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54)
2023(10460)
2022(9174)
2021(8454)
2020(7325)
2019(17402)
2018(17369)
2017(33947)
2016(18751)
2015(21066)
2014(21222)
2013(21069)
2012(19438)
2011(17770)
2010(18226)
2009(16843)
2008(16626)
2007(15059)
2006(12963)
2005(11546)
作者
(56691)
(47370)
(47240)
(45033)
(29897)
(22985)
(21605)
(18607)
(17683)
(16898)
(16120)
(15992)
(15000)
(14921)
(14909)
(14699)
(14542)
(14068)
(13702)
(13639)
(11857)
(11830)
(11743)
(10792)
(10740)
(10536)
(10416)
(10333)
(9605)
(9456)
学科
(84119)
经济(84055)
管理(47641)
(46592)
方法(41305)
数学(37633)
数学方法(37001)
(36674)
企业(36674)
中国(21675)
(21611)
地方(19223)
(18046)
(17960)
业经(15602)
农业(14324)
(14121)
贸易(14116)
(13625)
(13621)
理论(12508)
环境(11723)
(11346)
(11072)
财务(11034)
财务管理(11005)
(10738)
银行(10692)
(10414)
金融(10410)
机构
学院(273335)
大学(273327)
(110068)
经济(107591)
管理(103742)
研究(93542)
理学(90298)
理学院(89117)
管理学(87107)
管理学院(86604)
中国(68467)
科学(61506)
(58383)
(50083)
(48721)
(47610)
研究所(44863)
业大(44230)
中心(43158)
(40908)
农业(39812)
财经(38688)
(37096)
师范(36692)
北京(36243)
(35028)
经济学(34103)
(33552)
(32554)
经济学院(31025)
基金
项目(187353)
科学(147035)
基金(136044)
研究(130506)
(120477)
国家(119579)
科学基金(101859)
社会(81869)
社会科(77736)
社会科学(77708)
(73485)
基金项目(72798)
自然(68456)
自然科(66913)
自然科学(66896)
自然科学基金(65686)
(63013)
教育(61190)
资助(56446)
编号(52492)
重点(43161)
成果(41894)
(41041)
(40760)
(38266)
课题(36656)
科研(36554)
计划(36079)
创新(35921)
教育部(34524)
期刊
(115307)
经济(115307)
研究(75825)
中国(48420)
学报(46075)
(43804)
科学(42821)
(36220)
管理(34496)
大学(33897)
学学(32242)
农业(29365)
教育(26538)
技术(24194)
(20273)
金融(20273)
经济研究(18917)
业经(18702)
财经(18627)
问题(17203)
(16440)
统计(16068)
(16055)
(14497)
技术经济(14256)
资源(13993)
(13500)
决策(13261)
商业(12811)
科技(12455)
共检索到388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菲  
本文利用重庆地区2002-2010年城市规模的相关数据,针对现有文献缺少城市体系动力类别探讨较少的特点,对空间结构演变及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ESDA分析显示,区域内的城市规模虽然呈现高度的全局自相关,但高高集聚仅仅出现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主城区与万州之间的沿江城市规模热点区虽初步形成,但其余地区仍被冷点包围;而进一步的分形理论表明,一圈两翼地区面临着首位城市过大,2~4位城市以及两翼地区核心城市发展不足的难题;最后借助于驱动机制分析,本文发现外向力与市场力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内源力因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行政力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一圈两翼地区的城市体系的合理发展需要借助外向力与市场力、强化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娜   李荣杰   赵康杰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能源结构双重替代进程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检验方法对需求、创新、资本和政府引导四种驱动因素驱动能源结构双重替代进程的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能源结构双重替代进程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能源结构双重替代水平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发展不平衡;需求、创新、资本、政府引导四种驱动因素对能源结构替代过程存在显著影响,但影响的方向和大小存在区域差异。同时,四种驱动因素对能源结构双重替代的驱动作用均存在门限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波  刘玉冰  黎春蕾  王文鹏  蒋佳怡  吴福婷  陈敏  
伏秋旱是指发生在夏季或秋季的干旱现象,在重庆市较为多发且造成的灾害损失较大。基于重庆市34个国家级气象站1965~2016年7~9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指标,分析重庆市伏秋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与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与SPI序列相关性较强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7~9月伏秋连旱的频率为7.7%;7、8月伏旱同步的比例占15.4%;8、9月干旱同步的比例占13.5%,重庆市伏秋旱情况年际变化大。20世纪60~70年代,伏秋旱情况较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旱涝交替出现;21世纪严重伏秋旱频发。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市年平均总旱旬数从3.3旬增加至4.1旬,连旱旬数从2旬增加至2.5旬。在1965~2016年,重庆市西部多年平均总旱旬数为3.6旬,连旱旬数为2.2旬,相对较少。2006年特大旱灾之后,东南部和东北部伏秋旱程度轻,中部和西部程度严重。重庆市伏秋旱事件与环流、海温异常存在密切关系,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北半球副高脊线位置指数、北半球副高北界位置指数、NINO A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黑潮区海温指数等。重庆市7月SPI与同年1月北半球副高脊线位置指数、9月SPI与同年4月NINO A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可为保障重庆市水安全、实现水资源科学配置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嘉毅  陈玉萍  
基于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空间扩展呈非线性增长与稀疏式扩张演变的态势,其省际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在2006年以前表现出了大幅度波动的特征,在2006年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步收敛;城市空间的重心先后经历了向南与向西南迁移的轨迹,七大区域在空间扩展规模、贡献率与扩展强度上皆存在空间异质性;对扩展强度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高速扩展区、快速扩展区、中速扩展区、低速扩展区、缓慢扩展区错位分布,且扩展强度从东往西梯度递减;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规模、政府干预度、气候舒适度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显性驱动因素,创新能力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的显著性则因时空而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嵇涛  杨华  何太蓉  
以多时相的遥感影像为基础,选用归一化裸露指数(NDBI)、重归一植被指数(RDVI)和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修改后的NDWI),通过阈值分割、掩膜处理提取建设用地信息,结合重庆主城区的社会经济数据,利用扩展速度指数、扩展强度指数、扩展弹性指数、紧凑度指数、建设用地扩展系数及扩展方向分析研究了不同阶段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动态特征,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因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88~2011年重庆主城区建设用地扩展了393.32km2,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呈现增大的趋势;扩展弹性系数、建设用地扩展系数波动变化,反映了重庆主城区建设用地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耀彬  王英  谢非  
湖域地区日益城市化并进而演化为复杂的环湖城市群空间网络化现象,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普遍趋势。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运用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分析方法和非参数检验对其城市规模演变特征与规律进行深入揭示。研究表明:①环湖城市群首位城市影响较大,中间城市出现严重断层现象,中小城市数量多且处于较低水平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②环湖区整体城市化水平得到较快发展,中小城市晋升为大城市速度加快,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间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短期内各规模城市之间转型比较困难,首位城市依然占主导地位。③城市规模分布接近Zipf的理想分布状态,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同时能较好拟合β>1时的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曲线,各个规模等级城市数量比例较合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颖  张婧  李诚固  张雪娜  
采用1990—2008年的城市人口数据,首先对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级别结构演变概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城市首位指数、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对地区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展开计量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城市规模成长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呈阶段性、层级递进式演变;由于缺乏龙头带动城市,各城市首位指数较低且不断下降;1996—2008年,城市体系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城市规模分布总体趋于合理;1990—2005年,经济基尼系数与人口基尼系数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地区大城市、特大城市仍有较大的人口发展空间;区域城市规模成长表现出空间极化、轴线指向、群带集聚、区域差异等空间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效龙  张世全  冯长春  
综合运用分形、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等级钟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①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趋于"扁平化",首位城市郑州的垄断性较弱;城市在不同规模类型间的转移过程中,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转移概率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转移概率高,中等规模城市数量增长缓慢;城市个体位序的变化相对较小,城市规模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和连续性;②城市规模分布依然以省辖市为基础,在省辖市与周围县市的空间互动上,开封和平顶山对周围县市有显著的极化作用,郑州和新乡对周围县市产生了极化作用但不显著,其余省辖市与周围县市未形成紧密的空间互动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歆  和舒敏  黄婷婷  王韵  
基于2006—2016年中原城市群5省30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利用城市扩张相关指数、空间相关性检验等方法研究中原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阶段性、波动性明显,两阶段年均扩张速率分别为6.94%、5.04%;经历了从前期快速扩张到后期平稳扩张的过渡;空间上,经历了由"跳跃式离散扩张"到"阶梯圈层式扩张"的过程,城市用地增长呈现较弱离散现象,区域发展之间存在一定"虹吸效应";城市用地基尼系数缓慢上升,各城市建设用地分布较均衡;城市扩张弹性系数显著上升,绝大部分城市的扩张弹性系数远超合理值,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经济增长、外商投资是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妤  孙斌栋  张婷麟  
洞悉世界各国城市规模分布规律有助于推动形成合理的城镇格局和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基于2000—2018年LandScan等数据库,按照统一的人口集聚标准创新性地识别了全球各国的城市,分析了国家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全球各国城市规模分布在研究期间内呈波动均衡的态势。从空间演化来看,非洲、南美洲国家城市规模分布逐渐均衡,而亚洲、欧洲国家出现极化趋势;从现状比较来看,非洲国家城市规模分布的极化程度居于首位,欧洲国家则最为均衡。河流密度、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工业化水平提高会促进城市规模分布均衡发展,而地形起伏度、国家不稳定程度增加则会强化其极化程度。相比于其他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尤其是城市人口密度)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和政府干预程度的国家间异质性最为明显。研究深化了对城市规模分布及其形成机理的规律性认知,为形成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未来中国应通过构建适度均衡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扩大内外双向开放以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国家经济地理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芳  
人地关系协调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分形理论的异速生长模型,对中国293个地级市人地异速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时间上,2006-2016年中国城市整体人地异速关系的协调性较弱,以正异速生长为主,正异速三级和正异速二级城市占城市总量的74%;空间上,正异速三级和正异速二级城市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影响因素上,城市行政区位和土地市场化率是影响异速生长系数变化的两大首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行政地位直接作用于人地关系,并影响着土地市场化进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泽明  何永坤  唐余学  张建平  
本文利用重庆市34个代表气象站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结合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研究分析玉米生育期内干旱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玉米生长季内CWDI值西部>中部>东北部>东南部,2000年以来,水分亏缺指数值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玉米生长季内干旱频率分布特征为西部>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趋势;各生育期以播种出苗期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拔节期、抽雄开花期,乳熟期干旱发生频率最小;2001年以来玉米干旱发生频率有增加的趋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启志   李怡呐  
本文从经济现代化、社会文明现代化、科技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4个维度出发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计算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并探究其时序演变特征;并对4个子维度进行耦合协调分析,探究4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的动态演进过程;最后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整体的现代化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但协调发展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我国现代化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形成“东高西低”的格局,现代化水平整体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包容性政府调控能力以及人口增速、合理的产业结构及资源效率均能促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苗洪亮  
文章基于1990年至2011年中国地级市市辖区人口的数据,通过城市规模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城市规模恩格尔曲线、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总结了近20年来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演进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此外,文章还对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帕累托定律和Zipf定律的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分布符合帕累托定律,但不符合Zipf定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维兢   张闻顺   李程祎   寇敬雯   王梅梅   薛冰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黄河流域“经济规模—水资源边际效益”异速增长模型,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水资源边际效益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2007—2020年黄河流域三次产业水资源边际效益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02.34元/m~3、3755.56元/m~3、457.73元/m~3,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农业经济规模—水资源边际效益以正异速增长为主,工业呈现先负异速后正异速的阶段性变化趋势,第三产业以负异速增长为主。工业废水达标率、有效灌溉面积、第一产业比例、人均绿地面积、第三产业比例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边际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正确认识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水资源之间的权衡与协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