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85)
2023(9142)
2022(7371)
2021(6620)
2020(5738)
2019(12589)
2018(12488)
2017(24265)
2016(13126)
2015(14672)
2014(14643)
2013(14340)
2012(12716)
2011(11184)
2010(11468)
2009(11320)
2008(11584)
2007(10600)
2006(9505)
2005(8984)
作者
(36262)
(30606)
(30481)
(28637)
(19547)
(14334)
(13657)
(11666)
(11455)
(10978)
(10470)
(10210)
(10052)
(9722)
(9642)
(9041)
(9017)
(8853)
(8841)
(8596)
(7598)
(7512)
(7314)
(7075)
(6904)
(6889)
(6738)
(6696)
(5970)
(5966)
学科
(77295)
(73422)
企业(73422)
管理(63180)
(58405)
经济(58292)
业经(26460)
(25738)
方法(22875)
(22311)
(19980)
财务(19961)
财务管理(19941)
企业财务(18908)
(18479)
农业(16160)
技术(15789)
数学(15245)
数学方法(15123)
(14204)
(13616)
(13474)
中国(12934)
体制(12639)
企业经济(12192)
(12025)
经营(11704)
理论(11619)
技术管理(10641)
决策(9246)
机构
学院(194281)
大学(187404)
(84597)
经济(83055)
管理(81772)
理学(69682)
理学院(69094)
管理学(68404)
管理学院(68036)
研究(57144)
中国(48028)
(44376)
(38209)
财经(34024)
(31235)
(31088)
科学(31011)
(30696)
(27657)
中心(26452)
业大(25737)
经济学(25010)
财经大学(24781)
商学(24193)
研究所(24116)
农业(24088)
商学院(23987)
(23971)
北京(23613)
经济学院(22499)
基金
项目(120844)
科学(97964)
研究(92291)
基金(89668)
(75602)
国家(74853)
科学基金(67206)
社会(61330)
社会科(58143)
社会科学(58130)
(48568)
基金项目(47709)
自然(42061)
教育(41135)
自然科(41107)
自然科学(41097)
自然科学基金(40457)
(38463)
编号(36823)
资助(35251)
(31600)
(30118)
(29114)
成果(29107)
(27167)
重点(26515)
创新(26244)
(25759)
国家社会(25370)
课题(25009)
期刊
(103459)
经济(103459)
研究(58008)
(40083)
中国(39380)
管理(37050)
(31116)
科学(24250)
学报(22355)
农业(21121)
业经(19676)
(19622)
金融(19622)
技术(18876)
大学(18767)
学学(18133)
财经(17880)
(15401)
经济研究(15263)
教育(14937)
(13146)
问题(13134)
财会(12527)
技术经济(12003)
现代(10969)
会计(10527)
世界(10113)
商业(9982)
(9707)
经济管理(9484)
共检索到2992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履宽  杨体仁  丁大建  
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通过“合资”变“家庭成员”为“自主企业” (一)“企业”与“家庭”的区别 我国现有的“国有企业”,严格地讲,根本不是企业,它们仅仅是附属于政府的一些工厂和商店。真正的企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企业实质上是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一种契约。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既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市场——一个相对固定的内部市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工厂(商店)不是一个产权主体,其资源配置是由政府用行政手段完成的,而不是通过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市场交换来完成的。没有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换便不需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朱长丰  
家族企业具有高度特质性,这种特质性常常成为外来人才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家族企业用人机制问题体现在任人唯亲、对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和接班人培养等方面。家族企业用人机制深受传统文化、融资渠道、信用的缺失和外部制度不健全的影响。必须从外部制度创新、内部制度创新二方面来解决家族企业用人机制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体仁  刘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原有国有企业如何转型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必须首先弄清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与我国现有国有企业间的本质区别。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陆余音  徐素敏  张倩  袁煜  李勇峰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改革已成了人们议论和思考的焦点.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上海部分经济专家以及国有、乡镇、街道企业的“老总”们举行座谈.会议气氛相当活跃.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屁股决定脑袋”.换句雅致的话,叫作“存在决定意识”.每人所处的地位、境况不同,因而也就有着不同的苦衷和心声;然而,大家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尽快完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马靖山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新型银企关系□马靖山银企关系就是经营货币的银行和生产与经营物质产品的企业之间,由于资金借贷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银企关系逐步建立起以信誉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以利益为杠杆的资金供求关系。从理论上来讲,银企关系就...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徐建新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银企新型关系研究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副行长徐建新企业是银行的主要客户,是银行实现信贷资金效益的基础,银企关系历来是构成银行经营环境最重要的要素,因而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与企业机制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现代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梁茂蕾  
研究中国家族企业管理层用人制度特征时,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不可忽视。中国家族企业管理层用人制度存在典型的“关系化”特征,偏向于聘用与其具有特殊关系的人员。中国家族企业在向职业经理式管理制度的变革中总是从那些容易变革、变革成本小的职位开始。本文将主要从文化的角度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以上特征做出解释,并用数据进行验证。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苏皓  
文章从经济、制度、文化、心理四个维度分别阐述了通过提高离职门槛、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公平分配机制、合理的岗位设置、营造让员工有归属感、获得感、价值感的企业文化,做好员工期望匹配等方面工作打造较为全面的企业留用人机制。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惠明  牟乐  
2006年,我国《企业破产法》修订,将具有企业拯救功能的破产重整制度写入其中,极大丰富了《企业破产法》的内涵和功能。随着预重整制度在我国的兴起,具有挽救可能性的企业再生问题有了更丰富多元的解决途径。预重整制度当前在我国有一定的立法和实践探索,但是我国的预重整制度起步较晚,统一立法和具体规则欠缺,司法实践有待进一步规范。当前在《企业破产法》修订的背景下,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预重整制度,通过统一立法,明确预重整的制度定位和本质,规范预重整制度的实施,厘清政府、法院在预重整中的角色定位,做到预重整与重整制度的有序衔接。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常路  符正平  顾汉杰  
在集群集体信任缺失,无法由企业家私人行为或企业自发行为解决的情况下,需要引入第三方制度干预机制来重建破碎的信任。基于第三方制度干预的信任重建主要在集群系统信任的层级中进行。为实现预期效果,需要建设具有创业导向的第三方制度干预平台。制度干预的内容包含:对过度竞争的管制、冲突纠纷的仲裁以及战略性生产性服务的供给。本文对集群制度干预平台的三个要素(集体企业家、博弈规则以及网络参与者)的具体内涵及其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三要素各自方向上的合力决定了制度干预集群信任重建的效果。本文还探讨了第三方制度干预的三阶段机制,以及与其它信任重建机制的互动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令德  
企业的制度效应李令德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总体设想,其中一个创新的提法是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以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从企业制度创新入手,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任雪娇  郭韬  丁小洲  
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制度环境或制度安排是影响企业创新决策、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本文选取36个城市的159家创新型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制度环境与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是规制环境、规范环境还是认知环境,创新绩效均存在着制度环境的双门槛效应。当制度环境处于较低值时,规制环境、规范环境、认知环境对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制度环境处于中间值时,规制环境、认知环境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而规范环境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当制度环境处于较高值时,规制环境、规范环境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认知环境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以上结论启示我国创新企业应主动适应制度环境以提高创新绩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