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80)
- 2023(17413)
- 2022(14319)
- 2021(13087)
- 2020(11263)
- 2019(25349)
- 2018(25271)
- 2017(48964)
- 2016(26626)
- 2015(30209)
- 2014(30166)
- 2013(29492)
- 2012(26999)
- 2011(24330)
- 2010(24267)
- 2009(22719)
- 2008(22494)
- 2007(20246)
- 2006(17617)
- 2005(15763)
- 学科
- 济(112266)
- 经济(112138)
- 管理(79273)
- 业(77523)
- 企(63026)
- 企业(63026)
- 方法(55052)
- 数学(48434)
- 数学方法(47918)
- 中国(31710)
- 农(30706)
- 财(29563)
- 业经(25047)
- 学(23056)
- 贸(22032)
- 贸易(22025)
- 易(21442)
- 制(21122)
- 技术(20456)
- 农业(20427)
- 地方(18976)
- 务(18894)
- 财务(18837)
- 财务管理(18794)
- 银(18047)
- 银行(17980)
- 企业财务(17873)
- 理论(17460)
- 行(17086)
- 融(16891)
- 机构
- 大学(394408)
- 学院(392503)
- 济(161846)
- 经济(158680)
- 管理(151911)
- 理学(131983)
- 理学院(130592)
- 研究(128637)
- 管理学(128315)
- 管理学院(127611)
- 中国(96768)
- 京(82137)
- 科学(80276)
- 财(74512)
- 农(69272)
- 所(65302)
- 业大(61523)
- 财经(60643)
- 中心(59998)
- 研究所(59603)
- 江(57308)
- 经(55193)
- 农业(55171)
- 北京(51020)
- 经济学(50640)
- 范(49274)
- 师范(48637)
- 经济学院(46079)
- 院(45886)
- 州(45654)
- 基金
- 项目(265018)
- 科学(208225)
- 基金(193734)
- 研究(187577)
- 家(171152)
- 国家(169787)
- 科学基金(144834)
- 社会(120466)
- 社会科(114334)
- 社会科学(114302)
- 省(103270)
- 基金项目(102385)
- 自然(95205)
- 自然科(93057)
- 自然科学(93028)
- 自然科学基金(91360)
- 划(87780)
- 教育(87065)
- 资助(79197)
- 编号(75021)
- 重点(60261)
- 成果(60167)
- 部(58769)
- 发(56327)
- 创(55431)
- 创新(51882)
- 科研(51564)
- 课题(51296)
- 国家社会(50634)
- 教育部(50247)
- 期刊
- 济(168916)
- 经济(168916)
- 研究(108175)
- 中国(69034)
- 学报(66379)
- 农(61673)
- 科学(58871)
- 财(57600)
- 管理(54482)
- 大学(49449)
- 学学(46915)
- 农业(41661)
- 教育(37039)
- 技术(35358)
- 融(33605)
- 金融(33605)
- 财经(30300)
- 业经(27968)
- 经济研究(27935)
- 经(25978)
- 问题(23515)
- 业(22300)
- 技术经济(20577)
- 统计(20063)
- 贸(19340)
- 版(19206)
- 理论(18767)
- 科技(18686)
- 策(18456)
- 商业(18346)
共检索到561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劲松 刘传江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重工业发展迅猛,各界普遍认为我国已再次进入了重工业化阶段,但关于重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看法,却存在一些争论。本文首先从“技术中性”的理论角度分析了重工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过程,将这种影响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然后构造两个模型并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回归拟合以检验这两个效应作用程度。回归结果表明,“替代效应”会提高全社会的资本-劳动比,被证明是一种“索洛技术中性”的技术进步;而“收入效应”会提高全社会的就业量,且作用程度超过了“替代效应”,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
关键词:
重新重工业化 就业 技术中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舒银燕
基于2001~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西部地区工业资本深化、重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对工业就业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工业化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最大,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产生的负面效应相对较小,负面影响最小的是工业资本深化。统计分析表明,在2004~2010年期间,西部地区工业的资本——劳动比逐步下降,未表现出资本深化,但重工业化趋势明显,技术进步明显。为提高工业增长的就业效应,西部地区应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把技术进步的重点放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上,通过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就业扩张效应。
关键词:
资本深化 重工业化 技术进步 就业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忠暖 高权 王帅 杨嘉聪
从我国新一轮重工业化的现实出发,基于2006—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的方法,在同时考虑时间滞后和空间异质性的情况下,对重工业发展是否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进行重新验证。在考虑重工业内部差异的前提下,研究发现:(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省际层面上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布局不合理的趋势仍在加剧;(2)装备制造型重工业在当期会对城乡收入差距起扩大作用,但随着其关联和间接效应的发挥,这种扩大效应会在时间滞后模型中逐渐被抵消。在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前提下,装备制造型重工业的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资源开采和加工型重工业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且在东北地区更为显著。同时还发现城镇化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显著性在东西部存在较大的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勇 韩钰
文章分析了湖北省偏重型的工业结构特征和能源消费量大的基本特点,引入了能源消费弹性和能源消费强度指标并计算了湖北省1992~2009年的指标数据。然后进一步对湖北省能源消费和工业结构重工业化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协整模型。最后对两者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湖北省能源消费弹性和能源消费强度都比较高,能源利用率较低,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湖北省重工业化程度增强是导致湖北省能源消费量上升的格兰杰因。
关键词:
重工业化 能源消费 工业结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智勇
"新东北现象"反映了东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持久性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市场化程度低、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和行政主导的城镇化,其结果是经济增长的脆弱性高。本文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长期依赖第二产业的相对扩张和增长,而第一和第三产业则相对萎缩;振兴东北系列专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东北工业化的持续扩张,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第二产业,增加了经济增长的脆弱性。东北重工业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阻碍了城镇化,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然而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低,难以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为了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东北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以新技术和智能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并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国际市场,推动市场机制转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简新华 余江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决定,中国走了一条先重工业、后轻工业、再重工业的工业发展道路,现在正进入一个重新重工业化的阶段,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重新重工业化的契机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决定了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应是发展拥有比较优势的重工业;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发展重工业产业集群。
关键词:
重工业化 老工业基地 产业集群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赵佳佳 王建林
进入21世纪后中国重工业增长速度显著加快,关于这一轮重工业化的成因和影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使用30个省级行政区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收入提高带来了重工业化"的观点存在夸大成分;政府干预在这一轮重工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营企业的参与对重工业化发挥了一定作用;重工业化没有影响到总体从业人员增长,也没有影响到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增长,没有证据表明重工业化会恶化就业。
关键词:
重工业化 经济发展 政府干预 就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崔明懿 陈瑞 赵留彦
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层次问题是能源问题。本文分析了技术进步、工业化程度影响能耗强度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未包括西藏及港澳台)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能耗强度显著负相关,技术进步通过改善要素生产率有效减少能耗;工业化程度对能耗强度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工业体系中高耗能行业占比较高,高耗能产品份额的持续增加影响了能耗强度的降低;不同地区技术进步、工业化程度对能耗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性,这可能是与地区禀赋有关;且回归结果经GMM分析检验后是稳健的。据此,应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并制定耗能标准,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而不同地区应制定差异化能源政策并加强协作。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工业化程度 能耗强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彭南生 严鹏
彭慕兰等"加州学派"学者认为煤铁等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并强调中西方的"大分流"发生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但是,作为工业革命标志的蒸汽机的出现,是以西欧16世纪机床工业技术积累和传承为基础的,相反,明代中国尚不具备类似的机床技术。晚明以后,西欧机床技术随着钟表和火炮的制造一度传入中国,但并未成功嫁接至中国技术传统中。因此,中国不仅缺乏工业革命所必需的关键技术,而且缺乏发展相关技术的能力。中西间的"大分流"始于16世纪,重工业领域中的技术能力正是西方领先中国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
技术 大分流 重工业 加州学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聂弯 谢彦明 于法稳
基于我国重工业上市企业的样本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研究了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结果表明: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呈U型曲线;国际化与绩效关系是国际化阶段依赖的,也是资产管理效率依赖的,其中,国际化阶段显著正向调节国际化与绩效的关系,资产管理效率也显著正向调节国际化与绩效的关系。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企业管理者要用更加长远的眼光审视企业国际化过程;对我国重工业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加速国际化进程和提高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来获取正的国际化绩效。
关键词:
国际化 绩效 U型曲线 资产管理效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一平
1、近年来,由于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如何增强农业的后劲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心的热门课题。基于各自所从事的职业以及观察问题的角度的不同,因此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往往也是差异迥然的。我们认为,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弄清楚目前的农业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似乎是一个十分浅显的经济学命题,但对它的理解却常常是不尽相同的,因而轻视农业或过份强调农业的现象时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付雪
我们如何看待重工业化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总量和结构失衡问题,国家宏观调控应该如何制定,这需要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几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的工业部门,其投资增长对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我们分两步估计某工业部门资本扩张的经济影响: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成的计量经济学估计产业内直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文剑
协整分析表明,1978年之前,我国非农就业对城镇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现象;1978年之后,我国城镇就业增长远远滞后于非农就业,且两者不存在显著的G ranger因果关系。片面重工化战略和农村工业化战略导致非农就业的发展与非农就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相互脱离,制约了城镇就业规模的增长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关键词:
工业化战略 非农就业 城镇就业 协整分析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荀大志
本文认为,九十年代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政策着眼点是把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上的工业化过程连接起来,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与此相关的双重工业化协调发展政策主要包括城市工业高级化发展政策,城市一般传统工业向农村转移的剥离政策和农村加速工业化发展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艳梅 张雷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重化工业的高速扩张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文章运用1978—2005年的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重工业发展之间的动态相关性以及因果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化与重化工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二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即城市化发展会引起重工业规模扩大,重工业的扩张也会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协整回归方程进一步表明,城市化水平提高1%,重工业总产值相应增加5%;而重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会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0.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