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08)
2023(11188)
2022(9493)
2021(8578)
2020(7461)
2019(17043)
2018(16469)
2017(31226)
2016(17663)
2015(19603)
2014(19493)
2013(19475)
2012(18245)
2011(16608)
2010(16692)
2009(15476)
2008(15698)
2007(14255)
2006(12263)
2005(10824)
作者
(56775)
(47944)
(47768)
(45244)
(30306)
(23306)
(21639)
(18824)
(17929)
(16922)
(16439)
(16098)
(15404)
(15144)
(15087)
(14940)
(14889)
(14084)
(13976)
(13793)
(12266)
(11839)
(11731)
(10933)
(10888)
(10571)
(10555)
(10553)
(9821)
(9726)
学科
(72109)
经济(72029)
管理(46192)
(45410)
(35317)
企业(35317)
方法(34701)
数学(30902)
数学方法(30600)
(20785)
(19212)
(18161)
中国(17417)
业经(15042)
地方(15038)
(14755)
贸易(14754)
(14284)
农业(14042)
(12313)
环境(11304)
(11155)
财务(11140)
财务管理(11111)
(10529)
企业财务(10525)
(10384)
银行(10312)
技术(10233)
(10145)
机构
大学(264242)
学院(261330)
(102089)
经济(100020)
管理(95488)
研究(93653)
理学(83461)
理学院(82312)
管理学(80574)
管理学院(80101)
中国(67827)
科学(64458)
(59345)
(56404)
(50600)
业大(48342)
农业(47730)
研究所(47031)
(45099)
中心(43058)
(39797)
财经(36856)
(35358)
师范(34828)
北京(34620)
(33528)
(33146)
农业大学(31710)
经济学(31613)
(31243)
基金
项目(183329)
科学(142254)
基金(133332)
研究(122211)
(121476)
国家(120497)
科学基金(100233)
社会(76990)
社会科(72913)
社会科学(72885)
基金项目(71962)
(71606)
自然(68974)
自然科(67394)
自然科学(67363)
自然科学基金(66191)
(62697)
教育(56108)
资助(53623)
编号(47111)
重点(42677)
(39946)
(39435)
计划(38144)
(37799)
成果(37525)
科研(36611)
创新(35539)
科技(33957)
课题(33210)
期刊
(106355)
经济(106355)
研究(69319)
学报(55233)
(52210)
科学(47085)
中国(46920)
大学(39149)
学学(37507)
农业(35135)
(34212)
管理(30241)
教育(22501)
(20175)
金融(20175)
(19257)
技术(19150)
财经(17861)
业经(17436)
经济研究(17347)
(15583)
(15260)
业大(15036)
问题(14958)
资源(13576)
科技(13262)
技术经济(12654)
农业大学(12619)
商业(12008)
(11857)
共检索到370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波  刘玉冰  黎春蕾  王文鹏  蒋佳怡  吴福婷  陈敏  
伏秋旱是指发生在夏季或秋季的干旱现象,在重庆市较为多发且造成的灾害损失较大。基于重庆市34个国家级气象站1965~2016年7~9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指标,分析重庆市伏秋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与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与SPI序列相关性较强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7~9月伏秋连旱的频率为7.7%;7、8月伏旱同步的比例占15.4%;8、9月干旱同步的比例占13.5%,重庆市伏秋旱情况年际变化大。20世纪60~70年代,伏秋旱情况较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旱涝交替出现;21世纪严重伏秋旱频发。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市年平均总旱旬数从3.3旬增加至4.1旬,连旱旬数从2旬增加至2.5旬。在1965~2016年,重庆市西部多年平均总旱旬数为3.6旬,连旱旬数为2.2旬,相对较少。2006年特大旱灾之后,东南部和东北部伏秋旱程度轻,中部和西部程度严重。重庆市伏秋旱事件与环流、海温异常存在密切关系,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北半球副高脊线位置指数、北半球副高北界位置指数、NINO A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黑潮区海温指数等。重庆市7月SPI与同年1月北半球副高脊线位置指数、9月SPI与同年4月NINO A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可为保障重庆市水安全、实现水资源科学配置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明强  李俊云  周菁俐  张键  陈朝军  
为探索岩溶洞穴环境变化特征以及洞穴pCO_2与洞穴内外环境的关系,选取重庆市芙蓉洞2012~2016年洞穴内、外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位于洞穴深部的"辉煌大厅"的气温稳定在16.4±0.4℃,而距离洞口约150 m处"莲花观音"受"通风效应"影响,月均温变化幅度约为5℃,其年均温为19.1±1.0℃;(2)"辉煌大厅"的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95%~100%,"莲花观音"的相对湿度平均值为94%,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特征,与洞穴外部大气相对湿度季节变化特征相似;(3)芙蓉洞内pCO_2呈现"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其最大值常出现在10~11月,比土壤pCO_2最大值出现滞后1~2个月,大气降水量和上覆基岩厚度是影响洞穴pCO_2滞后于土壤pCO_2的主要因素;(4)上覆土壤pCO_2、洞穴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洞穴不同区域pCO_2的影响存在差异,其原因是由于洞穴空间形态、结构以及游客活动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因此,在洞穴监测和探讨洞穴pCO_2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洞穴各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杨晓云  邓晓霞  
近年来,重庆市吸引FDI(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已经跻身西部省市前列,该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基于外资集聚程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方面的显著优势。FDI在重庆市的行业选择主要受行业比较优势、行业外资集聚程度和行业资本密集度等因素影响。因此,重庆市还应在提高研发能力、引导FDI在第三产业内部平衡布局、促进重点行业形成集聚效应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威风  阎建忠  周洪  
耕地流转有利于缓解耕地撂荒和闲置问题,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但已有山区的研究侧重耕地转出,且未深入分析农户耕地转入的特征。本文运用重庆市"两翼"地区12个典型村的1015份农户调查问卷,从地块尺度详细分析了农户耕地转入的特征,并通过T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农户转入耕地面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多无偿转入耕地,但仍主要转入质量好、坡度小、离家近的地块;因受地形影响,转入地块又多为旱地,且难灌溉、面积小,并存在"去粮化"和粗放化经营。2农户特征方面,转入耕地的农户多为普通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小、效益低,且地块细碎化程度高。3影响因素方面,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收入、农具数量和耕作面积对农户转入耕地面积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地块平均面积和地区哑变量则武隆县有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伟  周渝  张勇  孙荣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生态保护意义重大。以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状况的生态参数修订"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综合分析了该区域2000~2015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以森林为主,占比达到了75%以上;时段内森林、湿地和人工表面面积呈增加趋势,农田和裸土持续减少;(2)15年间,研究区ESV增加了87.09亿元,增幅为6.63%,但增速呈逐渐减弱趋势;各类ESV中森林贡献率最大,其次为湿地和草地;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主要是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服务,且水文调节服务ESV在时段内增加趋势最为显著;(3)ESV价值密度最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巴山、方斗山、川河盖、四面山、金佛山等中低山区;时段内主城区"四山"、金佛山、黑山,以及中部川东平行岭谷的精华山、黄草山、雪宝山区ESV呈明显增加趋势,城口县和巫溪县交界地区、巫山县北部、奉节县中部、彭水县北部、黔江区南部、以及江津区、綦江区南部ESV呈轻微减少趋势,全市有36个区县ESV呈增加趋势,3个区县ESV有所减少;(4)湿地面积虽小,但其ESV总量仅次于森林,且单位面积ESV较其他类型更高,应更加注重对湿地的有效保护;(5)城镇化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研究区ESV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说明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耦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宗会明   窦乾荣  
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步入快速城镇化后期阶段后,县城及以上级别城市和乡村地区的空间扩张成为研究的热点,但针对小城镇镇区的研究重视有限。文章基于30 m精度下不透水面遥感数据,使用Theil指数、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对2000年以来重庆市内小城镇镇区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1)小城镇镇区面积平均规模远小于街道单元,镇区空间拓展与主城都市区、县城基本保持同向变动,同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动特点;(2)小城镇镇区规模类型持续演化,从“宝塔型”向“橄榄型”小城镇镇区规模结构过渡,但是类型升迁速度较缓慢;(3)个体层面上小城镇镇区以中高水平下的低速增长为主,而且在各板块间小城镇镇区增长差距明显,主城新区成为区域差距持续扩张的主要贡献者;(4)自然环境、区位交通、人口经济及发展基础等对小城镇镇区时空格局演变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在不同地形幅度上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菲  
本文利用重庆地区2002-2010年城市规模的相关数据,针对现有文献缺少城市体系动力类别探讨较少的特点,对空间结构演变及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ESDA分析显示,区域内的城市规模虽然呈现高度的全局自相关,但高高集聚仅仅出现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主城区与万州之间的沿江城市规模热点区虽初步形成,但其余地区仍被冷点包围;而进一步的分形理论表明,一圈两翼地区面临着首位城市过大,2~4位城市以及两翼地区核心城市发展不足的难题;最后借助于驱动机制分析,本文发现外向力与市场力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内源力因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行政力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一圈两翼地区的城市体系的合理发展需要借助外向力与市场力、强化内...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慧君   谢亚巍   曹聪   何松   杨洵   姜巽   龚思宇   杨正兰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指标,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PP的影响规律,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MOD17A3HGF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和土地覆盖类型数据为基础,采用趋势分析和偏导数分析方法,分析了重庆市2001~2020年植被NPP时空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特征,量化了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NPP变化的贡献,并探讨引起NPP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重庆市NPP均值为620.29 gC m~(-2),空间上植被NPP呈现沿长江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的分布格局。(2)近20 a重庆市NPP整体以5.38 gC m~(-2)a~(-1)速率变化,变化趋势以显著升高为主;岩溶区域NPP升高和降低趋势的面积占比分别为90.04%和9.96%。(3)研究时段内重庆市气候变化对NPP变化的贡献大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NPP变化的负向作用更为明显。非岩溶区域NPP变化主要气候影响,人类活动对NPP变化的负向作用面积占比更大。岩溶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PP变化的贡献相当,气候因子对NPP变化的负向作用面积占比(33.11%)大于人类活动(28.51%)。生态工程的实施促进了NPP的提高。(4)驱动力分析表明,研究区NPP变化主要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主导作用,但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重庆西部和东北部NPP升高主要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主导;中部NPP升高主要受气候变化主导;渝东南等岩溶区域NPP升高受人类活动主导作用更为明显,而气候条件对岩溶区域植被NPP的负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小容  杨庆媛  毕国华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特征,可以为将来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利用程度3个方面定量分析了重庆市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持续减少,且耕地减少速度呈增大趋势,主要减少区域分布在主城及周边区县;林地、水域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区县之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对速率差异较大,其中草地的相对变化率相差最大,其次为水域、耕地和林地。耕地变化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城乡建设用地在各区县均有较大变化;水域发生较大变化的区县均与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关。(3)重庆市在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随后朝着越来越稳定的方向发展;区县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差异明显,但这种差异朝着缩小的方向发展。(4)渝东北、东南区域耕地、林地、草地之间转换活跃,但活跃度随时间后移递减;耕地一直是其他地类最主要的转入来源之一,城乡建设用地越来越成为其他地类的主要转出方向。(5)重庆市土地利用水平总体上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布格局基本上保持不变,但差异明显,越往东北、东南区域,土地利用程度越低;全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的分布格局呈现为以渝中区为核心从内到外依次为"弱变化——剧烈变化——较强变化——较弱变化"的圈层扩展形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邱丽  潘美含  邱川曦  
利用百度指数提供的"用户关注度"功能,通过关键词搜索,获得重庆市2014年至2016年的每日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整体趋势数据,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旅游网络关注度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时间上呈现出周内工作日关注度明显高于周末,其中,星期四、星期五最高,周末最低,"日前兆"特征较为明显;分月特征呈现明显的"双峰"模式,与旅游的淡旺季密切相关;季节变化上呈倒"V"形,重庆旅游网络关注度在夏、秋季为峰值,冬春季进入淡季;二是在空间上,重庆市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省际间具有明显的高低分布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荣莉  姚雄  王春萍  吴红  李经勇  方立魁  雷开荣  
【目的】探索水田、旱地分布及变化特征是阐明区域耕地变化规律的基础,为实施耕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方法】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重庆市1980、2000和2018年LandsatTM影像的土地利用类型解译结果,分析了区域的水田、旱地的转移特征,并重点对比两类耕地在不同海拔、坡度、坡向上的分布和转变情况。【结果】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和转变在不同地形空间上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水田主要分布在坡度15°以内,低于600 m海拔的区域;而旱地在各个海拔分布更为均匀,对坡度的适宜性更广。水田与旱地与各用地类型之间相互转移特征在不同海拔、坡度、坡向条件下存在较大差异。水田、旱地在1980—2000和2000—2018年两个时期均以转出为主,流失的水田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受城市建设占用、退耕还林还草等因素影响,旱地与其他地类之间的转换更频繁。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田的耕作优势区逐渐从低海拔缓坡区域朝中低海拔、中坡度的区域迁移,而旱地的主要耕作优势区主要向中海拔和中度坡度地区转移。【结论】地形条件约束农业生产活动,需重点加强低海拔、较平坦地区耕地流失的管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伟  
[目的]分析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可以掌握小麦生产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方法]首先利用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78—2016年我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定量研究我国小麦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空间移动趋势,并且小麦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小麦的平均产量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对邻近地区的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结论]为保证我国小麦供给的安全,应进一步提高小麦的单产水平,大力提升小麦耕、种、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并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潘菲  樊天相  陈展图  
文章基于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265户农户调查数据,将农户划分为纯农户、一兼户、二兼户和非农户,对不同类型农户耕地流转的特点进行解析,构建包括农户家庭状况、收入来源、资源禀赋和区位影响在内的Logistic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耕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文章指出,青羊镇农户兼业行为普遍,从纯农户到非农户,家庭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比重逐步增大;不同类型农户在耕地流转的规模、模式和耕地流转前后用途变化方面都有所差异;纯农户基于生存保障的角度,不积极将耕地转出,一兼户意识到耕地的潜在价值,流转决策因子以生存和经济因子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金星霖  王纬虹  
以自我决定理论下的学习动机分类作为理论基础,对重庆市中职教师的培训动机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教师培训动机量表、教学效能量表和职业规划量表三部分组成,共获得282份有效问卷。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中职教师的培训动机在认同调节动机维度得分最高。教师所教科目能显著影响教师的培训内部动机水平,表现为专业课教师比公共课教师有更强的内部动机。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教学效能、职业规划及所教科目都能显著预测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部动机。由研究获得三点启示:培训主体以教师为中心,培训方式以实践为基础,培训内容以发展为导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傅强  陈雪娇  
产业结构转型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大气环境产生了影响。本文根据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及技术效应建立模型,利用重庆市1999—2008年22个工业行业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结构效应对于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所起到的影响有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主要归功于政府环境政策强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大气环境的改善逐渐显现。重庆市应重点加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污染排放行业的治理及技术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