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59)
- 2023(6698)
- 2022(5611)
- 2021(5019)
- 2020(4180)
- 2019(9238)
- 2018(8812)
- 2017(16363)
- 2016(9115)
- 2015(9806)
- 2014(9187)
- 2013(9106)
- 2012(8470)
- 2011(7684)
- 2010(7457)
- 2009(6720)
- 2008(6546)
- 2007(5776)
- 2006(5056)
- 2005(4323)
- 学科
- 济(33531)
- 经济(33485)
- 管理(24591)
- 业(24308)
- 企(18752)
- 企业(18752)
- 方法(15810)
- 数学(14168)
- 数学方法(14033)
- 学(11010)
- 农(10117)
- 财(9317)
- 中国(8668)
- 贸(8247)
- 贸易(8246)
- 易(8050)
- 业经(7495)
- 农业(7082)
- 制(6220)
- 技术(5980)
- 环境(5962)
- 务(5590)
- 财务(5588)
- 财务管理(5575)
- 地方(5492)
- 企业财务(5322)
- 银(5008)
- 银行(4964)
- 融(4909)
- 金融(4909)
- 机构
- 大学(132494)
- 学院(130180)
- 济(51924)
- 经济(51040)
- 研究(50914)
- 管理(47391)
- 理学(41853)
- 理学院(41324)
- 管理学(40417)
- 管理学院(40225)
- 农(36730)
- 中国(36604)
- 科学(36592)
- 业大(29679)
- 农业(29329)
- 京(29238)
- 所(28398)
- 研究所(26618)
- 中心(22034)
- 财(21225)
- 农业大学(19555)
- 院(19193)
- 江(18981)
- 北京(18419)
- 省(17817)
- 财经(17401)
- 室(16910)
- 科学院(16679)
- 经(16039)
- 经济学(15767)
- 基金
- 项目(98663)
- 科学(76124)
- 基金(72960)
- 家(69869)
- 国家(69343)
- 研究(60444)
- 科学基金(56580)
- 自然(41074)
- 自然科(40106)
- 自然科学(40087)
- 自然科学基金(39424)
- 基金项目(39058)
- 社会(38629)
- 省(38132)
- 社会科(36613)
- 社会科学(36601)
- 划(33877)
- 资助(29432)
- 教育(26530)
- 重点(23273)
- 计划(22688)
- 科技(21078)
- 发(20939)
- 编号(20696)
- 部(20664)
- 创(20650)
- 科研(20463)
- 创新(19417)
- 业(18657)
- 专项(17281)
共检索到1841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郎漫 聂浩 李平
[目的 ]为探明不同采伐方式下森林土壤氮素的释放和保存能力,揭示采伐对森林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了择伐和皆伐方式下寒温带阔叶混交林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和净氮转化速率特征。[结果 ]保留带处理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氮初级固定速率、初级硝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分别为4.16、1.86、2.32、0.368和0.343mg·kg~(-1)·d~(-1)。与保留带处理相比,择伐和皆伐处理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分别显著降低了32.2%和61.8%,净氮矿化速率分别显著降低了43.1%和61.5%,氮初级固定速率分别显著降低了23.3%和63.4%。择伐对土壤初级硝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皆伐处理土壤初级硝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分别显著降低了23.6%和33.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是影响氮初级矿化速率和初级固定速率的主要因素,p H是影响硝化速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皆伐后土壤铵态氮固定速率的下降程度大于初级硝化速率,导致gn/ia和NO_3~-/NH_4~+值显著提高,增加了硝态氮淋溶风险。而择伐处理的gn/ia和NO_3~-/NH_4~+值与保留带处理没有显著差异,是一种相对可取的森林采伐方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蔡银美 张成富 赵庆霞 李昕颖 何腾兵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速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的背景下,氮素是森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根系分泌物所介导的根际微生物过程在驱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和增加氮素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综述了模拟根系分泌物输入对森林土壤氮素矿化、硝化与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糖类和氨基酸等物质均能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氮素矿化,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植物对氮的需求。不同碳含量和碳氮比的根系分泌物输入驱动根际微生物行使不同养分利用策略,通过生物和非生物作用,根系分泌物矿化有机质中的氮素供给植物吸收利用;根系分泌物中的生物硝化抑制剂能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减少氮素的淋溶;根系分泌物还通过控制根际与氮转化相关的反硝化细菌群落来促进土壤反硝化作用。综上,植物通过增加根系分泌物的输入能提高地下碳分配,影响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在维持森林土壤氮素循环和缓解养分限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表2参7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文见 张慧 王懿祥
土壤呼吸是大气二氧化碳(CO2)重要的来源,采伐作为森林经营的常规活动之一,是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的重要人为干扰措施。开展有关采伐对森林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对更好地理解森林碳循环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将采伐分为2类:皆伐和部分采伐(择伐、渐伐、间伐和更新采伐等)。分别综述了皆伐和部分采伐对土壤呼吸影响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讨论了皆伐和部分采伐对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机制,总结了当前采伐对森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土壤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采伐对土壤呼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采伐强度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方向和幅度;(2)皆伐或部分采伐后土壤呼吸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及受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3)皆伐或部分采伐对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4)皆伐或部分采伐对Q10的影响;(5)皆伐或部分采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为:(1)因采伐强度、采伐措施、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气候类型、森林类型和植被恢复时间的不同,采伐的影响效果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2)采伐往往导致土壤自养呼吸减少,异养呼吸增加,土壤总呼吸表现为两者相抵的程度,这种影响会随植被恢复程度的提高而减小;(3)采伐后短期内Q10有不同的变化规律,长期往往会下降。未来关于采伐对森林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应集中于土壤呼吸组分及其温度敏感性对采伐的响应,同时应结合不同强度采伐、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其他营林措施和大气CO2浓度上升等全球变化因子,探讨采伐对区域土壤呼吸及组分的影响,更好地理解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制。表2参89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雷蕾 肖文发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样的森林类型和不同森林经营措施的干扰,使得森林土壤碳库维持机制以及碳固存过程的研究和森林土壤碳库的估算存在较大的变异。作为主要的森林经营措施之一,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储量以及碳过程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为深刻理解森林土壤碳库对于采伐干扰的响应,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不同采伐方式下森林土壤碳储量及其主要碳排放过程——土壤呼吸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了采伐方式、森林类型、采伐剩余物管理以及微生物因子等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1)生物因子作为CO2产生的主体,在应对干扰时结构、功能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郎漫 吴昌福 苏孝纯 李平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结果]林地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受林型、土壤深度及二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无机氮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初级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2个林型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固定速率与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对硝态氮的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结论]2种林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差异明显,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的硝态氮产生能力较强而无机氮固持能力较弱,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溶风险,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氮矿化-固定过程耦合较好且硝化作用较弱,不易引发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风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肖辉林
因大气污染而不断增加的大气氮沉降量 ,在许多地区超过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氮需求。氮在土壤中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对H+ 离子的产生与消耗有重要影响。NH+4和NO-3输入与输出的平衡状态影响着土壤 -土壤溶液系统的酸化速率。过剩的氮沉降将增加NH+4的硝化和NO-3的淋失 ,加速土壤的酸化。土壤酸化对森林有危害作用。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氮沉降 森林土壤 酸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新新 金晓斌 杜心栋 周寅康 刘海玲
滩涂湿地在吸收、转化和滞留氮、磷等营养元素方面具有重要功能。选取江苏东部沿海典型滩涂区,分别对垦殖时间为0、3、6、17、30、60a的沿海滩涂进行采样,对相应的土壤氮总转化速率指标进行实验测定。结果表明,滩涂垦殖后,表征氮素活化过程的指标,如总矿化率、总硝化率、净矿化率和净硝化率等有所增加,而有利于氮固持的铵态氮同化率指标无显著变化,硝态氮同化率指标变慢;围垦期限超过30a后,各氮总转化速率指标渐趋稳定。相关性分析表明,净矿化率、总矿化率、铵态氮同化率、净硝化率、总硝化率与围垦年限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66、0.929、0.819、0.800、0.798;硝态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乐苏 周光益 邱治军 王志香 于彬
通过对南方花岗岩发育的红壤样品的研究,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由于降水对土壤硝态氮尤其对表土硝态氮的影响较强,因此测定土壤硝态氮的样品在采集时应避开降雨等特殊天气,最好在暴雨后1个星期或连续有3~5d未降雨的情况下进行;(2)误差分析表明:风干、冷藏和冷冻保存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 16%、-5 18%、0 185%;样品保存方法以-6~-7℃下冷冻效果最好;(3)通过3组对比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提取过程中,样品振荡时间以30min为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介南 谢寄托
随着对森林土壤养分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森林养分对植被恢复、森林抚育中起的重要作用,人们开始发现不同森林类型下的森林土壤氮、磷这些主要养分元素分布具有很大差异性。文章主要通过采用野外定位监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土壤中的全氮、全磷和速效磷的垂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莽山7种不同林型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大小的顺序为山顶矮林>高山矮林>竹林>杉木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在土壤剖面垂直分布方面,除高山矮林外,其他林型下都是剖面表层含量最高,并随着剖面加深逐渐降低,呈现表层富集性。7种林型中高山矮林的全磷含量最高,而常绿针阔混交林最低。全磷的土壤剖面...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氮素 磷素 莽山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立海
采伐剩余物迹地清理是森林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在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野外迹地取样和实验室分析 ,对森林采伐剩余物迹地清理方式对迹地土壤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迹地清理方式对作业迹地土壤理化特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进而影响森林采伐后的迹地天然更新与苗木生长质量。研究结果还表明 ,火烧和堆积方法对迹地土壤物理特性影响不十分显著 ,但对土壤的化学特性影响十分显著 ,尤其是火烧迹地土壤养分流失程度差异比较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媛 任广鑫 冯永忠 张青 李慧瑛 杨改河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和施氮对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为促进农田高产、节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陕西关中地区,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分别设置施氮、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施氮以及秸秆不还田不施氮(CK,为对照组)4个处理,于2012年6-9月,测定玉米不同生育期4个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温度和含水量,于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分析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含水量的相关性。【结果】在玉米全生育期,4个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单峰型曲线变化,其中秸秆还田+施氮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处理,4个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秸秆还田+施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钦彦 张学培 韩海荣 张建喜 张宏达 赵贵龙 梁庭杰 骈铁虎 王英杰
用LI- 6 2 0 0光合仪结合土壤呼吸箱测定了中国暖温带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辽东栎林、辽东栎灌木林和稀草荒地夏日的CO2 释放速率 .结果表明 ,林地土壤的CO2 释放速率高于无林地 ,阔叶林地高于针叶林地 ,CO2 释放速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
关键词:
森林土壤 CO_2释放速率 有机碳平衡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晓 方晰 喻林华 项文化 黄志宏
以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为对象,研究了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土层SOC、TN、TP含量随着森林树种增加而增加,LG、CA 0~3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但与PM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N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CL、PM,但与LG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PM、LG;4种森林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模式,但TP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呈"圆柱体"的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华军 程淑兰 于贵瑞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截存和损耗过程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对沉降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去向、增氮对土壤中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氮饱和前后土壤渗漏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氮饱和及土壤碳、氮淋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土壤氮饱和过程及内涵;通过论述DOC和DON含量及其结构组成变化来揭示其对增氮/氮沉降的内在响应机理;论述了增氮对土壤无机氮转化的影响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沉降氮固持的贡献。指出土壤氮饱和为土壤中的有效氮随时间增加超过了土壤中生物和非生物的持留能力,导致土壤氮的净矿化、净硝化、NO-3流失以及土壤酸化等过程发生一系列非线性变化。初步认为土壤中DOC和DON对增氮的不同响应归因于氮素饱和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来说,需要清楚地认识土壤氮素矿化、硝化、反硝化和固持等过程,才能明晰土壤氮素状态以及随时间的演变。另外,指出在上述三个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拟解决的途径以及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郭建钢 周新年 丁艺 粟金云 邱仁辉
分析了常见集材方式(拖拉机、索道和滑道)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拖拉机集材严重改变了土壤的硬度、容重和通透性,使伐区有机质含量下降10.4%;②索道集材的主沟内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3.7%和3.614%,主沟外变化很小;③各类滑道对土壤的影响以塑料滑道最小,土滑道最大。为了减少集材作业对土壤的侵害,文章提出一些减少土壤侵害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集材 森林 土壤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成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