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74)
- 2023(5056)
- 2022(4358)
- 2021(3960)
- 2020(3327)
- 2019(7403)
- 2018(7339)
- 2017(13773)
- 2016(7559)
- 2015(8570)
- 2014(8726)
- 2013(8464)
- 2012(7679)
- 2011(7069)
- 2010(7217)
- 2009(7117)
- 2008(7007)
- 2007(6434)
- 2006(5740)
- 2005(5531)
- 学科
- 管理(29696)
- 济(28171)
- 经济(28106)
- 业(24051)
- 企(21314)
- 企业(21314)
- 制(11901)
- 财(11089)
- 方法(9666)
- 体(8032)
- 中国(7998)
- 数学(7824)
- 业经(7801)
- 数学方法(7728)
- 农(7665)
- 体制(6967)
- 务(6685)
- 财务(6660)
- 财务管理(6642)
- 银(6551)
- 银行(6542)
- 融(6323)
- 金融(6320)
- 企业财务(6254)
- 行(6235)
- 学(6038)
- 环境(5993)
- 划(5454)
- 法(5377)
- 度(5141)
- 机构
- 大学(113744)
- 学院(112498)
- 济(45416)
- 经济(44333)
- 管理(41903)
- 研究(38123)
- 理学(35240)
- 理学院(34838)
- 管理学(34294)
- 管理学院(34080)
- 中国(30050)
- 财(25222)
- 京(24243)
- 科学(22199)
- 财经(18994)
- 所(18845)
- 江(17937)
- 中心(17710)
- 经(17067)
- 研究所(16579)
- 农(16087)
- 北京(15312)
- 业大(15031)
- 经济学(14103)
- 院(14047)
- 财经大学(14030)
- 范(13887)
- 州(13807)
- 师范(13729)
- 经济学院(12509)
- 基金
- 项目(73180)
- 科学(58240)
- 基金(54089)
- 研究(54020)
- 家(46934)
- 国家(46571)
- 科学基金(40226)
- 社会(35393)
- 社会科(33566)
- 社会科学(33562)
- 基金项目(28411)
- 省(27520)
- 自然(25475)
- 自然科(24853)
- 自然科学(24847)
- 教育(24637)
- 自然科学基金(24407)
- 划(23771)
- 资助(21433)
- 编号(21069)
- 制(20035)
- 成果(18110)
- 重点(16764)
- 部(16556)
- 创(15456)
- 课题(15220)
- 国家社会(15018)
- 发(14847)
- 创新(14634)
- 教育部(14415)
共检索到176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伯红,陈瑛
基于国内外关于大都市CBD地域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大都市CBD系统的概念,从核心CBD与副中心的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了大都市CBD系统演变的理论基础,并以重庆大都市区为例,依据调研资料,研究了新时期CBD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初步提示了大都市CBD系统演变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CBD系统 副中心 演变 重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大都市区 空间结构 北京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立华,丛艳国
文章以京津唐大都市区为例,从大都市区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作为"城际交通"主要方式的快速列车的运行态势及其对都市区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建立"中心辐射型"城际快速列车运行系统,并将中心城市的"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衔接的规划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庄佩君 汪宇明
认知共同体共享的思维逻辑和思想理念有助于达成共同的政策。从认知共同体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结合美国大都市行政联合实践和宁波大都市区案例,以新制度主义、网络理论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试图将认知共同体这一协作机制延伸至次国家层级,检验认知共同体在国内区域协调中的作用,探讨基于认知共同体的大都市区治理与协调的新型机制。
关键词:
认知共同体 大都市区 治理 协调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康盈 桑东升 李献忠
针对我国城市对于大都市区、都市带、城镇群等相关概念混淆不明、都市区外围大量"灰色空间"缺乏空间管制、交通和经济产业联系匮乏、运作效率不高等现状问题,以《重庆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划定研究》为例,通过开展相关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重点借鉴了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大都市区的空间圈层关系,结合重庆市的发展实际,采用区域联系强度(关联度)综合数据叠加分析法,通过识别重庆主城与周边区县在用地空间拓展、功能关联度、交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等方面形成的一体化发展态势,为重庆市划定大都市区的范围和空间层级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其他城市编制大都市区规划和相关的城镇群规划,提供一定的实例参考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韦亚平
“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空间快速连绵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地域整体特征。论文指出都市区化的经济机制是因为劳动分工和空间集聚之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基于这一经济机制对中国的城市化空间政策进行分析,提出:弱化城市规模控制,通过空间组织结构的持续调整推进都市区化发展,应成为城市化空间政策的调整取向。
关键词:
都市区化 空间分工 报酬递增 空间政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涛 周强 刘作丽 解永庆 宋健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解决当前都市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提高都市区空间治理能力,首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地顺应和利用规律,促进都市区空间治理体系的科学制定和有效落实,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回顾国际大都市区空间组织和治理的区域化趋势,总结了国际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和协同治理的若干基本规律,并据此提出提升北京都市区空间治理能力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丁健
国际大都市CBD的功能特征、增长机制、发展趋势及其启示丁健CBD(CentralBusinessDistrict),意为城市中心商务区,它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而逐步形成的。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CBD越来越成为城市综合性经济活动的中枢、...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廖元和
重庆大都市圈是重庆市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中心,在空间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重庆大都市圈也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长江上游核心经济区的建设是影响重庆大都市圈功能定位的最大的外部环境因素,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则是重庆大都市圈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庆大都市圈的新发展战略就是将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新型开发区的发展促进重庆大都市圈的形成。
关键词:
重庆大都市圈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开发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易承志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大都市和大都市区成为使用频率很高同时又经常被混淆的两个概念,认为厘清这两个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认为大都市和大都市区都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存在着某些共性的方面,但二者的内涵、衡量标准和阐述目标都是不同的;二者都是与城市化进程有关的重要概念,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关键词:
大都市 大都市区 城市化 比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严雅琦 田莉 郭旭
我国大都市区集体土地“权利赋能”与“管制限权”相互交织,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有助于理解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研究首先从“发展权—控制权”视角构建了大都市区乡村空间重构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以典型大都市为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个阶段空间重构特征与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1)大都市区乡村空间发展经历了从“无序扩张”到“有序无序并存”再到“有序而失语”的演变过程,其逻辑是乡村土地的权利、权力关系经历了从“强发展权—弱控制权”向“弱发展权—强控制权”转变的过程;(2)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消长变化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权利赋能”的选择性执行与土地开发“管制限权”运动式推进的结果。最后,对大都市区乡村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平衡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易承志
国外大都市区治理研究试图解决的是这样一对矛盾:大都市区内部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提出了大都市区协调治理的需要,而大都市区内部的权威分割又带来了区域整体治理的难题。也就是说,大都市区的治理根本就是要实现自治与权威、分散与集中、民主与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国外大都市区的治理研究对于推进新时期中国大都市区的治理研究和治理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为了提升新时期中国大都市区的治理绩效,应当建立跨区域的权威性协调机构以加强区域协调治理,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以及在大都市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
关键词:
国外 大都市区治理 研究 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陆大道
1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推动了全球城市和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19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体系中的传统制造业部分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胡刚 姚士谋
塑造宁波市城市形象的主要途径包括塑造特色形象 ,建设标志性建筑 ,确定城市色彩和建筑风格。作者提出要点、线、面结合 ,把城市风貌分区和景观点建设相结合 ,优化城市的空间形象。
关键词:
城市形象 特色 风貌 景观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尹来盛 冯邦彦
大都市区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要单元和战略平台。区域治理是影响大都市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中美大都市区治理的比较研究发现:(1)美国的大都市区治理以包含了地方政府、专业团体等在内的网络化治理为主;我国的大都市区治理无论是行政区划的调整还是非正式的区域协调机制,抑或是上级政府的规划指导,都体现出政府主导的整体性治理特征;(2)中国自上而下和美国自下而上的体制差异决定了中美两国大都市区问题的缘起和问题本身不同,进而导致两国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上的较大差异,但处于两极的中美两国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存在逐步靠拢的趋势;(3)适当的辖区合并是解决大都市区政府碎化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
中美 大都市区 区域治理 比较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