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57)
2023(8299)
2022(6906)
2021(6117)
2020(4899)
2019(11193)
2018(10702)
2017(19199)
2016(10881)
2015(11882)
2014(12128)
2013(12034)
2012(11432)
2011(10413)
2010(10674)
2009(10020)
2008(10045)
2007(9259)
2006(8274)
2005(6924)
作者
(33789)
(28413)
(28234)
(26764)
(17899)
(13864)
(12759)
(10931)
(10894)
(10286)
(9888)
(9869)
(9045)
(8771)
(8694)
(8654)
(8594)
(8224)
(8183)
(7971)
(7223)
(7129)
(6793)
(6696)
(6408)
(6397)
(6333)
(6321)
(5896)
(5891)
学科
(47692)
经济(47650)
(33620)
管理(33541)
(26462)
(23576)
企业(23576)
方法(18457)
农业(17829)
数学(16284)
数学方法(15955)
(14568)
业经(13497)
地方(13283)
中国(12628)
环境(12002)
(10550)
(9904)
(9140)
(9030)
财务(9000)
财务管理(8980)
(8752)
企业财务(8559)
农业经济(7772)
发展(7217)
(7203)
(6975)
(6518)
银行(6499)
机构
学院(162194)
大学(160332)
管理(61432)
(61336)
经济(59819)
研究(56147)
理学(52848)
理学院(52187)
管理学(51078)
管理学院(50812)
中国(42409)
科学(36795)
(35887)
(34732)
(29053)
(28571)
业大(27654)
中心(27120)
农业(27015)
研究所(26093)
(25939)
(23355)
师范(23120)
财经(22633)
北京(21431)
(20793)
(20390)
(20148)
(19982)
师范大学(18537)
基金
项目(112496)
科学(88205)
基金(80873)
研究(80189)
(71183)
国家(70522)
科学基金(60310)
社会(52034)
社会科(48995)
社会科学(48973)
(45434)
基金项目(43231)
自然(38942)
自然科(37963)
自然科学(37951)
(37885)
自然科学基金(37197)
教育(35947)
资助(32629)
编号(32185)
成果(26093)
重点(25529)
(25120)
(24313)
课题(22955)
(22149)
科研(21701)
国家社会(21457)
计划(21036)
创新(20827)
期刊
(75092)
经济(75092)
研究(44288)
(38630)
中国(35388)
学报(28527)
科学(26749)
农业(25649)
(23205)
大学(21921)
学学(20975)
管理(19164)
教育(15517)
业经(15386)
(14665)
金融(14665)
技术(13232)
(10969)
(10829)
财经(10441)
资源(10285)
经济研究(9804)
问题(9738)
(8899)
农业经济(8597)
农村(8536)
(8536)
统计(8534)
业大(8503)
(7744)
共检索到243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宁  王成  杜相佐  
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理清其空间分异特征,对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性作用。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各区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旨以剖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市县域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出局部圈层与多核心共存、"两极"分化明显以及"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异特征。(2)厘定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势区、良好区、一般区、较差区4种乡村人居环境类型。(3)提出优势区分类开展、重点治理,兼顾后期管护;良好区规划先行,辅以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宾津佑  唐小兵  陈士银  
以县域尺度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排列多边形指数、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讨广东省县域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省县域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差异显著,两极分化明显,其中高值区集中在珠三角近郊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偏远贫困县;各子系统间差异明显,类型以一般、良好为主,且各分项子系统空间分异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从影响因素看,人口集聚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为负向效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等均为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宾津佑  唐小兵  陈士银  
以县域尺度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排列多边形指数、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讨广东省县域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省县域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差异显著,两极分化明显,其中高值区集中在珠三角近郊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偏远贫困县;各子系统间差异明显,类型以一般、良好为主,且各分项子系统空间分异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从影响因素看,人口集聚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为负向效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等均为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岩  李世泰  秦伟山  胡宇娜  
[目的]通过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厘清山东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探究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路径,为山东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在讨论乡村人居环境内涵与乡村振兴逻辑关联基础上,从乡村生产环境、乡村生活环境、乡村生态环境、乡村社会文化环境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对山东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结果]按照评价得分可以将17地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分为4类,即高质量地区、较高质量地区、较低质量地区、低质量地区,在分析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地区乡村人居环境优化途径。[结论]山东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存在区域间的不均衡,大致呈现半岛地区优于内陆地区的空间格局,其中青岛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分最高;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提升要坚持各子系统的整体协调与差异化的路径选择,不同类型地区应采取相对应的优化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樊亚明  罗天佑  李康明  
[目的]基于乡村人居环境五大子系统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解析其时空演变分异特征,以制定有效提升广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对策与建议。[方法]文章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改进熵权法、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广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1)2006—2020年,广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提升显著,空间上呈现由“散点状”向“东北高西南低”的演变发展特征;但在东西方向,呈现出由东、西部水平相当,到西部高于东部,再到东部逐渐又高于西部的交替演变发展特征;而在南北方向,呈现出由“南高北低”向“北高南低”的演变发展特征。(2)广西乡村人居环境自然系统质量整体稳定发展,空间上呈现出“东北部、西部高,东南部低”的演变发展特征;人类系统质量整体提升明显,呈现由“南高北低”向“散点状”的演变发展特征;社会系统质量整体提升显著,空间上呈现出“西部降低,东部提高,东、西部差距不断扩大的演变发展特征;居住系统质量整体提升巨大,空间上呈现由“散点状”向“相对均衡”的演变发展特征;支撑系统质量整体提升较大,呈现“相对均衡”向“散点状”的演变发展特征。[结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演变发展的时空差异特征明显,应实施差异化、针对性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措施,以有效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彬  张小林  尹旭  
在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讨论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及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各分指标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同时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表现出苏锡常地区的高值集聚,苏北地区的低值集聚态势。为提高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并缩小人居环境的区域差异,针对不同地区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蒲金芳  王亚楠  刘沙沙  高阳  王数  
[目的]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需求,科学客观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分析影响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对因地制宜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综合图示法测度结果,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分异格局,借助逐步回归、GWR模型讨论影响因素效应水平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河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显著,以中等水平为主;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集聚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呈现“双核”分布特征;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第一产业占比、人均GDP、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农用机械化总功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个因素为影响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影响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且在不同分区上影响效应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该文揭示了河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以中等水平为主,冷热点区均呈现“双核”的格局特征,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效应的空间异质性,为因地制宜制定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籽佺  刘峰  唐雨婷  王江海  赖佳鑫  张苧尹  刘英  
探究差异化乡村振兴路径下村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和制定乡村振兴路径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浅丘河谷区2个地形地貌相似、历史发展情况接近、乡村振兴路径迥异的行政村——芳阴村和横山村为例,基于无人机航测和多期Google Earth卫星影像,从土地利用转移、核心用地扩张模式、像元级地块属性和边界二值变化等视角综合探讨了两村在2017~202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从自然、社会经济、政策因素等多个方面定量归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两村均经历了较为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以蔓延式的园地扩张为主,最后芳阴村和横山村分别形成了农旅融合型和农林复合型的发展格局,并且芳阴村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较横山村更具多样性和均衡性。(2)像元层面上,芳阴村的地块属性和边界变化均较为剧烈,且二者在超50%的村域范围内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而横山村仅地块属性变化较为明显,地块边界变化度整体低于芳阴村。(3)村域土地利用变化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不同乡村振兴路径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类型和驱动解释力度存在差异,对于有明确政策区划驱动的芳阴村而言,政策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的解释效力,而没有明确政策区划的横山村,自然因素则更具有解释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焱洲  王成  
基于乡村空间系统功能的内涵解析,从农业生产功能、乡村工业发展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入手,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以2017年为研究时点,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区,以巴南区各镇(街)为研究单元,深入剖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厘定功能优化格局。结果表明:①农业生产功能"东高西低、局部突出",乡村工业发展功能与之相反、"西高东低",休闲旅游功能"东高西低、高值点缀分布",社会保障功能"中部高、南北低",生态保育功能"东高西低"。②厘定"以乡村工业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主导的城郊工业保障区","以农业生产功能、乡村工业发展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为主导的三产融合发展区","以农业生产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为主导的远郊农业游憩区"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优化格局,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永青  
[目的]探讨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优化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完善区域旅游资源,进而促进其均衡发展。[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最邻近指数分析其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层析分析法对其乡村旅游进行评价,根据结果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结果](1)重庆市都市区的最邻近指数最高为0.814,其次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为0.735,城市发展新区为0.697;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为0.402,可以看出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总体上呈凝聚分布;(2)重庆市乡村旅游优化评价指标中旅游资源、道路设施、生态环境和综合管理的权重分别是0.357 1,0.253 6,0.230 1和0.159 2,得分大于70分以上包括乡村森林覆盖率、公路的便捷性、乡村气候舒适度、保障机制、经济水平、游客容量和客源条件,其他指标得分低于70分,包括服务中心数量、乡村旅游专线、乡村空气质量、农民拥有的道路面积密度、乡村公路等级、文化价值和管理者素质,这些也是重庆市急需优化的方面。[结论]整体上重庆市乡村旅游综合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应加强该方面的投入和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成  李颢颖  何焱洲  马小苏  周明茗  
乡村人居环境是一复杂巨系统,其可持续发展力是各子系统间物质、信息与能量相互流通与交换的结果,本文从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入手构建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1997—2015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面板数据为数据源,运用发展水平(衡量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态势)、发展效率(反映乡村人居环境发展趋向可持续的快慢程度)和协调指数(反映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衡程度)构建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力测度模型,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力并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为因地制宜践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供策略支持。结果表明:1997—2015年,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力时序上总体态势向好,其中发展水平逐步上升,发展效率波动剧烈,协调性稳步提高,各子系统间可持续发展力差异性较大;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力在空间上总体呈现西高东低、"中心-边缘"的分异格局,区县间差异性明显,其中经济发展子系统呈"多级核心-外围"辐射圈层式差异化增长格局、生产生活子系统呈自西向东扩散式增长格局,生态环境子系统总体上先降后升,呈波浪式不均衡增长格局;从政府"制导引导"、城乡"双轮"联动、"点-极-核"整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整治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成  樊荣荣  龙卓奇  
科学评价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水平并揭示其空间格局特征,差异化设计风险管控措施,对引导和调控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多元主体行为选择、实施健康可持续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理清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机理的基础上,从风险源压力、风险载体状态、风险控制机制响应三个方面构建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2016年为研究时点,评价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水平并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据此提出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管控的差异化措施。研究表明:(1)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的产生是风险源压力、风险载体状态、风险控制机制响应三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2)重庆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风险总体上属于中等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系统压力、状态、响应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并从空间管制、土地利用模式、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等维度提出了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秦永东  欧向军  甄峰  
在分析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1991-2005年徐州市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徐州市区人居环境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善,并据此就徐州市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人居环境的措施和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成  代蕊莲  陈静  沈悦  冀萌竹  
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为研究区,以2009年、2014年、2019年为研究时点,以2009—2019年为研究时段,按照思想缘起、理论基础、实证演绎、提升路径的研究思路,建立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测度的指标体系,分析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9年,重庆西部片区的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水平不断上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各子系统韧性在时间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差异明显:自然系统韧性与人类系统韧性分别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和"东西部向中部递减"的空间格局;居住系统韧性与支撑系统韧性则分别呈现出由"低值点缀分布"逐渐过渡到较为均衡和"普遍均衡、高低值点缀"的空间格局;社会系统韧性表现为"西部增强、东部减弱"的空间格局特征。借助障碍度模型对重庆西部片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提升的障碍因子及不同区县面临的主导障碍进行诊断,根据结果将重庆西部片区划分为单一主导障碍型、双重障碍型与三层障碍型三种类型,据此设计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提升的差异化路径,以期打破重庆西部片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提升的多重制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玲慧  
文章通过实例阐述了环境质量评价地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对环境质量评价地图的内容选题与编制进行了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