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61)
2023(9687)
2022(7972)
2021(7291)
2020(5842)
2019(12831)
2018(12717)
2017(23376)
2016(12655)
2015(14114)
2014(14309)
2013(14190)
2012(13565)
2011(12782)
2010(13146)
2009(12386)
2008(11618)
2007(10897)
2006(10298)
2005(9280)
作者
(38372)
(33127)
(32277)
(30906)
(20306)
(15591)
(14386)
(12662)
(12384)
(11543)
(11490)
(10669)
(10600)
(10425)
(10221)
(9836)
(9321)
(9315)
(9290)
(9183)
(8532)
(8219)
(8008)
(7820)
(7479)
(7325)
(7144)
(6954)
(6704)
(6679)
学科
(78241)
经济(78104)
(51378)
(36984)
农业(34988)
管理(26635)
地方(22802)
业经(20027)
中国(18814)
方法(18283)
数学(16240)
数学方法(16147)
(14201)
(13871)
企业(13871)
(13443)
(13442)
地方经济(12923)
农业经济(12777)
(11612)
(11529)
收入(11099)
发展(10889)
(10872)
及其(9904)
(9861)
农村(9839)
(9719)
(9543)
金融(9536)
机构
学院(191996)
大学(185438)
(90571)
经济(88785)
研究(73737)
管理(67259)
理学(57063)
中国(56855)
理学院(56419)
(55547)
管理学(55414)
管理学院(55090)
科学(43254)
农业(41962)
(38820)
(37982)
(37405)
业大(35074)
研究所(34134)
中心(34119)
(31569)
财经(28279)
经济学(27646)
(26208)
(25979)
农业大学(25894)
师范(25722)
(25496)
(25075)
经济学院(24506)
基金
项目(121998)
科学(94866)
研究(93362)
基金(86248)
(75128)
国家(74328)
科学基金(61927)
社会(61314)
社会科(57373)
社会科学(57359)
(50028)
基金项目(45202)
教育(39926)
(39629)
编号(39280)
自然(35381)
自然科(34452)
自然科学(34440)
自然科学基金(33785)
资助(33709)
成果(32324)
(31973)
(29965)
课题(27440)
重点(27394)
(26539)
国家社会(25936)
发展(24906)
(24544)
(24307)
期刊
(120609)
经济(120609)
(62654)
研究(60168)
中国(48332)
农业(42059)
学报(32254)
科学(29533)
(26683)
大学(25675)
学学(24873)
业经(24288)
管理(22055)
(21139)
金融(21139)
教育(18972)
(18492)
技术(17344)
经济研究(17295)
问题(16534)
农业经济(15391)
农村(15391)
(15391)
财经(14591)
世界(13385)
(12778)
(12545)
经济问题(12305)
技术经济(10960)
社会(10577)
共检索到312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文力  张旭  
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在精准扶贫取得全面决定性胜利后,在解决困扰我国农民千百年的温饱问题基础上,引领中国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选项。作为新时代涉及千家万户农民利益和农村农业总体发展趋势的新的农业改革,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是其政策实现途径。其所依托的主体不仅仅是个体农户,而主要是农村集体组织,即组织起来的农民。因此,在巩固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的作用,彰显集体生产优越性,是未来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龙花楼  陈坤秋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相关研究系统性不足,缺乏空间视角,亟需通过多学科融合与多方法集成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并开展分区分类研究。文章沿着"问题—理论—实证—调控"的总体思路展开研究,以实现乡村振兴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为研究对象,以现实差距与困境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二者有效衔接的经验,探讨其理论框架构建、情景模拟与实现路径、发展模式以及管控体系与政策方案的问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不仅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助推学科发展,也要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研究需要在方法论、分析工具、话语体系上寻求多维突破。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全球扶贫开发与乡村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关键问题、相对贫困治理机制与成效提升策略、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互馈机制与区域模式以及乡村科学与人地系统科学发展等科学命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汝胜  
2020年全国已经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开始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我国贫困治理工作的重要方向和任务。广西部分典型地区在脱贫攻坚时期十分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同步推进,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后脱贫时代推进广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益启示。面对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发展不稳定、主体能力不足、带动力量不强、治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广西应做好脱贫攻坚方略与乡村振兴理念、政策、机制、产业、基础、人才等方面的衔接,通过建立健全返贫致贫风险防范机制、打造现代农产品全产业链、切实保障稳岗就业、提高教育医疗保障水平、增强城乡居民内驱发展动力、继续做好特殊群体兜底保障等,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期刊] 改革  [作者] 高强  曾恒源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求工作体系平稳转型,而且要求微观政策转移接续。从地方实践来看,自“三农”工作重心转移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从领导体制、制度设计、机构队伍、考核机制和财政支持等方面入手,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积极进展。与此同时,各地在实践中面临着对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认识不足、各级部门责任与能力不匹配、衔接安排未充分考虑地区差异、规划引领与考核力度不够、扶贫资产管理利用机制有待优化等问题和难点。建议进一步深化对推进衔接的认识、明确领导体制和职责分工、差异化制定衔接节奏和方向、强化规划引领和考核应用、优化扶贫资产管理利用机制,以推动两大战略有效衔接工作落实落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祖辉  钱泽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长效脱贫、走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战略目标和内容的变动与提升、农户内生动力的培育与内嵌、保障机制的融合与优化3个层面,分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同时指出在有效衔接过程中应清晰认识三个持续、两个缺位以及两个局限等问题;并且提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重视三条路径的协同推进,即"既要巩固脱贫成果,又要保持可持续""既要汲取既有经验,又要实现新拓展""既要破解固有局限,又要创立新格局"。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德新   黄春雨  
当前,我国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交汇期和政策叠加期。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作为阻断贫困阶层代际传递的主要推动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应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进程中出现的战略落地不足、农村人口空心化、乡村产业升级困难、区域振兴水平失衡等问题,应不断从管理体系、培养体系、产业联动体系、资源共生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为实现乡村善治“着力”、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聚力”、促进乡村致富“出力”、缩小乡村差距“发力”,从而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同频共振、统筹衔接、协同推进,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应有贡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胜楠   唐红涛   湛泳  
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Markov链模型,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程度、时空分布格局、空间动态演进机制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程度而言,大部分省份处于高度与极度协调状态,其中“乡村振兴滞后型”占大多数。衔接程度的动态演进在时序上呈现稳步向上发展趋势,较难实现跨越式转移,处于高度协调阶段的省份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空间上中西部地区省份多呈现向上转移趋势,部分省份保持“俱乐部趋同”,同时邻域环境对于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作用,衔接程度高的省份对周围省份会产生正向溢出效应,呈现“高高”集聚的“俱乐部收敛”现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驱动机制具有多样性,其中政府驱动与产业驱动具有负效应,收入驱动与市场驱动总体呈现正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祖辉  钱泽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长效脱贫、走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战略目标和内容的变动与提升、农户内生动力的培育与内嵌、保障机制的融合与优化3个层面,分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同时指出在有效衔接过程中应清晰认识三个持续、两个缺位以及两个局限等问题;并且提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重视三条路径的协同推进,即"既要巩固脱贫成果,又要保持可持续""既要汲取既有经验,又要实现新拓展""既要破解固有局限,又要创立新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国华  于雪霞  贺艳华  陈奕璋  毕方泽  
伴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任务。文章基于对湖南省脱贫攻坚成效与经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梳理,从地理学视角出发,提出湖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框架与长效机制。认为针对有效衔接总体框架的构建需以地域分异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等为基础,做好"三类政策"衔接、"三个一批"调整、"三分协同"落地的政策顶层设计,根据空间尺度、地域类型与发展阶段选取创建有效衔接试点示范区。有效衔接长效机制的确立则应立足湖南省实际情况与发展远景,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特色发展机制、多维吸引机制、创新发展机制、互动协同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六大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湖南省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杜尚荣   王著琴  
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助力器,二者有效衔接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题中应有之举。二者有效衔接意味着回归立德树人在地化的价值本位,巩固赓续民族文化的价值基调,坚定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立场,铸牢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在衔接的底层逻辑中,巩固拓展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成果是衔接的前提,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是衔接的重心,激活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力是衔接的动能,发挥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优势是衔接的蹊径,形成民族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良性循环是衔接的旨归。在具体衔接路径上,应建立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成果数智化动态监测机制,稳固衔接的基础;借助民族教育提高村民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夯实乡村持续发展基因;依托民族教育盘活本土资源,实现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挖掘各类民族教育助农功能,促进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贺立龙  刘丸源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已成为新的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的核心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为此,要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监测,对脱贫地区产业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鹏  刘承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我国直面"三农"问题,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先后部署与实施的两大战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共通接续,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以人才振兴为抓手、以产业振兴为关键、以文化振兴为驱动、以生态振兴为基础、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支撑、以组织振兴为保障并贯穿统领各个方面,借鉴转化脱贫攻坚有益经验,整体协同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宁慧  龙花楼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亟需寻求系统性方案。文章从科学内涵出发,对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与机理,地域类型分异与村庄分类视角下的模式选择及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下的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启示。结果表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质上是通过缩小乡村内部分化水平,在转型统筹与良性互馈机制下,提升乡村居民发展能力与村庄发展禀赋的过程。脱贫攻坚解决乡村振兴的前端问题与底线短板,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地域整体功能的全方位诊断与优化,为乡村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全方案。实现二者有效衔接需要从发展目标、发展主体、发展机制与实现路径上实现多维立体衔接,实现路径中政策供给是根本,要素供给是重点,动力供给是关键。不同类型地域与村庄需要选取差异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需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破解贫困问题,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整合协同,以城乡融合发展助推城乡地域系统功能的整体优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丰华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关系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文章学理化探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其次,文章重点分析了其有效衔接的两大重点维度——产业衔接和人才衔接。在产业衔接方面:一是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发挥有为政府作用,依托当地优势资源,选育恰当产业、引育龙头企业;二是激发内生动力、培育“造血”能力,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在人才衔接方面:一是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培养本土人才;二是打通乡贤回归通道,吸纳外部人才;三是扩大人才选派规模,推动科技人才下沉;四是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促进人才双向交流。最后,文章提出了构建支撑保障衔接体系:在观念衔接方面,站在共同富裕的高度认识有效衔接,树立精准、主动的衔接理念;在主体责任衔接方面,做好主体、政策、考核及社会力量的衔接;在重点空间衔接方面,瞄准重点区域、重点县、重点村,推进农村“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保障体系衔接方面,做好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的衔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毕洁颖  
随着中央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倾斜支持西部地区摘帽时间晚的脱贫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很多内源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依然需要在"十四五"衔接过渡期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脱贫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本文通过构建融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和人力资本提升理论的解释框架,结合对西部民族脱贫地区的深入调研与案例考察,阐释了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的"三区三州"脱贫地区而言,应有效利用政府掌握的强财政资源配置权,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形成诱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制度安排,针对民族脱贫群众的弱人力资本特征,寓培训于田头,切实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形成资源、政府、市场、技术和人协同效应下的"阶梯式上升"内生可持续发展路径,并产生持续稳定助农增收成效。最后,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提高村集体组织带动能力、强化与农产品电商等消费新业态对接、加强村社内部产业发展人才的培育和脱贫群众人力资本的提升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调整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