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3)
2023(6889)
2022(5615)
2021(4953)
2020(4067)
2019(8941)
2018(8404)
2017(15269)
2016(8695)
2015(9025)
2014(8614)
2013(8342)
2012(7614)
2011(6847)
2010(6713)
2009(5945)
2008(5806)
2007(4907)
2006(4299)
2005(3439)
作者
(29016)
(24596)
(24233)
(22740)
(15155)
(12046)
(10725)
(9715)
(9282)
(8471)
(8470)
(8222)
(8006)
(7825)
(7696)
(7568)
(7349)
(7165)
(7093)
(6904)
(6471)
(5918)
(5722)
(5525)
(5406)
(5351)
(5323)
(5282)
(5125)
(4940)
学科
(30910)
经济(30870)
管理(22356)
(21902)
(16172)
企业(16172)
方法(14856)
数学(13447)
数学方法(13350)
(11219)
(9880)
(7658)
中国(7409)
(7361)
贸易(7361)
(7187)
业经(7184)
农业(7064)
环境(6876)
技术(5643)
地方(4811)
(4746)
产业(4745)
财务(4745)
财务管理(4740)
土地(4723)
(4706)
(4653)
企业财务(4531)
(4407)
机构
大学(124310)
学院(123737)
(46746)
经济(45987)
研究(45966)
管理(44563)
理学(39872)
理学院(39361)
管理学(38491)
管理学院(38312)
(36775)
科学(34601)
中国(32327)
农业(29643)
业大(29411)
(26192)
(25461)
研究所(24227)
农业大学(20414)
中心(20080)
(18428)
(17596)
(16750)
(16276)
(15922)
科学院(15877)
财经(15794)
北京(15722)
实验(15510)
(15028)
基金
项目(97492)
科学(75243)
基金(72106)
(68763)
国家(68247)
研究(59188)
科学基金(56227)
自然(40862)
自然科(39709)
自然科学(39687)
基金项目(39133)
自然科学基金(39016)
社会(38493)
(38083)
社会科(36542)
社会科学(36532)
(33438)
资助(28144)
教育(26403)
重点(22992)
计划(22341)
科技(20684)
(20637)
编号(20591)
(20452)
(20277)
科研(19838)
创新(19288)
(18480)
(17569)
期刊
(42840)
经济(42840)
学报(34875)
(31977)
科学(27991)
研究(27628)
大学(24564)
学学(24016)
中国(21782)
农业(21674)
管理(13276)
(12961)
(12123)
业大(11236)
农业大学(9137)
(8871)
林业(8421)
科技(8081)
资源(7967)
业经(7888)
经济研究(7804)
财经(7410)
(7328)
金融(7328)
教育(7162)
技术(7150)
自然(6762)
中国农业(6467)
(6377)
问题(6149)
共检索到1634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肃  蔡体久  满秀玲  谷金锋  郎燕  
应用BCR连续提取法,以大兴安岭漠河县胭脂沟典型采金迹地4种自然植被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对土壤锰元素4种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薹草--玉蝉花群落、兴安柳--白桦群落、兴安落叶松群落和樟子松群落土壤弱酸可提取态锰平均含量占该群落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6.25%、36.63%、31.04%和43.39%;可还原态锰平均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0.71%、32.98%、36.80%和27.28%;可氧化态锰平均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9.07%、7.10%、8.30%和7.13%;残渣态锰平均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3.97%、23.28%、23.86%和22.20%。通过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卢笑玥  焦子怡  赵雪  贾小敏  曹妮妮  陈敏捷  张淳  邓健  
为揭示油井开发迹地自然恢复过程植被群落演替规律,探究不同恢复年限油井迹地植被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在陕北黄土高原典型石油开发区选取不同自然恢复年限的油井开发迹地,开展植被群落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1)随恢复年限增加,油井迹地植物群落科、属、种均有所增加,豆科、菊科、禾本科物种占比最大。2)从恢复1年到20年群落草本盖度、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量分别增加了54.04%、160.00%、168.68%和49.21%;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也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而均匀度指数则先增大后减小;恢复20年时群落盖度和植物个体数显著高于自然恢复草地(P 0.05)。4)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总石油烃含量、土壤容重、全氮等指标显著相关(P <0.05);土壤理化指标对油井迹地恢复过程物种变化特征的解释率为62.13%,但不同物种对土壤养分指标的响应有较大差异。总体来看,油井开发迹地自然恢复过程植被群落和土壤养分呈协同变化的关系,总体朝自然恢复草地的方向恢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国英  李天才  徐文华  孙菁  马海  陈桂琛  
选择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工程迹地的人工恢复植物和紫花针茅草原的优势植物以及对应的土壤样品进行对照,利用原子吸收法分析了它们的矿质元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冻土区工程迹地人工恢复区植物的元素含量:>1 000μg/g的元素有Ca、P和Na,100~1 000μg/g的元素有Mn、K、Fe、Mg和Al;而对照紫花针茅草原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1 000μg/g的元素有Ca和Na,100~1 000μg/g的元素有P、Mn、K、Fe、Mg和Al。人工恢复区土壤元素含量:>1 000μg/g的元素有Ca、Fe和Mn,100~1000μg/g的元素有Mg、K、Al、P和Na;对照紫花针茅草原土壤元素含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崔艳红  史常青  孙丽文  彭贤锋  张艳  赵廷宁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次生灾害种类多样,植被受损严重。为了解5·12大地震后不同次生灾害迹地植物群落自然恢复情况,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选取落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5种次生灾害迹地和1种未受损林地,通过设180个大小样方来进行野外调查和数量分析,研究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相似性。结果表明:(1)次生灾害迹地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多以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草本植物为主,群落物种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落石自然恢复地(B4)>桤木Alnus cr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鹏  崔迎春  赵文君  舒德远  侯贻菊  丁访军  杨文斌  
【目的】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养分与化学计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价各影响因子对其的解释程度,阐明群落演替与土壤性状演变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旨在为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本群落、灌木灌丛群落、乔林群落和顶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等演替阶段为研究对象,每个演替阶段各设置3个固定样地,样地内根据不同小生境随机布设12个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研究区土壤的SOC、TN、TP和TK含量均值分别为54.72、4.67、0.73和8.53 g/kg,且SOC、TP和TN含量相互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C:N、C:P、C:K、N:P、N:K和P:K分别为11.95、79.16、6.50、6.64、0.550 1和0.085 2;从变异系数来看,除TK含量和C:N属弱变异性以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属中等变异性。随植被的正向演替,不同演替阶段的SOC、TN和TP含量基本上均呈上升趋势,而TK含量则呈倒"V"字型变化,表现为:乔林阶段>顶极阶段>灌木灌丛阶段>草本阶段;各演替阶段不同土层深度的SOC、TN和TP含量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而TK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随演替的进展其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在土壤剖面层次上,各演替阶段除C:N不同土层深度间无显著差异以外,其余也均表现为0~10 cm要高于10~20 cm。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深度和群落演替是调控该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素,对其解释程度分别为32.82%和32.19%。【结论】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氮、磷养分含量丰富,植物生长受氮(或磷)素限制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养分含量的有效性偏低所致;减少人为干扰、加之适当的保护,促进群落的正向演替,提高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研究初步揭示了众多影响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解释程度,对喀斯特森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立海  
采伐剩余物迹地清理是森林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在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野外迹地取样和实验室分析 ,对森林采伐剩余物迹地清理方式对迹地土壤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迹地清理方式对作业迹地土壤理化特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进而影响森林采伐后的迹地天然更新与苗木生长质量。研究结果还表明 ,火烧和堆积方法对迹地土壤物理特性影响不十分显著 ,但对土壤的化学特性影响十分显著 ,尤其是火烧迹地土壤养分流失程度差异比较显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丽红  辛颖  邹梦玲  赵雨森  刘双江  任清胜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及二者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天然白桦林作为对照样地,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层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高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波动式变化,恢复21年群落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恢复13年群落Pielou指数最高。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白桦林。2)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生物量为10.8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于洋  贾志清  朱雅娟  赵淑伶  刘艳书  刘海涛  李清雪  
以不同恢复年限(6,11,16和21年)的乌柳人工防护林为研究对象,以丘间低地为对照,研究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人工防护林对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和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柳林样地土壤含水量受林龄和深度的影响,上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为剧烈;与对照相比,不同林龄乌柳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恢复时间的增长显著增加,并呈现出一定的表聚性;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各林龄乌柳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同一林龄乌柳林上层土壤(深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晓旭  蔡体久  王笑峰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采石场废弃地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土壤取样,测定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植被的恢复能增加采石场废弃地的养分含量,各栽植类型中除土壤下层速效磷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小于1,下层有机质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大于10外,其他养分指标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在1.05~3.17。同种植被不同整地方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客土保苗剂方式是对采石场废弃地进行植被恢复的最优整地方式。在植被恢复时间为5年后,客土和原土方式试验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在同一水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留恩  廖宝文  管伟  
2008年寒害使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遭受重大损失,红树林湿地中的海桑几乎全部死亡;18个月后,海桑林迹地恢复早期自然植被以老鼠簕和互花米草为主,并伴生有少量其他植物,植物种类有7科9属10种。根据植被特征,海桑林迹地可分为老鼠簕+互花米草群落、互花米草群落、老鼠簕单优群落、老鼠簕稀疏群落和裸滩5种植被类型。所形成的高密度与高盖度的老鼠簕和互花米草植被不利于桐花树、秋茄等红树植物幼苗的扩散。互花米草有向老鼠簕群落和低洼滩涂扩展的趋势。灾后互花米草和老鼠簕迅速繁殖扩散,若不进行人工改造,互花米草和老鼠簕将长期占据海桑林迹地滩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贤均  邓云叶  段林东  
[目的]探讨杉木人工林采伐前、后及其采伐迹地造林后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变化,揭示采伐地造林后,幼林对土壤蓄水功能的调节恢复作用。[方法]采用定位连续观测方法,在24年生杉木人工林伐前、伐后以及造林后1年、3年、5年、8年的样地内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內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伐前相比,杉木人工林采伐后1m深土壤层毛管孔隙度提高了1.70%,非毛管孔隙度下降了4.95%;伐后1 m深土壤层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比伐前分别提高了4.02%、2.67%和5.31%,但土壤贮水力下降14.30%;0 20,20 40 cm土层的初渗速率分别下降19.81%和16.95%,稳渗速率分别下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乐  王新杰  王廷蓉  武文昊  
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国有林场内的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对皆伐与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旨在为杉木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层中,皆伐后1、3月的土壤容重均高于皆伐前;随着皆伐后时间的推移,同一土层中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同一土层中(除0~5 cm),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样地的土壤容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采用炼山清理后的迹地土壤容重明显高于采用带状整地清理的迹地;不同深度土层中,对于土壤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炼山处理后的结果均低于带状整地方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秦国宣  项文化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和30~60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磷含量在0~30cm土层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0~3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1),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5),30~6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地(P<0.05),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也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但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胡澳   赵毅辉   吴继来   吴艳萍   李同欣   严一博   叶建丰   王懿祥  
【目的】研究遭受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危害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分布特征,揭示采伐后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为有机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2023年3—6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与临安区,采用空间替代时间调查法,以未遭受危害的马尾松林为对照(ck),设置4种植被恢复类型:中度采伐恢复5 a (ML5)、中度采伐恢复15 a (ML15)、重度采伐恢复5 a (HL5)和重度采伐恢复15 a(HL15),比较不同采伐强度采伐后自然恢复下马尾松次生林各土层(0~10、10~20、20~40 cm)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究其机制。【结果】(1)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且随着土层加深其质量分数相应降低,ML15的0~1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为33.53g·kg-1, ck的20~40 cm土层中水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最低,为136.55 mg·kg-1。(2)相同采伐强度下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各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为随着其自然恢复年限增加而提高,其中各土层间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最大,15 a的各土层高于5 a各土层的2.6倍以上;(3)ML15的0~10 cm土层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均表现为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k (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及其与硝态氮、铵态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度采伐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随自然恢复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增加,适度采伐马尾松纯林并让其自然恢复可促进土壤碳库积累。图3表3参46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素华  叶一舫  
大兴安岭火灾迹地的植被与温度场高素华,叶一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业气象研究中心北京100081)关键词NOAA卫星,绿度值,温度场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火场总面积约120万公顷,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火灾。作者于1991年9月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