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09)
2023(6455)
2022(4899)
2021(4819)
2020(3620)
2019(8301)
2018(8147)
2017(12211)
2016(8312)
2015(9822)
2014(10026)
2013(8890)
2012(8478)
2011(7974)
2010(8250)
2009(6993)
2008(6801)
2007(6464)
2006(5880)
2005(5084)
作者
(21462)
(17807)
(17574)
(17061)
(11319)
(8507)
(8244)
(7096)
(6763)
(6594)
(6093)
(5862)
(5775)
(5737)
(5708)
(5625)
(5605)
(5229)
(5164)
(5156)
(4871)
(4641)
(4327)
(4276)
(4210)
(4103)
(4037)
(3925)
(3785)
(3775)
学科
教育(20683)
(20405)
经济(20389)
中国(14677)
管理(12102)
(11584)
(11577)
教学(9415)
理论(9373)
农业(7994)
(7670)
(7600)
地方(7032)
业经(6998)
发展(6824)
(6702)
(6498)
工作(4983)
学法(4896)
教学法(4896)
农业经济(4885)
思想(4633)
政治(4588)
(4557)
企业(4557)
研究(4442)
建设(4206)
学理(4109)
学理论(4109)
经济学(4010)
机构
大学(106858)
学院(103218)
研究(41960)
教育(33895)
(29928)
师范(29728)
科学(26439)
管理(25780)
(25769)
(25409)
经济(24653)
师范大学(24363)
中国(22259)
(21058)
理学(20945)
理学院(20432)
管理学(19657)
管理学院(19408)
(19354)
技术(19344)
研究所(19091)
职业(18358)
中心(17961)
(17630)
北京(17002)
(15303)
(15058)
(14326)
业大(13865)
农业(13379)
基金
项目(63554)
研究(57489)
科学(49799)
基金(38399)
教育(36658)
(32760)
国家(32205)
社会(30599)
(28373)
社会科(28207)
社会科学(28202)
编号(28194)
成果(27978)
(26023)
科学基金(25439)
课题(24592)
(21735)
基金项目(18918)
规划(17200)
重点(16719)
项目编号(16250)
(15940)
(15440)
(15434)
研究成果(15048)
(14998)
(14647)
资助(13967)
(13601)
(13561)
期刊
教育(60399)
研究(42473)
中国(38544)
(35583)
经济(35583)
(19244)
学报(18080)
职业(15705)
大学(14537)
技术(14337)
科学(14231)
农业(13380)
(11575)
学学(11369)
图书(11343)
技术教育(10292)
职业技术(10292)
职业技术教育(10292)
书馆(9054)
图书馆(9054)
(8306)
论坛(8306)
管理(7880)
高等(7196)
(7007)
成人(6565)
成人教育(6565)
业经(6362)
高等教育(6140)
(6018)
共检索到178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姜子云  刘佳  王聪颖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自2016年开始,江苏省每年在高考本科提前批次定向招录乡村定向师范生,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教学对象的变化促进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如何推动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强化定向乡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准乡村教师"职业道德从而"铸魂塑魄";如何重新理解和重建更具乡土性、在地化、开放性的教学逻辑,成为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实践转向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构与重建,将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情境,具有乡土性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体验与"准乡村教师"的职业生命体验相融合,同时将教育学体系的理论形态转向乡土的实践形态,让地域性和地方性知识走进课堂,促进具身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习内容深度融合,紧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展开双向评估,最终实现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表达"。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富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纪德奎  赵晓丹  
乡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认同教育,二者理念相通,使命和诉求基础相同。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过程中,乡村文化的"荒漠化"侵蚀了乡土文化教育所依托的土壤,学生构建文化认同的根基趋于断裂;乡村伦理价值体系的解体削弱了乡土文化教育要强化的价值涵养,学生实现文化认同的核心日益动摇;乡村与乡村教学的剥离背弃了乡土文化教育要实现的传承目标,学生巩固文化认同的保障濒于瓦解。有鉴于此,开辟"政府+民间"和"制度+产业"的建设模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开发乡土教材和提升乡土情怀,有助于乡土文化教育的重建及文化认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和学新  焦燕灵  
表达是个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展现。在个体的生存、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学的视域里,表达是具有多元意义的教育术语。表达的教育学意义在于,它不仅体现于教育的结果,而且贯穿于教育的过程,更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表达存在着多方面的缺失。为此,应在充分认识表达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措施提高表达的质量,实现其价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项贤明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历程。教育学在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会面临一些特殊的矛盾甚至危机 ,但这也是其前进的动力。教育学目前面临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解释能力的弱化。要摆脱危机 ,教育学必须从整个教育学科体系的整体出发 ,思考并实践自身的重建 ,走向总领整个教育学科群的在总体上全面研究人的成长发展及其一般规律的“成人”之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昌庆钟  
本文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学科教育学的历史与现状出发 ,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重建学科教育学的基本思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均  
"诗化"是当代人文学科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和趋势。哲学等人文学科通过与文学、诗学的联姻,借助诗化语言,追求诗意境界,走出科学主义的窠臼,达到与生活世界乃至生命的融通。在历史上,教育学也曾有过"诗化"形态,但随着近代教育学科学化进程的加快,诗化教育学迅速衰微。重建诗化教育学的实质是当代教育学的语言学转向,它不仅能推动教育学语言表达与认识论的变革,使其更加接近真实的教育生活世界,而且能引导教育逐步摆脱工具主义价值观的羁绊,走向诗化的理想境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勇  底会娟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同时也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指向大国良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其目标在于帮助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灵魂、有信念、有思想、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有使命感、有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借鉴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思想。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师范生培养的"精神转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关注优雅心灵的成长;二是从割裂式的培养到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培育整体精神;三是从忽视到重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培育。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将师范生的精神成长视为培育人文精神与涵养文化品性的过程,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师范生开展"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培育、"内在幸福"价值观的涵养,以及"转识成智"教育观的陶冶。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首先,将"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形塑融汇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形成"於穆不已"的儿童教育信念。其次,将"内在幸福"价值观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树立"孔颜乐处"的教育志向。第三,将"转识成智"教育观融通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提升教育的实践智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万红  
历史上广泛分布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土司文化,不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司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多样性、中华文明认同、国家认同、民族精神、乡土知识等诸多丰富内涵,为开展乡土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当今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加大乡土教育力度的新形势下,合理利用土司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其乡土教育功能,对于提高各民族整体素质、加强中华民族的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翟洲燕   安传艳   贾梦月   常芳   阿茹娜  
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可推动中国乡土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景观。文章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以文化景观基因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解构提取法,识别李子柒短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及其空间意象表达。研究表明:(1)影像景观基因特征表现为以固定镜头为主的拍摄风格,以远景和特写为主的多景别拍摄手法,景别切换流畅,画面转场自然,画面的整体色调偏暗沉,后期运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采用背景配乐和同期声,人物交流通常使用方言,偶尔夹杂普通话等;(2)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表现为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四川民居建筑、乡村生产生活和传统技艺所需工具等;(3)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特征则表现为传统民俗节庆、不同地域的传统技艺和绵阳方言等;(4)李子柒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建构了田园牧歌、淳朴和谐和美好生活等文化意象。该研究旨在为短视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有效结合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兰  
中国的撤点并校过去了十余年,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有学者认为十年撤点并校政策改变了中国乡村文化传承的模式,对新农村建设、乡村文明的负面影响极为深远,几乎遍及所有农村地区。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在面临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断根的危机之下做出了诸多努力和尝试,令乡村文明回归学校。为深入了解"撤点并校"政策导致乡村文明衰落的情况及乡土文化传承应采取的方法,本研究选择了长顺县构建乡土教育课程,促使乡村文明回归的实践进行了调研,对如何构建乡土教育课程进行了阐述。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旭东  
比较教育学是以探求民族国家教育知识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和科学,它表现了由比较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科存在的独特性,是以培养"人"的民族国家教育知识为学科存在依据和逻辑起点的,拥有基于比较方法一元论的学科多元方法,它是具有来源于民族国家教育知识的多学科解释视角的学科概念和理论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春晖  
“进步时代”的美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总体性的危机,美国早期的农业农村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不同于城市的“拥堵”,乡村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孤立”。当时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即“乡村主义”和“乡镇主义”,乡村主义认为乡村是一个自足的社会系统,而乡镇主义认为乡村和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两者之间通过市镇和接近于县城的小城市联结。与此同时,乡村教会也遇到了特定的危机,此时的乡村教会已经不能满足于抚慰人们心灵的传统功能,必须发展出新的形式和功能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牧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牧师就是一个扎根在乡村中的社会学者,他需要调查社区需求、激励产业发展、维护共同体利益。而“社区制图”则是一种“认定乡村社会”的社会学方法,致力于从社会组织方面画出乡村区域的图形,并寻求何为这个区域团结的主要因素。通过基督教乡村运动,早期美国农业农村社会学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中国,燕京、金陵、齐鲁等教会大学都积极投身于农业推广和社区改造,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特点,发展出了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春晖  
“进步时代”的美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总体性的危机,美国早期的农业农村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不同于城市的“拥堵”,乡村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孤立”。当时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即“乡村主义”和“乡镇主义”,乡村主义认为乡村是一个自足的社会系统,而乡镇主义认为乡村和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两者之间通过市镇和接近于县城的小城市联结。与此同时,乡村教会也遇到了特定的危机,此时的乡村教会已经不能满足于抚慰人们心灵的传统功能,必须发展出新的形式和功能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牧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牧师就是一个扎根在乡村中的社会学者,他需要调查社区需求、激励产业发展、维护共同体利益。而“社区制图”则是一种“认定乡村社会”的社会学方法,致力于从社会组织方面画出乡村区域的图形,并寻求何为这个区域团结的主要因素。通过基督教乡村运动,早期美国农业农村社会学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中国,燕京、金陵、齐鲁等教会大学都积极投身于农业推广和社区改造,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特点,发展出了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召存  
从方法论上看.当前有关课程知识的许多研究似乎仍属于一种"外推式"而非"内生式"研究,缺少一种教育学的学科内在立场,缺少对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的关注。虽然可分别从课程编制理论和批判课程论的理路中。梳理出有关课程知识与一般性知识经验的划界理解,但前者体现的是心理学视角,而后者体现的是社会学视角。基于教育学的立场,我们认为。意义性是课程知识教育学属性的一种应然定位。它主要是指课程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和生存意义建构给予关照的一种价值性特征。首先表现为课程知识不能成为规训、压迫学习者心灵、精神、语言、身体等各方面的异化力量,其次表现为课程知识要为学习者的个体生存提供一种意义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