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59)
2023(6326)
2022(5328)
2021(4901)
2020(3921)
2019(9047)
2018(8935)
2017(16616)
2016(9219)
2015(10096)
2014(10202)
2013(9977)
2012(9534)
2011(8693)
2010(8940)
2009(8293)
2008(8313)
2007(7865)
2006(7410)
2005(6243)
作者
(26836)
(22371)
(22361)
(21148)
(14366)
(10957)
(10021)
(8512)
(8508)
(8483)
(7951)
(7656)
(7586)
(7196)
(6965)
(6897)
(6797)
(6655)
(6581)
(6559)
(5682)
(5595)
(5491)
(5296)
(5215)
(5137)
(5109)
(5106)
(4616)
(4507)
学科
(38907)
经济(38795)
管理(28260)
(22943)
(18167)
企业(18167)
地方(16404)
环境(15531)
(13955)
方法(11777)
中国(10599)
(10016)
业经(9775)
农业(9444)
(8849)
数学(8368)
数学方法(8239)
地方经济(8053)
资源(7526)
生态(7336)
(7279)
(7217)
(7003)
理论(6837)
规划(6637)
环境规划(6386)
(5892)
(5851)
(5505)
贸易(5500)
机构
学院(132057)
大学(126716)
管理(49125)
研究(47187)
(47148)
经济(45886)
理学(41307)
理学院(40688)
管理学(39899)
管理学院(39652)
中国(34175)
科学(30742)
(29132)
(27678)
(23327)
(22449)
师范(22251)
中心(21982)
(21302)
研究所(21282)
(20797)
(18811)
业大(18376)
(17903)
师范大学(17768)
北京(17532)
(16687)
财经(16396)
农业(15742)
技术(14914)
基金
项目(88004)
科学(69129)
研究(66872)
基金(60982)
(53253)
国家(52769)
科学基金(44968)
社会(41889)
社会科(39383)
社会科学(39369)
(37719)
基金项目(33390)
(30124)
教育(29769)
自然(28468)
编号(27915)
自然科(27514)
自然科学(27506)
自然科学基金(26984)
资助(24396)
成果(22142)
(21761)
课题(20911)
重点(20662)
(18050)
发展(17616)
(17501)
(17303)
(17287)
(16846)
期刊
(63608)
经济(63608)
研究(35141)
中国(30919)
(19513)
科学(19163)
管理(18121)
教育(18017)
学报(17969)
(15179)
农业(13595)
大学(13371)
业经(12373)
学学(12292)
技术(11440)
资源(11083)
(9728)
金融(9728)
图书(8621)
问题(8147)
(7821)
经济研究(7464)
财经(7274)
(7212)
(6722)
论坛(6722)
书馆(6621)
图书馆(6621)
现代(6433)
(6388)
共检索到206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邓玲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和新的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过去长江上游经济建设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构建一条绿色屏障,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生物措施、经济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社会措施等手段组合的综合体系来实现。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冉瑞平  王锡桐  
生态屏障是一个地域和功能概念,是指位于特定区域的具有良性生态功能的巨型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是屏障区域的生态安全系统,同时又是下游区域生态环境的"过滤器"、"净化器"和"稳定器"。不同地域建成的生态屏障,其结构和功能是有差异的。建设生态屏障,不能局限林草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还应包括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局限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还应包括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本文在深入探讨生态屏障的涵义、功能和特性基础上,认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体系至少应包括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最小的水土流失和优质水源,并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德忠  范研  吴琳  
长江上游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导致其生态保护困难重重。基于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长效机制重在构建存量项目的救助机制、增量项目的筛选机制、区域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项目受害人的补偿机制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芸香  
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事关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模式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并以省行政单元为评价对象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晓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平  樊杰  
长江经济带是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生态屏障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以金沙江区段为主的长江上游地区在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实地调研,以地处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滇川黔3省结合部的昭通市为例,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互动机理。首先分析了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指出优化产业结构是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昭通市应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有机结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婷  
长江上游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时承担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和流域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当前,在地方权益的支配下,上游地区采取的仍是以单纯追求区内经济发展为主的开发方式,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仅是中央政府,导致上游地区生态功能恢复缓慢、新的破坏仍在继续,这样的现状使我们有必要将经济带与生态屏障作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列系统,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区域系统中研究,真正实现“在发展中共建,在共建中发展”。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在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大使命。三峡成库后,水体自净能力降低,生态更加脆弱,水环境保护压力更大,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殷殷嘱托。在财政部关心下、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重庆财政发挥职能,统筹资金资源,加强激励引导,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财力支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周斯怡  殷晓洁  汤瑞权  吴鹏飞  
【目的】长江上游石漠化地区影响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在国家大力推行石漠化综合防治下,石漠化形势有明显缓解,但目前缺乏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实时、定量地进行生态评价。【方法】以长江上游典型石漠化地区云南省会泽县2002、2010、2018年Landsat 5、Landsat 7、Landsat 8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划分研究区石漠化等级,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结果】(1) 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整体明显改善,石漠化面积减少583.33km~2。(2)石漠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2为0.688~0.873),表明RSEI法评价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效果较好。(3) 2002、2010、2018年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458、0.490、0.488,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为中等水平,16 a间生态环境质量优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7.42%,生态变差的地区面积占15.09%。(4)干度指标对遥感生态指数的贡献度不断增加,第一主成分载荷值由-0.029变为-0.622,是制约会泽县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结论】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呈中等水平,干度是制约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今后应着重石漠化严重地区的保护。表8参28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宗臻铃  欧名豪  董元华  杨林章  
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生态重建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如经济、粮食、就业等问题 ,其中经济问题是最根本的 ,仅靠上游地区是难以解决的。就此问题 ,笔者根据生态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并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运用对策思维方法 ,提出建立经济补偿机制 ,实行内部补偿、外部补偿和代际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模式 ,实现长江流域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在生态重建初期 ,以外部补偿和代际补偿为主 ,内部补偿为补充 ;待上游地区经济补偿能力提高以后 ,则以内部补偿为主 ,外部补偿和代际补偿为补充。内部补偿重点在于挖掘自身的经济潜力 ;外部补偿的最佳模式是进行造血式经济补偿 ;代际补偿除给予资金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祥浩  刘淑珍  范建容  
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世纪90年代森林覆盖率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60~70年代有了显著的提高,如四川盆地浅丘区森林覆盖率,60年代只有5%左右,到90年代后期达22.7%。虽然地表植被覆盖有了显著改善,但是生态退化问题仍比较严重,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方面: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不合理,群落层片结构简单,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林种、树种组成单一,低山丘陵区针叶化倾向日趋明显,其林下枯枝落叶层缺失,森林土壤层很薄,一般只有30~40cm,土壤最大持水能力一般为300~500m~3/hm~2,而该地区原始森林土壤可达2000~2500m~3/hm~2。②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面积在扩大,如长江上游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旭阳   曾艳梅   范娅梅   文传浩  
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各利益主体对土地资源的竞争,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日趋激烈,进而造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波动。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运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具体表现为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面积快速扩张,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减少,转变的主要类型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转化。(2)198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略有提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东部和西南部,中部和西部形成低值集聚区。(3)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存在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工业生产空间、其他生态空间对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的侵占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三生空间”转型,推动“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合理化,构建起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