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58)
- 2023(14518)
- 2022(11545)
- 2021(10994)
- 2020(8853)
- 2019(20132)
- 2018(20016)
- 2017(36938)
- 2016(20663)
- 2015(23292)
- 2014(22808)
- 2013(21010)
- 2012(18800)
- 2011(16878)
- 2010(17766)
- 2009(16116)
- 2008(14745)
- 2007(13476)
- 2006(12069)
- 2005(11161)
- 学科
- 济(70844)
- 经济(70780)
- 业(55042)
- 管理(53594)
- 企(45679)
- 企业(45679)
- 中国(35604)
- 方法(29684)
- 融(27117)
- 金融(27115)
- 数学(26178)
- 数学方法(25550)
- 银(25171)
- 银行(25148)
- 行(24388)
- 教育(22764)
- 农(21990)
- 技术(19286)
- 业经(18631)
- 理论(18303)
- 财(17528)
- 地方(16901)
- 制(16738)
- 农业(15288)
- 学(14333)
- 教学(12793)
- 技术管理(12337)
- 发(11979)
- 体(11670)
- 中国金融(11325)
- 机构
- 大学(263208)
- 学院(262813)
- 济(100786)
- 经济(98344)
- 管理(95688)
- 研究(88619)
- 理学(81674)
- 理学院(80770)
- 管理学(78843)
- 管理学院(78358)
- 中国(69296)
- 京(56141)
- 科学(51272)
- 财(47375)
- 范(43597)
- 师范(43215)
- 所(42668)
- 中心(42430)
- 江(42021)
- 研究所(38564)
- 财经(37112)
- 教育(36709)
- 农(36648)
- 北京(36285)
- 师范大学(34885)
- 州(34090)
- 业大(34043)
- 经(33723)
- 技术(33699)
- 院(32316)
- 基金
- 项目(172391)
- 科学(138157)
- 研究(135280)
- 基金(120708)
- 家(103330)
- 国家(102272)
- 科学基金(88809)
- 社会(84243)
- 社会科(79770)
- 社会科学(79752)
- 省(71230)
- 教育(70626)
- 基金项目(61972)
- 划(60573)
- 编号(57394)
- 自然(54160)
- 自然科(53081)
- 自然科学(53073)
- 自然科学基金(52106)
- 资助(48955)
- 成果(48406)
- 课题(43869)
- 创(41012)
- 重点(40517)
- 发(38913)
- 部(38491)
- 创新(37360)
- 年(36366)
- 项目编号(35095)
- 规划(35006)
- 期刊
- 济(109756)
- 经济(109756)
- 研究(87577)
- 中国(69901)
- 教育(65887)
- 管理(39518)
- 融(37436)
- 金融(37436)
- 财(36173)
- 学报(34908)
- 农(34277)
- 科学(33636)
- 技术(31524)
- 大学(28993)
- 学学(25584)
- 农业(22701)
- 职业(19495)
- 财经(18297)
- 业经(18235)
- 经济研究(18193)
- 经(15888)
- 坛(14357)
- 论坛(14357)
- 问题(13302)
- 策(13128)
- 科技(13086)
- 统计(13063)
- 业(13025)
- 图书(12967)
- 技术教育(12966)
共检索到416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和光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针对劳动教育独特育人价值发挥不充分、成效不明显的现实状况,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以立信创始人潘序伦先生提出的“诚信为本、学验并重”的办学理念和“养成性”教育思想为指导,系统研究和探索形成以“五育融合、五化并举”为主要特征的中职学生劳动养成教育模式。该模式基于“系统教育力”,着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坚持“五育融合、五化并举”育人特征,将劳动教育纳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家校企社协同育人的劳动养成教育新格局。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海
位于重庆西北郊的歌乐山,是国家4A级森林公园,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誉。但她的名满天下,不独在山水之秀,更藉文化之独特。远古之时,治水的大禹曾召众宾歌乐于此;抗战时期,这里留下了大量陪都遗迹,特别是蓬勃其间的沙磁文化区建设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全国解放前夕,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的红岩英烈与反动派英勇抗争,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最悲壮的革命之歌……巴渝文化、陪都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孕育出灿烂的文化之美。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晶
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探索出具有鲜明"立信"特色的"三段四环四扣"实习管理模式,促进了学校高质量、高品质发展。实习安排"三阶段"。第一阶段是认识实习。第一学年,学校分专业、分批次组织学生深入合作企业开展认识实习,参加职业体验活动,了解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激发学生职业兴趣。第二阶段是跟岗实习。第二学年,学校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让学生与企业师傅结对子,从师跟岗,学练一体。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第三学年,学生在师傅指导下顶岗作业,锻造独立职业能力。每年5月,学校
关键词:
实习管理 职业教育中心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蒋红梅
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采取人本管理策略,围绕人、依靠人、发展人,将学生和教师作为主体,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内涵发展,形成文明校风校纪,成立校行企协会,为师生搭建成长平台,实现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德育工作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依据教育部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在创建国家中职示范校过程中,立足本校德育实际状况,研究并实施立德树人的方法和途径改革,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荣获重庆市中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明风采优秀组织单位光荣称号。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生亮 黄琼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美育的角度来进行中职教育有利于提升中职学校的育人能力,使学生职业技能与个人素养得到全面发展。重庆市九龙坡区职业教育中心以"尚美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理念,探讨了"尚美教育"的内涵和育人目标、中职学校开展"尚美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尚美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美育 教学实践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和光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是一种行动与实践。为解决中职学校劳动素养培育途径不畅、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不强、劳动体验匮乏、劳动教育主体和阵地分割等问题,早在2009年,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就开始探索劳动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构建校园劳动教育文化。打造劳动故事墙、节约粮食食堂、最美寝室、最美教室、个性化劳动公共区域等,建设劳动教育校园环境文化。夯实思政课和劳动课、开展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日活动、专业劳动文化活动、"海潮劳动"活动等,建设劳动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制订《学生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管理制度》《生活劳动细则》《实训工作实施细则》等,建设劳动教育校园制度文化。开展校园劳动实践日活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校园劳动实践日活动、劳动成果分享活动等,建设劳动教育校园行为文化。
关键词:
劳动技能 职教中心 教育模式 素养培育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扬群 吕红
建设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与运行机制,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筑牢职业教育质量底线的创新工程。重庆市渝北职教中心坚持行动导向,扎实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顶层设计;坚持目标导向,创新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两链"建设;立足搭建平台,构筑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数据支撑系统;着眼长效,建立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八大机制;切实落地,推进实时性和周期性相结合的诊改实施。从5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校本化探索实践。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孙会平 宁本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政策转移视野,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借入苏联模式、探索自身路径、绝对去西方化、开辟中国模式、形成新时代价值体系五个阶段,从"工具理性"逐渐走向"价值理性"。未来,应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探索劳动教育的新路径:以劳动教育作为击破应试教育壁垒着力点,深入促进学生综合核心素养与学业能力的提高,探寻以劳树德;建立并持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课程的掌握,实现以劳增智;立足实际需要,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劳动教育实施协同创新体系,使劳动者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劳动中获得自我确证,探索以劳育美;教育治理重心下移,多方持续进行中国特色劳动教育育人体系的实践基地和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可持续实施。
关键词:
劳动教育 中国经验 政策转移 五育融合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海岳 方黛春
高职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和旅游行业特殊的行业特性,以及当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凸显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由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实施体系、考核评价、实施保障组成,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一个体系架构。
关键词:
旅游专业职业素质 养成教育 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骆永华 谭绍华 陈良华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场域中,却普遍陷入行动主体自由博弈、培养目标无的放矢、工学交替的空间障碍等企业边缘化以及校企分离等多重困境之中。"一平台、三定位、六位一体"校园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推进现代学徒制提供了突破路向。通过企业参与全程化、校园文化企业化、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评价绩效化、双创教育系列化等行动路径,有机统整教育链、生产链与价值链,实现政—校—企深度对接融合的育人格局。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煜欣 吕涛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发展,侗族非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非遗传承出现诸多问题,濒临失传。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侗族非遗为己任,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从解决侗族大歌、侗族刺绣、侗族打油茶、侗族百家宴、三江农民画等五项非遗文化,内容碎片化易流失、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经济效益低导致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为导向,探索形成了“侗寨五娘”非遗现代传承“五融合四主体三进阶”育人模式,将侗族非遗传承与创新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彰显民族职业教育办学特色,获得了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姜大源
在传统的职业性模式基础上吸收模块化方案的长处,使专业富于个性化与动态性,并致力于构建专业间及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间的有机衔接,开拓不同教育途径及教育评估体系间的相互结合,促进专业的及时更新与实时化,进而实现职业性与模块化的融合,是德国职教专业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趋势。在与产品相关的服务领域、与媒体相关的工业领域、与个人相关的服务领域、与环境相关的工业领域以及与主题相关的服务领域所出现的新兴专业,在组织架构和内容架构上集中体现了这一融合具有的跨职业或跨专业方向的特点。
关键词:
德国 职业教育 职业性 模块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针对学生特点,江苏省海安职业教育中心探索构建了"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即以"床位、餐位、座位、工位、岗位"为抓手,"床位"、"餐位"侧重打造学生成人,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亚光
从五育并举视角来看,大学生劳动教育既有助于新时代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更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许多困境,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价值没能被正确认识,课程体系不完善,教育内容较单一,师资团队短缺,教育机制有待改进。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建设强有力的教师团队,扩充师资力量,构建完善的教育机制,切实保障大学生劳动教育顺利开展。
关键词:
五育并举 高校 大学生劳动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长阳职业教育中心德育实践
乐业乐群 志远行近——访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校长张扬群
以美发力、从劳起步:“五育并举”动力机制与课程化策略研究——基于中职学校劳动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共建生产型实践教学基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职业教育助力新型劳动者培育的逻辑起点与实践路径
抓素质教育从评价模式改革入手——重庆市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改革实践探索
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系列专题之十四 挖掘黄炎培职教思想精髓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校园文化建设侧记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蔬菜栽培学》课程为例
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劳动者形象——建构劳动者形象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安徽泾县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服务农村职业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