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93)
2023(4856)
2022(4204)
2021(3927)
2020(3276)
2019(7538)
2018(7383)
2017(14048)
2016(8028)
2015(8548)
2014(8718)
2013(8630)
2012(8327)
2011(7649)
2010(7681)
2009(7008)
2008(7188)
2007(6299)
2006(5453)
2005(4960)
作者
(25956)
(21924)
(21787)
(20777)
(14279)
(10719)
(9812)
(8456)
(8254)
(8094)
(7738)
(7508)
(7349)
(7198)
(6996)
(6715)
(6630)
(6390)
(6386)
(6330)
(5594)
(5568)
(5380)
(5118)
(5067)
(4861)
(4857)
(4705)
(4579)
(4557)
学科
(33377)
经济(33333)
(20282)
管理(19285)
方法(15828)
(15684)
企业(15684)
数学(13887)
数学方法(13652)
(10068)
(8804)
地方(8586)
(8080)
中国(7628)
业经(6282)
农业(6231)
(5907)
(5767)
金融(5765)
(5229)
贸易(5228)
(5161)
银行(5139)
(5119)
财务(5111)
财务管理(5102)
(5013)
(4930)
企业财务(4929)
理论(4916)
机构
大学(120861)
学院(118800)
研究(46163)
(45293)
经济(44310)
管理(40965)
理学(35868)
理学院(35269)
管理学(34338)
管理学院(34117)
科学(32167)
中国(31994)
(27373)
(25766)
(25710)
研究所(23985)
农业(21993)
业大(21274)
(21068)
中心(20222)
(17902)
财经(17292)
(16907)
师范(16648)
(16135)
(15769)
北京(15735)
科学院(14833)
(14604)
经济学(14568)
基金
项目(85706)
科学(66921)
基金(63840)
(59213)
国家(58795)
研究(55767)
科学基金(48303)
社会(35382)
基金项目(33933)
自然(33717)
社会科(33533)
社会科学(33519)
自然科(32983)
自然科学(32963)
自然科学基金(32370)
(32211)
(29008)
资助(26534)
教育(25647)
重点(20347)
编号(19912)
(19077)
(18385)
计划(18164)
(17398)
科研(17167)
成果(16798)
创新(16428)
科技(15805)
(15692)
期刊
(46717)
经济(46717)
研究(32225)
学报(27571)
(24961)
科学(23506)
中国(21904)
大学(19250)
学学(18526)
农业(16956)
(15731)
管理(13988)
教育(10477)
(10266)
金融(10266)
(9167)
财经(8702)
业大(7852)
技术(7695)
经济研究(7546)
(7481)
(7428)
业经(6538)
农业大学(6521)
资源(6497)
问题(6368)
科技(5860)
统计(5758)
林业(5588)
(5054)
共检索到169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秋月  尹学伟  鲁远源  魏灵  李清虎  张晓春  
【目的】为明确重庆地区气象因子对高粱炭疽病的影响及其流行动态,2017—2018年对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自然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对比分析。【方法】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高粱炭疽病病情流行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时间和病情指数构建病害发生预测模型。【结果】重庆地区2017—2018年高粱炭疽病病情指数(Y)与日均气温(X_1)和调查前7 d平均气温(X_5)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前7 d累积日照时数(X_8)呈显著正相关,与日均相对湿度(X_3)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其他气象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124.668+5.847X_5。模型拟合情况显示,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发生流行时间动态,其动态方程为:Y=1/[0.017+89.222exp(-0.139t)],决定系数R~2=0.991。推导出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流行阶段分别为:高粱炭疽病的指数增长期为每年的6月初至6月中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为病害衰退期。高粱炭疽病表观侵染速率与日均气温、前7 d平均气温以及前7 d累积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前7 d累计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结合相关性较高的气象因子和病程流行阶段进行病害的发生预测,对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科学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金堂  李保华  默书霞  李宝笃  练森  傅俊范  
用不同的流行学模型拟合2002年和2003年莱阳地区梨黑星病(Venturianashicola)的系统监测数据,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梨黑星病病叶率随时间的变化动态;Gompertz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平均病斑数随时间的变化动态。根据Logistic模型,梨黑星病的最佳防治时期是在梨树初花期后的60d内。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强  王有民  陈正洪  张成林  
对 1975~ 1998年间的北京动物园野生动物发病率进行统计 ,分析了兽类、禽类及其各系统发病率的月份、季度、年际变化特点 ,并与同期北京地区的气温等 13项气象资料进行结合分析 ,讨论了每季度发病率与同期、前期气象因子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利用逐步回归分析 ,建立各月预报方程 ,经F检验 ,效果良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光楠  杨秀好  韦曼丽  郑霞林  
【目的】明确广西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动态规律及其与林分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其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9—2020年基于松褐天牛APF-I诱芯和ZM-80B型诱捕器,采用动态监测法研究了广西桂东、桂北、桂西、桂南和桂中地区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动态,并分析其与纬度、林内/林缘、海拔、郁闭度、树龄、坡度和是/非松材线虫病疫区等林分因子及月均气温、月均最高气温、月均最低气温、月均湿度、月均最小相对湿度、月均降雨量和月均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松褐天牛成虫在桂东、桂西、桂南和桂中地区一年中有1~3个发生高峰期,1—2月可诱捕到成虫,而桂北地区一年仅有1个发生高峰期,1—2月份未诱捕到成虫。桂东、桂北、桂西、桂南、桂中成虫的始见期分别为1月上旬、4月上旬、2月上旬、1月上旬和2月下旬,年发生盛期分别为3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4月中旬至7月下旬、3月下旬至8月上旬、3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和4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终见期分别为12月下旬、11月上旬、12月下旬、12月下旬和11月下旬。桂中地区诱捕到的雌虫数量显著高于其他4个地区,桂东、桂西和桂中地区诱捕到的雄虫数量显著高于桂南和桂北。除桂西地区外,其他4个不同地理区域诱捕到的松褐天牛雌虫数量均显著多于雄虫。位于林内的诱捕器诱捕到的雌虫和雄虫数量均显著高于林缘地带。纬度、海拔、树龄和是否为松材线虫病疫区与诱捕量间无显著相关性;郁闭度与雄虫及坡度与雌虫年诱捕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广西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动态规律与月均气温、月均最高气温、月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广西松褐天牛成虫一年中有1~3个发生高峰期,其中桂东地区一年中有2个成虫发生高峰期,桂北、桂南和桂中地区一年中有1个成虫发生高峰期,桂西地区一年中有3个成虫发生高峰期;林间成虫发生期较长;林分因子对其种群发生量的影响均较小,但气象因子中的气温显著影响其种群发生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震  傅俊范  景殿玺  周如军  李自博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考察二比空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24小时定点监测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二比空栽培模式小区比常规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0.8℃,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1.5℃,日平均湿度分别低3.4%和8.2%。二比空栽培模式病情指数比常规栽培模式低11.4,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低16.0。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3种栽培模式温湿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婧  姜钰  胡兰  刘可杰  徐秀德  
【目的】针对高粱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ublineolum)在生产上突发流行问题,以利用寄主抗病性控制病害为目的,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筛选高粱抗炭疽病资源,明确病害严重度与产量损失关系,为高粱抗炭疽病育种和田间病害产量损失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2016—2017年连续2年以高粱炭疽病菌(C.sublineolum)菌株SY-1为供试菌株,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74份国内外高粱种质资源抗高粱炭疽病特性进行测定和评价;利用已知对高粱炭疽病抗性不同的20份高粱资源作为供试材料,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测定病害不同程度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并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高粱主要产量性状与炭疽病为害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从供试的74份资源中,筛选出表现高度抗病(highly resistant,HR)资源21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28.38%;抗病(resistant,R)资源12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6.22%;中度抗病(moderately resistant,MR)资源26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35.14%;感病(susceptible,S)资源8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0.81%;高度感病(highly susceptible,HS)资源7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9.46%。病害严重程度与产量损失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粱炭疽病对高粱单穗粒重和千粒重影响显著,不同病情级别间的穗粒重及千粒重损失率差异显著;病害严重程度(1—9级)间的穗粒重损失率幅度为0.37%—78.00%,千粒重损失率为0.03%—44.43%。相关分析表明,高粱穗粒重及千粒重损失率与病害级别均呈指数相关,随着病害级别的升高,高粱穗粒重及千粒重损失率逐渐升高,且穗粒重损失率比千粒重损失率升高更快。病害严重度与症状表现关系密切,高度抗病(1级)资源的病株叶片上有不规则圆形小斑点,无分生孢子盘产生;抗病(3级)资源的病株叶片上有不规则圆形及椭圆形小型病斑,有零星分生孢子盘;中抗(5级)资源植株叶片上有大量不规则圆形、椭圆形斑点,有黑色分生孢子盘和孢子形成,穗枝梗亦有椭圆形斑点;感病(7级)资源植株叶片上有不规则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病斑,有大量黑色分生孢子盘和孢子形成,穗部枝梗病斑明显,部分叶片枯死,个别植株近于死亡。高度感病(9级)资源植株叶片上病斑连片,有大量黑色分生孢子盘和孢子,穗部枝梗病斑较多,大部分叶片枯死,植株近于死亡。【结论】筛选出21份高抗资源,明确了高粱炭疽病病情级别与高粱产量损失呈指数相关,随着病害级别的增高,高粱穗粒重及千粒重损失率相应升高。此外,高粱炭疽病不同病情级别相对应病害症状明显不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婧  胡兰  刘可杰  张明会  姜钰  徐秀德  
高粱炭疽病是近年来我国高粱产区严重发生的高粱病害,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的高粱产量损失。为了明确我国高粱炭疽病症状类型及其相应的病原菌种类,为病害田间诊断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于2015~2017年连续3年,对我国8省13市高粱产区高粱炭疽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依据高粱炭疽病病斑形状、颜色、晕圈有无、分生孢子盘和孢子有无及数量多少等特征,将不同地区的高粱炭疽病症状分为Ⅰ、Ⅱ、Ⅲ、Ⅳ、Ⅴ、Ⅵ、Ⅶ和Ⅷ等8种类型,不同类型症状分布区域不同,但并无规律性。采集不同症状的高粱炭疽病标样72份,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共获得高粱炭疽病菌210株,并采用病菌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及β-tublin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鉴定。病菌培养性状、形态结构等均符合高粱炭疽病致病菌亚线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ublineolum Henn.)的形态特征。且供试高粱炭疽病菌ITS及β-tublin序列均与GenBank中亚线孢炭疽菌序列极为相似,相似度为99.7%~100%。综上可见,我国不同高粱产区的高粱炭疽病虽症状差异很大,存在多种症状类型,但其病原菌均为亚线孢炭疽菌,并非其他种类侵染所致。高粱炭疽病表现症状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种植的高粱品种基因型不同有关。通过研究解决了高粱炭疽病田间症状易混淆、不易诊断的问题,对于该病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治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邓小锋  彭秋  刘天友  李青风  
【目的】为充分利用贵州省地方高粱资源,为选育具有抗炭疽病的高粱品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田间自然接种方法,对贵州64个地方高粱资源进行了田间炭疽病害抗性鉴定。【结果】64个地方高粱资源中B14、B60、C31、D1和D8的抗性级别为2级,炭疽病害侵染程度轻,表现为中度抗病;37个资源和红缨子的抗性级别为3级,炭疽病害侵染程度重,表现为中度感病。21个资源的抗性级别为4级,炭疽病害侵染程度特重,表现为高度感病。产量B1、D39和D55的最高,分别为493.6,466.9和555.9 kg/667m2,B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冬微  路颖  杨学  赵德宝  孙健  
植物在受到炭疽病菌侵袭的时候,会引起植物体内的一系列抗炭疽病基因表达,从而提高了植物对炭疽病的抵抗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生物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植物抗炭疽病基因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主要从植物抗炭疽病基因的遗传特点、基因定位、克隆、转化及抗病特异标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在植物抗炭疽病基因挖掘及转基因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惠哲  管炜  李淑菊  
为建立黄瓜抗炭疽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以黄瓜抗病亲本66和感病亲本A18以及它们的F1、F2、BC1群体为试材,对黄瓜抗炭疽病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抗性是由一对单隐性基因控制的,感病相对抗病为不完全显性。将炭疽病抗性相关基因的一个共显性AFLP标记进行了测序,根据序列特点设计了特异的SCAR引物SCEM178/172,并成功地转换成了简单实用的共显性SCAR标记,结果显示,该标记可以作为黄瓜抗炭疽病辅助选择的标记,且具有迅速、简便、成本低、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扩增条带清晰,无杂带和拖尾现象的特点,适合用于大量样本分析。最后,利用引物SCEM178/172对288份材料进行抗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成楠  王亚南  胡同乐  王树桐  周宗山  曹克强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毛爱军  胡洽  耿三省  
通过单因子和双因子实验,研究了辣椒炭疽病接种体制备方法及接种时期、接种方法、接种浓度、调查时期和保湿时间对辣椒抗炭疽病的影响,摸索出一套适合辣椒炭疽病红熟果实接种的简便、可行、稳定、准确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其要点是利用豇豆荚组织培养基繁殖炭疽病菌,以3×106个/mL的孢子悬浮液,在(26±2)℃的温度下,采用多针接种法接种甜、辣椒红熟期果实,黑暗保湿3 d,甜、辣椒对炭疽病的抗性可以在接种后7 d表现出来。应用该方法对甜、辣椒育种材料进行抗病性筛选,表明我国甜、辣椒中存在着对育种具有应用价值的炭疽病抗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安海山  杨克强  
【目的】利用同源序列法分离核桃的NBS(Nucleotide binding site)类抗病基因类似物,为核桃抗炭疽病分子辅助育种及抗病基因的克隆提供基础。【方法】以35个核桃优系为试材,利用接种法鉴定供试材料对炭疽病的抗性;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域P-loop和GLPL设计简并引物,以核桃优系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NBS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片段,并分析所得NBS类抗病基因类似物与核桃优系炭疽病抗性的关系;利用BLASTN/X程序对所得NBS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利用MEGA 5.2及DNAman 7.0等软件对其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和系统进化研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良芬  都胜芳  蔡明历  罗朝喜  
本研究对华中农业大学野生柑橘上的病害进行鉴定。运用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方法对病样进行系统鉴定。结果表明,从发病的野生柑橘枝稍病样上共分离到24个单孢菌株,这些菌株根据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方法分为3种真菌:(1)菌落粉红色,长势非常缓慢,孢子镰刀形,ITS序列分析鉴定为砖红镰孢菌Fusarium lateritium;(2)菌落灰黑色,气生菌丝多,孢子砖格状,ITS序列分析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3)菌落灰白色,气生菌丝较少,常产生橙色胶滴和黑色小粒点,分子孢子短杆状,IT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后猛  王欣  张允刚  唐维  马代夫  李强  
选择7个不同肉色的甘薯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测定其最长蔓长、分枝数、结薯数、块根干率、块根鲜质量、薯干淀粉、还原性糖、可溶性糖和粗蛋白含量,以研究不同肉色甘薯块根主要经济性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甘薯品种的产量性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高;白肉品种(徐薯28和徐薯18)和紫肉品种(徐紫薯3号)的品质性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较高,黄肉品种(徐薯23和徐0314)和桔红肉品种(徐3228和徐5919)的品质性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低;多数经济性状日增长量与主要气象因子日增长量关系不大,伴随着日平均气温的增加,单株分枝数增长速度提高,随着日照时数增加,块根可溶性糖积累速度加快,而当降水量增多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