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85)
2023(8280)
2022(6826)
2021(6140)
2020(4760)
2019(11055)
2018(10913)
2017(19955)
2016(10922)
2015(12198)
2014(12487)
2013(12381)
2012(12045)
2011(11161)
2010(11437)
2009(10439)
2008(10291)
2007(9679)
2006(8893)
2005(8036)
作者
(33495)
(27887)
(27765)
(26235)
(17750)
(13671)
(12630)
(10934)
(10818)
(10362)
(9608)
(9483)
(9165)
(8911)
(8770)
(8654)
(8185)
(8178)
(8042)
(7939)
(7287)
(6965)
(6819)
(6539)
(6504)
(6327)
(6293)
(6286)
(5881)
(5662)
学科
(52986)
经济(52948)
管理(27663)
(24411)
地方(22207)
中国(19267)
(17229)
(16910)
企业(16910)
业经(13440)
方法(13381)
环境(12935)
农业(12000)
(11428)
地方经济(11327)
数学(11090)
数学方法(10949)
(10655)
(9251)
金融(9250)
(8861)
(8861)
银行(8849)
(8702)
(8257)
发展(8048)
资源(8047)
(8022)
技术(7903)
(7840)
机构
学院(155166)
大学(150731)
研究(61528)
(60413)
经济(58830)
管理(55233)
中国(47033)
理学(44885)
理学院(44240)
管理学(43414)
管理学院(43133)
科学(38932)
(35995)
(31896)
(29302)
研究所(28634)
中心(28606)
(27200)
(27105)
(24648)
师范(24426)
北京(23953)
业大(23557)
(23040)
(22440)
农业(22233)
(22190)
财经(19715)
师范大学(19380)
技术(19253)
基金
项目(99086)
科学(76490)
研究(75963)
基金(65611)
(57067)
国家(56469)
科学基金(47307)
社会(45877)
社会科(43253)
社会科学(43240)
(42254)
(35041)
基金项目(34874)
教育(33709)
编号(32184)
(28862)
自然(28508)
自然科(27629)
自然科学(27622)
自然科学基金(27050)
成果(26298)
资助(26093)
课题(24817)
发展(23344)
重点(23236)
(22885)
(20383)
(20080)
(19966)
创新(19104)
期刊
(83526)
经济(83526)
研究(50354)
中国(44318)
(28473)
教育(24910)
学报(22697)
科学(22326)
管理(21031)
农业(19997)
(19255)
(17620)
金融(17620)
大学(17087)
技术(16284)
业经(15918)
学学(15582)
经济研究(11708)
资源(10726)
(10716)
问题(10474)
图书(10059)
财经(9000)
(8696)
科技(8361)
(8286)
论坛(8286)
技术经济(7898)
职业(7868)
(7839)
共检索到264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顺强  戴碧涛  刘新元  王恺  
生态文明建设是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新要求及重庆市生态文明"十三五"规划要求,基于《重庆统计年鉴》2004—2015年的数据,采用熵值法确立指标权重,从国土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化宣传四个方面,选择了37项指标构建了重庆市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的态势,但系统的协整性仍存在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中,权重前五位的指标是:环境保护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绿色出行率、化肥使用强度、城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比重。指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为重庆市及其他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养兵  刁承泰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重庆市作为一个特大的复合型城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开发的桥头堡,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状况对其本身乃至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重庆直辖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的纵向对比分析,发现重庆市在2001年以前可持续发展保持较好;而2001年以后经济虽然保持较快发展,但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未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同步增长,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不和谐。最后就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措施,以期为城市管理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贾慧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以期对重庆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环境质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社会发展4个方面构成评价准则层,向下分20个具体指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系统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果]在评价准则层中,四个部分的权重分布为乡村旅游环境质量(0.465 8)>乡村旅游资源开发(0.277 1)>乡村旅游社会发展(0.161 1)>乡村旅游经济发展(0.096 0);指标层权重处于第一层次的有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0.377 0)、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0.370 8)、乡村旅游扶贫效应(0.350 2)和乡村绿化率(0.326 5)。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为83.50,为2级水平。[结论]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在环境质量、开发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较为均衡,且有较大提升空间,应重点加强四个部分的协调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环境和资源开发的优化;交通开发难度较大和整体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制约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乡村旅游的投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旅游就业率成为重庆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茂华  陈国生  
文章以重庆市40个区、县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文章选取19个指标,以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市40个区、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40个区、县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结合重庆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点,解释了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存在的原因,提出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促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超超  徐翔  
高质量发展既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也是科技创新成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研究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能有效指导区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梳理了国内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针对重庆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情况,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基础""‘双创’升级版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撑"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三个领域,设计了最能体现重庆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衡量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路璐  朱淑芳  
本文在分析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重庆市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并探讨重庆旅游业由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条件,结合重庆市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郝志军  陈力平  黄云  廖铁军  
本文在分析生态型都市农业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重庆市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内外驱动力,对重庆市目前和将来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提出了一些可行模式和发展思路。作为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中心的重庆市,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晴  
重庆市开发生态旅游条件优越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分布广泛 ,且与人文旅游资源匹配。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开发返朴归真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科考探险旅游等多种生态旅游 ,促进重庆市社会经济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怀良  朱波  陈国阶  
重庆市是我国农村面积最广、农业比重最大和农业贫困人口最多的直辖市。维护好该市的农村生态环境,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不仅对重庆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确保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促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析重庆市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该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尖锐的人地矛盾;巨大的移民和脱贫压力;频繁的自然灾害。提出该市农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通过发展特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把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自然保护区建设相结合,确保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将移民搬迁与...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程莉  张雅文  文传浩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与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重庆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重庆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呈正"N"型曲线关系,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对外贸易、推进新型城镇化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建  彭珏  
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反映结果和行为的、相对系统的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重庆市1997—2006年为样本数据,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AHP法、熵值法计算重庆直辖十年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最终加权计算出综合绩效。计算结果表明,重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综合绩效较差,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引  杨庆媛  李闯  杨孟禹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将重庆市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应综合考察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贡献率、发展要素产出率、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城镇化效率及其区域协同程度;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虽然在快速提高,但仍远落后于东部中心城市;重庆市的人口、土地、产业发展要素与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之间匹配度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要素配置和城镇体系格局,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章勇  
[目的]作为新兴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有效促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4R"原则对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期为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方法]采用层次分析从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4个方面综合评价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得出了权重值并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稳中有进,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4年发展趋势较为缓慢但整体呈上升趋势,2014—2015年发展速度显著提升,2015年后又趋于稳定。在4个影响方面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属于核心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影响作用最大,其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农户沼气池普及率及复种指数等方面;而资源减量投入指标与环境安全指标作用相当,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农用药品物品(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强度控制、农村用电强度、农业能耗指标控制以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方面的控制。相对而言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影响较小,推动力较弱。[结论]重庆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4点对策与建议:(1)建设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开拓技术型市场;(2)调整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新政策、新结构;(3)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4)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加大信息透明力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鲁春阳  周彦兵  李玥  张宏敏  李会杰  赵占辉  
[目的]为探求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采用1997—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为重庆市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边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等计量分析方法分析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结果](1)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呈正异速增长类型,城市各功能性用地扩张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体。(2)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和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者呈同质性变化特征。(3)GDP在滞后1、2阶时,在90%、99%的置信水平下,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Granger原因;但城市建设用地是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并不明显,说明盲目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并不一定促进经济发展。(4)经济发展主要受自身波动的影响,短期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呈上升趋势,但增幅不大。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明显, 90%以上的城市用建设用地扩张在经济发展波动中得到解释。[结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有限,但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未来应深化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关联的研究,制定差别化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管控政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志跃  刁承泰  陈菲  陈敏  吕韬  
文章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重庆市土地的生态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了土地生态区划的原则和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市土地进行了生态区划,将土地划分成四大生态区:丘陵平坝农业生态环境区、中低山林牧业生态环境区、库区生态环境区和城市生态环境区,以便因地制宜地对各区土地进行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