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15)
- 2023(15040)
- 2022(13010)
- 2021(12244)
- 2020(10180)
- 2019(22961)
- 2018(22859)
- 2017(44321)
- 2016(23950)
- 2015(26706)
- 2014(26131)
- 2013(25738)
- 2012(23719)
- 2011(21386)
- 2010(21545)
- 2009(19486)
- 2008(18878)
- 2007(16744)
- 2006(14793)
- 2005(12784)
- 学科
- 济(95715)
- 经济(95624)
- 管理(74194)
- 业(72049)
- 企(60448)
- 企业(60448)
- 方法(41938)
- 数学(35873)
- 数学方法(35441)
- 农(26949)
- 中国(25694)
- 财(23472)
- 技术(23372)
- 业经(23198)
- 地方(20607)
- 学(18990)
- 农业(18005)
- 贸(17485)
- 贸易(17476)
- 制(17377)
- 易(16973)
- 理论(16616)
- 环境(15079)
- 和(14936)
- 策(14807)
- 产业(14743)
- 银(14616)
- 银行(14576)
- 务(14407)
- 技术管理(14376)
- 机构
- 学院(333532)
- 大学(332138)
- 管理(137895)
- 济(137217)
- 经济(134305)
- 理学(119573)
- 理学院(118349)
- 管理学(116557)
- 管理学院(115946)
- 研究(110016)
- 中国(81093)
- 京(70229)
- 科学(66508)
- 财(61277)
- 所(53815)
- 中心(49962)
- 农(49824)
- 江(49247)
- 财经(48886)
- 研究所(48853)
- 业大(48019)
- 经(44519)
- 北京(44397)
- 范(43793)
- 师范(43455)
- 经济学(40405)
- 院(40336)
- 州(39790)
- 农业(38659)
- 经济学院(36522)
- 基金
- 项目(229295)
- 科学(182039)
- 研究(172028)
- 基金(165922)
- 家(143031)
- 国家(141821)
- 科学基金(123371)
- 社会(108643)
- 社会科(103146)
- 社会科学(103123)
- 省(90528)
- 基金项目(88111)
- 自然(79082)
- 教育(78736)
- 自然科(77254)
- 自然科学(77239)
- 自然科学基金(75880)
- 划(75059)
- 编号(70479)
- 资助(67435)
- 成果(56597)
- 创(51445)
- 重点(50795)
- 部(50470)
- 发(49789)
- 课题(48671)
- 创新(47292)
- 国家社会(44293)
- 教育部(43665)
- 项目编号(43579)
- 期刊
- 济(149797)
- 经济(149797)
- 研究(99921)
- 中国(64121)
- 管理(52322)
- 学报(47293)
- 科学(45724)
- 农(45142)
- 财(44683)
- 教育(40862)
- 大学(36475)
- 学学(34133)
- 技术(32207)
- 农业(31879)
- 融(28964)
- 金融(28964)
- 业经(25815)
- 经济研究(24098)
- 财经(23116)
- 经(19880)
- 问题(19002)
- 科技(18638)
- 技术经济(18435)
- 图书(17679)
- 业(16837)
- 理论(16252)
- 现代(15701)
- 商业(15199)
- 坛(14910)
- 论坛(14910)
共检索到488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乐 赵领娣
产业政策能否成功引致新能源技术创新事关构建清洁能源体系与绿色创新体系,对推进中国工业能源革命与绿色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央和省级"五年规划"中提及的重点产业为依据建立"准自然实验",构建2006—2015年中国新能源专利面板数据并将其匹配至应用的工业行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法和三重差分法,从需求侧对重点产业政策的新能源技术创新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重点产业政策能够有效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但政策效果因制定层级、实施区域、行业特征等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的产业政策有更明显的创新激励效应,重点产业政策在东部地区落实效果更好,高技术行业的新能源技术创新对产业政策环境要求更高。在作用机制方面,重点产业政策通过外商投资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通过环境规制抑制新能源技术创新,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则是两极分化,能够正向促进直辖市的新能源技术创新,却反向抑制一般省份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结合发展实际形成"产业政策合力"以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振兴 王阿娇
以2004-2017年上市的136家新能源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创业投资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撬动效应。首先,将样本企业分为有、无创业投资撬动两组,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度两组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对两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创业投资撬动效应明显。其次,按照创业投资出资背景、注资策略和持股强度3个特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验证了创业投资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撬动效应。结果显示,从创业投资出资背景看,国资背景没有撬动效应,外资背景和高声誉背景均具有正向撬动效应;从创业投资注资策略看,注资时机越早,撬动效应越大,注资轮次数和注资联合者个数均与技术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从创业投资持股强度看,持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效率呈倒"U"形关系,持股期限越长,撬动效应越明显。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丽梅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而技术创新是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利用欧盟1991—2019年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欧盟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种空间效应主要通过政府政策、金融发展的推动来实现。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这种空间效应在1999年以后更显著。空间模型的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政府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创新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这可能意味着通过需求间接引致创新且弱化市场机制的政策将难以持续,构建具有直接驱动效力且更加市场化的政策支持机制至关重要。此外,欧盟发达的直接融资市场对可再生能源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影响,间接融资市场作用有限。这表明,绿色债券、碳金融市场等直接融资机制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创新的有效手段,中国应进一步构建更加清晰明确的能源与气候共同愿景,强化省域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营造互利共赢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淑芬 张清华 黄志建
基于负二项式模型,利用2000~2013年的专利数据,本文探讨了公共政策对新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公共政策在专利申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对于新能源的影响存在差异,而且不同公共政策对不同新能源类型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确定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的政策方面,应该对不同新能源采用不同的公共政策;加强政策支持方式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使其更具杠杆效应;完善财税和金融政策细节,保障政策执行效果;提升环境规制的有效性,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负二项式模型 公共政策 新能源 技术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兰剑 董涛
在梳理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政策的基础上,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等产业的相关数据,对新能源技术创新政策进行评价,并从政府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产业规划、研发联盟管理、强化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新能源技术创新政策的思路。
关键词:
新能源产业 科技创新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长进 罗仁杰 黄俊 齐花蕊 唐浩然
运用大数据梳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文献,为深入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利用LDA模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主题强度进行计算,结合2012—2020年165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绿色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补贴政策上,并且3类主题能够提升企业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数量,进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2)不同类型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同,其中基础设施类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强;(3)机制分析表明,企业人力资源整合能力在三类主题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企业人力资源整合能力提高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苏竣 张汉威
本文从新能源技术创新的规律出发,基于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创新过程的视角,分析将R&D拓展为R&3D(研究、开发、示范、推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意义,重点论述示范和推广这两个阶段的技术创新特点。文章认为,在新能源技术创新的示范阶段,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产生了基础设施的悖论;在推广阶段,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产生了"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的鸿沟。文章指出,政府应当考虑到R&3D各阶段的技术创新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公共政策来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关键词:
R&3D 新能源 技术创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文倩 周世愚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2007~2019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产业政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增强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强度,但却通过降低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形成抑制作用;基于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和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于异质性企业有所差异;进一步的门槛模型研究发现,在未跨越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值时,产业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正向影响较大,且能起到推动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在跨越门槛值后,产业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正向作用程度降低,并抑制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根明 李若琦
依据企业行为理论和二元创新理论,以我国新能源产业内微观企业为切入点,探讨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行为机理,为解释企业内在创新动力不足提供了新视角。建立企业绩效比较、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投入关系的概念模型,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历史绩效比较和同业企业同期绩效比较分别对新能源企业后期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产生负向影响,冗余资源在绩效比较与技术创新投入关系之间不存在显著调节效应。鉴于此,国家应通过搭建开放且互补的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以利益为导向的双边激励、加快供给侧改革等措施,提高新能源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实现我国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宏 单丽娟
一、引言在日益趋紧的能源约束与碳约束下,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新能源产业因此成为被受重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1]在辽宁的九大新兴产业布局中新能源排在第二位,目前,辽宁省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并且已经拥有了一批一定实力的核心企业,但新能源技术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毓东 江立明
本文从新能源的产业引力效应视角,阐述了新能源对高端机械产业、汽车产业、绿色建筑产业、环保节能产业的产业引力效应。并结合了走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沿的中部强省——湖南,分析了湖南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在此基础实现新能源制度创新,消费模式创新,价格机制创新,财税基础政策创新。
关键词:
新能源 产业效应 政策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艳 许伟 周园媛
在国家提出要加快关键新能源核心技术创新的背景下,以2010—2017年我国A股上市的新能源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政策、直接支持政策和间接支持政策分别进行综合得分的测算,然后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创新政策与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政策显著促进了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2)不同类型的创新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存在差异,直接支持政策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间接支持政策则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3)创新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存在区位异质性效应和产权异质性效应,创新政策对位于东部地区的国有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更加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而间接支持政策对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非国有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更显著的负向抑制效应。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继续推进完善促进新能源企业创新的直接支持政策;建立多方位支持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体系;加强科技信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广晖 郑浦阳 单燕斐
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应有之策。本文采用2011~2020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整体来看,能源技术创新可显著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以短期效应为主;从作用机制来看,创新要素集聚在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即能源技术创新可通过创新要素配置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产业结构升级可正向调节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基于此,提出构建能源技术创新生态圈、建立绿色经济内外一体化发展机制、打造区域能源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建议,以更好地发挥能源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赋能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凡 朱缤绮 孙颖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促进能源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已有研究多从国内经济因素探讨环境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少从制度层面以及开放的国际视域开展研究。本文利用1998—2016年3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首先引入政策强度计量政策严格性,探索国内外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动态影响,其次选用制度质量作为制度环境优劣的度量指标,探讨制度因素对环境政策效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国内外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均存在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期;(2)国外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早于国内环境政策,国外环境政策的"政策溢出"效应存在;(3)制度质量正向调节国内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制度质量的提高能够增强环境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研究结论可为中国进一步优化环境政策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杨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与政府环境政策相比,市场力量是否能更有效地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本文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世界领先、政府环境政策实施较早以及能源市场自由化程度较高的欧盟为研究对象,结合线性与非线性、静态与动态面板回归方法研究政府政策和市场竞争对欧盟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影响。研究发现:①政府环境政策和市场竞争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均为正向,即两者能有效诱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②政府环境政策和市场竞争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门槛效应。随着政府环境政策强度加大,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逐渐递减,即环境政策对创新的诱发作用是有限的。随着能源市场竞争程度加深,市场竞争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增加,即市场竞争对创新的诱发作用是有效且持续的。③通过将各成员国现状与门槛值进行比较,发现欧盟现阶段环境政策强度处于过高的门槛区间,市场竞争强度处于较为合适的门槛区间。④进一步研究更有针对性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发现不同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实现能源转型、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及建立全国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交易机制提供政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