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97)
- 2023(12314)
- 2022(10344)
- 2021(10035)
- 2020(8370)
- 2019(19347)
- 2018(19259)
- 2017(35796)
- 2016(18713)
- 2015(21355)
- 2014(20977)
- 2013(20371)
- 2012(18695)
- 2011(16922)
- 2010(16845)
- 2009(15591)
- 2008(14963)
- 2007(13215)
- 2006(11584)
- 2005(10300)
- 学科
- 济(78942)
- 经济(78887)
- 管理(57575)
- 业(55211)
- 企(46520)
- 企业(46520)
- 方法(36928)
- 数学(32628)
- 数学方法(32034)
- 中国(23528)
- 技术(21897)
- 农(19850)
- 业经(17331)
- 财(16393)
- 贸(15680)
- 贸易(15665)
- 易(15279)
- 学(14817)
- 地方(14522)
- 理论(13909)
- 技术管理(13740)
- 农业(13493)
- 制(13073)
- 环境(11858)
- 银(11819)
- 银行(11806)
- 和(11623)
- 行(11329)
- 划(11123)
- 融(10970)
- 机构
- 大学(266583)
- 学院(263706)
- 济(110589)
- 经济(108370)
- 管理(106230)
- 理学(91323)
- 理学院(90302)
- 研究(90063)
- 管理学(88611)
- 管理学院(88099)
- 中国(70045)
- 京(58356)
- 科学(54320)
- 财(46939)
- 所(43539)
- 中心(42054)
- 研究所(39803)
- 江(38254)
- 财经(38031)
- 农(37781)
- 业大(37200)
- 北京(37189)
- 范(34926)
- 经(34799)
- 师范(34595)
- 经济学(33827)
- 院(33103)
- 州(30923)
- 经济学院(30346)
- 农业(29603)
- 基金
- 项目(181773)
- 科学(145439)
- 基金(134025)
- 研究(133334)
- 家(117648)
- 国家(116777)
- 科学基金(101397)
- 社会(85923)
- 社会科(81665)
- 社会科学(81650)
- 基金项目(70779)
- 省(69549)
- 自然(65773)
- 自然科(64429)
- 自然科学(64416)
- 自然科学基金(63308)
- 教育(61669)
- 划(59194)
- 资助(54687)
- 编号(52704)
- 创(42456)
- 成果(42344)
- 重点(40749)
- 部(40398)
- 创新(39006)
- 发(38697)
- 国家社会(36609)
- 课题(36488)
- 教育部(34919)
- 大学(34501)
共检索到3947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超发 韦晓荣 谢永平 柴建 杨德林
重大工程复杂信息系统的技术创新理论目前仍缺乏系统性认识,本文以中国空间站为例,分析了该工程复杂信息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模式。第一,分析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内涵和重大工程复杂信息系统内涵。第二,基于对两者内涵的认识,构建了重大工程复杂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创新理论基础。第三,从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过程、市场应用的发展历程、创新分工等维度解析了中国空间站复杂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从实施主体、主导要素、创新触发点等角度探明了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要素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空间站复杂信息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2+4+3”模式。第四,结合创新模式的特点、适用范围、推广条件和基础对该模式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许学国 吴鑫涛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焦点问题,考虑创新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企业和学研机构为博弈主体构建产学研协同模式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演化博弈模型,系统探讨影响博弈双方合作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并结合数值仿真揭示各因素变动下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政策激励因素能够促进企业与学研机构协同创新,但不同政策措施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降低合作成本和“搭便车”收益,提升合作收益增量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盲目设置过高的创新深度而使研发成功率过低无助于双方合作;企业对学研机构的研发资助、违约金、机会损失和声誉损失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系数能够有效抑制中途背叛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提出优化政府政策组合、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体制机制设计等建议,从而为政府科学施策、精准施策,推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史永铭 贺定光
我国广大企业技术创新的状况表明,一概笼统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实施赶超和创新不太现实。本文认为,当前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促使还不具有自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多数企业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核心性的技术,或者有效地运用并创新发展与这种核心技术相关联的非核心性的先进适用技术,以及进一步加强非技术方面的创新。本文从产业分工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层面,提出了我国特别是内陆省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竞争发展的战略思路。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战略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许学国 周诗雨
双循环格局下,创新生态系统脆弱性成为制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瓶颈,对其有效预警是实现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现状,构建包含群落、资源、经济、环境4个子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建立改进WOA-SVR的脆弱性预警模型,对系统脆弱性进行分级。结果表明,集成电路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综合脆弱指数由2005年的4.28下降到2020年的2.66,警度从较重警情降至中警;经济子系统作为创新生态系统最活跃的子系统,其脆弱性指数下降缓慢,仍处于较高脆弱度水平。对4个子系统指标间耦合关系进行剖析发现,适应能力指标对降低系统脆弱性指数具有较大影响,政府和企业可据此建立防范机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盛昭瀚 梁茹
重大工程决策活动中有一类关系到工程建设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意义的核心决策问题,这类决策问题一旦出现失误将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好。本文运用系统科学思维分析了"复杂整体性"是这类决策问题的基本属性以及情景鲁棒性是基本属性的内核;根据复杂系统管理主要研究"复杂社会经济重大工程系统中一类‘复杂整体性问题’"的基本学理,指出重大工程核心决策问题属于复杂系统管理的对象范畴,其逻辑前提是要实现重大工程核心决策的复杂系统思维范式转移;在指出相应思维范式转移路径和相关的实践范式要点后,作为典型案例,介绍了我国不同时期两项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的长大桥梁工程基于复杂系统管理的核心决策实践。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杨筱恬 关月 于淼 朱方伟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抢占技术制高点、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制约战略领域实现产业链备份的破局点,国家加快打造的现代产业链链长有助于从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国资央企在科技创新上的引领作用等方面破解技术攻关难题。但是,产业链链长如何依托重大工程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何发挥链长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了产业链链长如何依托重大工程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作用路径,以及链长企业在重大工程设计阶段、采购阶段和施工阶段采取的支持式编配、集成式编配和协同式编配,分别实现了基础技术突破、制造技术突破和工艺技术突破,进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本研究深化了产业链链长、网络编配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相关研究,也为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下的链长优势、响应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谭劲松 宋娟 王可欣 赵晓阳 仲淑欣
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是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难题,如何突破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亟需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中国高速列车牵引系统突破为案例对象,结合创新生态系统、耦合与关系多元性理论,探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律。研究表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包括四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依赖的技术知识存在差异,因而核心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环节的技术特征,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构建适配的多元耦合网络:与科研机构构建研发导向型紧密耦合网络以突破集成技术;与部件研制企业建立研发导向型松散耦合网络以支持其突破负责的子技术分支;采用研发导向型松散耦合网络,促进所有部件研制企业协同创新以实现子技术分支匹配兼容;与创新生态系统上下游成员构建商业化导向型紧密耦合网络,促进研发网络和商业化网络交互迭代,持续提高技术可靠性,最终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此外,由于新旧技术范式和企业技术能力差异,“落后-追赶”与“创新引领”阶段,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所依赖的有效耦合模式不同,具体表现在耦合网络的结构和演进特征方面。本研究拓展并深化创新生态系统“瓶颈”与耦合模式研究,为核心企业与政府协调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耦合关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困境提供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歌 覃柳淼 曾赛星 刘炳胜 何清华 汪涛
合理配置资源以推动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有效协同,是技术攻关过程中实现创新价值涌现的关键问题;新型举国体制是有效发挥“政府—市场”二元作用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资源视角,以港珠澳大桥技术创新实践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两类方法,探讨了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的资源基础、资源依赖结构、资源管理行动对创新价值涌现所产生的复杂组态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4类涌现出高创新价值的资源配置模式,即“协同—共创”型、“聚合—突破”型、“延拓—变革”型和“巧用—效率”型。本文拓展了重大工程创新管理的研究,对有效依托新型举国体制、合理配置资源以攻克技术难题具有理论与实践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袁野 汪书悦 陶于祥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变革的核心力量,科学合理地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系统效益3个维度对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结果发现:(1)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逐年增强,创新主体数量、企业研发资金、算法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创新主体数量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高于资源投入;(2)基础研究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3)算法、数据和算力是提升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的三大显著性影响因素,其与该技术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我国应坚持创新导向,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持续鼓励算法研究,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和技术标准制定,协调技术发展与治理的关系,实现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郁培丽 孙飞
本文以核心技术提炼过程中的要素为出发点,探究了企业技术集成过程中通常采用的三种模式,对企业技术集成的概念加以界定,并对三种模式进行了定义和区分,明确指出了三种模式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在三种技术集成模式中核心技术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技术集成 创新模式 核心技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梁茹 盛昭瀚
重大工程日益体现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特征,重大工程决策问题的跨学科、跨领域、多层次使得重大工程决策过程具有高度复杂性。基于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理论思想,分析了重大工程复杂决策问题体系,构建了重大工程复杂问题决策流程,并以港珠澳投融资决策为例,以期为重大工程复杂决策问题提供新的方法体系和理论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姜中裕
在全球竞争格局深刻演变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步伐,是政府创新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企业专利信息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相结合,测算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并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提升,并且随着试点政策的深入推进,政策效应逐步提高。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通过促进城市知识资本积累、促进企业创新风险承担能力提高两个途径,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国有企业、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位于低等级或经济中心城市的企业、位于基础研究能力较强城市的企业,创新型城市建设赋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要因地制宜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更新迭代,并建立企业创新风险多方分担机制。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姜中裕 吴福象
如何促使企业形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内生动力?ESG理念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2010—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新的关键核心技术测度方法,实证考察了践行ESG理念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践行ESG理念有效促进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机制分析表明,践行ESG理念有助于提高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耐心资本占比,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而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进一步分析表明,充分的市场竞争、较强的要素利用能力和较低的要素使用成本,有助于更好地发挥ESG实践的促进作用。本文结论为驱动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为企业深入推进ESG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郑江淮 钱贵明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安全、区域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影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重难点入手,剖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不协调、不同步、不一致所导致的“两个世界悖论”,并对其概念、成因进行了系统剖析。以此为基础,从制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及影响促成双链融合的创新平台的构建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负外部性影响。为了规避此负外部性,提出了以多元主体互动为目标,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以创新资源配置为抓手,推动多元创新环节有效融合;以制度政策互通为依托,攻克产业链关键环节关断供难题等突破路径,为“卡脖子”问题的早日攻克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贝贝 李存金 尹西明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但鲜有研究揭示面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协同机理。基于复杂系统管理理论,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系统框架,揭示产学研非线性互动协同创新规律,并以芯片光刻技术为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实证解析该框架。研究发现:(1)资源整合—主体交互—系统涌现是基于复杂系统管理视角提升产学研协同网络成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有效途径;(2)主导者—桥梁—辅助者权力分配规则能够有效促进多元主体在交互过程中通过嵌入性社会关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价值增值;(3)模块化—松散耦合的网络结构能够消除主体间交互障碍、最大化结构红利,是产学研协同复杂网络在系统结构层面涌现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规律。最后,通过芯片光刻技术专利合作网络实证解析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提出强化面向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