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33)
2023(14581)
2022(12640)
2021(11645)
2020(9634)
2019(22007)
2018(22110)
2017(42313)
2016(22714)
2015(25527)
2014(25752)
2013(25580)
2012(23903)
2011(21878)
2010(22148)
2009(20372)
2008(19610)
2007(17315)
2006(15610)
2005(14171)
作者
(67632)
(56094)
(55701)
(52933)
(35768)
(26873)
(25246)
(22019)
(21371)
(20055)
(19081)
(19011)
(17905)
(17885)
(17258)
(17176)
(16575)
(16186)
(16004)
(15895)
(14152)
(13878)
(13466)
(12878)
(12630)
(12490)
(12427)
(12308)
(11400)
(10951)
学科
(112120)
经济(112018)
管理(65070)
(59810)
(48445)
企业(48445)
方法(41089)
数学(35062)
数学方法(34731)
中国(29608)
地方(29253)
(26412)
业经(23743)
(23337)
(21161)
环境(19692)
农业(18204)
地方经济(17075)
(17030)
(16939)
贸易(16925)
(16396)
(16253)
理论(15694)
(15682)
金融(15680)
(15521)
银行(15482)
技术(15034)
(15022)
机构
大学(331431)
学院(330453)
(139484)
经济(136505)
管理(129266)
研究(118045)
理学(110758)
理学院(109476)
管理学(107771)
管理学院(107183)
中国(87523)
科学(72137)
(72054)
(61233)
(59929)
研究所(54346)
中心(52008)
(51794)
(48874)
财经(48534)
业大(47237)
北京(46482)
(45298)
师范(44908)
(43968)
(42746)
经济学(41816)
农业(40040)
(40034)
经济学院(37278)
基金
项目(220063)
科学(172595)
研究(162686)
基金(158116)
(137252)
国家(136067)
科学基金(116417)
社会(102726)
社会科(97316)
社会科学(97291)
(85817)
基金项目(84118)
自然(74291)
教育(73260)
自然科(72456)
自然科学(72441)
(72073)
自然科学基金(71117)
编号(66333)
资助(65113)
成果(54035)
(51100)
重点(49182)
(47995)
课题(46190)
(45116)
创新(42061)
国家社会(41945)
科研(41361)
发展(41149)
期刊
(164441)
经济(164441)
研究(104013)
中国(66253)
学报(49855)
管理(49306)
(47747)
科学(47458)
(44635)
大学(37669)
教育(37380)
学学(35327)
农业(33366)
(30170)
金融(30170)
技术(29471)
经济研究(26427)
业经(26074)
财经(24017)
问题(20955)
(20573)
图书(18447)
技术经济(17525)
(16833)
理论(16255)
科技(15876)
现代(15576)
资源(15388)
商业(15075)
世界(14809)
共检索到504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孝坤  韦杰  
在简介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退耦理论的基础上,以重庆都市区为例,构建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耦合的PSR框架,应用退耦分析方法建立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退耦的指标体系,并对1996—2007年重庆都市区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退耦状态及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①在相邻年度间各指标退耦比较普遍,相对和绝对退耦发生率达88%,但退耦程度在指标间和时间上有明显差异,各指标退耦指数在-4.990 6~4.887 8之间波动,且2000年以后退耦更明显;②2007年与1996年比较,综合退耦指数达0.845 3,呈明显的相对退耦状态,而且在1996—2007年间综合退耦持续发生;③评价结论符合重庆都市区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维  晋潇潇  
近年来,重庆改革发展的重心逐步下移,将所辖38个区县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各区县如何保持适度竞争、促进科学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一、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存在过度竞争的问题2012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59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位居全国第二,继续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易忠  韩树林  
本文首先通过计算1997-2007年的GDP的变异系数考察分析了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区县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缩小趋势的结论;其次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这一结论进行验证,并对趋势进行了定量判断。最后运用EVIEWS6.0软件对1997-2007年的40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以取自然对数后一阶差分的GDP为依变量,以城镇居民人均工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为自变量来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用个体固定因子作为衡量地区发展差异的因素来分析形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正柱  王俊龙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和响应子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探讨,并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协调发展度各因素影响的显著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从各省市看,耦合度除上海出现下降外,其余省市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耦合类型主要处于磨合阶段和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发展度除上海和云南出现下降外,其余省市也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主要集中在中度协调类;(2)从各区域看,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中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大于西部区域的空间特征;(3)从区域整体看,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都波动上升,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生态环境响应和压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建锋  万书勤  冯艳芳  
论文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地质环境与区域经济的物质流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地质环境压力进行了比较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区域地质环境压力由东向西呈递减态势,地质环境压力最大的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山西能源基地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其次是黄河中游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东南沿海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而西部的青海和西藏经济区则最小;地质环境压力大的地区,地质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有所不同。例如,上海主要来源于房屋建设和废弃物、废水排放,天津主要来源于废弃物、废水排放和地下水开采,山东主要来源于矿产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丹  王亚华  
在对经济发展的水环境压力概念进行合理界定基础上,建立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压力的脱钩指标体系。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与数据收集,构建了中国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压力的脱钩潜力评价与时态分析模型,评价1986~2010年水利发展不同阶段中国经济总量增长与废水排放的脱钩潜力与脱钩时态、以及经济总量增长与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的脱钩时态。在此基础上,根据水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变化趋势,对我国废水排放总量的自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对废水排放总量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同时,结合国家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对水环境压力脱钩进行展望。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与废水排放总量总体处于弱脱钩发展态势、与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福留  赵珊珊  杜婷婷  詹巍  赵臻彦  郝君宜  张颖  
本文提出了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一种定量方法 :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法。该方法设计了一个 0~ 10 0尺度的生态环境压力指数 (ESI)作为量度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的大小。生态环境压力指数 (ESI)由资源能源消耗分指数 (RECI)和环境污染分指数 (EPI)来计算。根据ESI数值和RECI与EPI的关系 ,可以判断生态环境压力的变化和主要来源。该方法被成功地应用于评价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现状和长期趋势。结果表明 ,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较高的可靠性 ,较好的直观性 ,同时原理简单 ,计算简便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定量方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孝坤,韦杰  
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以重庆都市区为例,借助软件SPSS11.0,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表征环境、经济系统效益的指标并建立协调发展评判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载荷进行指标权重赋值,并根据离差分析原理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运算结果显示,1996—2002年重庆都市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类型呈现由勉强协调经济滞后型到初级协调经济滞后型到中级协调经济滞后型的演化轨迹,最后提出了经济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程莉  张雅文  文传浩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与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重庆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重庆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呈正"N"型曲线关系,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对外贸易、推进新型城镇化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天凤  邱道持  
围绕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这一主题,以重庆市为实证,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法和分区比较法,探讨了耕地质量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关系。耕地质量数据根据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成果,计算获得39个区县平均耕地质量等级;经济指标选用2004—2005年统计数据,包括39个区县粮食播面单产、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非都市区区县耕地质量分布与经济发展存在较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性,都市区相关性相对较低;②耕地质量分布具产出经济效应和格局经济效应,即通过粮食作物单产的高低和耕地质量的空间格局共同发挥经济效应;③耕地质量较高的区县在空间上的集聚,是构成经济区位和经济集聚的自然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忠菊  藏波  杨庆媛  
利用2000—2010年重庆市40个区县的建成区面积增加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三、二产业比值的历史数据,对城市扩张速度的时空演变规律与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脱钩研究,判断二者关系在未来的变化趋势,以期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参考。研究表明:①2000—2010年,重庆市城市扩张的增速较快的区域表现为由"一圈"向"两翼"扩散的态势,且扩张速度较快的区县在空间上表现为"集中连片"的形态,城市发展的涓滴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显现。②2000—2010年,重庆市人口城镇化率提升的由"一圈"带动逐渐转变为"两翼地区"带动,城市生产力表现为随主城区距离增加而不断减少,"环主城区"成为承接"主城区"产业转移和"两翼地区"人口流动的功能性区域。③根据扩张性复钩或强复钩与城市扩张速度高度关联的研究论断,以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工业产业的空间布控可以实现人口的有序疏导。④根据扩张性复钩与城市扩张速度的耦合性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不断增强的研究论断,城市扩张速度越快,其对区域生产力水平的依赖程度越高,适度调低GDP增速,可以控制城市无序扩张、提升城镇化质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帅  李涛  廖和平  
[目的]为探究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减贫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方法]在分析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耦合机理的基础上,使用洛伦兹曲线和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33个涉及扶贫开发任务区县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度。[结果]研究时段内:(1)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减贫具有正向带动作用,但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减贫的作用逐渐减弱;(2)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一圈两翼”的特征,中心城区及周围区县为经济发展高值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和渝东北秦巴山区为经济发展低值区,贫困空间分布格局与之相反;(3)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不均衡格局,在主城都市区形成了明显的高值区,渝东北和渝东南连片特困地区形成明显的低值区;从时间序列来看,耦合协调状态整体呈现逐级正向跃迁的趋势。[结论]基于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耦合协调状态的空间差异性,未来应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精准施策,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昕  
时间尺度上重庆市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空间尺度上区县间表现出高度不平衡性。对1980年代中期以来入境旅游及外汇收入、直辖后国内旅游及收入年际变化的研究表明,重庆旅游业除1989、1998和2003三个年份相对下滑以外其余均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入境旅游接待量及外汇收入年内差异比较显著,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为入境旅游的"淡季"。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呈典型的首位分布,渝中区一直是重庆旅游规模首位区县,全市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达0.67,属严重不均衡类型。200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约占GDP的10.7%,而各区县旅游收入对本地GDP的贡献差异显著。不平衡分析表明,重庆大部分区县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对国民经济推动大,但它们的经济增长并不依赖于旅游业的发展。重庆市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不高,旅游产业的总体地位不突出,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艳娜  陶陶  
建立了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1996年统计数据对全市43个区(市、县)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综合评价值划分4个经济发展梯度区,据此揭示了区域差异的空间特点,并讨论了区域差异的成因及缩小区域差异的对策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林经研  
现行的环境治理措施强调直接减排,没有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等自然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吸收化解和修复优化环境的重要作用,森林可生产大量的生态产品,对于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有着独特的作用。不应把林业只应作一般的专业经济部门、一个农业分支产业来对待,林业生态主体的机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