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11)
- 2023(5329)
- 2022(4403)
- 2021(4103)
- 2020(3313)
- 2019(7540)
- 2018(7216)
- 2017(13263)
- 2016(7298)
- 2015(8088)
- 2014(7784)
- 2013(7712)
- 2012(7270)
- 2011(6741)
- 2010(6934)
- 2009(6179)
- 2008(6588)
- 2007(5857)
- 2006(5215)
- 2005(4782)
- 学科
- 济(29877)
- 经济(29845)
- 业(15404)
- 管理(15283)
- 方法(11960)
- 企(11611)
- 企业(11611)
- 学(10433)
- 数学(9982)
- 数学方法(9794)
- 中国(9258)
- 农(8694)
- 地方(6716)
- 业经(6592)
- 农业(6172)
- 制(5667)
- 财(5592)
- 人口(5336)
- 环境(5309)
- 理论(5104)
- 土地(5103)
- 贸(4945)
- 贸易(4941)
- 融(4937)
- 金融(4935)
- 易(4728)
- 银(4665)
- 银行(4643)
- 和(4632)
- 行(4509)
- 机构
- 大学(111210)
- 学院(109276)
- 研究(46201)
- 济(41615)
- 经济(40667)
- 管理(37555)
- 中国(33646)
- 理学(32179)
- 理学院(31596)
- 科学(30792)
- 管理学(30730)
- 管理学院(30516)
- 所(25562)
- 京(24984)
- 研究所(23512)
- 农(23334)
- 中心(20256)
- 财(19062)
- 农业(18616)
- 业大(18318)
- 范(17252)
- 师范(17062)
- 江(16853)
- 院(16719)
- 北京(15844)
- 财经(15213)
- 师范大学(14294)
- 科学院(14267)
- 经(13876)
- 省(13349)
- 基金
- 项目(76476)
- 科学(60473)
- 基金(56782)
- 家(52687)
- 国家(52315)
- 研究(51500)
- 科学基金(43282)
- 社会(32228)
- 社会科(30465)
- 社会科学(30456)
- 基金项目(30405)
- 自然(29867)
- 自然科(29169)
- 自然科学(29161)
- 自然科学基金(28664)
- 省(28220)
- 划(25957)
- 教育(23152)
- 资助(22564)
- 编号(19416)
- 重点(18547)
- 发(16834)
- 部(16631)
- 成果(16214)
- 计划(15715)
- 创(15269)
- 科研(15017)
- 创新(14457)
- 课题(14238)
- 国家社会(13975)
共检索到165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燕 杨庆媛
从地票复垦生产和落地使用双边视角,采用区位基尼系数、热点分析、重心演变等方法探寻地票交易特征动态变化过程及其与人口流动的耦合态势。研究表明:(1)重庆主城区地票流入极功能弱化;渝西地区正成为新的地票流入极;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发展为以产出地票为主、兼具地票使用需求的复合区域。(2)渝东北、渝东南分别是地票复垦生产的主极核和次极核。渝西地区呈爆发式产出剧增。(3)地票流与人口流呈"偏离—一致—偏离"耦合态势。差异化的落地政策刺激了人口流出区地票使用积极性,造成地票流入偏离城镇人口流入轨迹;渝西地区受需求驱动大规模生产地票、渝东北和渝东南剩余农村闲置建设用地资源潜力有限,造成地票流出偏离乡村人口流出轨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陶岸君 吕晨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玉
中国人口流动具有显著的地域集中性和空间指向性。现阶段东部地区是主要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是主要人口流出地;县内、市内和省内流动比重较大,流动距离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建制镇和城市街道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城乡结构分布地区差异显著。未来沿海吸纳流动人口的优势仍将持续,但比重尤其是低素质流动人口比重会逐步降低;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口大规模外流的局面;西部地区将加速人口外迁和向宜居城市集中;东北地区伴随着产业复兴与区域振兴有可能成为未来人口流入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今后应加强政策引导与规划,使人口流动的方向、空间分布与区域长期发展...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空间分布 区域效应 发展态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婧 方创琳 李裕瑞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城乡人地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分析该过程中的城乡人口与土地变化及其关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应用脱钩理论及其相关模型,重点分析2000—2008年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及其与城乡人口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25个省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两者协调性欠佳,呈现弱脱钩状态;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而减少,约一半省区呈现强脱钩状态,11个省区呈现衰退脱钩状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关系可划分为7种类型,其中有1/3的省区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关系极不协调。论文认为,财税体制和官员晋升/考核机制不完善、城乡规划管控不力、城乡二元制度...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通过构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协调发展模型研究了中国31个地区2005-2012年间的系统协调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研究了各地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涛 廖和平 杨伟 庄伟 时仅
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在挖掘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以重庆市为例,对研究区2002—2012年"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度、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差异进行测算、分析,以期为重庆市未来城镇化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区位条件、国家和地方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特征;2从空间格局上看,重庆市县域城镇化质量协调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空间非均衡性较为显著,呈现出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为中心,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差异特征;3城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偏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现阶段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两个关键性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雪松 蒋献佳 程鹏
基于街道尺度结构特征构建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分析和耦合度模型,分析2000-2015年武汉市人地时空分异和耦合关系,识别人地静态与动态耦合的组合特征和类型。研究发现:武汉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模式,人地静态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以高度耦合为主;武汉市街道尺度人地动态耦合度显著低于静态耦合度,整体以静态高度耦合-动态中度耦合类型为主,部分静态耦合度较高的街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高水平动态耦合,人口变化率快于建设用地变化率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人地失调的主要原因,应致力于建设用地的存量盘活和以人为本的结构优化。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时空耦合 街道尺度 结构优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雪松 蒋献佳 程鹏
基于街道尺度结构特征构建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分析和耦合度模型,分析2000-2015年武汉市人地时空分异和耦合关系,识别人地静态与动态耦合的组合特征和类型。研究发现:武汉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模式,人地静态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以高度耦合为主;武汉市街道尺度人地动态耦合度显著低于静态耦合度,整体以静态高度耦合-动态中度耦合类型为主,部分静态耦合度较高的街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高水平动态耦合,人口变化率快于建设用地变化率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人地失调的主要原因,应致力于建设用地的存量盘活和以人为本的结构优化。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时空耦合 街道尺度 结构优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邹秀清 谢美辉 肖泽干 陈红艳
研究目的:本文基于2006—2016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及相关影像数据,揭示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总体耦合态势及空间协调特征。研究方法:重心模型法与离差系数法。研究结果:(1)2006—2016年,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总体耦合态势呈减弱—增强—减弱的阶段性变化,两者重心移动方向一致性增强,且围绕交通干线由东北往西南,从南昌逐步移向赣中、赣南,到达吉安、赣州市内。期间,农业人口转移重心的聚集程度小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聚集程度,部分年份的城市建设用地增加重心滞后于农业人口转移重心并紧跟其后。(2)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与各类建设用地增加在数量与空间配置结构上并不一一匹配,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发展比较协调,与工商用地增加失调最重,与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增加次之,与居住用地增加最轻,且赣北、赣中、赣南失调等级依次递减。研究结论:政府应加快优化各地市产业结构,有序引导农业人口转移,合理增加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旭 卢新海
研究目的:揭示不同时间截面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政策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研究结果:(1)2005—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和人居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空间上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峰值区域的"多中心"分布特征为主,且地域差异逐渐缩小;(2)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则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从濒临失调逐步跨入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上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和新余为峰值区域,以荆州、孝感、咸宁、吉安等地为低值区域的分布格局,但地区差距逐渐缩小,有向片状分布发展的趋势。研究结论: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人居环境指数逐年提升,并且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度在地区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存在明显的协同发展特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朱丽娟 张扬 张改清
依据2003—2017年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在测度城市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性矛盾性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利用莫兰指数模型分析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结论如下:(1)我国城市土地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体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但效率值均不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呈东部高于东北高于西部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呈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东北的空间格局。(2)我国城市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整体处于一般耦合协调阶段,以土地资源效率滞后类型为主,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差异显著,呈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东北,东北高于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东部地区处于良好耦合协调阶段,东北、中部和西部区域均为一般耦合协调阶段。(3)我国城市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度呈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主要集聚在"高-高"和"低-低"两个区,具有两极分化趋势。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陈悦
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通过地票交易统筹配置城乡建设用地资源,在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短缺的同时,盘活了农村建设用地,提高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成效显著;重庆地票交易制度在理论上为破除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性障碍提供了可行思路,对我国统筹主体功能区土地资源配置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重庆地票交易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将土地一级开发权的市场化改革与地票结合;二是实行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双轨制,改革征地制度;三是加强地票制度与规划的衔接;四是适时推出地票二级市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丽玉 高峰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研究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借助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PREE系统协调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已由轻度失调转变为中度协调状态。地区协调水平差异先变小后边大,系统协调水平的分布特征已从“东高西低”转变为“西高东低”,产生了系统协调水平的“倒挂”现象。各省份间系统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正逐步增强,东、中、西三大分区呈现出不同的动态演进趋势,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未来5年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将持续上升,但地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并存在不同的瓶颈约束。因此,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需从系统本身与区域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调整,因地制宜制定策略规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付友 李诚固 陈才 甘静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分析、面板分析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的时空演变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关系不断优化完善,但省域之间差异明显,由北向南逐渐升高;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受时间因素和区域因素的双重作用,且时间因素作用发挥强于区域因素,侧面反映了东北振兴以来区域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3耦合发展度水平接近的地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始终是热点区,黑龙江北部和东部地区始终是冷点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认为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发展度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包括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政府调控作用以及社会保障因素。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耦合度 东北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徐夕湘
文章基于ArcGIS-GeoDa平台,利用2008—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人口、空间和产业城镇化角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偏低,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但是各市(县)两极分化较明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