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04)
- 2023(16173)
- 2022(13874)
- 2021(13149)
- 2020(10911)
- 2019(25101)
- 2018(25016)
- 2017(46773)
- 2016(25584)
- 2015(29071)
- 2014(29256)
- 2013(29136)
- 2012(27196)
- 2011(25020)
- 2010(25146)
- 2009(22624)
- 2008(22217)
- 2007(19570)
- 2006(17481)
- 2005(15670)
- 学科
- 济(107670)
- 经济(107564)
- 管理(67563)
- 业(63447)
- 企(50064)
- 企业(50064)
- 方法(42595)
- 数学(36615)
- 数学方法(36264)
- 中国(35408)
- 农(30114)
- 地方(27722)
- 业经(24201)
- 财(23110)
- 学(22943)
- 贸(21363)
- 贸易(21343)
- 易(20699)
- 农业(20153)
- 制(19506)
- 银(18076)
- 银行(18027)
- 和(17526)
- 行(17439)
- 融(17417)
- 金融(17410)
- 环境(17195)
- 理论(16180)
- 技术(15987)
- 发(15953)
- 机构
- 大学(363784)
- 学院(360853)
- 济(146772)
- 经济(143529)
- 管理(137031)
- 研究(133552)
- 理学(116782)
- 理学院(115344)
- 管理学(113486)
- 管理学院(112818)
- 中国(100617)
- 科学(82265)
- 京(80719)
- 所(68741)
- 财(65551)
- 研究所(62524)
- 农(62404)
- 中心(59433)
- 江(53962)
- 业大(53686)
- 北京(52370)
- 财经(51450)
- 范(50826)
- 师范(50326)
- 农业(48691)
- 院(48292)
- 经(46915)
- 州(43936)
- 经济学(43900)
- 师范大学(40777)
- 基金
- 项目(242046)
- 科学(188751)
- 研究(179113)
- 基金(173018)
- 家(151671)
- 国家(150341)
- 科学基金(126873)
- 社会(111245)
- 社会科(105220)
- 社会科学(105193)
- 省(93331)
- 基金项目(91122)
- 教育(81895)
- 自然(81005)
- 划(79868)
- 自然科(79097)
- 自然科学(79073)
- 自然科学基金(77642)
- 编号(73111)
- 资助(71513)
- 成果(61318)
- 发(55482)
- 重点(54730)
- 部(53795)
- 课题(52138)
- 创(49809)
- 创新(46537)
- 科研(45826)
- 教育部(45686)
- 国家社会(45522)
- 期刊
- 济(168900)
- 经济(168900)
- 研究(113311)
- 中国(79514)
- 学报(59520)
- 农(58267)
- 科学(54362)
- 管理(51993)
- 教育(47559)
- 财(47140)
- 大学(44389)
- 农业(40854)
- 学学(40753)
- 融(34502)
- 金融(34502)
- 技术(31980)
- 业经(27069)
- 经济研究(26979)
- 财经(24733)
- 图书(24112)
- 业(21902)
- 问题(21852)
- 经(21241)
- 贸(18033)
- 科技(17483)
- 世界(17416)
- 理论(17150)
- 书馆(17058)
- 图书馆(17058)
- 技术经济(17010)
共检索到559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兆辉 闫峰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是重庆市实施抗战历史文化城市品牌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体现了重庆图书馆界抗战文献资源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的创新性实践探索,提出了建立抗战文献的全市一体化管理模式,完善抗战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体系,构建抗战文献的信息技术标准化系统,搭建海内外抗战文献的交流合作机制的发展思考。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张冰梅
本文介绍了文献中心的成立背景及其管理体制、建设宗旨与目标及抗战历史文献资源,分析资源整合共享的机制及资源建设的效果,阐述网络服务系统的功能与特色、主要服务模式与服务成效以及文献中心今后的展望。
关键词:
抗战文献 文献中心 重庆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志英
近代以来,随着重庆的开埠与经济的发展,到抗战爆发前,重庆已逐渐形成为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到抗战时期则进而发展成为了大后方的金融中心,这一中心的形成,为战时大后方经济金融的发展,抗战的坚持直至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重庆金融中心的形成则是得益于战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则使这一特殊环境不复存在,金融中心的地位自然便难以为继;但作为战时金融中心的重庆,对整个抗战大后方的影响和作用却是重大而深远的。
关键词:
重庆 大后方金融中心 地位、作用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任竞 何晓阳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及其研究成果迄今未有专题数据库,抗战文献的开发、交流、研究存在一定的障碍,专题数据库的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充分体现"特色选题"的原则,囊括抗战历史文献、现代文献、多媒体资源以及学术交流的相关资源,经过科学的数据加工组织,支持多终端阅读,对促进抗战文献资源建设、整合抗战文献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抗战文献资源,深化考证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抗战大后方 专题数据库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圣传
抗战大后方的诗论建构大体存在诗人、学者和革命家三条路径并交织形成各具典范性的诗学模式。这其中,艾青、朱光潜与黄药眠尤具典范意义。在欧洲现代派诗歌影响下,艾青凭诗人的经验对诗美、诗的形象、散文美及象征、联想等语言问题进行诗性传达,在以诗论诗中率先建构起感性诗学的诗论模式。朱光潜以学者的态度在中西互证中对意象、情趣、格律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探讨,在以理论诗中建构起理性诗学的诗论模式。久经马克思主义洗礼的革命理论家黄药眠则以时代论诗,关注文艺政治关系、诗人的战斗性并倡导诗的精神形式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在介入现实中建构起政治诗学的诗论模式。在诗学与政治间,这三种诗论模式与威廉·燕卜荪为代表的英美新批评在大后方形成理论呼应,不仅填补了战时本土诗论的空缺,构建起中国自主的诗论话语体系,还清晰凸显出抗战大后方诗论建构的形成、演变及其内外缘由。
[期刊]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作者]
王兆辉 闫峰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审视抗战文献可顺应世界潮流、把握国内趋势。时代化视域下抗战文献具有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和探讨抗战文献,有利于深刻理解抗战文献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利于推动抗战文献的时代化发展。
关键词:
时代化 抗战文献 文化形态
[期刊] 求索
[作者]
向明亮
抗战军兴,大后方成为经济建设的重心,数以万计寻求生活机会的劳工大量补充到矿工队伍,这些矿工构成了工人阶级的主体。在国民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大后方的矿业有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战争也带来包括劳工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矿工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却饱受摧残与折磨。由于尚未跨越地缘、族群等差异,以及受制于国民政府的劳工政策,工人共同生活经历与体验并没有使他们真正团结起来形成区别于"他者"的集体意识,没有成为"自为"的领导阶级。这表明,阶级意识的形成并非浑然天成,它是一系列实践经历与复杂历史关系的产物。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大后方 工人 生存状况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尹俐
文章对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政府对西南地区职业教育实施的教育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抗战爆发后,职业教育能够在战争时期迅速发展的原因。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南 教育政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鑫
全面抗战开始后,东部沿海省市的工业企业大量迁往西部地区,开启了大后方经济的"黄金时代"。本文利用各种档案资料,首先梳理了全面抗战以来工业企业内迁的历程,然后在一系列统计数据的支撑下对后方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通过计量模型考察了战时后方工业所带来的长期效应。文章的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长期效应 空间基尼系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陆大钺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随着沿海及东部地区的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兵工生产的重心也随之西移,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则成了抗战后方兵工生产的主要基地。国民党政府战时后方兵工生产企业,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一是抗战爆发前后接收、收买的原西南军阀所控制的兵工企业,二是抗战前夕在株州新建的兵工厂,三是沦陷区内迁的兵工厂,四是抗战期间新建于后方的兵工厂。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齐春风
抗战时期,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包括物资战和货币战这两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层面,并且随着时局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在太平洋战争前,中日货币战占主导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物资战成了经济战的重心。日本在这场经济战中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国民政府则处于下风,但日本促使中国大后方经济崩溃的目的并未达到。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俊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开发大后方农业,增加农产,支持抗战,要求中央及地方农业改进机关开展作物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以期发现适当的防治方法与措施。大后方各级农业机关积极响应,进行了虫害、病害及药剂实验研究,基本查明了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状况及害虫生活史,研究出了卓有成效的防治方法,并大力推广。同时创办了防治药剂制造厂,针对各种主要病虫害,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后方军需民用供应紧张情形,对抗战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使大后方农作物病害虫防治由传统方法向近代科技转化,为战后科学防治病虫害奠定了初步基础。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俊
全面抗战爆发后,黄河与长江中下游等重要粮食产区先后沦陷,国內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国民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缓解大后方粮食供应紧张情形,平抑物价,决定通过生产增加粮食总量,遂发起战时大后方各省粮食增产运动。其主要措施为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两大措施的实施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后方各省粮食总产量,使后方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但后期却因租佃问题、农村劳力问题、农家负债及资金周转问题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大后方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甚至下降。
关键词:
抗战 大后方 粮食增产 问题 举措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俊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开发大后方农业,增加农产,支持抗战,要求中央及地方农业改进机关开展作物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以期发现适当的防治方法与措施。大后方各级农业机关积极响应,进行了虫害、病害及药剂实验研究,基本查明了主要病虫害的为害状况及害虫生活史,研究出了卓有成效的防治方法,并大力推广。同时创办了防治药剂制造厂,针对各种主要病虫害,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后方军需民用供应紧张情形,对抗战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使大后方农作物病害虫防治由传统方法向近代科技转化,为战后科学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水乔
地方文献是自公共图书馆成立以来就注重收集的文献资料。作为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历史文献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基于目前仍有大量的民间历史文献散存各地,公共图书馆应当在继承地方文献传统收集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田野调查等方法进行系统收集。田野调查不但能收集到民间历史文献,还能够获取口头传说、仪式表演等"史料拓展"。田野调查和文献解读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民间历史文献的认识和视野。文献收集方面的田野调查方法、原件就地保存的原则,整理方面的归户性原则、保持文献原有系统的原则,数据库建设内容方面包括国家典章制度和儒学文献在内的"史料拓展",数据库建设方法方面以需求为导向、开展跨界合作,成为公共图书馆开展民间历史文献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新的方法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