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4)
2023(1237)
2022(1064)
2021(946)
2020(946)
2019(1834)
2018(1827)
2017(2995)
2016(1844)
2015(1982)
2014(1978)
2013(1923)
2012(1858)
2011(1706)
2010(1678)
2009(1755)
2008(1592)
2007(1411)
2006(1283)
2005(1160)
作者
(7385)
(6381)
(6279)
(5971)
(4007)
(3140)
(2769)
(2488)
(2447)
(2409)
(2201)
(2161)
(2154)
(2052)
(2048)
(2029)
(1967)
(1850)
(1799)
(1799)
(1773)
(1619)
(1520)
(1514)
(1436)
(1430)
(1420)
(1410)
(1332)
(1307)
学科
(4570)
经济(4568)
管理(3595)
(3217)
(2723)
企业(2723)
方法(2315)
(2053)
数学(2013)
数学方法(1985)
(1624)
(1517)
银行(1485)
(1398)
(1371)
中国(1353)
(1320)
(1316)
(1267)
(1265)
(1217)
贸易(1215)
(1201)
金融(1201)
(1200)
理论(1136)
虫害(1092)
(1082)
财务(1078)
财务管理(1071)
机构
大学(25995)
学院(25807)
研究(11928)
(11029)
科学(9679)
农业(9003)
中国(8544)
业大(8397)
(7585)
(7246)
研究所(7106)
经济(7042)
管理(6483)
(6119)
(5974)
农业大学(5890)
理学(5394)
理学院(5298)
中心(5271)
(5082)
(5051)
管理学(4987)
管理学院(4953)
实验(4879)
实验室(4682)
(4565)
重点(4457)
科学院(4365)
(4258)
技术(4092)
基金
项目(19653)
(13914)
国家(13837)
科学(13423)
基金(13249)
科学基金(10247)
研究(9705)
(8349)
自然(8308)
自然科(8102)
自然科学(8096)
自然科学基金(7951)
(7140)
基金项目(6718)
科技(6101)
资助(5960)
计划(5737)
重点(4957)
社会(4820)
社会科(4528)
社会科学(4527)
专项(4411)
教育(4270)
(4242)
科研(4157)
(3985)
(3903)
(3676)
(3539)
创新(3536)
期刊
学报(11386)
(10323)
科学(7878)
大学(7814)
(7722)
经济(7722)
学学(7720)
农业(6927)
研究(5966)
中国(5886)
业大(4290)
(4095)
林业(4053)
农业大学(3163)
(3039)
(2950)
金融(2950)
(2766)
管理(2614)
中国农业(2161)
自然(2097)
科技(2017)
自然科(1964)
自然科学(1964)
(1855)
科技大(1640)
科技大学(1640)
农林(1617)
(1617)
西南(1460)
共检索到403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勇  周俗  陈莉敏  康晓慧  白春海  胡蓉  罗飚  
在凉山州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主要种植区,设置早播、中播和晚播3个播期,轮作、混播和单播3种植模式以及不刈割和刈割1~5次等农业措施,研究其对光叶紫花苕白粉病(Leveillula leguminosarum)、斑枯病(Fusarium equiseti)和叶斑病(Septoria medicaginis)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叶紫花苕病害的发生与不同的农业措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适宜的延迟播期、增加刈割强度、混播可降低光叶紫花苕病害的发生,中播的光叶紫花苕白粉病、斑枯病和叶斑病的发病率较早播的分别降低了15.4%、43.5%和50.5%。光叶紫花苕刈割3次以上,各病害发病率降低至10%以下,甚至不发病。与单播光叶紫花苕相比,光叶紫花苕与黑麦草混播的白粉病、斑枯病和叶斑病的发病率分别降低8.2%、41.9%和25.6%;与单播光叶紫花苕相比,轮作使光叶紫花苕斑枯病和叶斑病发病率分别降低23.8%~30.6%和6.8%~19.7%,病情指数分别降低17.2~20.3和6.2~9.3,但对白粉病无显著影响(P>0.05)。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春亮  杨桂霞  辛晓平  唐华俊  
分析了刈割对紫花苜蓿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对生长第5年的紫花苜蓿叶片的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而对当年生长的紫花苜蓿叶片的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对当年生长的紫花苜蓿而言,9月份刈割处理叶片光合速率上午比不刈割处理高,而下午则比不刈割处理低,并且峰值有延迟的趋势;10月份刈割处理叶片光合速率普遍比不刈割处理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玉敏  庞良玉  张庆玉  张冀  冯文强  曹卫东  
通过裂区设计试验,以播期为主处理,播种量为副处理,对5个播期(9月10日,9月25日,10月10日,10月25日和11月10日)和3个播种量(30、60和90 kg/hm2)的光叶紫花苕鲜草产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生产鲜草为目的的光叶紫花苕,在川中丘陵区适宜播期是9月,最佳播期是9月25日左右,此播期鲜草产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播期。适宜播种量为30~60 kg/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玉敏  林超文  庞良玉  张冀  雷建容  田丽  冯文强  张庆玉  曹卫东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了8个不同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光叶紫花苕在四川紫色丘陵区的产量和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光叶紫花苕产量、产量相关性状和养分积累影响差异显著。不施氮肥的处理(60 kg/hm2P2O5和60 kg/hm2K2O)鲜草总产量、第1次刈割和第2次刈割产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该处理株高、单株体积和单株鲜重增长迅速。适量的化肥配施绿肥专用肥(37.5 kg/hm2纯N,60 kg/hm2P2O5,60 kg/hm2K2O和绿肥专用肥30 kg/hm2)显著提高种子产量和总经济效益,单株一级分枝、单株体积和单株鲜重表现明显优于其它处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永成  李梦颖  杨云飞  刘士山  曾祥忠  
为探明豆科绿肥光叶紫花苕的生物固氮能力以及还田绿肥氮素对后茬玉米的当季有效性,采用~(15)N自然丰度法和~(15)N同位素标记稀释法,测定了大田不同施氮处理下(N0、N75、N150、N225)光叶紫花苕的生物固氮效率和生物固氮量;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了光叶紫花苕不同翻压还田量下春玉米的产量、氮肥利用率以及还田绿肥~(15)N的当季回收率。结果表明,施氮量(N0、N75、N150、N225)对光叶紫花苕生物量(5 233. 71~6 659. 86 kg/hm~2)、氮素产量(218.61~278.58 kg/hm~2)及生物固氮量(156.81~189.66 kg/hm~2)均无显著影响,但对生物固氮效率(56.35%~85.63%)有显著影响。同等施氮量(N75或N150)下,~(15)N自然丰度法和~(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的生物固氮效率并无显著差异。光叶紫花苕翻压还田量显著影响玉米地上部~(15)N吸收量(0. 51~0. 94 mg/株)和氮肥农学利用率(40. 13~51. 28 g/g),但对还田绿肥~(15)N的当季回收率并无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豆科绿肥光叶紫花苕大田种植时可以不追施氮肥,以全量翻压还田为宜。本研究结果为豆科绿肥种植的合理施氮和翻压还田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志飞  斯达  孙系巍  穆麟  赵红凯  李志才  魏仲珊  
为探讨洞庭湖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夏季高温刈割后的生长状态及再生产量及品质的品种间差异,对种植一年的5个紫花苜蓿品种于2015年8月1日进行全年第5茬刈割测产,9月21日进行第6茬刈割测产。研究结果发现,秋眠级较高的苜蓿品种WL656、WL903第5茬刈割后再生植株长势和第5茬刈割鲜草产量显著优于秋眠级低的苜蓿品种WL363(P<0.05)。第6茬刈割WL903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明显变化规律。高秋眠级的W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庆玉  杨玉敏  庞良玉  张冀  田丽  雷建容  冯文强  
关键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Ben Goff  冯葆昌  高秋  汪子涵  
玉米在美国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牧草与玉米的轮作对玉米种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紫花苜蓿与玉米轮作第一年每公顷固定的氮可以代替将近150kg的氮肥;与连续种植玉米相比,两年玉米和紫花苜蓿轮作可使土壤碳含量增加25%,大量的碳可以改良土壤质量;紫花苜蓿在轮作中对玉米产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Ben Goff  冯葆昌  高秋  汪子涵  
玉米在美国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牧草与玉米的轮作对玉米种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紫花苜蓿与玉米轮作第一年每公顷固定的氮可以代替将近150kg的氮肥;与连续种植玉米相比,两年玉米和紫花苜蓿轮作可使土壤碳含量增加25%,大量的碳可以改良土壤质量;紫花苜蓿在轮作中对玉米产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秀芳  
[目的]研究科尔沁沙地3种2年生紫花苜蓿品种越冬前后根颈非结构碳氮含量对末次刈割时间的响应。[方法]选择3种2年生紫花苜蓿(WL168HQ、WL298HQ、佳盛),在不同时间(2020年8月11日(C1)、8月26日(C2)、9月13日(C3)、9月27日(C4)、10月13日(C5))进行末次刈割,于2020年10月15日(T1)、11月10日(T2)、2021年3月10日(T3)、4月10日(T4)、5月10日(T5)挖根采样,测定3种紫花苜蓿越冬前(T1、T2)和越冬后(T3、T4、T5)根颈中的非结构碳氮含量。[结果]越冬前随时间推移,3种紫花苜蓿不同末次刈割处理根颈淀粉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升高趋势;越冬前11月份和越冬后3月份,WL298HQ品种C2刈割处理根颈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末次刈割处理(P<0.05);越冬前11月份和越冬后4月份,佳盛品种C2刈割处理、WL168HQ品种C3处理根颈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末次刈割处理(P<0.05)。从秋冬到翌年返青,根颈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晚秋时节(T1),3种紫花苜蓿均以C5刈割处理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次年3月份(T3)和5月份(T5),3种紫花苜蓿各末次刈割处理根颈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无规律性。晚秋时节(T1),WL168HQ和佳盛的C4刈割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末次刈割处理(P<0.05);晚秋时节(T1)和返青萌动期(T4),WL298HQ的C4和C3刈割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显著低于其他3个末次刈割处理(P<0.05)。在4月份返青萌动期,WL298HQ所有刈割处理根颈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WL168HQ和佳盛;在越冬前的10和11月份,WL168HQ所有刈割处理根颈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WL298HQ和佳盛。[结论]越冬前的10月和11月,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根颈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越冬后的4月份,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根颈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抗寒性越强的苜蓿品种,较晚进行末次刈割对其抗寒能力的影响越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保通  冯小军  商鸿生  高照良  李强  王文彦  李高宝  王芳  
通过大量试验调查,分析了陕西省小麦全蚀病发生分布情况,并将其划分为4个不同区域:渭北旱塬老病区、洛河渭河滩灌溉地新病区、秦岭北麓早塬轻发病区和关中西部灌区零星病区,研究了轮作倒茬年限、轮作作物种类等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作物轮作后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效果不同,以非禾本科蔬菜类作物轮作效果最佳;轮作1年对小麦全蚀病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之后控制效果逐年降低。并提出了“1+1”短期轮作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技术措施,经推广后对小麦全蚀病白穗率的控制效果达95%以上,轮作后小麦全蚀病白穗率由85%降低至3%-5%。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詹庆玲   屠涵舒   王梦琪   史亚东   刘晔   赵爽   王海滨   陈发棣   房伟民   陈素梅   史燕   管志勇  
[目的]茶用菊叶部病害田间连年发生,制约‘滁菊’产业的发展。为明确‘滁菊’叶部病害致病菌并筛选出有效化学农药,以有效防治‘滁菊’病害的发生。[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与致病性测定,分析导致‘滁菊’叶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并采用平板毒力测定13种农药的抑菌效果,筛选有效药剂及防治浓度;采用叶片菌丝贴接法对盆栽‘滁菊’幼苗接种致病菌,进一步在盆栽活体幼苗上测定筛选药剂的防治效果。[结果]结果表明,从‘滁菊’病害叶片分离的主要致病菌为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平板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对链格孢菌(CJ31、CJ4-1)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己唑醇对链格孢菌(CJ3-1、CJ37)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异菌脲对链格孢菌(CJ30)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且EC_(50)值均低于7 mg·L~(-1)。盆栽药效测定表明,异菌脲500倍液和己唑醇3000倍液对链格孢菌具有较好防效。[结论]导致‘滁菊’中心产区叶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引起‘滁菊’的黑斑病。推荐将异菌脲、己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作为‘滁菊’田间叶部病害防治的首选药剂。本研究结果为‘滁菊’叶部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吴礼栋  吴菊华  翁关豪  
连续2a使用医用青霉素,防治杉苗猝倒病和赤枯病试验所得资料表明:在发病期间,100m ̄2苗床,每次用80万单位注射用青霉素钠1瓶,加水10.0kg,喷洒杉苗,4月初揭去覆草后喷洒第1次,半月1次,连喷9次,防治效果比使用相同次数的600倍液50%敌克松粉剂或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提高24%~43%,苗高增长14%~22%,苗木地径增粗13%~19%,而防治成本分别降低29.30%~45.57%和52.34%~56.5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长松  王智  杨崇良  尚佑芬  赵玖华  路兴波  王升吉  
棉花是山东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历史上种植面积高达135万hm~2,现约53~67万hm~2左右。棉花苗期病害是影响山东优质棉基地生产中苗全、苗壮的重要因素之一,制约着棉花的优质高产。病虫灵1号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防治棉花苗期病虫害的新型药剂,作者以20%甲基立枯磷乳油拌种处理为常规药剂对照,研究病虫灵1号对棉花棉期立枯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