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47)
- 2023(8276)
- 2022(7029)
- 2021(6404)
- 2020(5310)
- 2019(11796)
- 2018(11441)
- 2017(22842)
- 2016(12385)
- 2015(13674)
- 2014(13774)
- 2013(13519)
- 2012(12645)
- 2011(11484)
- 2010(11860)
- 2009(11277)
- 2008(11239)
- 2007(10301)
- 2006(9382)
- 2005(8694)
- 学科
- 济(51017)
- 经济(50937)
- 管理(43871)
- 业(40842)
- 企(34600)
- 企业(34600)
- 财(16881)
- 方法(16493)
- 制(16475)
- 农(15723)
- 业经(14235)
- 中国(14038)
- 数学(13808)
- 数学方法(13619)
- 地方(11365)
- 体(11170)
- 产业(10811)
- 策(10597)
- 银(9908)
- 银行(9903)
- 技术(9707)
- 农业(9677)
- 贸(9594)
- 贸易(9590)
- 务(9561)
- 财务(9534)
- 行(9520)
- 财务管理(9509)
- 体制(9490)
- 易(9351)
- 机构
- 学院(178293)
- 大学(175766)
- 济(81253)
- 经济(79585)
- 管理(70370)
- 研究(60500)
- 理学(59500)
- 理学院(58929)
- 管理学(58225)
- 管理学院(57854)
- 中国(47229)
- 财(41903)
- 京(36206)
- 科学(31728)
- 财经(31293)
- 江(29467)
- 所(29104)
- 经(28171)
- 中心(27921)
- 研究所(25445)
- 经济学(25149)
- 农(24254)
- 财经大学(22885)
- 北京(22857)
- 经济学院(22547)
- 州(22382)
- 院(22129)
- 范(21671)
- 业大(21543)
- 师范(21526)
- 基金
- 项目(111632)
- 科学(90132)
- 研究(87718)
- 基金(81525)
- 家(68483)
- 国家(67898)
- 科学基金(59642)
- 社会(57904)
- 社会科(55116)
- 社会科学(55110)
- 省(43948)
- 基金项目(41936)
- 教育(39500)
- 划(35916)
- 编号(35627)
- 自然(35467)
- 自然科(34594)
- 自然科学(34587)
- 自然科学基金(34001)
- 资助(32993)
- 成果(30278)
- 制(28088)
- 部(25593)
- 课题(25490)
- 发(25484)
- 重点(25069)
- 创(24155)
- 国家社会(24050)
- 性(23469)
- 教育部(22644)
共检索到284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倩琳 戚聿东
产业震荡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重点产业政策对产业震荡的影响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省级五年规划纲要文本,本文采用多期DID模型检验重点产业政策对产业震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重点产业政策显著抑制了产业震荡;重点产业政策对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产业震荡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重点产业政策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出口抑制产业震荡;不同类型的重点产业政策对产业震荡的影响不同,只有重点支柱产业政策显著抑制了产业震荡。上述研究结论为抑制产业震荡和促进产业安全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更好地发挥产业政策有效性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邵留国 王子杨 蓝婷婷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解决环境和能源困境至关重要,但产业震荡可能会阻碍其健康发展。本文从产业链上下游的角度研究产业震荡的原因和形成机制,并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了“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模型,通过情景模拟分析了产业震荡的形成机制和各政策因素对产业震荡的减弱效果。结果表明:(1)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发生3次产业震荡,分别在2022年、2026—2029年以及2030—2031年,产业发展中期发生的震荡持续时间最长且最剧烈,在产业发展成熟后,震荡将逐渐减弱;(2)补贴、技术创新、资本投资规模、市场准入规模等政策因素是造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生产业震荡的重要原因。补贴、技术创新、资本投资规模通过控制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和价格间接控制新能源汽车的供给,进而引发产业震荡。市场准入规模对新能源汽车的供给产生直接影响,使其发生产业震荡;(3)对政策因素进行调整可以缓解产业震荡,但在不同时期内各因素的缓解效果不尽相同。因此,本文认为,缓解产业震荡可以通过调整补贴、技术创新、资本投资规模和市场准入规模等方式进行综合调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袁增霆
我国股票市场运行的大起大落和投机性应当得到根本抑制。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股票市场整体上迎来了一场久违的、近乎疯狂的牛市。它具有空前的交易规模、杠杆融资以及对社会资金的虹吸作用,但是其价值创造能力却在持续下降,股价严重脱离财务基本面的现象较为普遍。随着2015年6月之后股价大幅震荡,各种问题再次浮出水面,泡沫破灭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开始引起关注。本文以初级商品(或国际大宗商品)为比较对象,探讨股市上述特征的根源及长效治理机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广谋 周勤 胡汉辉
本文讨论技术进步对产业过剩及价格震荡的影响,重点指出了在位厂商以建设新生产能力的方式吸收换代产品技术时会形成对新进入者有利的局面,产业因新进入者过众而形成过剩;研究了在这种背景下老产品的市场价格震荡的理论依据,这一研究给出了我国产业系统中经常观察到的随着一代代新产品推出而加速过剩的现象以及价格战的一种成因。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生产过剩 价格震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晓宇
我国光伏行亚自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内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市场影响力的新兴产业。但记者调研发现,这样一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戴着多重"紧箍咒"。产业政策依赖症难治。由于2013年国内光伏市场启动之初,光伏发电成本偏高,国家对光伏电站建设执行度电补贴政策。赛维LDK副总袁伟说,在补贴政策刺激下,光伏行业再次出现投资热,很多过去不从事光伏行业的人都进入这个领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
关键词:
光伏行业 融资环境 光伏产业 天合光能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秋阳 张敏敏
产能过剩企业往往在过度负债的同时还过度投资金融资产,从而带来实物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双重效率损失。以去产能政策的多次出台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造多期PSM-DID模型分析了化解过剩产能的抑制型产业政策是否间接地对企业金融化行为具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从平均处理效应来看,去产能政策有效推动了产能过剩企业“脱虚返实”,抑制企业影子银行活动、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驱动企业创新和改善企业盈利能力是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这与政策针对过剩产能的治理途径是协调一致的。从动态处理效应来看,“16年政策”效应最显著,其次是“13年政策”,而“09年政策”没有明显效果,这说明保持政策压力持续乃至递进是此类抑制型政策产生效果的关键。异质性分析表明,去产能政策带给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具有不平衡性。研究结论补充及深化了对抑制型产业政策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关系的认识,为建设去产能长效机制及推行普惠性、功能性产业政策提供了学理支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冰冰 刘爱梅
使用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将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分析两类政策工具搭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以政府补贴为代表的产业政策和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为代表的竞争政策均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但税收优惠政策和功能性产业政策的创新效应不明显;考虑政策叠加效应后发现,补贴政策和竞争政策共同实施会对企业创新产生冲突抑制作用,而税收优惠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叠加的冲突效应不显著;在不同行业竞争水平条件下,政策叠加效应呈现出显著差异。进一步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得出,政府补贴政策和功能性产业政策对周边城市创新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竞争政策会产生负向溢出效应。因此,应推动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型,协调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间关系,协同推动企业创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韩超 闫明喆
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是中国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制造业存在的"脱实向虚"迹象则需要及时抑制。对于如何抑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尤其是政府干预行为如何引导制造业企业更集中主业,依然未见清晰的答案。本文依托上市公司制造业企业,探究"五年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政策可能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产生的影响效应及其影响路径。研究发现,重点产业政策扶持显著抑制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趋势,这一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重点产业政策通过贷款支持、缓解税收负担的路径抑制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本文还发现,重点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较高企业以及较低政府财力地区企业更为显著。由此推断中国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主要动机来自预防性储蓄。本文研究为政府进一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抑制企业金融化给出经验证据。
关键词:
产业政策 制造业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何文韬 肖兴志
本文从中国光伏产业出现的"倒闭风波"出发,从产业震荡的角度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理论渊源,梳理总结了触发产业震荡的技术和非技术因素,并对产业震荡由静态最优到动态最优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产业震荡研究的新进展,并提出产业震荡理论分析框架对破解中国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的启示性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产业震荡 产业演进 新兴产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何文韬 肖兴志
本文从中国光伏产业出现的"倒闭风波"出发,从产业震荡的角度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理论渊源,梳理总结了触发产业震荡的技术和非技术因素,并对产业震荡由静态最优到动态最优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产业震荡研究的新进展,并提出产业震荡理论分析框架对破解中国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的启示性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产业震荡 产业演进 新兴产业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桂军
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学界开始从企业创新视角探讨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但研究多集中在"激励型"产业政策的创新效应上,关于"抑制型"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尚属空白。文章以中国政府于2013年颁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为切入点,基于2011-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这项以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盲目生产扩张为目的的"抑制型"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显示,相较于不受政策影响的控制组,去产能行业的企业创新水平在《指导意见》实施之后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地,文章从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双视角考察了《指导意见》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结果发现:一方面,《指导意见》在提高去产能企业研发资金配置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的创新产出;另一方面,同期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去杠杆政策也均对《指导意见》促进企业创新产生了正向的调节效应,其中,"一带一路"倡议的调节效应尤为突出。本研究不仅辅证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具有可观的理论价值,而且诠释了诸如去产能等"抑制型"产业政策的真正内涵:抑制扩张是手段,强化产业是目的。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龚杰
进入2008年以后,股市的震荡明显加剧。虽然市场中仍然充斥着牛、熊市的激烈争辩,但一个无可争议的现实已经摆在眼前,那就是股民在市场中已很难赚到钱了。阳春三月,在万众瞩目的"两会"行情预期中,股民感受到的却是春寒料峭。虽然在消息面上有管理层放行新基金、严格审核再融资和增加QFII额度等利好措施出台,但大盘的短暂辉煌也仅仅出现在3月3日"两会"开幕时,之后一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赵昌文
在市场经济下,农村产业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集中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在产业方面的具体要求,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特点;二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在利用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对产业和资源进行自觉调节;三是主要从供给方面入手,解决农业等基础性产业的供给和需求问题;四是运用财税、信贷等政策手段,在一定时期内有意识地将资源适度倾斜配置于某些重点产业。由此可见,产业政策并非一种独立的政策手段,而是要通过计划、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才能反映出来,它是宏观与微观、内容与形式、供给与需求的有机结合,是制定计划、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基本依据。农村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两...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毛其淋 赵柯雨
本文以中国"五年规(计)划"政策文件对重点产业的设定为切入点,利用200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系统考察了重点产业政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重点产业政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概率和出口规模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影响机制检验表明,"融资约束缓解"和"生产率提升"是重点产业政策促进企业出口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重点产业政策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大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更大;此外,重点产业政策对低外部融资依赖度行业企业出口概率的促进效应更大,而对高外部融资依赖度行业企业出口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最后,本文还探究了市场自由化对重点产业政策经济效果的影响,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中国应稳步推进产业政策转型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共同促进中国出口贸易长期稳健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贤彬 陈春秀
在多措并举稳就业的基调背景下,探寻影响就业增长的因素紧要迫切。本文以中国各省五年规划政策文件提及的四位码重点产业为切入点,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系统考察了重点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重点产业政策显著提升受支持企业的就业水平。渠道分析发现,重点产业政策通过“规模效应”“利润效应”和“效率效应”推动受支持企业增加劳动力雇佣数量。除了对受支持企业的就业扩张有正向影响,重点产业政策还通过信贷溢出效应带动相同二位码非重点企业的就业水平提升。重点企业在金融危机后期也担起了“稳就业”职责,逆势投资以扩增劳动力需求。在宏观行业层面上,重点产业政策还通过行业间关联效应对其他行业的就业产生间接影响。本文研究为进一步理解产业政策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提供了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新证据。
关键词:
重点产业政策 稳就业 挤出效应 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