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02)
2023(11929)
2022(10493)
2021(9805)
2020(8055)
2019(18994)
2018(18919)
2017(36959)
2016(20045)
2015(22553)
2014(22647)
2013(22584)
2012(20925)
2011(18824)
2010(18570)
2009(16541)
2008(15842)
2007(13826)
2006(12256)
2005(10656)
作者
(57983)
(47990)
(47650)
(45373)
(30547)
(23088)
(21749)
(18856)
(18383)
(17182)
(16591)
(16168)
(15279)
(15003)
(14800)
(14775)
(14326)
(14290)
(13914)
(13586)
(11781)
(11683)
(11479)
(10882)
(10758)
(10633)
(10571)
(10514)
(9590)
(9471)
学科
(79899)
经济(79812)
管理(58593)
(51854)
(42510)
企业(42510)
方法(38746)
数学(34048)
数学方法(33731)
(21003)
(19997)
中国(19901)
(18417)
(17986)
贸易(17978)
环境(17666)
(17554)
地方(17412)
(17365)
(16925)
银行(16886)
业经(16737)
(15882)
(14389)
农业(14216)
(12551)
金融(12549)
(12539)
理论(12439)
(12336)
机构
大学(280844)
学院(277765)
管理(115103)
(110555)
经济(108125)
理学(99830)
理学院(98761)
管理学(97150)
管理学院(96664)
研究(91360)
中国(71991)
(60782)
科学(58032)
(49471)
(46095)
(45392)
业大(42983)
中心(42711)
研究所(41748)
财经(40380)
(40059)
北京(38406)
(36872)
农业(36335)
(36232)
师范(35930)
(33395)
(33269)
经济学(33229)
财经大学(30379)
基金
项目(197614)
科学(155165)
基金(144207)
研究(142911)
(125481)
国家(124508)
科学基金(107371)
社会(89915)
社会科(85366)
社会科学(85341)
基金项目(77844)
(76255)
自然(71030)
自然科(69248)
自然科学(69233)
自然科学基金(67985)
(64643)
教育(64314)
资助(59380)
编号(58405)
成果(45337)
(43660)
重点(43569)
(41870)
(40580)
课题(38837)
科研(38023)
创新(37919)
教育部(37195)
国家社会(36756)
期刊
(115777)
经济(115777)
研究(81698)
中国(51645)
学报(44473)
科学(41327)
(40203)
管理(39319)
(35282)
大学(32742)
(31171)
金融(31171)
学学(30576)
农业(27339)
教育(27309)
技术(22703)
业经(18949)
财经(18783)
经济研究(18081)
图书(17625)
问题(15842)
(15827)
资源(15751)
理论(15217)
实践(14232)
(14232)
(14171)
科技(13745)
技术经济(13376)
现代(12433)
共检索到4058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庆琦  陈佳列  肖伟  
为促进我国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有必要研究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资源利用效率。在构建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2004~2014年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出行碳排放量和碳排放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出行碳排放量逐年上升,碳排放资源利用效率持续下降。这是由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增长和出行模式结构的恶化造成的。为了促进重庆市城市低碳出行体系的建设,有必要在保障居民出行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公交和轨道交通模式的发展,通过模式结构优化提升重庆市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资源的利用效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龚咏喜  李贵才  林姚宇  段仲渊  
居民出行碳排放是人类活动主要碳排放来源之一,土地利用作为居民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提出了居民出行的需求并对居民出行碳排放具有总体上的锁定作用,这一需求在特定交通供给和个人家庭情况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出行行为,并最终影响居民出行碳排放的总量和结构。土地利用影响交通出行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规模、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开发强度、土地混合利用、交通出行可达性等方面。土地利用是控制和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好的城市空间结构、高强度、良好的土地混合利用以及好的交通可达性等为控制和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组织的基础,但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采取一定的交通出行政策限制私人汽车出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茜  王善礼  董楠娅  
运用2009—2019年重庆市区县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着重探讨了重庆市整体及“一区两群”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性问题。结果表明:重庆市碳排放在大部分区县表现出空间相关性,少部分区县表现出空间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财政情况及技术创新水平分别在不同程度、不同区域上呈现空间溢出效应,是重庆市区域碳排放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为推动重庆市达成碳达峰目标,实现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碳减排规划与调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德敏  谭志雄  
以区域为单元剖析碳交易市场构建路径意义重大,将为全国碳交易市场构建探寻科学有效的路径。以典型城市重庆市为例,基于立足市情、探索新路的客观分析,重庆开展区域碳交易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和良好的市场基础,供需条件已基本形成。重庆市域内以碳冲抵方式推广实施"碳票"交易模式,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实现市域内碳减排。交易执行时以重庆市联合产权交易所为基础,建立碳交易中心,制定相应的交易规则与交易系统,强化认证管理,落实第三方核证制度,严格交易管理与监督,规范碳交易市场秩序。政府应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和引导,运用政策杠杆推动形成交易需求和交易环境;成立碳交易协调统筹机构,负责对碳交易过程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等;设计科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怀玉   龚直文  
【目的】完善碳补偿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行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从格网尺度建立行政单元内部间的碳补偿机制,可为区域低碳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基于5 km×5 km的格网单元,采用土地覆盖及社会经济数据对2000—2020年重庆市碳源/汇进行核算,探究碳源/汇的时空演变规律,以修正后的净碳排放量作为基准值对碳补偿价值进行研究,最后探讨重庆市实现碳补偿的路径。【结果】(1)研究期间,重庆市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加的态势,总计增长3729.07万t;碳吸收量缓慢增加,总计增长5.93万t。(2)碳排放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向两翼逐渐降低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碳排放减少区域以长寿区为主,增加区域则主要在渝北、九龙坡、沙坪坝和巴南西北部;碳吸收总体呈现出“两翼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奉节、云阳和万州等区县一带为碳吸收增长区,渝东北以及中心城区的部分地区为碳吸收减少区。(3)碳补偿支付区集中在中心城区、梁平中部、开州东南部和丰都西南部等地,总计支付金额为233702.58万元;获补区主要分布在两翼地区和主城都市区内部少量区域,总计获补金额为140638.72万元。【结论】重庆市碳排放远大于碳吸收,格网化碳补偿价值存在空间异质性。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资金补偿政策,保障碳获补地区的经济利益,强调碳支付区的生态保护责任,多途径推进跨区县的横向生态补偿,协同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尹希果  周庆行  谭志雄  
农业资源综合生产条件对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业资源综合生产条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认为土地因素和非土地因素两个主成份是最为重要的。对重庆市粮食生产能力的预测和需求分析表明粮食的供给能力呈现逐年攀升 ,而且供需缺口有越来越小的趋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 ,如果粮食综合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善 ,那么未来粮食将会出现缺口 ,因此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 ,应当建立粮食安全的预警系统。重庆市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是地区之间粮食生产的不均衡性 ;二是低收入人口的粮食供应水平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卫东  曹琳俐  黄波  
文章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2001~2007年全国29个省市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研究,然后从全国、西部、直辖市三个层面分析重庆市科技资源配置情况及发展趋势,最后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重庆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于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位于直辖市末位;而且重庆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呈现下跌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重庆市技术进步改善不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谨  鞠丽萍  陈彬  
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大量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亟需进行定量核算和分析。开展温室气体清单研究对节能减排和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重庆市为案例,通过清单方法分析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和碳汇,考虑主要能源活动、工业、废弃物处置、农业、畜牧业、湿地过程和林业碳汇,核算排放总量和强度,剖析重庆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和现状。结果显示:1997-2008年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现出上升趋势,2008年比1997年增长了2.31倍,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是一次能源消费过程、外购电力和工业非能源过程。此外,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单位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呈现下降的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彬  鞠丽萍  戴婧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开展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研究十分迫切。重庆作为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其协调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实现模式对广大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研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出发,以经济和人口增长导致的能源消费为核心,构建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中考虑不同投资率下的高、中、低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置节能和低碳情景,探求节能水平提高、能源结构改善和碳汇能力增强对未来重庆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产业能耗水平降低即节能情景,是重庆市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途径,对保证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陈治刚  
重庆市利用外资的若干问题陈治刚重庆市利用外资的特殊意义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要求我们对重庆市利用外资的意义重新进行审视和认识。90年代以来,利用若干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较明显,扩散辐射能力较强的经济中心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就...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曹蕾  钟菲  莫燕  章明  
在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导下,以重庆市38个开发区为例,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研究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利用得到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及其排序,通过对不同级别和不同区域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比分析,明确国家级开发区目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偏低,开发区区域差异较大。因此,应重视国家级开发区建设,突出示范效应;科学规划布局开发区及核定建设用地规模;因地制宜、做好建设用地挖潜等提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工作。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田  
集体建设用地复合利用,对于缓解农村产业用地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重庆市集体建设用地复合利用模式,分析了复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骆东奇  李乐  郭英  赵伟  
土地集约利用是国家确定的土地利用新要求,耕地集约利用是国家实现粮食和建设保障的条件。利用规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了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分析了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耕地集约利用受人均耕地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投入等因素直接影响,在区域分异上表现为渝西片区低于渝东南片区、渝东北片区低于渝东南片区。针对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及变化规律,从树立耕地集约利用综合评判观念、认清耕地集约利用短板、优化耕地集约利用空间、挖掘耕地农业利用价值等方面提出对策,为农用地和其他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研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杜加强  王金生  张桐  滕彦国  
研究目的:确定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适宜的评价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组合评价法、统计检验法。研究结果:构建了一套包括40个指标、具有层次结构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为最优评价方法;重庆市计算结果表明,除2005年之外,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水平总体上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研究结论: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可以反映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状态和水平;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思路比较适合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评价;重庆市今后应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两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的环境友好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庆琦  肖伟  
为深入理解重庆工业碳排放状况,有必要对其隐含碳关联进行测算与分析。文章基于假设抽取法设计了8个隐含碳关联指数。并利用该方法分别测算了重庆市22个工业部门隐含碳关联。在此基础上,依据提出的8个指数对重庆市工业行业进行了分类和关键行业识别。研究表明,重庆工业绝对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排名存在显著差异,工业隐含碳循环关键行业为发电与供热、金属冶炼和化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唯一的隐含碳依赖行业,隐含碳输出最严重的行业则是煤矿开采、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建议在保障区域生产连续性的基础上对隐含碳输出行业进行监管,并增加隐含碳依赖型企业区域外采购的比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