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38)
2023(14608)
2022(12303)
2021(11494)
2020(10053)
2019(22913)
2018(22665)
2017(44300)
2016(24088)
2015(26938)
2014(26875)
2013(26747)
2012(24851)
2011(22262)
2010(22273)
2009(20633)
2008(20351)
2007(18367)
2006(15634)
2005(13694)
作者
(70107)
(59544)
(58685)
(56029)
(37486)
(28807)
(26838)
(23224)
(22350)
(21308)
(20167)
(20071)
(18508)
(18444)
(18384)
(18230)
(18211)
(17205)
(17075)
(17013)
(14700)
(14526)
(14473)
(13663)
(13376)
(13352)
(13196)
(13034)
(12226)
(11936)
学科
(103924)
经济(103822)
(73381)
管理(66276)
(51210)
企业(51210)
方法(50688)
(49003)
数学(45744)
数学方法(45227)
农业(32375)
(26773)
业经(24675)
中国(24033)
地方(20453)
(20006)
(19286)
(18413)
贸易(18408)
(17909)
(17029)
财务(16985)
财务管理(16944)
企业财务(16192)
技术(15420)
环境(15074)
(15073)
银行(15036)
(14799)
金融(14795)
机构
学院(344883)
大学(341423)
(142058)
经济(139198)
管理(134526)
理学(117261)
理学院(116055)
管理学(113909)
管理学院(113295)
研究(112217)
中国(85543)
(78927)
科学(70752)
(69804)
(63784)
农业(61640)
业大(59918)
(57409)
中心(55189)
(52277)
研究所(52242)
财经(51459)
(46958)
经济学(43454)
(42513)
北京(42214)
师范(42056)
(40904)
经济学院(39610)
(38895)
基金
项目(238103)
科学(187345)
基金(174172)
研究(169422)
(153070)
国家(151797)
科学基金(130114)
社会(108303)
社会科(102544)
社会科学(102511)
(95798)
基金项目(92666)
自然(85903)
自然科(83899)
自然科学(83870)
自然科学基金(82363)
(79023)
教育(77460)
资助(71582)
编号(68379)
成果(53956)
重点(53528)
(53137)
(51143)
(49343)
科研(46612)
创新(46216)
课题(46080)
国家社会(44991)
教育部(44930)
期刊
(151434)
经济(151434)
研究(91197)
(78787)
中国(63660)
学报(59571)
农业(53774)
科学(52503)
(49608)
大学(44926)
管理(43668)
学学(42992)
(33137)
金融(33137)
业经(30680)
技术(29153)
教育(28216)
(26913)
财经(25065)
经济研究(22467)
问题(21777)
(21401)
(19277)
统计(18271)
技术经济(17071)
(16470)
业大(16320)
世界(16161)
资源(16079)
理论(15883)
共检索到494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唐利群  周洁红  于晓华  
干旱和洪涝是造成水稻减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稻农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其对水稻的产量损失。基于2013—2015年中国水稻主产区1 080个水稻农户的调研面板数据,论文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了稻农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应对干旱或洪涝的效果,并分别估计了采用者和未采用者的水稻单产情况。实证结果表明:1)采用者的水稻单产远远高于未采用者的水稻单产;2)在反事实假设情况下,如果采用者未采用保护性耕作,其水稻产量将相应减产457.95 kg/hm~2(约7%);如果未采用者采用保护性耕作,其水稻产量将相应增产225 kg/hm~2(约4%);3)户主种植经验、受教育年限和公共服务可得性正向影响稻农的采用行为。最后,论文建议政府应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大对抗逆水稻品种的培育,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和管理,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唐利群  周洁红  于晓华  
干旱和洪涝是造成水稻减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稻农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其对水稻的产量损失。基于2013—2015年中国水稻主产区1 080个水稻农户的调研面板数据,论文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了稻农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应对干旱或洪涝的效果,并分别估计了采用者和未采用者的水稻单产情况。实证结果表明:1)采用者的水稻单产远远高于未采用者的水稻单产;2)在反事实假设情况下,如果采用者未采用保护性耕作,其水稻产量将相应减产457.95 kg/hm2(约7%);如果未采用者采用保护性耕作,其水稻产量将相应增产22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荣  蔡书凯  
作为一种替代传统翻耕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国内,其推广工作却相对较晚。本文基于安徽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现状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稻谷单产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价。利用Probit回归方法分析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影响因素;利用OLS回归方法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稻谷单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作用认知、户主非农兼业情况、户主受教育年限和户主是否村干部是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因素;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稻谷单产水平具有正向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作用认知程度越高、户主非农兼业时间...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喻永红  韩洪云  
本文基于湖北省稻农IPM采用的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采用决策模型,分析了稻农在保护性耕作措施采用过程中认知和实际采用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对传统化学防治的健康危害认知是影响其采用水稻IPM的重要因素之一;稻农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离最近乡镇的距离显著地影响农民认知的形成;除了对健康危害的认知外,显著影响稻农采用水稻IPM的因素还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兼业、信息渠道数量、离最近乡镇的距离、种植规模、劳动力数量、未成年人数量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晓明  赵旭强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快速发展,但在我国,其应用和推广工作进展相对缓慢。本文基于山西省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s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纯收入、保护性耕作试点区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补贴变量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正向影响,而年均劳动时间变量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晓明  赵旭强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快速发展,但在我国,其应用和推广工作进展相对缓慢。本文基于山西省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s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纯收入、保护性耕作试点区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补贴变量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正向影响,而年均劳动时间变量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屈雪  黄东  曹芳芳  武拉平  
为了解农业机械的推广是否能够减少收获损失,本研究基于2016年中国20个省市1 032户农户水稻产后收获损失调研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定量分析农业机械的使用对水稻产后收获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前我国水稻的产后收割、脱粒、田间运输和清粮的总损失率为3.92%;2)不同环节的机械减损效果不同。在收获环节使用联合收割机可以降低农户的水稻损失率。在田间运输环节使用机械可以降低水稻的产后收获损失率。在清粮环节使用机械会加大水稻的产后收获损失率;3)购买农机社会化服务可以降低联合收获中水稻收获损失率较低的农户损失率,同时也会降低分段收获中水稻收获损失率较高的农户损失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文旭  胡春胜  陈素英  秦树平  张玉铭  
【目的】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而对氮素氨挥发的影响并不是很清楚。研究长期定位试验下华北农田施肥后氨挥发发生规律,探索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氮素利用率。【方法】采用间歇动态箱式法对翻耕、旋耕和免耕3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氨挥发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相对于翻耕和旋耕处理,免耕显著促进了小麦季和玉米季地表追肥的氨挥发,但显著降低了小麦基肥期的氨挥发速率。翻耕、旋耕和免耕下小麦-玉米全生育期氨挥发损失量为15.8、18.4和28.6 kg hm-2 a-1,分别占施肥量的4.9%、5.7%和8.8%。实验室培养分析表明,免耕和旋耕显著提高了表层(0—5 cm)...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萌  齐振宏  罗丽娜  黄建  李欣蕊  张董敏  
探索稻农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北省传统散户和江苏省种稻大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两类稻农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异同。结果表明,影响传统散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素分别是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均年收入、现有住房价值、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影响种稻大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素分别是受教育程度、水稻种植面积、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提供机械补贴、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土地流转。其中,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共同的影响因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小娟  刘二明  肖启明  刘年喜  王金辉  谭小平  郑和斌  
对24个水稻品种(系)与稻曲病抗性有关的3个主要组分(病穗率、平均每穗病粒数、每千粒含病粒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用线性回归法分析衡阳具代表性的14个水稻品种产量损失率与平均每穗病粒数的关系;以中选组分用欧氏距离和最长聚类法对101个品种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平均每穗病粒数为主要抗性组分;14个品种的产量损失率与平均每穗病粒数的回归方程为y=2.8624x+0.5427(P=0.0001);用平均每穗病粒数组分,当阈值T=0.4000,将101个水稻品种聚为6类,依6类品种间的平均每穗病粒数值,并参照国际水稻病害分级标准,将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划分为6级,并将各级平均每穗病粒数值代入回归方程得出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柳  吕开宇  阎建忠  
在农地大规模流转背景下,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增加农户农地投资对于农地质量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基于黑龙江、河南、浙江和四川4省农户调查数据,以秸秆还田单位面积投资作为保护性耕作投资指标,采用两步法IV-Tobit模型,分析不同农地类型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投资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影响农户对转入地投资的因素,从而探讨产权因素在保护性耕作投资决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农地流转面积占比高达86.09%,发生农地流转的农户数占比也高达71.15%。土地流转契约具有以口头形式为主、约定年限短的特点。农户对保护性耕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岳芳  孙国峰  周炜  胡宇容  王鑫  陈留根  郑建初  
在江苏省苏州市稻麦两熟高产农田进行了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层次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短期影响,计算了各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少免耕、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少免耕+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0~5、5~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还有利于提高1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但保护性耕作对20~30 cm土层土壤碳库特性无显著影响。相关分析显示,短期内少免耕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而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少免耕+秸秆还田主要是通过增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卫  薛彩霞  姚顺波  朱瑞祥  
本文利用陕西、山西两省黄土高原地区476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黄土高原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与采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整套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农户比例很小,其中,对秸秆覆盖和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采用率较高,而对深松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采用率较低。(2)户主年龄较小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知度较高的风险偏好型农户,不仅倾向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而且倾向于采用多项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农业收入比重较低、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程度较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卫  薛彩霞  姚顺波  朱瑞祥  
本文利用陕西、山西两省黄土高原地区476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黄土高原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与采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整套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农户比例很小,其中,对秸秆覆盖和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的采用率较高,而对深松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采用率较低。(2)户主年龄较小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认知度较高的风险偏好型农户,不仅倾向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而且倾向于采用多项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农业收入比重较低、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程度较高,耕地细碎化程度则抑制了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程度的提高。(3)农户间的频繁交流、网络学习和政府向农户提供补贴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及采用程度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参加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作业机械的便利性以及作业效果仅对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有正向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翔宇  刘二阳  王淇韬  
[目的]探究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对推动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感知价值视角出发,利用东北黑土区的733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政府规制在农户感知价值与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农户的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愿和行为都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显著影响,其中感知利益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感知风险对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行为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政府规制在农户感知价值与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发生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激励型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户技术采用意愿向采用行为的转化,约束型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农户感知风险对技术采用意愿的负向影响。[结论]地方政府应通过提升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感知利益、降低感知风险、优化激励型和约束型政策等方面,引导黑土区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