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04)
2023(12049)
2022(10505)
2021(9843)
2020(8297)
2019(18973)
2018(18719)
2017(35916)
2016(19831)
2015(22008)
2014(21689)
2013(21469)
2012(19489)
2011(17486)
2010(16964)
2009(15394)
2008(14728)
2007(12489)
2006(10680)
2005(8930)
作者
(59782)
(49596)
(49281)
(46719)
(31468)
(23973)
(22081)
(19655)
(18915)
(17390)
(16848)
(16668)
(15749)
(15489)
(15409)
(15266)
(15175)
(14826)
(14134)
(14045)
(12709)
(12002)
(11794)
(11201)
(11140)
(10989)
(10954)
(10797)
(10059)
(10018)
学科
(73573)
经济(73492)
管理(55031)
(52578)
(43317)
企业(43317)
方法(37012)
数学(32452)
数学方法(32100)
(19960)
(18796)
(18304)
中国(18159)
业经(16344)
地方(14511)
(14444)
贸易(14440)
(14027)
农业(13564)
技术(12559)
环境(12427)
(11930)
(11901)
(11883)
理论(11849)
财务(11842)
财务管理(11827)
企业财务(11197)
(10541)
(10155)
机构
大学(278187)
学院(275909)
管理(111000)
(103695)
经济(101470)
理学(97916)
理学院(96820)
管理学(94986)
管理学院(94530)
研究(93104)
中国(65936)
科学(63558)
(59102)
(54273)
业大(49841)
(47957)
研究所(44785)
(44444)
农业(43316)
中心(41513)
(37976)
财经(36894)
北京(36734)
(35117)
师范(34609)
(34333)
(33722)
(31027)
经济学(30102)
技术(29758)
基金
项目(203880)
科学(157887)
基金(147463)
研究(140516)
(132485)
国家(131430)
科学基金(111003)
社会(86684)
社会科(82109)
社会科学(82086)
(80218)
基金项目(79927)
自然(76443)
自然科(74623)
自然科学(74600)
自然科学基金(73263)
(68644)
教育(63514)
资助(60200)
编号(55884)
重点(45889)
(43585)
成果(43191)
(42849)
(42607)
计划(40432)
科研(40211)
创新(39754)
课题(38140)
大学(36853)
期刊
(104578)
经济(104578)
研究(74376)
学报(54877)
(47784)
科学(47035)
中国(46077)
大学(39719)
学学(37924)
管理(37525)
农业(33230)
(31436)
教育(26302)
技术(21326)
(18828)
金融(18828)
业经(18248)
经济研究(17142)
(16961)
财经(16821)
科技(15939)
业大(15438)
(14376)
(14190)
图书(14025)
问题(13984)
林业(13671)
理论(13312)
资源(12694)
技术经济(12677)
共检索到376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董希斌  王立海  
通过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部分林区不同林型的调查 ,分析了不同采伐强度对林分蓄积生长量和更新效果的影响 ,并应用统计学原理 ,对不同采伐强度与林分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和年平均更新株数进行拟合分析 ,得出不同林型不同采伐强度与林分蓄积年平均生长量和年平均更新株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采伐强度与林分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和更新株数间呈抛物线关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仲科  杨伯钢  罗旭  韩光瞬  张保钢  
以优势树种铅笔柏为研究对象,将LIDAR技术测量的抽样木树高与全站仪实测树高进行可行性研究.在可行性的基础上,将LIDAR测得的树高进行改正,得到林木的调查因子——树高.将此因子与抽样木的材积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回归模型.统计出测区的铅笔柏的总株数和每株木的树高,根据树高和材积之间的回归模型,计算出测区的铅笔柏的蓄积量,并与用标准样地法测得的蓄积量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差距不大,其相对误差为4.25%,可以满足林业上对林分蓄积量的调查,为林分蓄积量的调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光智  段爱国  张建国  
[目的]揭示南亚热带不同密度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蓄积量发育规律。[方法]以广西大青山36 a生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A(1 667株·hm~(-2))、B(3 333株·hm~(-2))、C(5 000株·hm~(-2))、D(6 667株·hm~(-2))、E(10 000株·hm~(-2))5种初植密度杉木人工林总蓄积、活立木蓄积动态变化。[结果]初植密度与立地对林分活立木蓄积生长的影响与总蓄积一致。中幼龄阶段林分总蓄积与初植密度和立地正相关,初植密度愈高,立地指数愈大,林分蓄积生长量愈大;但15 a后中等密度林分总蓄积最大。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高峰随密度增大而愈早;平均生长达高峰后下降,密度越大下降越早、下降趋势越明显;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大多分别在10、14 a达到高峰,林分蓄积生长率降到3%时林龄为19~25 a。[结论]随初植密度增大,立地指数对林分总蓄积的影响程度减弱。若以蓄积生长量最大为培育目标,16指数级以C密度为最适宜造林密度。南亚热带杉木林首次间伐、最后间伐、主伐时间分别为10、14、25 a;主伐林龄不宜早于19 a,且初植密度愈低主伐林龄更晚,A、B密度林分的主伐林龄可推迟到25 a。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全锋  周超凡  段光爽  胡雪凡  张会儒  雷相东  
[目的]探讨蒙古栎各龄组适宜的抚育间伐方案,为吉林省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抚育间伐提供依据。[方法]以5期吉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筛选蒙古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划分5级蓄积间伐强度:强度1(0~10%)、强度2(10%~20%)、强度3(20%~30%)、强度4(30%~40%)、强度5(40%~50%),对比未间伐林分,研究不同龄组林分对不同间伐强度在各观测间隔(5、10、15和20 a)的蓄积生长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伐后各时间段蓄积生长率随间伐强度增长的趋势:幼龄林先持平,再快速上升,最后快速下降;中龄林先缓慢增长,最后快速下降;近熟林,伐后5 a与10 a,先快速增长,后快速下降直至平缓,而伐后15 a与20 a,先快速增长,后平缓下降。(2)伐后各时间段峰值出现的间伐强度范围:幼龄林都在20%~35%之间,中龄林由伐后5 a和10 a的15%~35%之间至伐后15 a与20 a的20%~40%之间,近熟林由伐后5 a和10 a的15%~25%之间至伐后15 a与20 a的15%~35%之间。(3)各间伐强度级蓄积生长率均值相对于未间伐提升显著的有:幼龄林:强度3与强度4;中龄林:强度2、强度3和强度4;近熟林:强度2和强度3。(4)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间伐强度与未间伐之间的蓄积生长率的差异越来越小。[结论]吉林省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各龄组适宜的间伐强度:幼龄林为25%~35%;中龄林为20%~35%;近熟林为15%~3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震  鲁乐乐  张雄清  张建国  姜丽  段爱国  
[目的]探究杉木林分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经营管理杉木人工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福建邵武卫闽林场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MA)和逐步回归法(SR)构建杉木林分蓄积量与林分变量因子(包括初植密度、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每公顷株数、平方平均胸径、林分优势高、年龄)和气候因子(包括年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湿热指数、低于0℃天数、夏季平均最高温度、冬季平均最低温度、春季平均气温)的关系模型。[结果]杉木林分蓄积量随着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平方平均胸径、林分优势高、年龄、夏季平均最高温、春季平均温和低于0℃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对于诸多的影响因子,SR法所确定的模型并不在BMA选出的后验概率较高的前5个模型中,模型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从模型后验概率角度看,SR模型精度较低。[结论]杉木林分蓄积量受到林分变量因子和气候因子的显著影响。相比于SR法,在构建杉木林分蓄积量模型方面,BMA方法考虑了模型的不确定性,模型表现更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相聪伟  张建国  段爱国  张雄清  
采用3参数Weibull生长方程,对15块杉木密度试验林26年连续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林分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包括净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net),总材积年平均生长量(MAIgross));利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林分净材积(Vnet)和总材积(Vgross=Vnet+枯死木材积累积(∑Vm))年平均生长量的峰值及峰值林龄与初植密度、立地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MAInet峰值与立地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受林分密度影响很小,其在立地指数级22 m的样地内平均值比立地指数级12 m的样地增加了8.33 m3·hm-2·a-1;MAIgross峰值与立地质量及林分初植密度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怀江  张忠辉  张春雨  郝珉辉  姚杰  解蛰  高海涛  赵秀海  
【目的】在东北次生针阔混交林开展不同强度采伐试验,探讨采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针阔混交林合理地开展营林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7月在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次生针阔混交林内建立4块面积1 hm~2的标准地,于2011年冬季对其进行采伐处理,采伐强度(胸高断面积强度)分别为0%(对照,CK),17.24%(弱度采伐,LT),34.74%(中度采伐,MT)和51.87%(强度采伐,HT),从每块标准地中分别选取5块20 m×20 m样地,采伐2和4年后测定并分析林分胸径、树高、胸高断面积、蓄积量、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探讨采伐强度对其影响。【结果】采伐处理4年后,林分平均胸径增长量与对照相比均呈增加趋势,除LT处理显著增加外(P0.05);林分平均树高及其增长量与CK相比均降低,但各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林分总胸高断面积和总蓄积量均比对照小,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而降低,但LT和MT处理提高了单株胸高断面积增长量和单株蓄积增长量,HT处理降低了单株胸高断面积增长量和单株蓄积增长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采伐2和4年后,灌木层和草本层以及总体多度均有明显增加,但HT处理降低了乔木层多度;与采伐2年后相比,采伐4年后草本层多度降低;采伐未改变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但显著提高了灌木层和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其中MT处理对物种多度、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增加影响最为明显;各处理间群落相似性指数较高,为中度相似或极相似水平。【结论】短期内,采伐对林分胸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未能促进林分树高的生长;采伐虽未对林分总胸高断面积和总蓄积量的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合理的采伐强度能提高单株胸高断面积和单株蓄积增长量,同时能够促进林分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提高。综合考虑林木生长和维持物种多样性两个方面,东北近熟针阔混交林的最适宜采伐强度为34.74%。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辉  董希斌  姜帆  
针对择伐后的小兴安岭低质林分,采用LI-8100碳通量自动监测系统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低质林分土壤碳通量进行观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采伐强度对土壤碳通量、土壤温度与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伐区的土壤碳通量高于对照区,随采伐强度的增加土壤碳通量呈现波动性,从采伐强度22%~47%,碳通量逐渐减小,之后趋于平稳,春、夏、秋、冬4个季节土壤碳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低度和中度采伐强度林分条件下;随采伐强度增加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土壤碳通量与距地表10cm处的土壤温度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土壤碳通量与土壤湿度的关系符合一元二次模型;从标准化回归方程看出,土壤碳通量主要由土壤温度与湿度共同影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忠秀  聂立水  张志毅  张强  宋连君  李赟  
为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对毛白杨无性系人工林林分蓄积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在河北省威县苗圃场选择4个毛白杨无性系1316、BT17、B331、S86人工林林分,采用裂区设计进行了连续4年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氮对4个毛白杨无性系林分蓄积量与经济效益有显著影响,各因素对林分蓄积量影响的次序为:水>氮>水氮交互,其中水、氮存在正交互作用。经模型寻优得出4个毛白杨无性系1316、BT17、B331、S86的水氮最佳经济效益组合:当施氮量分别为380kg/hm2(300g/株)、457kg/hm2(360g/株)、472kg/hm2(371g/株)、508kg/hm2(400g/株),土壤水分分别控制在田...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惠淑荣  马悦  刘强  李丽锋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林分蓄积量预测模型的对比研究,得出Logistic函数的残差平方和小于GM(1,1)模型,相关系数大于GM(1,1)模型,根据模型评价标准,可知Logistic函数更适用于辽东地区日本落叶松林分蓄积量的预测。图形分析表明,GM(1,1)模型适用于具有较强指数规律的序列,与林分蓄积量短期生长规律相似,因此GM(1,1)模型只适用于建立短期的蓄积量预测。而Logistic函数图形与林分蓄积量的变化趋势更为接近,所以可以准确地预测林分蓄积量,为合理经营利用日本落叶松林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亚东  曹明兰  李长青  明海军  
森林蓄积量能够评估林地生产力的高低及经营措施的效果,为森林经营与采伐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大多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蓄积量估算,均建立在测绘标准所生成的DOM、DSM、DEM等测绘成果基础上,而未充分利用原始影像数据上的林业特征,无法从点云层面上加入林业业务逻辑产生成果数据。获取无人机影像后,利用特征点提取与匹配方法自动相对定向,结合控制点和光束法平差的迭代求解,解算出精确的相机姿态数据,并沿核线方向一维搜索特征点进行影像密集匹配生成密集点云。对原始三维点云过滤后进行树冠分割,在聚类后的林冠点云中提取了树顶点和树高因子估测了森林蓄积量。研究结果表明,冠幅的提取精度85.15%,树高的提取精度83.69%,林分蓄积量估算的精度达到了82.46%。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付甜  朱建华  肖文发  曾立雄  
利用林分生长收获模型预测林分生长收获量是森林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早在200年前欧洲学者就编制了林分产量表,根据林分年龄预测林分产量。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林分生长和产量预测模型系统,80年代后趋于成熟[1]。林分水平的生长和产量预测模型是采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傅军  蒋建屏  彭立平  徐承奎  黄映泉  
本文通过对几种数学模型的分析,采用了Chapman-Richards函数拟合皖南杉木标准林分蓄积生长过程,证实蓄积生长过程是一组多形而又遵循一定规律变化的曲线,并揭示了一些各指数级蓄积生长的规律。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生长阶段划分比人为划分更严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永富  张小泉  
本文用太行山地区88块油松标准地资料,取改进的Chapman-Richards函数,运用有约束条件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和改进平行线法求曲面回归方程参数的原理,建立一种以地位指数和年龄为解释变量的林分最大蓄积量收获模型,为立地质量的蓄积量指标评价和林业生产提供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少杰  邓华锋  向玮  黄国胜  王雪军  
【目的】建立预估精度高的林分蓄积量混合模型,为北京地区不同初期密度油松林分提供个性化模型方程,为森林经营和采伐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以北京地区76块油松连续清查样地为研究对象,按初期的油松林分密度(ID)将油松样地分为Ⅰ(ID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