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69)
- 2023(8687)
- 2022(7658)
- 2021(7021)
- 2020(6161)
- 2019(14280)
- 2018(14065)
- 2017(26594)
- 2016(14160)
- 2015(15962)
- 2014(16244)
- 2013(15965)
- 2012(14932)
- 2011(13493)
- 2010(13805)
- 2009(13045)
- 2008(12920)
- 2007(12083)
- 2006(10268)
- 2005(9135)
- 学科
- 济(57974)
- 经济(57913)
- 业(46939)
- 管理(45550)
- 企(39695)
- 企业(39695)
- 方法(27697)
- 数学(23902)
- 数学方法(23694)
- 技术(17076)
- 农(16390)
- 中国(15985)
- 财(14969)
- 业经(12744)
- 学(12441)
- 技术管理(12226)
- 地方(11168)
- 制(11145)
- 贸(10925)
- 贸易(10918)
- 农业(10812)
- 易(10588)
- 银(10140)
- 银行(10115)
- 理论(9670)
- 行(9632)
- 融(9619)
- 金融(9617)
- 和(9472)
- 务(9008)
- 机构
- 大学(209357)
- 学院(207871)
- 济(85582)
- 经济(83744)
- 管理(82843)
- 理学(71342)
- 理学院(70574)
- 管理学(69452)
- 管理学院(69047)
- 研究(68700)
- 中国(52015)
- 京(44267)
- 科学(42667)
- 财(38823)
- 农(35050)
- 所(34669)
- 中心(32926)
- 江(32076)
- 研究所(31636)
- 业大(31400)
- 财经(30983)
- 经(28010)
- 北京(27908)
- 农业(27689)
- 范(26971)
- 师范(26680)
- 经济学(26010)
- 州(25359)
- 院(24420)
- 经济学院(23594)
- 基金
- 项目(139031)
- 科学(109742)
- 研究(102039)
- 基金(100109)
- 家(88064)
- 国家(86943)
- 科学基金(74163)
- 社会(64238)
- 社会科(60858)
- 社会科学(60839)
- 省(55760)
- 基金项目(53654)
- 自然(47847)
- 教育(47333)
- 划(46844)
- 自然科(46741)
- 自然科学(46726)
- 自然科学基金(45942)
- 编号(41204)
- 资助(39759)
- 创(34450)
- 成果(33730)
- 重点(31497)
- 创新(31205)
- 部(30761)
- 发(30112)
- 课题(28579)
- 科研(26701)
- 教育部(26328)
- 国家社会(26319)
共检索到306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余鹏翼
目前 ,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系统与我们自身的发展要求及国际先进水平还相距甚远。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必须建构能更好地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国家创新体系 :应从以国家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转变 ,通过完善的制度安排使国家创新系统在私有和国有之间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 ,既保持足够的私人刺激以鼓励创新 ,又保持足够的公有性以促进技术广泛应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鹏翼
21世纪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取决于国家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为之提供强大的动力。本文认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应从以国家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转变,并通过完善的制度安排使国家创新系统在私有和国有之间建立起一种适当的平衡,既保持足够的私人刺激以鼓励创新,又保持足够的公有性以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
国家创新理论 国家创新系统 制度安排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解佳龙 胡树华
本文依据创新系统的多层级属性与共性特征,界定了国家高新区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总结出该系统的战略先导、整体关联、多元动态、自我调节4大典型特征,提炼出国家高新区创新系统"四三结构"模型,并按照结构模型的流程指向,逐一分析了系统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最终阐释了系统运行的反向牵引、要素协同、循环反馈、功能转换4大机理,以期为创新系统的后期维护和关联政策制定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分析框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军
企业创新不仅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重要途径,是企业谋求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从一个国家的总体范围来看,企业创新是国家总体创新活动中最关键的基础与核心部分。因此,仅是把企业创新放在孤立、局部或微观的水平上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要把企业创新放到国家创新系统的水平上来考虑。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德华 刘戒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创新由市场需求推动,政府干预只起辅助作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政府可以作为促进者、需求者在创新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梳理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脉络,分析政府在系统失灵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美国、日本、德国创新系统的框架和近期进展,发现科技完备的国家创新系统要求政府在创新战略构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网络等方面发挥能动和主导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凤朝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志民 贾晓峰
在创新系统理论基础上,基于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框架,围绕医学科技行业特征,提出包括核心主体层、发展条件层和系统目标层3层级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框架结构,并从创新主体簇、创新体系功能、创新体系动力要素、创新体系环境4方面对其内涵进行分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 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子凤 官建成 楼旭明 谢逢洁
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法测度ICT对其他部门的生产影响和技术溢出作用,发现ICT制造业对其他部门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但整体经济对ICT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在2010年发生显著下降,ICT制造业对其他部门的技术溢出主要发生在设备制造业,对传统部门的溢出和融合尚待提升,ICT服务业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均较弱。推动ICT和其他部门的融合,发挥ICT的信息基础设施和通用技术作用,对实现工业信息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强 李仕明 杨鸿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崔新健 章东明
本文阐述国家创新系统(NIS)开放状态的两种形式:开放式国家创新系统和国家开放式创新系统,对这两种NIS开放状态的特点进行归纳,并从创新主体和子系统角度对NIS的创新路径选择分别进行梳理,最后探索影响NIS开放式演化的因素。研究发现目前NIS开放性研究的系统性和可衡量方面还需加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仪政,张辉鹏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比较孙仪政张辉鹏清华大学中国现在越来越重视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为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求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本文试图对美国、日本、韩国、欧盟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系统给予简要的比较,并着重从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卢娜
本文通过对日本国家创新系统演进过程的一次回顾与评析,概括了其基本特点,揭示了动态的国家创新系统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从基础性研究、技术引进和内部劳动力市场制度三方面,寻找战后出现“日本奇迹”,而如今却陷入“失去的十年”的原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志强 卓泽林 姜亚洲
大学在美国国家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的基础研究成为创新的源泉,大学内部的知识与技术转移则为创新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大学与产业部门间愈加紧密的合作创新机制则有效地形成了创新网络,耦合了不同性质的创新主体,大学为主的科技园则充分地实现了知识、技术、观念在实践层面的扩散。
关键词:
美国 大学 创新系统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少兵
本文对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科研环境是区域创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产业界对科研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科研环境的影响机理和构成要素,认为科研环境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的效率和科技产业发展。以深圳为例,从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优化科研环境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系统 科研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