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39)
2023(6488)
2022(5299)
2021(4825)
2020(3901)
2019(8871)
2018(8591)
2017(16019)
2016(8084)
2015(9504)
2014(9274)
2013(9567)
2012(9318)
2011(8987)
2010(8822)
2009(8417)
2008(8029)
2007(6975)
2006(6590)
2005(6234)
作者
(24088)
(20149)
(20144)
(19491)
(13112)
(9510)
(9016)
(7876)
(7808)
(7339)
(7001)
(6612)
(6578)
(6527)
(6493)
(6259)
(6013)
(5816)
(5698)
(5312)
(5117)
(4763)
(4754)
(4673)
(4640)
(4597)
(4208)
(4037)
(3951)
(3947)
学科
(65543)
经济(65502)
方法(20828)
管理(20397)
数学(19133)
数学方法(19088)
中国(16678)
(16087)
地方(15276)
地方经济(11956)
(11351)
企业(11351)
(10954)
贸易(10947)
(10663)
(10326)
业经(9921)
(9743)
环境(8524)
(8127)
(7992)
金融(7991)
(7706)
(7676)
关系(7585)
(7333)
银行(7333)
(7262)
经济学(7085)
农业(6909)
机构
大学(135317)
学院(131751)
(78041)
经济(77094)
研究(55739)
管理(46611)
中国(43499)
理学(39531)
理学院(39038)
管理学(38692)
管理学院(38427)
(31232)
(28815)
科学(28210)
(27637)
经济学(27617)
财经(25333)
研究所(24991)
经济学院(24657)
(23278)
中心(22898)
(19403)
北京(19311)
财经大学(18862)
科学院(17734)
(17473)
社会(16750)
(16642)
师范(16559)
(16188)
基金
项目(81367)
科学(65786)
基金(63391)
研究(60873)
(54919)
国家(54576)
科学基金(46275)
社会(44723)
社会科(42696)
社会科学(42689)
基金项目(31979)
资助(26683)
(26448)
教育(26257)
自然(25805)
自然科(25226)
自然科学(25218)
自然科学基金(24816)
(23239)
编号(21013)
国家社会(21000)
中国(20751)
(20305)
(19421)
重点(18561)
(18226)
教育部(18107)
经济(18085)
成果(17683)
发展(17025)
期刊
(90687)
经济(90687)
研究(48973)
中国(25118)
(21897)
管理(19393)
科学(17886)
经济研究(16980)
学报(16367)
(15096)
财经(14524)
(13586)
金融(13586)
大学(13259)
(12839)
学学(12493)
问题(12211)
(12142)
世界(11806)
国际(11223)
农业(10589)
技术(10578)
业经(9997)
技术经济(8873)
统计(7941)
教育(7626)
经济问题(7516)
(6485)
(6429)
经济管理(6352)
共检索到213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鞍钢  周绍杰  鲁钰锋  地力夏提·吾布力  
以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密度—距离—分割"描述经济地理的框架,结合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建国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四个版本: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地区均衡发展战略的1.0版本(1949—1978年);旨在效率优先的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2.0版本(1979—1998年);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平衡发展战略的3.0版本(1999—2014年);区域协调发展的4.0版本(2014年以后)。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0版本到3.0版本的转换逻辑和阶段性特征,从地区差距的角度评价了区域发展战略对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影响。2014年以后,党中央先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支撑带",形成中国区域发展战略4.0版本,是中国未来长期的区域发展战略。它不仅有利于在已取得的缩小地区差距的成就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板块的协调发展,也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创新国际发展模式,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红玲  
中国历史上曾有合纵连横之说。研究认为,按照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转换的改革路径,在东、中、西纵向同质性非均衡区域基础上合纵连横,构成横向区划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集聚性趋同俱乐部区域,通过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形成公平竞争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以实现基本现代化和共同发展富裕的战略目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安同良  杨晨  
通过观察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企业"集聚逆转"的事实,本文使用融入房地产部门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基于互联网对企业的"引力机制"与放大房价分散力的"放大机制",推演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机制"。实证方面,应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互联网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微观机制,运用工具变量法验证互联网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地区竞争优势的源泉,对企业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快速上涨的房价大幅提高了拥挤成本,成为分散企业的力量。中国的"基础设施奇迹"填平了"接入鸿沟",在充分发挥网络外部性的同时,助推企业由高房价地区流入低房价地区。互联网放大了以房价为表征的拥挤成本的分散力,正在重塑着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本文提出以互联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尹虹潘  
针对当前中国地区差距较大的现实,本文从沿海—内陆开发开放联动的新视角出发,对各地区"第一自然"(先天条件)进行全新的"再发现",认为在中国扩大向西、向南开放的背景下,中西部内陆原本远离东部沿海的劣势地理区位可能转化为新的优势经济区位。应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第二自然"条件进行"再创造"(重新改造),加快发展沿海次级城市,培育内陆中心城市及经济圈以提升内陆的相对区域经济地位,并在承认地区发展客观差距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地区间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缩小,逐步形成更加协调发展的中国经济地理新格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书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深度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形态也迅速发生了巨变,经济地理意义上的大国经济及其属性越来越令各界瞩目,学界在观察与研究这一现象的同时,迫切地希望了解其历史来源,寻找中国经济地理长期演化的起源、路径与趋势。在这一学术背景下,吴松弟教授联合大陆与港台共25位学者,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形成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丛书,约511万字,在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下,于2014—2017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关键词: 经济地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书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深度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形态也迅速发生了巨变,经济地理意义上的大国经济及其属性越来越令各界瞩目,学界在观察与研究这一现象的同时,迫切地希望了解其历史来源,寻找中国经济地理长期演化的起源、路径与趋势。在这一学术背景下,吴松弟教授联合大陆与港台共25位学者,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形成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丛书,约511万字,在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下,于2014—2017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兆量  
叶裕惠同志所编的《中国经济地理概论》是近年来同类书籍中比较好的一本。它在三个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尝试,将对今后的《中国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产生影响。一、在论述第一和第二两个产业部门的同时,开拓了第三产业布局。这是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飞跃,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和及时的。鉴于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早已大大超过了第一、二产业,因此,开拓第三产业布局是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将为后人效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陆心贤  
规律、概念和方法论,是构成任何一门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国经济地理(以下简称“中经”),作为整个经济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区域经济地理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固然需要占有大量资料,但更应依据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客观实际,适时地更新知识,其中也包括更新一些传统概念,深入地探明固有规律,逐渐充实、更新、完善概念和方法论。一、对区域的重新认识区域,是地理学,也是经济地理学众多概念中最基本的、经常运用的概念。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组合而成的人地相关的时空系统,客观存在的具有类似条件和特征的地域空间单元。存在于地表各类区域之中的人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本刊副主编李小建教授主编的《经济地理学》2021年10月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中“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这是人文—经济地理学领域的唯一获奖教科书,国内经济地理学界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对经济地理学教材进一步发展提出期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李国平   曾刚   覃成林   张文忠  
2021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授予全国各学科、各教育层次的999种教材“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这是人文—经济地理学领域的唯一获奖教材。该教材1999年出版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2018年第三版,总印刷48次,发行50万册。该教材出版后的这23年,是学界同仁们持续支持的23年,是授课老师和使用教材的同学们关爱的23年,是高教出版社与作者们共同付出的23年!我们对以上各相关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对第一版、第二版的作者之一,已故的南京大学林炳耀教授表示深切的怀念!回想起23年前,除了林炳耀先生外,我们其他五位还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其中有些刚刚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完成学业或进行合作研究后回国,有些在国内大学教授经济地理学及相关课程。当时,国内的经济地理学以讲授部门经济地理为重点,主导思想为生产布局的相关理论。受教同学感到,这与当时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不很协调,毕业生到国际上学习和交流时,对话困难。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有20年,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企业在经济中地位逐渐重要的背景下,我们感到编写一本既能满足改革开放对地理人才培养需要,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丁嵩  孙斌栋  
通过回顾相关研究,文章认为,区域政策只有在考虑到人员以及地方双重依赖时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空间中性与空间干预政策争论的本质在于是否承认空间均衡模型。鉴于现实世界往往并不存在空间均衡,空间干预政策便成为了次优的选择。然而,空间干预政策实施中的公平与效率目标经常是冲突的,很有可能陷入"零和游戏"。基于空间中性与空间干预的视角,文章提出了中国当前的区域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立群  
2013年6月14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48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认为,当前我国已进入重大转型期,一是我国总体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二是要素成本明显提高。为此,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增强体制机制的竞争性,加快建设高效、透明、服务型的政府,启动高品质的城镇化进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段巍  吴福象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勾勒的开放格局,构建两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开放格局变迁与区域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地理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格局的变迁会引致国际市场对产业的"向心力"与"离心力"发生改变,临近一个区域的国际市场规模越大,集聚力就越大;临近的外国竞争产品越多,分散力就越大;构建内陆的国际贸易通道,会使得本国产业布局趋于分散化,降低外部市场一体化对本国造成的冲击;内陆国际贸易通道改变了本国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地理重塑的影响,当国内一体化优先于国际一体化时,本国市场进一步一体化会导致产业布局沿"从分散到集聚再到分散"的"钟状曲线"路径演化。因此,以统一的大国市场体系为基础,打造欧亚大陆上的陆路开放通道,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以及破解"胡焕庸线"难题的关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陆心贤  
一、关于中国经济地理这门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地位、作用问题中国经济地理(以下简称中经),是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但多年来却一直未能被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至今还有不少关系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亟待探讨、解决,显然尚属薄弱环节。这是我国经济地理学领域,存在着偏重部门地理分支、忽视区域综合研究倾向的反映。要搞好中经这门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建设,提高中经教学质量,首要的应当是在新形势下,研究解决好中经地位、作用的认识问题。众所周知,在近代地理学发展史上,区域地理曾是地理学主要内容之一。十九世纪中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钧维  
基本几年我国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大和1991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地理》(以下简称“申经”)已经用完,部分学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