户存在着普遍的金融需求,但其满足程度还相当低;并呈现出借贷规模小、借贷期限短;借贷来源多元化,但民间借贷仍是最主要的获取资金支持的途径;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等特征。本文对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劳动力水平、家庭负担水平、户主文化程度、农户耕地面积、年末住房价值、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年末金融资产余额、农户总收入、农户非农就业能力、农户借贷倾向、借贷利率、偿还期限、地理区位指标均是影响农户获得信贷支持的决定性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庆 樊新生 高更和 杨慧敏
以秦巴山区11县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探讨贫困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贫困村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与2004年相比,2014年贫困村的空间集聚规模较小,集聚中心数量较多;库区是贫困村的主要集聚地,随着时间推移贫困村的分布呈现远离库区和向乡镇中心附近集聚的趋势。在影响因素分析上,泊松回归的结果表明,自然地理特征、地理区位特征、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政策因素均对贫困村区位具有显著影响。但随时间推移,贫困村分布的具体影响因素呈现一些新的变化,同一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影响方向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刚 彭庭莹 吴清
以大别山片区35个县(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国家级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贫困村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和核心-边缘特征,呈现"一带、一核、多点"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类型以均匀分布为主、集聚分布为辅;空间关联存在两个明显的热点区域和若干次级热点区域,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空间分布与密度分布具有较高的空间耦合度;回归分析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交通设施、资源禀赋条件是影响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