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28)
- 2023(8464)
- 2022(7150)
- 2021(6711)
- 2020(5666)
- 2019(12770)
- 2018(12399)
- 2017(23954)
- 2016(12660)
- 2015(13962)
- 2014(13623)
- 2013(12913)
- 2012(11407)
- 2011(10143)
- 2010(9439)
- 2009(8253)
- 2008(7429)
- 2007(5959)
- 2006(4718)
- 2005(3717)
- 学科
- 济(54578)
- 经济(54538)
- 管理(33567)
- 业(30555)
- 方法(27064)
- 企(25196)
- 企业(25196)
- 数学(24719)
- 数学方法(24365)
- 地方(12824)
- 学(12212)
- 农(11856)
- 中国(11749)
- 财(11747)
- 业经(9884)
- 农业(8201)
- 环境(8157)
- 地方经济(7958)
- 贸(7902)
- 贸易(7899)
- 理论(7891)
- 务(7737)
- 财务(7707)
- 财务管理(7692)
- 易(7645)
- 技术(7590)
- 和(7572)
- 企业财务(7332)
- 划(6431)
- 制(6270)
- 机构
- 大学(166623)
- 学院(165808)
- 济(68760)
- 管理(67921)
- 经济(67584)
- 理学(60485)
- 理学院(59836)
- 管理学(58733)
- 管理学院(58397)
- 研究(49861)
- 中国(34872)
- 京(32466)
- 科学(30601)
- 财(28465)
- 范(24907)
- 师范(24695)
- 中心(24495)
- 财经(24422)
- 业大(23010)
- 经(22538)
- 经济学(22535)
- 江(22261)
- 所(21971)
- 农(21456)
- 研究所(20546)
- 经济学院(20417)
- 师范大学(20270)
- 北京(19100)
- 院(18720)
- 财经大学(18649)
- 基金
- 项目(125670)
- 科学(102209)
- 研究(93537)
- 基金(93505)
- 家(80640)
- 国家(80008)
- 科学基金(70902)
- 社会(61576)
- 社会科(58563)
- 社会科学(58552)
- 基金项目(49972)
- 省(49216)
- 自然(45511)
- 教育(45292)
- 自然科(44498)
- 自然科学(44488)
- 自然科学基金(43659)
- 划(41914)
- 编号(37539)
- 资助(36765)
- 重点(28813)
- 成果(28775)
- 部(28769)
- 发(27795)
- 创(26992)
- 国家社会(26227)
- 教育部(25462)
- 创新(25278)
- 课题(25231)
- 人文(24974)
共检索到216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教师之爱是教育之基础,如果教师没有对于爱的实质内涵的真正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教师之爱就可能变得支离破碎。德国著名现象学家舍勒将爱视为人的一种精神意向性行为。教师之爱就是指教师的心始终向着孩子,师爱构成了教师意向生活与情感生活的最高阶段。在教师的内心深处,出于"心向孩子"的意向比"出于义务"有着更高的价值,这也正是爱的逻辑或心灵的逻辑。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拥有"心向孩子"的意识品质。
关键词:
爱 意向 师爱 舍勒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基于生活世界理论,一个人只有在摆脱了特殊世界的限制之后,才能真正进入无成见的、不先入为主的普遍世界。若依据这一理论视域重新考察教师的世界,由于受到各自境域与习惯的局限,教师在判断和行动时首先依赖其特殊世界,藉着自然态度去决定如何行动。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克服自身境域的局限,或许能开启他在此境域中的重新判断与行动的可能性空间,并可能让自己"被唤醒",他的世界也将因此显现奇迹了,他也能够成功地驾驭其整个生活。
关键词:
现象学 生活世界 特殊世界 普遍世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邵光华 袁舒雯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不必言说的亲密关系。教师之爱是教师的本源性行为。教师之爱是教育是否发生的前提,它以生活意义为基础,是一种教育意义的关心与信任。教师要明晰教育使命,突破理性规训,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真爱。
关键词:
教师之爱 教学生活 现象学反思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儿童个体的成长不可能独立完成,必须依靠那些处于他生命周遭中他人的本质帮助。父母和教师无疑是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儿童与父母、教师交往中获得的他者经验对其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舍勒对主体间关系与情感体验的现象学解读,我们看到孩子与父母、教师交往构成的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是一个具有连贯意义的统一体,一个孩子与他者、与世界的遭遇也由此展开。一个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经验为他对待师生关系提供一种指引和规范性模式,构成其处理师生关系的内在意识前提。如果教师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儿童的他者经验和情感体验特征,或许可从中看到重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可能性。
关键词:
情感现象学 他者经验 儿童成长 师生关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实践主题,一直备受关注。在技术理性的主宰下,教师教育违背了教育应有的人文特性。教育现象学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人文视角。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成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教育现象学认为,富于教育机智是其视域下好教师的标准,引导教师保持教育现象学的生活态度,增强其对生活的敏感性并引导教师逐步形成反思力是培养好教师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教师教育 教育机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朱晓宏
现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影响着人们实存的心态与样式。舍勒的理论研究视角从经验的财富世界转向先天的情感——价值世界。舍勒关注生活共同体中的爱与同情,其研究成果为重新理解学校德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开辟了新的视域。尤其在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中,要关注孩子在共同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爱 同情 价值 德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阮朝辉
马克斯·舍勒的现象学态度直观的价值理论、教育理论,不仅对哲学伦理学具有奠基作用,而且也为教育价值及其评价理论提供了现象学审视的全新视角。舍勒认为价值分为感官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神圣价值;相应地,作为存在范畴的教育的价值也可分为教育感官价值、教育活力价值、教育实用价值和教育神圣价值;教育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的生命价值这一较低的层级,因为人是生命和精神的同构的在者,因此,教育评价应基于人和教育本身,对教育进行生命和精神同构的价值判断。
关键词:
教育价值 教育评价 现象学 马克斯·舍勒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教师的日常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不止于操作层面,更多的是基于价值层面的审视与体察。置身于价值日益多元的现实社会中,一些教师的日常工作可能迷失价值方向。基于舍勒的价值伦理学视角,我们看到教师的志向规定着与其相符的教育行动,并朝向特定精神价值的实现。因此,教师有必要立足于精神价值的高度,明确教育之"志",坚守教育信念,以"为师之道"引领学生"为人之道",唤醒学生的"向学之心"与"向善之志",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关键词:
价值教育 志向 行动 为师之道 为人之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通达现象学精神的教育现象学有理论教育现象学和实践教育现象学两种范式。理论教育现象学旨在教育现象学理论与知识的建构,它在汲取、吸纳现象学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现象学、存在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伦理现象学四种取向。实践教育现象学则直面现实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它并非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来源、研究方法与程序。理论教育现象学与实践教育现象学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整体取向。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胥志强
现代神话学的基本立场是对神话的否定,这一理论偏见来源于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现代性观念中的一些基本预设,尤其是主体与客体或内在经验与外在世界的划分这一二元论。但现代性观念未能取消神话,神话一直潜藏在现代性内部,甚至在其核心如现代物理学之中。斯卡伯勒的神话研究,在胡塞尔、梅洛-庞蒂等人的现象学及迈克尔·波兰尼的知识论基础上,超越了现代理论偏见,提出了一个"面向神话本身"的现象学神话理论方案。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冬梅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主要倡行者的舒新城,其新教育中国化思想具有浓郁的传统教育的色彩。舍勒的情感现象学表明,舒新城奠基于对传统教育的爱和对新式教育的恨的情感体验,给予了传统教育以肯定的价值,导致了他新教育中国化思想的传统教育取向。舍勒的情感现象学启示我们,对教育家情感的关注,也许将使我们的思想研究更加完整、丰满和厚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徐湘 胡弼成
“抽象的人”是概念中的人,而“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活动中的人,传统教育学仅仅把人当作概念对象来把握,因而是抽象的;教育现象学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因而是具体的。关注“具体的人”即关注具体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研究“具体的人”强调指向教育生活体验,解释教育生活“文本”,面对教育事实写作。构建以“具体的人”为基础的教育学意在追求教育实践智慧,重视教育生活体验,珍视师生生命创造。
关键词:
抽象的人 具体的人 教育生活 现象学视域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朱光明 应单君
马克斯.范梅南主编的教育学术期刊《现象学+教育学》(《Phenomenology+Pedagogy》)是现象学运动在教育学领域的一种效应,它继承并发展了荷兰"乌特勒支学派"的现象学思想,定位于教育的人文科学探究,以提升人们的教育实践智慧。期刊不仅为相关学者创建了一个现象学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现象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与研究发现及大量的研究信息,推动了现象学教育学的学术发展,扩大了现象学教育学在学界的影响。《现象学+教育学》因完成了其使命而于1992年停刊,但是它的精神和传统却持久不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苏鸿
教育研究缺乏对“具体的人”的关注与行动,个中原因是长期以来科学思维的误导。现象学开启了一条切近人之具体性的崭新路向。教育现象学通过其独特的运思路径、言说方式与行动策略,敞亮了人之“诗意栖居”的返乡之旅。
关键词:
现象学 具体的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洁
乌特勒支学派的教育学是现象学教育学的原初样貌。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这个词表达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共同责任,它涵盖了所有大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成熟和发展而与孩子打交道的事件和领域。在学校教育中,"pedagogy"是一门学科,它针对所有与儿童养育有关的专业人员。在欧洲大陆情境下,"pedagogy"是关乎伦理的,被看成一门人文科学。乌特勒支学派在将现象学与教育学结合的过程中,将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和态度;是日常生活现象学,而非哲学现象学。
关键词:
乌特勒支学派 教育学 现象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