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6)
2023(7577)
2022(6102)
2021(5487)
2020(4096)
2019(9392)
2018(9126)
2017(16901)
2016(9202)
2015(10076)
2014(10098)
2013(10171)
2012(9901)
2011(9267)
2010(9526)
2009(8759)
2008(8618)
2007(7873)
2006(7377)
2005(7135)
作者
(27598)
(23011)
(22780)
(21696)
(14616)
(10940)
(10293)
(8963)
(8801)
(8211)
(7907)
(7635)
(7527)
(7503)
(7328)
(7052)
(6732)
(6676)
(6631)
(6431)
(6045)
(5745)
(5554)
(5481)
(5254)
(5164)
(5104)
(5089)
(4685)
(4645)
学科
(47663)
经济(47622)
(22398)
管理(20273)
中国(18823)
地方(16896)
(15566)
(14450)
企业(14450)
方法(11750)
业经(11540)
(11408)
农业(11159)
地方经济(9685)
数学(9559)
数学方法(9488)
(9403)
(9048)
金融(9048)
(8775)
银行(8757)
(8662)
(7544)
贸易(7532)
(7464)
(7181)
发展(7158)
(7128)
环境(7009)
理论(6792)
机构
学院(135403)
大学(134395)
(58665)
经济(57430)
研究(53986)
管理(46080)
中国(40992)
理学(37819)
理学院(37298)
管理学(36689)
管理学院(36419)
科学(31811)
(29933)
(27916)
(26404)
研究所(24982)
(23896)
中心(23713)
(22501)
(21790)
师范(21579)
财经(20029)
北京(19726)
(19077)
经济学(18795)
农业(18321)
(18237)
(18066)
业大(17980)
(17376)
基金
项目(82050)
科学(64288)
研究(63619)
基金(56946)
(49133)
国家(48603)
社会(40783)
科学基金(40685)
社会科(38526)
社会科学(38522)
(33133)
基金项目(28852)
教育(28786)
(27632)
编号(26384)
(24461)
自然(23102)
资助(22934)
成果(22928)
自然科(22504)
自然科学(22501)
自然科学基金(22071)
发展(20073)
(19682)
课题(19561)
重点(18959)
(17481)
(17000)
国家社会(16937)
(16100)
期刊
(76534)
经济(76534)
研究(46906)
中国(36964)
(24490)
教育(21394)
学报(20767)
科学(19421)
管理(19019)
(18460)
农业(16928)
(16508)
金融(16508)
大学(15742)
学学(14391)
业经(13540)
经济研究(12284)
技术(12281)
财经(10214)
问题(9697)
(8938)
图书(8571)
(8522)
世界(7233)
(7119)
(6959)
商业(6900)
(6864)
论坛(6864)
技术经济(6555)
共检索到231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伟宇  
本刊组织四篇文章,以笔谈方式讨论《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这四篇文章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MEGA2的文本学解读,重新审视了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时写下的《巴黎笔记》与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献和逻辑关系。文章不仅考察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双重理论逻辑——异化逻辑和对象化逻辑——的内在关联,也审视了《穆勒笔记》异化逻辑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理论的差异和关联,并且透视出青年马克思人本学劳动理论逻辑中更深的理论背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否定辩证法构式。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余昌俊  
当前,我国的图书馆精神既拖着感性的尾巴,又烙着知性的印迹,知性没有跨越"对立"的能力,要使图书馆精神由知性对立过渡到理性统一,就必须依赖"中介"。这"中介"就是图书馆软实力。然而,我国图书馆学界至今没有明确图书馆软实力这一概念的定义和内涵。因此,就什么是图书馆软实力,文章作了逻辑自治性的哲学陈述。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余昌俊  
本文以图书馆精神的核心概念"爱"和"精神"为逻辑起点,论述了图书馆精神的整体性。认为图书馆精神的整体性是图书馆精神的第一大特性。图书馆精神因其整体性才拥有了能够动员、配置和统一使用包括图书馆员在内的一切现实存在物的软实力。还认为远离了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是滋养对立性的图书馆。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余昌俊  
本文认为图书馆精神的整体性是由感觉的爱、知性的爱和理性的爱这三大环节有机构成的,理性的爱虽然要在图书馆时间较晚的时候才会出现,但它完全应该甚至必须逻辑在先地作为第一性的东西去诱导或指导图书馆精神的建设和发展,本文还对"四爱"精神的内涵简要地进行了阐述。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单许昌  
考察了经济学核心概念价值与效用演化,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理性发生学的"外部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三个环节为视角,透视了从价值到效用再到价格的哲学基础,精神现象学所揭示的理性发生环节,为经济学范式转型提供了哲学反思的背景。最后,提出了经济学向工具论转化的趋势。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毕圣唯  
黑格尔的《小逻辑》是其整个哲学体系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长篇的导言内容把他对哲学的定义、真理的理解以及自身哲学的特性概括出一个大体的轮廓,他对于哲学的自信充分体现在理性和现实的和解中,通过必然的概念逻辑思维阐释哲学与具体科学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前者是自己对自己批判、否定最后的回归达致真理。黑格尔对哲学无前提的要求使思维的自由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使人类对知识的认识处于一个不断上升必将符合真理的模式之中。《小逻辑》的导言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完整缩影。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思兰  
揭开本世纪科学史上第一篇章,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900年"孟德尔法则"的重新发现。从此,遗传学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现代生物科学的领导科学。近百年来,在"孟德尔法则"的指引下生物科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遗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其独立的观点、方法和理论体系。"基因论"是使遗传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到见解。作为其方法,是人工交配、细胞学检查、结果的统计处理。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美合日班罕·艾则孜  麦迪娜·牙合牙  阿尔祖古丽·伊敏琼  买买提明·苏来曼  
丛藓科(Pottiaceae)立膜藓属立膜藓Hymenostylium recurvirustrum(Hedw.) Dix.曾有文献记载,但未见现存标本因而未加入新疆苔藓植物名录.依据标本对此种的识别特征、生境及其地理分布进行了重新描述,并提供了该种的显微照片和形态线描图.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邹新明  
2000年夏季,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整理旧藏胡适藏书时,发现了部分胡适手稿和往来书信,本文追溯了当年胡适留在大陆藏书的来龙去脉,对这些“重新发现”的资料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关胡适资料的整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肖鹏  
<正>学术研究从来不是“形而上”的思维游戏,而是依赖资源投入与基础设施的系统性行为。从学校、图书馆、档案馆等“设施硬件”到学术资助、生产、交流、评价等“制度软件”,学术基础设施是人类文明之火得以代代相传的薪柴。随着信息技术影响日深,学术社群及其基础设施正在经历轰轰烈烈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变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不必论,数字人文的浪潮也逐步将人文领域卷入其中。恍然间,数字学术基础设施占领了高地:在通用性设施的层面,办公软件、线上会议、社交网络等嵌入了学术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
关键词: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克莱恩·索迪安  王远达  
高等教育机构对质量保证日益增加的重视以及初等和中等教育中评估学习成就的重要机构的出现,是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代表性现象。全民教育(EFA)这一全球性运动表明,人们不仅意识到了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承诺将教育扩展到世界各地。本文表明的是,尽管我们取得了重大进展,不容忽视的是挑战依然存在。笔者认为,目前在世界各地兴起的质量保证制度中关于质量构成的理解嵌入了个人主义概念。据此,笔者指出这是远远不够的,其他能够阐释我们作为个体、作为民族以及作为国家身份的更具概括性的概念需要被引入,这样才能获得关于质量的更广泛的观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研究型大学奠基于公共科学的规范和学院科学的体制。在研究型范式下,大学的科学研究偏向基础,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发现原理或法则,成果的呈现主要以论著的形式在科学共同体和学科共同体内部分享。为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学术资源,至于这些资源怎么使用,是否会有人使用,则不是大学考虑的事。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研究型大学赖以获得合法性的科学逻辑面临市场逻辑的挑战。在创新创业使命的驱动下,随着市场逻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彰显,只有以创业思维重新发现大学,并基于创新创业的新范式重新界定学术研究的思维与行动,现代大学才能在新的时代铸就新的辉煌。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久儒  
卢卡奇《青年黑格尔》一书的副标题即"辩证法和经济学的关系",实际上,卢卡奇对于马克思辩证法的现代性历史反观构成了其社会历史批判理论的逻辑主线和中心环节。因而,不能将卢卡奇对于马克思辩证法的考察简单地视为对青年黑格尔思想的诠释,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的阐释定向和现实基础上,即辩证逻辑意义下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说的交互关系。换言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哲学变革为政治经济学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同时由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带来的"术语革命"为唯物史观提供了理论内容和现实基础。由此可见,卢卡奇解读青年黑格尔思想的目的在于澄清辩证法和经济学的关系,借此也自觉地形成了其社会历史逻辑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吕寿伟  
教育的过程是使儿童从自然的个体成长为国家公民的过程。教育通过对儿童自然性的去除和个性的改造,而不断提升个体教养,最终使儿童获得精神气质的内在转变。伦理实体是儿童获得教养的环境,家庭、学校和国家是伦理实体的现实形态。家庭是天然的教育伦理实体,它以爱为基本的精神规定,在家庭中,儿童逐步将家庭的伦理精神转化自我的习惯性意向。但家庭的自私本性不可能塑造出具有公共精神的现代公民。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共同体是一种伦理性的结合,它由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组成伦理性实体。"解放"是学校教育的精神规定,它通过解放塑造有教养的个体。但学校并不能完成现实公民的塑造,现实的公民只能在国家这一伦理实体中形成。作为理念的国家体现着普遍性的公共意志,国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儿童教养的提升而完成国家公民的塑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