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3.21.75.104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1)
2023(9251)
2022(7291)
2021(7315)
2020(5682)
2019(13309)
2018(13550)
2017(22685)
2016(13545)
2015(15239)
2014(15357)
2013(13683)
2012(12673)
2011(11437)
2010(12221)
2009(11070)
2008(11439)
2007(10408)
2006(9464)
2005(8826)
作者
(33782)
(27887)
(27654)
(26832)
(17768)
(13409)
(12844)
(10889)
(10717)
(10433)
(9485)
(9363)
(9190)
(8888)
(8755)
(8715)
(8374)
(8160)
(8093)
(8086)
(7440)
(6764)
(6666)
(6655)
(6549)
(6376)
(6274)
(6196)
(5658)
(5632)
学科
(38843)
经济(38783)
管理(36434)
(30665)
(28499)
企业(28499)
教育(22584)
中国(19154)
理论(16446)
教学(15278)
技术(13809)
(12939)
(12015)
(11947)
方法(11862)
业经(11410)
(10976)
(9375)
银行(9363)
(9205)
技术管理(9110)
(9036)
学法(8808)
教学法(8808)
(8492)
金融(8491)
数学(8280)
数学方法(7973)
体制(7585)
(7267)
机构
大学(174590)
学院(171956)
研究(61939)
(59727)
经济(57895)
管理(55067)
理学(45404)
理学院(44742)
管理学(43672)
中国(43325)
管理学院(43297)
(39603)
(35627)
师范(35393)
教育(35379)
科学(34773)
(33261)
(30627)
(30232)
师范大学(28764)
中心(27190)
研究所(26664)
北京(26594)
技术(25000)
(24672)
财经(24176)
职业(24045)
(22672)
(21735)
(20019)
基金
项目(99775)
研究(87044)
科学(79254)
基金(65131)
(54515)
国家(53774)
社会(50211)
教育(50029)
社会科(46996)
社会科学(46987)
科学基金(45787)
(41887)
编号(39720)
成果(36941)
(35958)
基金项目(32424)
课题(32300)
(27925)
资助(25508)
自然(25319)
自然科(24708)
自然科学(24703)
重点(24385)
自然科学基金(24257)
项目编号(23976)
(23841)
(23786)
规划(23768)
(23116)
(22549)
期刊
(76844)
经济(76844)
研究(69856)
教育(67819)
中国(54235)
(28234)
管理(25059)
技术(22705)
学报(21231)
科学(19802)
(18502)
大学(18389)
职业(18344)
(17045)
金融(17045)
学学(14798)
财经(12739)
技术教育(12003)
职业技术(12003)
职业技术教育(12003)
经济研究(11998)
农业(11659)
业经(11643)
(11386)
论坛(11386)
(11279)
图书(10953)
(9030)
问题(8858)
高等(8729)
共检索到295850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澜  
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 ,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 ,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 (对话、合作、沟通 )关系 ,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澜  吴亚萍  
所有教育教学改革都会面临改革与已有评价体系的矛盾、参与改革的实践者与改革之外具有评价权的评价者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新基础教育”自探索性阶段起就遇到的尖锐问题。“新基础教育”研究采取了评价改革贯穿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全过程的策略 ,改变了评价者在改革之外 ,评价过程外在于改革过程的传统 ,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深化和实践推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 ,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过程与阶段成果不断转化为评价改革的深化过程与重要资源。“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评价系统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诊断性评价与常规性评价为主要构成 ;第二阶段以原则性评价与比较性评价为主要构成 ;第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车丽娜  孙宽宁  吉标  张莉  徐继存  
通过对山东省各地市课堂教学改革的调研,从改革理念、制度、策略和效果等层面对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现阶段山东省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改革力度不足、教学模式泛化、教学管理粗放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建议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处理好自上而下的组织促动与自下而上的专业推动、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学校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莲菁  赵玲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攀峰  张天宝  
现代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旨归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随着传统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型 ,课堂教学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重要变革 ,具体表现在 :在教学目标上 ,从知识授受走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从事先预设走向动态生成 ;在教学内容上 ,从分科走向综合 ,从体系化走向结构化 ;在教学过程上 ,从认知活动走向交往活动 ,从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丛立新  
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界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问题依然困扰着一线教师。课堂教学如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竹萍  
高校电路课教学改革中,作者把传统的教学方法融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中,在一些具体的有关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措施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安桂清  
在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欢呼雀跃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悄然迈开。过去一年中,依托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通过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性行动研究,我们力图去理解教学,改变教学。在这一过程中, 教学的风景逐渐向我们敞开,在不断际遇教学本质的同时,我们也领悟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郭福春  米高磊  
面对当前高职课堂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所暴露的问题,如何有效推进高职课堂改革创新成为高职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智慧教育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为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基于智慧教育提出高职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样态,通过构建全场域学习环境、泛在性学习资源、生成性学习活动、体验性学习服务、智慧性学习评价等路径推动高职课堂教学创新,促进学习者主体性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瑞斌  
语文对于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以学生为本,改革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评价模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克勇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它不仅承担着延续低年级"基础英语"课程的任务,更承担着为高年级的"口笔译"、"英美文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保驾护航的任务。可以说,"高级英语"课程的成败,事关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四年整体培养的结果与质量。四川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家艳  郑璐  
笔者试图通过实现课堂主体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善师生关系以及建立健全合理与科学的教学考试评估机制等四个方面的改革,来促成一个高效率、高效果的“双效课堂”的出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邵磊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通过利用最大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为理想的教育和教育效果。而这种教学理论无疑为教学活动达到这一效果提供了有效的理论途径。本文就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与高职课堂教学效率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关凤岩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其地位得到认可的同时,其自身所存在的优势和局限也开始显现,如何将其合理性、科学性及丰富性尽可能的发挥出来,则是现阶段亟需反思和总结的问题。因此,在对翻转课堂的内涵、优势及局限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进行了三点总结:坚持课程与教学的融合、强调学习共同体的协同创新和构建实时共享的课程网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卜玉华  
20世纪以来,"大班额"与"知识传递型教学"逐渐成为我国课堂教学的现实基础,且两者相互缠绕与强化,内在地制约了我国课堂教学向优质公平的水平发展。当前流行的小组学习和导学案式教学模式虽然在局部意义上有所突破,却难有整体突破。"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实践经验表明,遵循"有向开放——互动反馈——回收转化"这一环环相生的课堂教学实践逻辑,是我国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迈向优质公平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径。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