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47)
- 2023(14854)
- 2022(12662)
- 2021(11637)
- 2020(10132)
- 2019(21807)
- 2018(21322)
- 2017(41197)
- 2016(22383)
- 2015(24511)
- 2014(24105)
- 2013(23664)
- 2012(21449)
- 2011(19128)
- 2010(19011)
- 2009(17207)
- 2008(16542)
- 2007(14368)
- 2006(12118)
- 2005(10720)
- 学科
- 济(87306)
- 经济(87204)
- 管理(62802)
- 业(62296)
- 企(50273)
- 企业(50273)
- 方法(42800)
- 数学(38241)
- 数学方法(37754)
- 财(24017)
- 农(23752)
- 中国(23073)
- 学(19607)
- 业经(18240)
- 贸(18002)
- 贸易(17991)
- 制(17613)
- 易(17506)
- 农业(15956)
- 务(15568)
- 财务(15518)
- 财务管理(15491)
- 银(15282)
- 银行(15230)
- 融(14843)
- 金融(14841)
- 企业财务(14826)
- 地方(14806)
- 行(14515)
- 技术(13805)
- 机构
- 大学(310642)
- 学院(308495)
- 济(128177)
- 经济(125789)
- 管理(119902)
- 研究(106353)
- 理学(104428)
- 理学院(103277)
- 管理学(101391)
- 管理学院(100822)
- 中国(81157)
- 科学(66155)
- 京(63824)
- 农(58799)
- 财(58631)
- 所(53844)
- 业大(50517)
- 中心(50426)
- 研究所(49335)
- 财经(47708)
- 农业(46804)
- 江(45873)
- 经(43673)
- 经济学(39948)
- 北京(38951)
- 院(38903)
- 范(37865)
- 师范(37296)
- 经济学院(36277)
- 财经大学(35975)
- 基金
- 项目(219256)
- 科学(173525)
- 基金(163863)
- 研究(150315)
- 家(146892)
- 国家(145752)
- 科学基金(124807)
- 社会(98220)
- 社会科(93349)
- 社会科学(93327)
- 基金项目(86693)
- 自然(84527)
- 省(83722)
- 自然科(82739)
- 自然科学(82711)
- 自然科学基金(81278)
- 划(72420)
- 教育(69392)
- 资助(66774)
- 编号(56688)
- 重点(50115)
- 部(48859)
- 创(46037)
- 发(45960)
- 成果(44320)
- 科研(43823)
- 创新(43247)
- 计划(42543)
- 国家社会(42031)
- 教育部(41657)
- 期刊
- 济(130545)
- 经济(130545)
- 研究(85081)
- 中国(57958)
- 学报(56373)
- 农(50898)
- 科学(50024)
- 财(45817)
- 管理(44048)
- 大学(42096)
- 学学(40272)
- 农业(33772)
- 融(30818)
- 金融(30818)
- 教育(25860)
- 技术(24596)
- 财经(23939)
- 经济研究(21894)
- 业经(20635)
- 经(20555)
- 业(18492)
- 问题(17655)
- 版(16072)
- 贸(15012)
- 业大(14646)
- 科技(14602)
- 理论(14452)
- 技术经济(14264)
- 统计(14059)
- 国际(13884)
共检索到446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贺立龙 谭皓文
以新冠疫情为典型的重大疫情事件的发生对全球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疫情结束,劳动力市场运行趋于平稳,就业秩序得到恢复,但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影响完全消失。研究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影响发现,疫情冲击及新冠后遗症在劳动力供需两侧造成“疤痕效应”,疫后劳动者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有所下降,就业市场出现“女性衰退”和部分劳动力永久退出现象;疫情加速社会生产以及经济运行的自动化、数智化转型,对传统工作岗位和就业形态形成“替代效应”,低技能劳动力遭遇就业挤压,远程办公得到推广,零工经济成为常态;疫情妨害儿童及青少年的营养获取、身心健康和在校学习,对未来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侵蚀效应”。应对上述影响,要从战略、制度和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并综合施策,推动疫后劳动力市场快速恢复、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提升就业市场包容性,促进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周磊 黄晓昱 张丽华
管政府对改善和加强劳动法的承诺仍然是保护劳动权的首要保障,市场机制也可以在促进劳动权的进步方面有所作为。本文考察了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就业增长的劳动力吸收率来评估这些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并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GDP预期增长率和基于回归的就业增长弹性数据预估接下来五年的就业增长率。研究发现,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某些亚洲国家的预期GDP和就业增长率高于劳动力的增长率,这意味着在某些行业部门将出现劳动力短缺,未来的劳动力不足以支撑现有的发展模式,所以产业升级的需求十分紧迫。最后,论文给国际劳工组织提供了政策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
亚洲 劳动力市场 劳动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志远 张铭洪
本文首先利用Welch指数计算年轻劳动力和老年劳动力之间的职业替代性。结果表明,这两部分群体之间的职业替代性较差。进一步地,通过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发现,总体上老龄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有助于促进年轻劳动力的就业率,且该促进作用主要是来源于高学历老龄劳动力的增加,低学历老龄劳动力的增加对年轻劳动力的就业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延迟退休 职业替代性 就业率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丽 吕康银 王文静
人力资本是影响劳动力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以青年劳动者为对象,采用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多项Logit模型估计人力资本积累对当下青年劳动者职业选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积累仍然是劳动力市场识别青年劳动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本积累促使青年劳动者选择更高层次的职业,抑制青年劳动者选择非法职业和蓝领职业。家庭教育环境对青年劳动者职业选择有显著的影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越倾向于选择白领和精英职业,而较少考虑蓝领职业。目前,多层次完善教育环境将更有利于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颜冬 姬超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特区经济属于中国整体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构件,不能将其作为一个同质的区域经济体加以分析。非均衡增长方式直接带动了特区经济的起飞,为其融入世界分工体系提供了条件,同时使得特区的现代化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走在了全国前列。然而随着特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市场经济体制的再深化却逐渐停滞,出现了向全国传统体制收敛的迹象,这一点被特区32年来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变化趋势所证实。因此,实现特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与转型的出路在于进一步消除影响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互补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丽文 孟海涛 孙玉梅 李娜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的总量特征、结构特征、运行特征三方面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希望通过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为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指出方向,从而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俊
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特征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过程和对未来趋势的分析,今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具有以下新的特征。(一)从就业区间上看,劳动力异地转移规模趋小,就地转化将成主导。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大中城市对农村廉价劳动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长茂
人口老化研究,包括全体人口老化研究和劳动力老化研究两个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是否老化以及老化程度,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当时劳动力的社会活动效益,而且能够直接影响未来全体人口年龄结构及其老化趋势。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劳动力老化研究,揭示劳动力老化规律和效应,建立完整的老化理论体系,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孙明贵
日本经济具有高度对外依赖性的特点,因此,日本企业在推进国际化经营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但由于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和管理内部化的问题,在企业经营彻底的开放性方面缩手缩脚。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日本企业开始检讨过度内部化和封闭性的弊端,并推进企业市场化运营的机制模式,在一些国际性企业内部出现了劳动力市场化的趋势。一、日本企业高管聘任趋向市场化2014年,多家日本知名企业从公司外部聘任社长、董事和CEO等高级职务,由此掀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邹静娴 孟星屹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以下简称“疫情”)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一系列深远变化。发达国家因较早放松对新冠病毒管控,故能提供更为完整的变化轨迹。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疫情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有自动化替代的加速、居家办公的普及,以及此次新出现的“女性衰退”现象(这一说法是为了区别于以往经济衰退中以男性就业下降为主的“男性衰退”)。从劳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看,疫情对于劳动力市场中弱势群体(包括:低技能、女性、年轻及年长劳动力)可能造成更大冲击。从问题的长期/短期性来看,总量层面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可能是一个源自供需两方面的长期问题。分结构来看,低技能和女性受到的就业冲击有长期化的趋势,但背后原因不尽相同:低技能劳动力的长期就业问题更多源于劳动需求层面的自动化替代因素;而女性的长期就业问题则更多出在供给面,即疫情给女性带来了额外的家庭事务拖累,并且这种家庭分工模式有其延续性。相比之下,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劳动力的问题则更接近于短期问题,有望随着疫情消退而较快减弱。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同时区分问题的长期/短期性,对于厘清思路并找准对策至关重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小林 殷宁宇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建筑业劳动力需求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趋于增加;而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建筑业就业倾向的下降,建筑业的劳动力供给和其他行业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这决定了我国建筑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较高且将持续上升。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变化趋势会促使大型建筑企业经营模式从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促使中小型企业向专业化方向转变,并最终提高市场集中度。
关键词:
建筑业 劳动力市场 经营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丹 韩晓龙 祁春节
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要想科学地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必须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趋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文利用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建立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稳定状态的年限及其极限概率做出定量预测,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建民
本文认为,由于经济改革迸程的迅速推进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传统制度变革的滞后,使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被多重分隔,特别是正规劳动力市场和从属劳动力市场并存的格局给中国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乃至整个经济增长都带来深刻影响。低价的从属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调节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成本的主要杠杆,并有效地刺激着资本需求。但在这种效率的背后,我们却付出了公平的代价。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Phillip Brown Hugh Lauder
对于欧洲而言,21世纪的头几十年可能不是一个大衰退时代,但将是一个大变革时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方面的研究,范围遍及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研究结果可以说深刻改变了我们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观点。我们注意到,全球劳动力并非仅仅在数量上有了成倍的增长,它还涉及高校学生的增加——2007年全球高校注册生为1亿4000万,可想而知,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有多么充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荣清 王静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劳动统计制度和相关的劳动统计体系,它在我国现行的劳动力配置和就业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现有的劳动统计尚存在着一些与劳动力市场不相适应的地方,它表现在:(1)劳动力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