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7)
- 2023(10606)
- 2022(9477)
- 2021(8998)
- 2020(7463)
- 2019(17271)
- 2018(17267)
- 2017(33332)
- 2016(18393)
- 2015(20868)
- 2014(20923)
- 2013(20667)
- 2012(19201)
- 2011(17178)
- 2010(17039)
- 2009(15565)
- 2008(15285)
- 2007(13235)
- 2006(11503)
- 2005(9887)
- 学科
- 济(70404)
- 经济(70322)
- 管理(53844)
- 业(48869)
- 企(41427)
- 企业(41427)
- 方法(34179)
- 数学(29265)
- 数学方法(28827)
- 学(18420)
- 农(18316)
- 中国(17534)
- 财(16930)
- 业经(15477)
- 地方(14319)
- 环境(13433)
- 理论(12733)
- 贸(12693)
- 贸易(12686)
- 和(12386)
- 易(12261)
- 农业(11970)
- 制(11642)
- 技术(11591)
- 务(11175)
- 划(11167)
- 财务(11111)
- 财务管理(11090)
- 企业财务(10414)
- 教育(10145)
- 机构
- 大学(262825)
- 学院(260281)
- 管理(103652)
- 济(95030)
- 经济(92725)
- 理学(90186)
- 理学院(89115)
- 管理学(87308)
- 研究(86971)
- 管理学院(86854)
- 中国(63108)
- 科学(58489)
- 京(56984)
- 所(44936)
- 农(44929)
- 业大(42686)
- 财(42354)
- 研究所(41342)
- 中心(39121)
- 江(37061)
- 北京(36066)
- 农业(35538)
- 范(35201)
- 师范(34839)
- 财经(34522)
- 院(31794)
- 经(31310)
- 州(30794)
- 技术(28759)
- 师范大学(28232)
- 基金
- 项目(183196)
- 科学(141984)
- 基金(131443)
- 研究(130553)
- 家(115700)
- 国家(114736)
- 科学基金(97608)
- 社会(78755)
- 社会科(74430)
- 社会科学(74408)
- 省(71978)
- 基金项目(70778)
- 自然(66186)
- 自然科(64604)
- 自然科学(64588)
- 自然科学基金(63379)
- 划(60898)
- 教育(59175)
- 资助(54477)
- 编号(53533)
- 成果(42967)
- 重点(40854)
- 部(39111)
- 发(38322)
- 创(37666)
- 课题(36422)
- 科研(35523)
- 创新(35145)
- 计划(34338)
- 大学(33676)
共检索到371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为克服 SDE法分析茶叶香气成分的局限性 ,采用顶空吸附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跟踪分析 .结果表明 ,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逐步损失 ,其中提取工艺和浓缩工艺损失较严重 ,但不同香气类型和组分的损失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干燥工艺后香气组分数的损失较总量损失严重
关键词:
顶空吸附 速溶绿茶 香气 加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为减少香气提取方法对茶叶香气组分的影响 ,采用减压蒸馏萃取法对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从原料至浓缩工艺香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香气总量损失了 89.84% ,香气组分损失了6 4.15 % ,经干燥工艺后香气总量和某些香气组分有所增加 .与绿茶初制工艺不同 ,在速溶绿茶加工过程中没有检测到新形成的香气组分
关键词:
速溶绿茶 减压蒸馏萃取法 香气 加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采用顶空吸附法 (HAS法 )和茶汤过柱吸附法 (TL A法 )分析了绿茶提取液的香气 .结果表明 ,HAS法提取的香气在感官上与茶叶香气较一致 .通过 GC检测 ,两种方法提取香精油的组分差异较大 ,在检测时间内相同的香气组分只有 5 4.17%,TL A法未检测到芳樟醇的氧化物和异构产物 ,但检测到一些别的物质 .
关键词:
顶空吸附 茶汤过柱吸附 绿茶 香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拥军 施兆鹏
为探求茶叶香气提取的最佳方法及条件 ,对 4种树脂进行了对比试验 ,筛选出 XAD- 2树脂作为柱吸附法的吸附剂 .采用 GC和 GC- MS对柱吸附法和水蒸汽蒸馏同时萃取法 (SDE法 )制备的香精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SDE法与柱吸附法得到的香精油总量分别为 87.93,2 6 .6 2 ,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含氮化合物等的含量 ,SDE法是柱吸附法的 3.7,4.0 ,3.0 ,4.5和 5 .2倍 .SDE法可得到大量的吡咯、吡嗪类化合物 .SDE法在香气提取过程中产生一些化合物的合成与降解反应 ,而柱吸附法的次生反应较少 .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琼 倪德江
用气相色谱(GC)、GC/质谱(MS)法分析了主要类型名优绿茶香气组成及其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用相同的鲜叶加工成8种名茶,香气差异较大。揉捻对茶叶香气形成有较大影响,未揉捻型名茶加工过程较揉捻型名茶有利于香气的形成。茶叶香气香型相似率的计算表明,揉捻改变了茶叶的香型,揉捻型与未揉捻型名茶香型不相同,揉捻型名茶之间香型比较接近,而未揉捻型名茶之间香型差异较大,这与其加工工艺有关。结合有关研究,提出了在保证外形品质的前提下,揉捻工序以轻压、短时为主,适当缩短做形时间的技术措施,以改善名优茶香气品质
关键词:
名优绿茶 加工 香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GC)/质谱(MS)法分析了绿针名优茶加工过程茶叶香气的变化。结果表明,绿针茶主要的芳香成分是:正己醛、反-3-戊烯-2-酮、庚醛、三甲基吡嗪、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Ⅲ、香叶醇、苯甲醇、苯乙腈、β-紫罗酮+顺茉莉酮、橙花叔醇、博伏内酯、二氢海癸内酯和吲哚。杀青是绿针茶香气形成的主要工序。在做形过程,多数香气趋于减少,这可能同揉捻后茶叶体内环境状态的变化有关。干燥阶段萜烯醇、芳香醇、酮类、酯酸类、含氮化合物、酚类中部分香气物质有所增加,多数香气含量继续减少。增香过程除醛酮类和酚类成分有所降低外,其余芳香成分均大量形成,这有利于提高绿针茶香气品质。
关键词:
绿针名茶 加工 香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建安 刘仲华 施兆鹏 王增盛 施玲 陈惠衡
为了提高速溶绿茶品质,改善产品的溶解性能,研究了不同浸提次数对速溶绿茶主要滋味成分含量、茶汤色差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次浸提固形物的得率是第二次浸提的4~5倍,第一次浸提产品的茶汤色泽、感官品质,特别是溶解性方面均明显优于第二次浸提的.采用一次浸提技术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获得优质速溶绿茶产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元继 唐亚 刘本洪 张清东
为了研究香菇菌渣在吸附水体中重金属的效果,将香菇菌渣加入含重金属铅的水溶液中,在转速120 r.min-1,温度为25℃的振荡器中进行振荡吸附,然后,用G2玻璃砂芯漏斗过滤,PE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滤液中的铅浓度,分别测定了不同吸附时间、菌渣用量、菌渣粒径、pH、Pb2+浓度条件下香菇菌渣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菌渣用量为3.0 g.L-1,Pb2+浓度为80 mg.L-1时,吸附2 h就基本达到吸附平衡;菌渣用量4.0 g.L-1,Pb2+浓度为80 mg.L-1时,菌渣对铅的吸附率为87%;菌渣用量为2.0 g.L-1,Pb2+浓度为50和100 mg.L-1时,菌渣粒径的变化对铅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胡建程 方辉遂
对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糖胺化合物的变化以及温度对糖胺化合物的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糖胺化合物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茶叶含水量21%~15%范围,即在炒三青后期或辉锅前期。温度对糖胺化合物的形成和降解影响较大。烘二青和炒三青不同温度处理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高温能促进糖胺化合物形成。但在辉锅过程高温则能促进糖胺化合物降解。
关键词:
炒青绿茶 加工 糖胺化合物 水分 温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熊春华 吴扬
在NaAc-HAc缓冲体系中研究竹炭对Ni(Ⅱ)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介质pH、粒径大小、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吸附存有影响,在298K、pH=3.0、初始浓度C0=0.113mg·mL-1、反应时间为24h、竹炭粒径为0.2~0.4mm等条件下,每克竹炭的静态饱和吸附量为55.57mg;与一级动力学相比,竹炭的动态吸附过程更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吸附平衡时间为100min;竹炭对Ni(Ⅱ)的吸附更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竹炭粒径越小,吸附量越大。吸附热力学参数为:ΔH=8.19kJ·mol-1,ΔS=78.12J·mol-1K-1,ΔG298K=-15.08kJ·mo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昌辉 齐桂年 黄烈平
以无水乙醚作萃取溶剂,采用SDE法并结合GC-MS技术分析了高香绿茶香气的组成成分。结果表明,在高香绿茶精油的60个色谱峰中分离鉴定了56种挥发性成分,占该精油总量的99.36%,其主要成分为植醇、(E)-橙花叔醇、芳樟醇、吲哚,检出的组分中有些尚未见有文献报道。
关键词:
高香绿茶 挥发油 香气成分 GC-MS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启伟 王桂仙
研究不同竹炭对溶液中Hg2 +的吸附能力,包括接触时间、pH值、投料量、吸附温度和溶液中汞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炭能有效去除水溶液中的汞;在pH值3·2 ~6·2的范围内,竹炭对溶液中的汞均有较大的吸附能力,最佳的吸附酸度为pH=5·9 ;吸附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小,说明吸附是放热过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用水和微波加热的方法对吸附后的竹炭进行再生试验,竹炭的吸附能力可恢复到原来的97 %以上。竹炭可作为理想的除汞吸附材料。
关键词:
竹炭 汞 吸附 影响因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分别对同时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SA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提取绿茶香气后茶汤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香气提取方法不同程度地影响绿茶和速溶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 ,其中 SDE法和 HSA法的影响较大 ,SDE法引起儿茶素异构和降解 ,HSA法影响可溶性单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但 VDE法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较小 .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 :经 S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已完全没有原茶的滋味 ,其次是 HSA法 ,而 V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尚有茶的滋味 .
关键词:
茶叶香气 提取方法 生化成分 感官审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胡建程
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GC)/质谱(MS)法分析了炒青绿茶不同温度辉锅过程中茶叶香气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辉锅温度能明显增加芳香醇和萜烯醇类含量,而具青气的脂肪醇、醛保留较少,有利于茶叶香气的发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辉锅过程氨基酸、可溶性糖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辉锅温度有利于2类物质向香气成分转化。根据茶叶外形和香气品质要求,提出了辉锅前期低温长炒,后期逐渐升温干燥的分段干燥技术。
关键词:
炒青绿茶,辉锅,温度,香气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建华 张兰兰 边金霖 骆耀平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了由乌牛早、鸠坑、福云6号3个茶树品种鲜叶制成绿茶的香气成分,分别鉴定出43、51、42种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个茶样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其次为萜烯类和烷烃类化合物,而醛类、酮类和酯类化合物总量较低,未检测到酸类化合物.乌牛早的醇类化合物(57.6%)显著高于鸠坑(35.2%)和福云6号(22.5%),其中,乌牛早的芳樟醇含量极高,达38.94%.乌牛早的萜烯类和烷烃类化合物分别为10.2%、10.1%,鸠坑分别为20.0%、23.3%,福云6号分别为23.3%、7.5%.乌牛早的主要香气成分为1-辛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α-金合欢烯,鸠坑...
关键词:
品种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醇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