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09)
2023(9713)
2022(8757)
2021(8404)
2020(6977)
2019(16489)
2018(16519)
2017(31624)
2016(17637)
2015(19927)
2014(20033)
2013(19677)
2012(18031)
2011(16209)
2010(16091)
2009(14292)
2008(13687)
2007(11669)
2006(10075)
2005(8513)
作者
(50886)
(42032)
(41931)
(39838)
(27054)
(20371)
(18927)
(16661)
(16099)
(15219)
(14545)
(14107)
(13294)
(13264)
(12919)
(12885)
(12815)
(12504)
(12117)
(11900)
(10596)
(10403)
(10208)
(9549)
(9474)
(9378)
(9352)
(9247)
(8562)
(8486)
学科
(66373)
经济(66307)
管理(47542)
(45622)
(37449)
企业(37449)
方法(31760)
数学(27571)
数学方法(27243)
(18559)
中国(16798)
地方(16012)
(15395)
(15067)
业经(14458)
理论(13179)
农业(12642)
(11047)
贸易(11042)
教育(10997)
(10955)
技术(10928)
(10658)
环境(10524)
(10507)
(10038)
财务(9980)
财务管理(9966)
企业财务(9459)
(9234)
机构
大学(243184)
学院(242812)
管理(97686)
(89066)
经济(86917)
理学(85424)
理学院(84431)
管理学(82859)
管理学院(82445)
研究(80197)
中国(55860)
科学(52746)
(52231)
(42048)
(40817)
业大(39768)
(38731)
研究所(37687)
中心(35979)
(34451)
(33621)
农业(33378)
师范(33323)
北京(32685)
财经(31909)
(29056)
(28842)
(28517)
技术(27760)
师范大学(26825)
基金
项目(174495)
科学(135470)
研究(127436)
基金(123927)
(108814)
国家(107910)
科学基金(91734)
社会(76530)
社会科(72337)
社会科学(72316)
(69425)
基金项目(67230)
自然(61376)
自然科(59915)
自然科学(59902)
教育(59735)
(58921)
自然科学基金(58788)
编号(53399)
资助(50867)
成果(42958)
重点(39213)
(38007)
(37043)
课题(36936)
(36414)
创新(33842)
科研(33393)
项目编号(32479)
大学(32254)
期刊
(94531)
经济(94531)
研究(68618)
中国(45628)
学报(41864)
(38843)
科学(37097)
管理(34282)
教育(33690)
大学(30937)
学学(28972)
农业(28240)
(27459)
技术(22232)
(16247)
金融(16247)
业经(15822)
财经(14577)
(14319)
图书(14318)
经济研究(14124)
科技(12433)
问题(12300)
理论(12277)
(12264)
业大(11658)
资源(11548)
实践(11538)
(11538)
(11341)
共检索到341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雄  唐永群  文明  甘兴友  刘代杰  杨光荣  张现伟  李经勇  
为明确重庆地区水稻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方式,以渝香203和Ⅱ优838为材料研究了田间配置方式对水稻茎蘖消长、干物质生产、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扩行稀植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茎蘖的发生和有效茎蘖数的提高,还有利于增加水稻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对于高产水稻群体,齐穗期的地上部干质量为成熟期穗干质量的1.5倍左右,齐穗期主茎5片叶表现为"2>3≥1≥4>5"的叶长排序。推荐的田间配置方式为26.6 cm×33.3 cm或23.3 cm×33.3 cm,种植密度为7500~8570穴/666.7 m2,每穴栽插2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雄  唐永群  文明  甘兴友  刘代杰  杨光荣  张现伟  李经勇  
为明确优质水稻新品种渝香203在重庆低海拔高产栽培的适宜田间配置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田间配置方式对水稻茎蘖消长、干物质生产与分配、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剑叶SPAD值、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扩行稀植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茎蘖的发生和有效茎蘖数的提高,还有利于增加水稻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产水稻群体齐穗期的地上部干质量为成熟期穗干质量的1.5倍左右,齐穗期主茎5片叶表现为"2>3≥1≥4>5"的叶长排序。推荐的田间配置方式为26.6 cm×33.3 cm或23.3cm×33.3 cm,种植密度为7500~8570穴/666.7 m2,每穴栽插2粒谷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禹盛苗  许德海  林贤青  
早、晚直播稻和抛栽稻与常规的移栽稻相比,两种栽培方式在高产特性上具有相似性,与常规移栽法不同的特点是,营养生长期缩短,主茎叶片数减少,植株变矮;分蘖早而多,早发优势明显,够苗期早,分蘖成穗率较低,分蘖穗经济性状较好;中后期个体生长健壮,绿叶面积大,通风透光性能好,生物产量高;有效穗数多,但下层穗比例高,穗型偏小。因此,在确保多穗的基础上,争取大穗是直播和抛栽稻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应斌  
对中国籼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现已育成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在我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一季稻种植产量达到12t.hm2,表现出根系旺盛、分蘖力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倒、以及前期能早发和后期抗早衰的潜在高产优势。有关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超级杂交稻在保持较高经济系数的同时,通过增加生物产量是超高产栽培的主要途径。进一步研究超级杂交稻的产量稳定性、产量形成机理、适宜种植区域,群体诊断指标、优质与高产相协调的关键栽培的技术等,对于建立超级杂交稻的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邹应斌  周上游  唐起源  
综述了近年有关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栽培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结果.指出目前已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在中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季稻栽培,产量可达12t/hm2,生育期130~150d,颖花量5.5~6.0万/m2,叶面积指数9~10,株高100~110cm,分蘖力偏强,表现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倒的潜在高产优势.通过对超级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光合生产及其分配、分蘖及其成穗、根系生长及其活力、适宜种植区域及其栽培期、超高产途径与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单本稀植、增施氮肥条件下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栽培环境和农艺调控技术.为了充分发挥超级杂交水稻的高产潜力,有必要对其足穗大穗与高结实率相互协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德峰  张玉屏  陈惠哲  向镜  张义凯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文章利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和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和稻作技术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国水稻生产经历的4个阶段的特点,良种良法配套对水稻增产的贡献,不同阶段创新的稻作技术;简述了全球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的特点;回顾了中国矮秆品种、杂交稻及超级稻品种更替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创新;剖析了水稻高产栽培存在的新问题;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创新与品种生育特性配套的水稻种植制度、生产模式和环境协调的栽培技术,发挥品种产量潜力和应用,可以实现增产增效,促进水稻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伍小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魏筑英  张焕云  赵家禄  虎德元  陈远德  
引进黑龙江省方正县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及原正市创导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与赤水市近年推广的地膜湿润育秧栽培技术进行育秧方式、栽培密度的比较试验,结果表现出旱育栽培优于湿润育秧。旱育秧抗逆性强,秧苗素质好,分染力强,增产明显,特别是以方正式旱育秧植23.5万窝/ha增产显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宋荣华  蒋正琦  陈学良  常运诚  侯茂生  
本文研究了黄河背河洼地盐渍土的特性和氮、磷化肥在不同黄河沉积母质上土壤的施用量,施用方法和增产效益,提出了盐渍土种水稻的脱盐措施和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米湘成  邹应斌  
为了给水稻高产栽培管理决策提供优化方案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 ,以VisualC ++6 .0为开发工具 ,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用原型类表示知识类型 ,以及原型和瀑布型自顶向下的方法 ,开发出了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栽培专家决策系统 .该系统依据可视水稻生长模型 (VRGM)系统为基础 ,以水稻“旺壮重”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一次性全层施肥法、水稻生产全程化控栽培管理技术等研究成果为知识中心 ,试图覆盖水稻生产全部栽培过程和方式 .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严定春  朱艳  曹卫星  
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及咨询农学专家的基础上 ,运用知识工程和系统建模方法 ,总结、归纳和提炼水稻品种选择与品种类型、生态环境和农作制度之间的动态关系 ,定量计算了水稻品种特征值与环境因子和生产需求之间的符合度 ,建立了适宜品种选择的量化知识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定量设计不同环境和生产条件下水稻种植的适宜品种。利用沈阳、南京、常德、昆明和广州 5个代表性生态点的常年逐日气象资料、当地的生产条件以及 2 4个不同品种资料 ,对品种选择知识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而证明知识模型能有效地依据决策点的自然资源条件 ,对决策点适宜种植品种的选择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可靠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汪汉林  赵立武  文志平  李一平  吴福顺  
通过三年(六季)的试验,从品种的生育期、群体生长发育、形态生理特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以及后期形成高产的优势和最终的实收产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湘乡地区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的品种搭配方式是迟配迟的方式增产潜力大,每公顷产量可达17t左右;适合迟配迟的品种有湘早籼19号、V56、V48、V46、培两优特青;迟配中或中配迟的品种搭配方式每公顷产量也可达16t以上,中熟品种有新香优71、V77;作为超高产栽培,中配中的品种搭配方式不宜采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家国  陈启元  金问模  张鸿  姜心禄  
针对四川盆地的生态特点及种植制度的需求,研究了稻麦两熟地区水稻抛秧栽培中的育秧方式、软盘育苗播种量和叶龄以及本田抛栽密度、氮素用量及施氮配比等项技术,结果表明,旱地盘育大苗的稻谷产量最高;20g/盘以下(粉嘴谷)的播种量有利于培育壮秧;播期愈迟,秧龄愈短,分蘖株、平均单株带蘖、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愈少;抛栽密度与有效穗数、稻谷产量呈正相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广春  孟维韧  全东兴  陈温福  
为了明确水稻高产条件下的栽培模式,增加水稻产量,本研究采用规范化设计,以辽优9466为试材,研究了氮、穗肥施用、播量、插秧穴距和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播量>插秧穴距>插秧苗数>穗肥施量。增施氮肥、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是实现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措施的适宜取值为:施氮量172.4~177.6kg/hm2,穗肥施量14.1~15.9kg/hm2,播量2.2~2.4粒/钵,插秧穴距484.2~515.8cm2,苗数2.9~3.1株/穴,按此栽培方案,可获得9.97t/hm2以上的产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邹应斌  
本文概述了20多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高产栽培及育种的研究成果。指出水稻进一步高产或超高产栽培的技术策略应与当今和未来的超高产育种目标相一致,选用分蘖能力中等、株高中杆或偏矮杆(90—100cm),大穗型(120—170粒)品种,采用壮杆重穗栽培法,运用“稳前攻中促后”的水肥运筹原则,以壮杆大穗和高结实率而获得高产,是今后水稻超高产栽培的一条可能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