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00)
- 2023(14002)
- 2022(11505)
- 2021(10781)
- 2020(8407)
- 2019(19187)
- 2018(19084)
- 2017(35152)
- 2016(19565)
- 2015(21638)
- 2014(21930)
- 2013(21391)
- 2012(20527)
- 2011(18934)
- 2010(19472)
- 2009(17905)
- 2008(17762)
- 2007(16261)
- 2006(14581)
- 2005(13326)
- 学科
- 济(83472)
- 经济(83365)
- 业(50229)
- 管理(48914)
- 企(35863)
- 企业(35863)
- 农(33326)
- 方法(27429)
- 中国(27385)
- 地方(24204)
- 数学(22856)
- 数学方法(22563)
- 农业(22381)
- 业经(21484)
- 学(20261)
- 财(18502)
- 制(18396)
- 银(16182)
- 银行(16145)
- 融(16012)
- 金融(16004)
- 行(15715)
- 理论(14904)
- 发(14693)
- 贸(13436)
- 贸易(13422)
- 易(12890)
- 体(12683)
- 教育(12375)
- 技术(12336)
- 机构
- 学院(282684)
- 大学(280777)
- 济(109837)
- 经济(107092)
- 研究(106300)
- 管理(98408)
- 理学(82949)
- 理学院(81772)
- 中国(80098)
- 管理学(80046)
- 管理学院(79521)
- 科学(66672)
- 京(61817)
- 农(57313)
- 所(55512)
- 财(52564)
- 研究所(50308)
- 中心(47751)
- 江(46506)
- 农业(43858)
- 业大(43792)
- 范(42977)
- 师范(42479)
- 财经(40251)
- 北京(39483)
- 院(38151)
- 州(37481)
- 经(36408)
- 省(35383)
- 师范大学(33954)
- 基金
- 项目(183796)
- 科学(143525)
- 研究(135541)
- 基金(129903)
- 家(114670)
- 国家(113579)
- 科学基金(95290)
- 社会(84835)
- 社会科(79765)
- 社会科学(79746)
- 省(73974)
- 基金项目(67915)
- 教育(63131)
- 划(62097)
- 自然(60119)
- 自然科(58736)
- 自然科学(58718)
- 自然科学基金(57667)
- 编号(55494)
- 资助(52453)
- 成果(47656)
- 发(44334)
- 重点(42333)
- 课题(40957)
- 部(39869)
- 创(37971)
- 性(35397)
- 创新(35371)
- 发展(35114)
- 国家社会(34604)
共检索到4515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越菲
乡村研究所关怀的对象不仅仅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而在更深层次包含了对总体性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注。"乡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一种极具争议的理论建构。在全球乡村经历开放式转型的背景下,有关于乡村及其发展的一些传统理论假定需要得到批判性的检视和挑战。实体主义乡村发展观的关系转向为此提供了一种关系性的理论框架来重新理解、描述和建构乡村。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重构一种关系型的乡村治理体系,其对象不再简单是"人"或"物",而是涉及城与乡、本地与全球、人类活动与自然社会系统等不同空间尺度之间的空间关系。
关键词:
乡村发展 实体主义 关系转向 实践脉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豆书龙 周静 董慧妹
以2001-2023年CNKI收录的1 404篇核心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对新世纪以来数字乡村理论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起始成长期稳定发展、高峰衰退期衔接过渡、再创辉煌期热度激增;空间分布上,经济学视角占据主导,科研横向合作与纵向批判继承发展存在短板,高频被引文献在整体框架建构与技术“赋能”层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数字乡村战略背景和理论支撑、概念内涵和运行机制、实现路径和风险评估展开;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机制与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是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上,“数字乡村”与共同富裕、城乡融合、现代化转型、数字中国建设等重大目标的衔接式研究值得重点关注。后续研究亟需在数字乡村未来形态、主体转型、整合机制及理论建构等方面深入推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纪志耿 罗倩倩
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在对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科学判断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中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构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做出了顶层设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得到了全面展开,是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对城乡关系的认识进入了新阶段、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取得了新提升、对乡村治理的认识实现了新突破、对生活富裕的认识打开了新局面。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掀开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篇章,筑牢了应对大变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方案。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张春春 孙瑞英
从政策文本角度分析我国乡村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价值理念、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及演进脉络,为乡村文化相关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参考。以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条款文本为研究样本,在政策计量视角下,基于外部结构、政策工具、主题特征三维分析框架,依次对样本进行政策主体、发布时间、效力级别等外部结构统计分析,政策工具编码分析,词频统计、构建共现矩阵、绘制网络关系图谱等主题特征分析,基于此进行政策主题时序演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文化政策发展呈持续、稳定状态且关注度较高,但效力级别整体不高;政策工具结构不均衡,政策子工具使用情况差异更大;乡村文化政策重点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政策演进呈现出由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转向着力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政策计量 乡村文化 文本分析 政策工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巧 戴维奇
乡村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自从1990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以来,被认为是拉动乡村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乡村旅游对乡村发展影响的两面性以及乡村旅游自发展以来所产生的众多问题又值得人们注意。文章以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将其抽象为一个较完整的模型,并着重指出了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发展 互动关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羽 陈晨
从历史维度看,乡村工匠培育先后经历了家庭内部垂直式师徒传授的技能传承探索阶段、传统学徒制下的技能传承深化阶段和现代学徒制下的技能传承创新发展阶段。目前,乡村工匠培育在培育主体、培育过程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为此,应搭建乡村工匠培育资源整合平台,形成多元协同培育共同体;面向乡村工匠核心素养,构建开放性课程体系;扎根职业教育主阵地,打造乡村工匠培育新生态;创新乡村工匠评价机制,完善乡土人才保障激励体系。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工匠 职业教育 技能传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乔鑫 李京生 刘丽
内生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在城乡统一市场中形成交换价值、挖掘利用乡村社区本土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多样化、增强乡村社区活力并实现本地人群的全面发展。在乡村定义的认识转型、消费主义与新的城乡格局的宏观发展背景中,网络途径成为内生发展理论一种具体的实施模式,能够将乡村管治与本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进行整合,成为介于国家与市场、内生与外生之间的第三条途径,并在国际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理论认可与实践论证。将网络途径运用于我国乡村规划的实践中,可以在实施层面形成促进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网络,有助于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要求的具体实施途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传统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政府合法统治的重要基础。传统国家乡村治理以乡里制度为载体,历经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的乡官制时期、隋唐的轮差制转折时期以及两宋到清朝的职役制时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和普通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四大主体,并非静态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是上下互动博弈与合作配合的关系,其中,士绅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科举制度、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共同编织成制度网络,贯穿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始终。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华 王炳君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基于力学的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乡村性与其耦合关系的研究,发现21世纪初江苏省乡村性在0.148 8-0.898 9之间,空间上呈现从南向北逐渐增高趋势;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发现,76.9%地区受困于农村居民点管理,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成为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最主要阻碍力;江苏乡村地区发展采取的是一种不均衡发展模式,农村人口的转移是目前主要目标,乡村转型发展首先实现了生产空间的转移,而生活空间和身份空间依然滞留于农村地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源于我国独特的"三元"社会结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玉玉 马晓冬 赵彤
以徐州市114个乡镇为研究单元,通过产业结构分析,划分了该市的乡村发展类型,构建了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徐州市各乡镇的乡村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徐州市的农业型、工业型和商贸型乡镇所占区域比重分别是15.80%、16.70%、14.00%,而综合型乡镇所占比重达53.50%。农业型地区乡村性较强(RI>0.55)和居中(0.40
关键词:
乡村 乡村发展类型 乡村性指数 徐州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景琦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集体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村庄发展是普遍面临的挑战。本文以W市M村的个案调查为例,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集体角色及其实践机制。研究表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对村庄衰落,村集体需要整合资本、土地等要素资源以促进村庄发展。"有为集体"与"经营村庄"是对村集体角色及其实践机制的概括。村集体通过"筑巢引凤"、进行土地流转、申请项目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村民失地后的退养与劳动权诉求、做好村庄整体规划,"经营村庄"才得以实现。通过村集体的中介机制、利益交换与平衡机制、平等协商机制等三个机制,"经营村庄"最终能够有效运行。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有为集体"大有可为。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有为集体 经营村庄 村治主体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进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这为超越当前围绕农民所形成的三种"问题化"路径,进而带回"主体性"视角奠定了基础。基于一项田野调查,解析了农民主体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面向。不过,由于行政逻辑支配、制度供给错配、文化生态紊乱及个体自我除能,农民主体性多少遭致遮蔽。为了解蔽,以理论—政策—文化为分析框架,指出概念本身的流动想象、农民本位的政治赋能、过好日子的社会底蕴,表征了主体性重塑的可行。站在乡村振兴战略高度,拟构出农民主体性重塑的现实化路径:创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和回归群众路线,夯实集体土地所有制和架构数字化社区平台,优化农村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能力与质量,做到榜样带动、专业赋能与资源公共化配置,以实现对农民的政治启蒙、主体整合、文化引领和"智志"双扶。
关键词:
主体性 乡村振兴 农民本位 党建引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晓勇 熊秋良
“党建引领”是我国基层治理实践中的重要现象和领导策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城乡关系,以及乡村治理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重要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乡村治理理论。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调整,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乡村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时代环境和治理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扬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锚定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在“变”中延续“不变”的价值追求和实践遵循,推动乡村治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