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55)
2023(13065)
2022(10683)
2021(9715)
2020(8267)
2019(18617)
2018(18436)
2017(34703)
2016(19135)
2015(21671)
2014(21545)
2013(20901)
2012(19189)
2011(17347)
2010(17542)
2009(16542)
2008(16533)
2007(15070)
2006(13403)
2005(12167)
作者
(56591)
(47517)
(47349)
(45165)
(29992)
(22841)
(21594)
(18280)
(17878)
(16849)
(16028)
(15830)
(15385)
(15039)
(14813)
(14725)
(14398)
(13926)
(13741)
(13608)
(11738)
(11734)
(11556)
(10808)
(10769)
(10738)
(10641)
(10518)
(9674)
(9566)
学科
(80644)
经济(80582)
管理(58227)
(53283)
(43198)
企业(43198)
方法(32705)
数学(28204)
数学方法(27863)
(24253)
中国(22909)
地方(21306)
业经(19053)
(18835)
(18658)
环境(18513)
技术(16170)
农业(16167)
(15261)
(14644)
贸易(14634)
(14108)
(13174)
(13165)
(12571)
银行(12533)
理论(12369)
(11979)
(11889)
金融(11886)
机构
学院(272769)
大学(271547)
(110057)
经济(107645)
管理(102047)
研究(95997)
理学(87187)
理学院(86171)
管理学(84511)
管理学院(84007)
中国(72149)
科学(61624)
(58098)
(49898)
(49616)
(49191)
研究所(45258)
中心(44333)
(42942)
业大(42584)
农业(39033)
财经(38598)
(37073)
师范(36699)
北京(36448)
(35019)
(34827)
(34470)
经济学(33562)
经济学院(30372)
基金
项目(183795)
科学(143612)
研究(133211)
基金(130661)
(115423)
国家(114509)
科学基金(96929)
社会(84085)
社会科(79621)
社会科学(79593)
(74066)
基金项目(69446)
(62008)
自然(61994)
自然科(60424)
自然科学(60405)
教育(59875)
自然科学基金(59251)
编号(53790)
资助(51769)
成果(43503)
重点(42609)
(41754)
(40092)
(38932)
课题(37985)
创新(37785)
科研(35179)
国家社会(35049)
计划(34193)
期刊
(124288)
经济(124288)
研究(76919)
中国(57722)
(45658)
学报(45491)
科学(41425)
(38692)
管理(37225)
大学(33396)
学学(31379)
农业(30529)
教育(29396)
技术(24819)
(23943)
金融(23943)
业经(21209)
经济研究(19462)
财经(18704)
(17901)
问题(16952)
(16165)
资源(14769)
图书(14711)
科技(14406)
技术经济(14069)
(14009)
(12793)
统计(12420)
商业(12362)
共检索到410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太蓉  钟博星  唐倩  张喆  任娇娇  郭跃  
在测度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新四化"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相对发展指数,从库区整体和区县两个空间尺度以及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时间节点对库区的"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新四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上提升均比较明显,但"新四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值都集中在主城及周边区县。(2)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整体尺度的"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比较有限,相对发展指数处于"新四化"发展同步于生态环境状态。县域尺度的协调度指数平均值介于0.549~0.818,且库腹区县的波动幅度大于库尾区县;相对发展指数平均值介于0.461~1.174,其波动规律与协调度指数相反,即库尾区县的波动幅度大于库腹区县。(3)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协调度指数和相对发展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圈层扩散现象,基本形成了库尾高水平和库腹低水平的片状集聚区。(4)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阶段和类型都经历了从低层次型向高层次型的蜕变过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伟   骆佳玲  
生态韧性是生态环境面对不确定性扰动的抵抗,恢复及适应能力。城镇化易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何使其与生态韧性间达到平衡,是实现既要发展又保生态的关键。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风险、抵抗、适应和恢复4维的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协调影响力指标测算2000~2020年三峡库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变化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三峡库区城镇化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表现出西南向东北部递减的分布格局;生态韧性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与城镇化水平“错位”的空间分布特征。(2)各区(县)耦合协调度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处于“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或“中级协调”阶段,且多表现出生态韧性滞后或城镇化受阻等不协调类型,空间上存在异质性,呈“东北-西南向”的三区域纵向分布格局。(3)不同生态韧性子系统对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力不同:生态风险、适应和恢复指数对整体耦合协调度普遍起反向阻碍作用,而生态抵抗指数对整体耦合协调度普遍起正向推动作用,并且其强度呈常年持稳特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并通过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生态多样性关键地区等方法提高生态韧性,是未来三峡库区实现城镇化与生态韧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金川  方创琳  冯仁国  
受人文社会规律支配的城市化过程与受自然规律制约的生态环境演化过程之间,通过种种复杂的胁迫与约束机制,具有双指数倒U型曲线的耦合演化规律性。如果以区域内不同城镇构成的空间样本来测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其耦合曲线通常有以下5种型式:下降、正U、上升、倒U和再下降。该演化序列符合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三峡库区15个区县的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作了综合评价,并在综合和分组两个层面对二者耦合关系进行了定量辨识。结果表明:通过空间样本反映的重庆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曲线为正U型,揭示出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演化的二元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沿长...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磊  吴传清  文传浩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大型综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对2005—2014年三峡库区26个区县的分析表明: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并渐趋健康协调,但目前耦合协调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库首、库腹地区是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耦合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未来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将会走向高水平协调阶段。应加快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绿色化、高级化、合理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磊  吴传清  文传浩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大型综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对2005—2014年三峡库区26个区县的分析表明: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并渐趋健康协调,但目前耦合协调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库首、库腹地区是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耦合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未来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将会走向高水平协调阶段。应加快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绿色化、高级化、合理化进程,库首和库腹地区要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库尾地区则要"全面开花,整体优化",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重构基于流域发展的大三峡库区,以促进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高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发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磊  吴传清  文传浩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大型综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对2005—2014年三峡库区26个区县的分析表明: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并渐趋健康协调,但目前耦合协调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库首、库腹地区是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耦合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未来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将会走向高水平协调阶段。应加快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绿色化、高级化、合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磊  吴传清  文传浩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大型综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对2005—2014年三峡库区26个区县的分析表明: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并渐趋健康协调,但目前耦合协调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库首、库腹地区是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耦合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未来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将会走向高水平协调阶段。应加快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绿色化、高级化、合理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建升  李庆  
以重庆市三峡库区所属21区县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物流竞争力及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并计算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竞争力差异巨大,"1小时经济圈"区县无论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还是物流竞争力都远高于其他地区;从耦合协调度的比较看,属于主城区的各地区物流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协调度值较高,为基本协调和优质协调;而其他区县协调度则处于轻度失调和严重失调状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国胜  
长江三峡成库后,库区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产业空心化日益突显;随着库区移民投资的逐渐减少,库区城镇化动力已显不足。本文分析了库区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建设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以ARCGIS9为工作平台,应用多级加权求和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度评价并进行了协同性等级划分,针对各等级提出了城镇化和生态的发展调控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虹  
三峡工程建成后,随水库运行将在库区两岸形成垂直落差30 m的消落区,面积达300多km~2。消落区的形成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加大、植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被破坏、诱发地质灾害、暴发流行性疾病等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对消落区进行合理分类对于保护和改善库区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以三峡库区消落区的重庆段为例,结合三峡库区消落区的人文环境、气候、坡度、水深、地貌等区域基本特征,以遥感数据为基础,以GIS技术为手段,分析消落区的基本特点、人类活动对消落区的影响、消落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功能定位,更好地保护消落区的生态安全。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了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科  
本文对三峡库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存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和工业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以新型城镇化理念加快推进库区城镇化,以特色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新型工业实现库区工业生态化,并同步推进信息化的"四化"同步发展途径。从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大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科学选择工业主导产业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敏  
由于库区农业保险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相互依赖性,农业的根本弱质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严重制约着二者的协调发展。探究该区资源环境极其突出的情况下二者持续协调发展的发展路径,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农业生态和农业保险的立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广  刘广龙  朱端卫  王雨春  周怀东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选取25个能反映水生态安全状态的指标,通过指标权重确定、数据标准化处理和水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从城镇化视角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自2007年三峡库区水位达156m高程以来的水生态安全状态。为了使AHP所确定的指标更客观,运用熵权对AHP进行修正,得到综合权重值来表示指标的权重。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生态安全自2007年三峡库区水位达156m高程至2010年三峡水库蓄水达到175m最终水位水生态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2011~2012年升至警戒状态,总体趋势在逐年升高。影响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生态安全的劣势因子是资源环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孝坤  
重庆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关系三峡库区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目前,重庆三峡库区水质总体保持Ⅱ~Ⅲ类水质,无明显恶化趋势,但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水环境形势将十分严峻。在深入剖析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工业污水、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近年来水环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可持续水环境保护的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祥梅  郭志华  肖文发  王建力  杨海明  何红艳  
基于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1973—2002年34个气象站点的基本气象数据,计算出各气象站的多年平均气温、大于10℃积温、干燥度、年降水量和年降水变率等。对这些气候指标利用“回归分析+残差修正”的方法进行插值,生成100m×100m的栅格数据,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三峡库区的气候综合评价模型,对三峡库区气候进行综合评价,共分为8个等级。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水热资源丰富,年均温主要在12~19.12℃之间,大于10℃积温平均为4794.56℃,干燥度小于1,年降水量主要在1100~1500mm之间,年降水变率较小,主要在10%~15%之间。气候综合评价等级平均为5.3级,西南部、中部地区气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