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81)
2023(7436)
2022(6164)
2021(5329)
2020(4333)
2019(9550)
2018(9198)
2017(17073)
2016(9659)
2015(10402)
2014(10007)
2013(9792)
2012(9167)
2011(8345)
2010(7912)
2009(6709)
2008(6465)
2007(5595)
2006(4856)
2005(4084)
作者
(31666)
(26770)
(26438)
(25071)
(16803)
(13140)
(11717)
(10830)
(10140)
(9306)
(9210)
(8953)
(8853)
(8452)
(8380)
(8373)
(8198)
(7815)
(7790)
(7511)
(7097)
(6380)
(6291)
(6070)
(6047)
(5816)
(5791)
(5751)
(5601)
(5463)
学科
(35133)
经济(35100)
管理(26375)
(23145)
(16500)
企业(16500)
方法(14228)
数学(12785)
数学方法(12685)
环境(12671)
(12549)
(11684)
(8996)
贸易(8993)
地方(8949)
(8745)
中国(8673)
(8248)
农业(8222)
业经(7603)
(6918)
资源(6753)
(5864)
生态(5836)
技术(5640)
(5392)
土地(5234)
规划(5029)
(4955)
财务(4952)
机构
学院(135126)
大学(134637)
(52256)
研究(52093)
经济(51284)
管理(50174)
理学(43998)
理学院(43424)
管理学(42578)
管理学院(42366)
科学(37847)
(37614)
中国(36815)
业大(31094)
农业(29724)
(29231)
(28534)
研究所(26966)
中心(23074)
(20122)
(20118)
农业大学(20099)
(19632)
(18591)
北京(18173)
科学院(17165)
财经(16836)
(16798)
(16760)
师范(16429)
基金
项目(105373)
科学(80811)
基金(76520)
(72926)
国家(72358)
研究(66666)
科学基金(58968)
社会(42286)
自然(42106)
基金项目(41890)
(41701)
自然科(41005)
自然科学(40988)
自然科学基金(40273)
社会科(40094)
社会科学(40083)
(36525)
资助(29765)
教育(28501)
重点(24745)
编号(23985)
计划(23806)
(23534)
科技(22338)
(21728)
(21727)
科研(21531)
创新(20510)
(19233)
(18486)
期刊
(52098)
经济(52098)
学报(34496)
(31988)
研究(31253)
科学(29341)
大学(24323)
中国(24062)
学学(23770)
农业(21467)
管理(14484)
(13483)
(12100)
林业(11731)
业经(10618)
业大(10571)
资源(9413)
(9043)
金融(9043)
科技(8965)
(8769)
经济研究(8312)
农业大学(8088)
技术(7819)
问题(7725)
教育(7642)
财经(7241)
自然(6398)
(6205)
中国农业(6152)
共检索到185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申忠奇  韩丽冬  姜宁  郝丽  牟长城  
【目的】北方泥炭地对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可能具有正负反馈作用,但其对采伐干扰引起的冻土退化如何响应却仍不清楚。【方法】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和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温带小兴安岭岛状冻土区落叶松-泥炭藓沼泽不同采伐处理(D-对照、Z_(15)-轻度择伐15%、Z_(45)-强度择伐45%、J-皆伐)(采伐试验已10 a)样地的土壤呼吸年净碳排放量(CO_2与CH_4)、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年净固碳量及相关环境因子(温度、水位、化冻深度及土壤碳氮含量等),并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揭示采伐干扰对温带岛状冻土区森林湿地碳源/汇的中期影响规律及影响机制。【结果】1)择伐(Z_(15)和Z_(45))使其土壤CH4年均通量(0.07~1.53 mg·m~(-2)h~(-1))提高5.7~6.4倍(P> 0.05),皆伐却使其显著提高20.9倍(P 0.05);3)采伐干扰改变了CH4排放的主控因子(由气温及5~10 cm土壤温度所控制转化为由气温、0~40cm土壤温度、水位、化冻深度及土壤碳氮比综合控制),但未改变CO_2排放的主控因子(由温度、水位、化冻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氮比综合控制);4)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3.94~7.18 t·hm~(-2)a~(-1))和年净固碳量(1.79~4.46 tC·hm~(-2)a~(-1))呈现出随采伐强度增大而递减趋势,皆伐和Z_(45)使两者显著降低28.7%~45.1%和28.7%~59.9%(P 0.05);5)采伐干扰10 a后,择伐使其碳汇功能(-0.34~2.31 tC·hm~(-2)a~(-1))初步得到恢复(Z_(15)高于D 18.5%及Z_(45)低于D 48.7%,P> 0.05),而皆伐维持弱碳源(-0.34 tC·hm~(-2)a~(-1),P <0.05)。【结论】在中国温带小兴安岭岛状冻土区森林湿地碳汇管理实践中宜采取中、低强度的择伐方式,而应避免对其进行皆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宁  牟长城  韩丽冬  申忠奇  
【目的】气候变暖引起冻土退化将会增加冻土之上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但有关采伐干扰对冻土湿地温室气体排放有何影响仍不清楚。【方法】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相对生长方程等方法,测定寒温带大兴安岭冻土生境毛赤杨沼泽林4种不同采伐处理(对照(D)、轻度择伐15%(Qz)、重度择伐45%(Zz)及皆伐(J))的土壤呼吸年碳排放量(ACE)(CO2和CH4),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年净固碳量(VNCS)及相关环境因子(土壤温度、水位、化冻深度、土壤碳氮含量、雪被厚度等),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揭示采伐干扰对冻土生境毛赤杨沼泽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规律及其机制。【结果】(1) Zz和J显著降低土壤CH4年均通量(0.008~0.019 mg/(m2·h))52.6%~57.9%,而Qz与对照相近(-10.5%,P>0.05),且其季节动态趋势存在2种类型(D、Qz双峰型-低排放及Zz和J双峰型-低吸收)。(2) Qz、Zz和J显著降低土壤CO2年均通量(103.69~133.65 mg/(m2·h))14.4%~22.4%(P 0.05),Zz和J显著低于D 13.7%~36.9%和14.2%~43.5%(P <0.05)。【结论】择伐干扰8年后寒温带冻土区毛赤杨沼泽林的碳汇功能已恢复,而皆伐后仍维持碳源,故在湿地碳汇管理中适宜采取择伐而应避免皆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莉  牟长城  王彪  张妍  李娜  
【目的】从生态系统尺度揭示排水造林干扰对温带沼泽湿地碳源/汇功能的影响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以期为湿地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排水造林后不同时期(10,30年)形成的人工兴安落叶松林及天然草丛沼泽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碳/氮分析仪测定法与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10,30年生人工兴安落叶松林及相应立地上天然草丛沼泽的土壤呼吸(CO_2、CH_4)碳排放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并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揭示排水造林对温带沼泽湿地碳源/汇的影响规律。【结果】排水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梅  余新晓  冯林  王林和  那平山  
为研究中国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问题 ,作者对大兴安岭林区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冻土地带的湿地和森林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调研及现地考察 .结果表明 :大兴安岭的冻土退化、原始湿地萎缩和新生湿地扩张将会对大兴安岭的森林及环境造成威胁 .作者认为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是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暖和森林破坏 (大面积采伐或森林火灾 )导致冻土退化 ,不但影响冻土上层的原始湿地 ,也导致新生湿地的扩张 ,林地被湿地取代 ,形成恶性循环 .建议对冻土、湿地、森林的相互制约机理进行长期定位观测研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辉  董希斌  姜帆  
针对择伐后的小兴安岭低质林分,采用LI-8100碳通量自动监测系统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低质林分土壤碳通量进行观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采伐强度对土壤碳通量、土壤温度与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伐区的土壤碳通量高于对照区,随采伐强度的增加土壤碳通量呈现波动性,从采伐强度22%~47%,碳通量逐渐减小,之后趋于平稳,春、夏、秋、冬4个季节土壤碳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低度和中度采伐强度林分条件下;随采伐强度增加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土壤碳通量与距地表10cm处的土壤温度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土壤碳通量与土壤湿度的关系符合一元二次模型;从标准化回归方程看出,土壤碳通量主要由土壤温度与湿度共同影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菲  林维  崔晓阳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过筛处理对小兴安岭阔叶次生林和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影响,测定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Cm),以及培养前后土壤冷水提取碳水化合物(CWEC)和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HWEC),利用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土壤有机碳矿化参数:潜在可矿化碳(C0)、易矿化有机碳(C1)等,并分析了土壤Cm与冷水提取碳水化合物和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Cm均大于原始红松林。过筛处理使2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增加,其中1 mm过筛土壤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博奇  牟长城  邢亚娟  韩士杰  姜思领  王庆贵  
森林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降雨格局的变化如何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小兴安岭地区原始温带森林(云冷杉红松林)为研究对象,使用SF-3000土壤气体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雨季不同时期4次强降雨前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呼吸的组分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协同影响土壤呼吸强度。降雨是影响甚至改变控制土壤呼吸(RS)的关键环境因子,强降雨使土壤含水量激增,并对土壤温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雨季初期强降雨对RS的扰动作用相对较小,雨季中期强降雨可抑制RS,在雨季结束后强降雨可促进RS。2)在雨季不同时期的强降雨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土壤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功宝  蔡体久  徐飞  
以黑龙江省友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烧、放牧和垦殖3种干扰类型退化森林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应用样地调查法和挖掘法对植物生长指标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栽植模式对退化沼泽湿地植被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在火烧干扰湿地中,栽植红皮云杉纯林是最好的植被恢复模式,栽植3年成活率为89%,其他植被恢复模式的树木成活率都很低。在放牧干扰湿地中,红皮云杉纯林、落叶松纯林模式和红皮云杉与落叶松混交林的造林模式恢复效果好,3年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4%、79%、85.5%。在垦殖干扰湿地中,栽植红皮云杉、落叶松纯林模式或红皮云杉与落叶松混交林的造林模式恢复效果好,3年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2%、85%、83%。沙棘在3种退化森林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于颖  范文义  杨曦光  
根据黑龙江省森林收获表、生物量相容性相对生长方程及叶片与细根周转率数据,估算小兴安岭林区森林主要树种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年龄的关系,并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InTEC模型和NPP与年龄的关系,估算1901—2008年间小兴安岭森林NPP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幼龄林NPP随林分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增加,进入成熟年龄NPP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少,直至达到稳定值;小兴安岭人工林的NPP大于天然林,天然针叶林的固碳能力大于天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1901—2008年间小兴安岭森林NPP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与工业前期1901年相比,2008年小兴安岭森林NPP增加了30%;森林NPP受海拔影响,呈现出...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英  齐丹坤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和《关于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编制说明》,创新性地构建以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为一级指标的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性评价体系,并且对小兴安岭地区进行了评价,得到小兴安岭中部地区、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南部地区的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性分别是62.23、60.19、57.95和54.14,说明小兴安岭中部地区的森林比其他地区的森林有较高的生态区位重要性,建议在投入森林建设资金时,应对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性较高的地区倾斜,以利于推进小兴安岭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辉  董希斌  姜帆  
针对小兴安岭低质林分,采用不同的皆伐方式,利用LI-8100碳通量自动监测系统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低质林分土壤呼吸进行观测,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皆伐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和不同皆伐方式的土壤呼吸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试验区土壤呼吸夏季最大,冬季最低,春季和秋季因土壤温度和湿度差异不大使土壤呼吸相差较小;对于水平带同一条皆伐带,土壤呼吸并无显著性差异,并且不同的带宽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也不显著;垂直带随海拔升高土壤呼吸呈现波动性,总体趋势随海拔升高土壤呼吸逐渐降低,但是差距较小;水平带、垂直带和林窗的年土壤呼吸量分别为1.184,1.426,1.179kgCO2.m-2a-1,垂直带最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海清  王广宇  孙龙  
通过烟气分析系统测定小兴安岭地区15种森林可燃物类型地被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燃烧过程中CO2,CO,CxHy,NO和SO2的排放因子和释放量,并分析不同可燃物类型的排放差异性和5种气体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种可燃物类型地被物燃烧5种气体的排放因子分别为3.16,0.31,0.0070,0.0054和0.019;5种气体总量、含碳气体总量和CO2的释放总量分别为:1330.56,1321.25和1200.56mg.g-1,且均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而CO,CxHy,NO和SO2的释放总量分别为:118.02,2.66,2.06和8.21mg.g-1,半分解层均小于未分解层;CO2,CO,Cx...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巍  牟长城  卢慧翠  包旭  王彪  
采用样带调查与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大兴安岭人工落叶松沼泽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凋落物及土壤)和年固碳量沿湿地过渡带环境梯度(0~400 m)分布格局,并与相应生境天然湿地对比分析,揭示排水造林对湿地碳储量及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人工沼泽林与天然湿地的植被碳储量(6.49~59.95和3.24~78.97 t/hm2)沿过渡带环境梯度均呈递增趋势,排水造林使过渡带100~300 m生境植被碳储量显著提高了43.9%~240.8%(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海亮  蔡体久  满秀玲  柴汝杉  郎燕  
选择小兴安岭林区5种主要森林类型,对其降雪、积雪和融雪等雪水文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树种组成的影响,云冷杉红松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最大,降雪截留率为39.7%,约为次生白桦林的5倍,人工落叶松的2.5倍。2)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的截雪量大小与降雪强度有关,且在同一种森林类型的不同降雪强度中,其截留率差异也不同。3)云冷杉红松林内积雪厚度最小,3月中旬达最大值32cm,较次生白桦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内的积雪厚度减少了约12cm。4)不同林型内积雪融化速度有较大差异,各红松林内积雪厚度从4月中旬后平均每天减少约0.5cm,而次生白桦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内积雪厚度平均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清  崔国发  臧润国  
该文以黑龙江五营林区为主要对象 ,通过对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类型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的分析 ,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和可持续经营措施 .阔叶红松林是小兴安岭地区最典型和最稳定的植被类型 ,但其面积和蓄积都在迅速减少 ,显著的特性是通过优势树种红松的世代更替及其与阔叶树种的相互更替 ,维持群落的周期性波动和稳定结构 ,经营上应采取保护措施 .硬阔叶林是阔叶红松林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林 ,在一些地区成为杨桦林向阔叶红松林恢复的中间途径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次生硬阔叶林稳定性小 ,尤其是那些由硬阔叶树形成的纯林更是生长速度慢 ,更新不良 ,结构不合理 ,必须采取有效的恢复途径 ,减缓退化 ,实现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