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47)
2023(11337)
2022(9015)
2021(7967)
2020(6647)
2019(15437)
2018(15258)
2017(29152)
2016(16215)
2015(18511)
2014(19052)
2013(18926)
2012(17537)
2011(15704)
2010(15829)
2009(14863)
2008(14773)
2007(13630)
2006(11997)
2005(10929)
作者
(49161)
(41454)
(41443)
(39433)
(26199)
(19853)
(18825)
(16166)
(15667)
(14781)
(14035)
(13948)
(13303)
(13094)
(13013)
(12822)
(12758)
(12208)
(12026)
(11865)
(10154)
(10139)
(10115)
(9515)
(9425)
(9370)
(9235)
(9067)
(8466)
(8296)
学科
(75577)
经济(75514)
(44201)
管理(43343)
(31417)
企业(31417)
方法(31311)
数学(27798)
数学方法(27577)
(27216)
中国(24020)
(20508)
农业(19364)
地方(19036)
业经(17758)
(14768)
(12719)
(11675)
贸易(11670)
(11358)
(11216)
(10497)
财务(10465)
财务管理(10440)
环境(10319)
(10277)
收入(10258)
银行(10242)
企业财务(9914)
(9875)
机构
大学(241525)
学院(241216)
(99459)
经济(97185)
管理(89712)
研究(83751)
理学(76970)
理学院(76024)
管理学(74561)
管理学院(74119)
中国(62334)
科学(52687)
(52650)
(44758)
(44736)
(42683)
中心(39380)
研究所(38840)
业大(37742)
(37564)
财经(35656)
农业(34971)
(33044)
北京(33026)
师范(32703)
(32407)
经济学(31775)
(30070)
(29893)
经济学院(28844)
基金
项目(161342)
科学(126563)
基金(116775)
研究(115686)
(102147)
国家(101301)
科学基金(86455)
社会(74615)
社会科(70592)
社会科学(70569)
(62397)
基金项目(62391)
自然(55200)
自然科(53922)
自然科学(53907)
(53168)
自然科学基金(52922)
教育(52457)
编号(47020)
资助(46788)
成果(37990)
重点(36447)
(35683)
(35180)
课题(32536)
(32226)
国家社会(31303)
科研(30874)
创新(30283)
教育部(29826)
期刊
(111993)
经济(111993)
研究(69666)
中国(48839)
(42801)
学报(39635)
科学(36645)
(34947)
管理(30068)
大学(29892)
农业(28824)
学学(28245)
教育(22043)
技术(20881)
(20460)
金融(20460)
业经(19193)
财经(17653)
经济研究(17464)
问题(17119)
(15200)
(14518)
(12936)
资源(12283)
技术经济(12155)
统计(11568)
现代(11495)
图书(11439)
理论(11167)
(11071)
共检索到357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秀川  王钊  
本文以系统动力学模型和Vensim软件为分析工具,对重庆市的城市化、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调控,重庆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在现有社会经济系统的自然发展趋势下将会逐渐拉大。如果采取调控政策,则城乡收入差距将从原来的逐渐增加变化至稳定和下降,调控力度越大,城乡收入差距下降得也越快。仿真结果表明,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胜杰  韩树林  
本文运用传统建模和现代协整建模理论 ,以重庆市为例 ,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行业分布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 ,并提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步宇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是加快城镇化,确保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解决中国规模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包括城市再就业等问题,是今后数年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研究城乡统筹视野下的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可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思路。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元  
本文分析了广东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 ,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并提出了加快广东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西宝,成力为  
加入WTO后,由于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中国农产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形成对农业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剩余劳动力产生和转移的“推”“拉”效应,分析加入WTO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指出转移的途径一是要拓展就业领域,二是拓展就业空间。最后讨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解决方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力  
分析了重庆市部分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概况、区域分布及规模,论述了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增加收入的贡献,产生的非农化效应,以及对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经济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银珍,周函  
一、宜昌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一)现状调查 根据宜昌市统计局对全市10个县市区(宜昌市城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进行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到2001年底,宜昌市总人口397.51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明宗  孔祥云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经历了传统的“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的产生、强化与松动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又形成了“市场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两种类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同方向的合力,成为一种“新城乡二元结构”,加速了我国的城乡分野,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加快其向现代的一元结构转换,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平稳的转移:建立统一有序的城乡市场,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经济新体制;加快农民工向城市市民的转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杭雷鸣  屠梅曾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各个层面上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阻碍作用。从内部机制来看,由收入高低所决定的城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城市“反斥力”和农村“反拉力”;从外部表现来看,制度性壁垒与市场性壁垒并存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种表现形式。改革户籍制度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措施应同步推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艳平  
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实施战略的几个问题和现状 ,阐述了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的艰巨性 ,并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国威  孟祥林  
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本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关键,为此,本文首先论证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然后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于以乡村工业化为依托,以发展小城市为主导,从而逐步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改革  [作者] 冯兰瑞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往城市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总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的人越少。据1970年对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在50~2000美元之间的100个国家的经济结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