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63)
2023(5835)
2022(5004)
2021(4606)
2020(4029)
2019(8779)
2018(8849)
2017(16338)
2016(9374)
2015(10675)
2014(10763)
2013(10331)
2012(9828)
2011(8691)
2010(8895)
2009(8784)
2008(9020)
2007(8412)
2006(7480)
2005(7054)
作者
(28678)
(24240)
(24011)
(23231)
(15672)
(11751)
(10887)
(9284)
(9246)
(8758)
(8467)
(8418)
(8076)
(7904)
(7850)
(7566)
(7337)
(7265)
(7232)
(7083)
(6415)
(6069)
(5896)
(5557)
(5509)
(5458)
(5430)
(5335)
(4984)
(4888)
学科
管理(33217)
(31246)
经济(31172)
(29311)
(25920)
企业(25920)
(12960)
(12711)
方法(11748)
(10937)
数学(9406)
数学方法(9192)
(9053)
中国(8887)
(8623)
业经(8329)
(7844)
财务(7820)
财务管理(7797)
体制(7683)
企业财务(7375)
(7149)
银行(7116)
(6759)
(6557)
金融(6555)
理论(6372)
(6100)
(5750)
贸易(5744)
机构
大学(138747)
学院(136794)
(51548)
经济(50255)
研究(49044)
管理(47622)
理学(39999)
理学院(39526)
管理学(38677)
管理学院(38424)
中国(37825)
科学(31509)
(29569)
(28771)
(26143)
(25677)
研究所(23424)
(23247)
中心(22389)
财经(21579)
业大(20999)
农业(20237)
(19391)
北京(18475)
(18112)
(17543)
(17407)
(17108)
师范(16769)
经济学(16184)
基金
项目(87597)
科学(67749)
基金(63253)
研究(61734)
(56443)
国家(55973)
科学基金(46835)
社会(38503)
社会科(36320)
社会科学(36312)
(34045)
基金项目(32580)
自然(30933)
自然科(30183)
自然科学(30171)
自然科学基金(29638)
(29198)
教育(28717)
资助(26647)
编号(24161)
成果(21517)
(21151)
重点(20635)
(19625)
(18176)
(18048)
课题(17706)
科研(17242)
创新(17187)
计划(16748)
期刊
(62806)
经济(62806)
研究(41431)
中国(32397)
学报(26915)
(25106)
(23611)
科学(22790)
大学(20395)
管理(20361)
学学(19370)
教育(16026)
农业(15329)
(14030)
金融(14030)
财经(11740)
技术(11325)
(10109)
经济研究(9131)
业经(9037)
(8084)
问题(7871)
(7719)
业大(7135)
(6693)
科技(6656)
财会(6519)
理论(6266)
会计(6127)
农业大学(5989)
共检索到218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秀花  林慧敏  董天嘉  孔佳磊  邓尚贵  
为探讨醉鱼糟制过程中酒糟液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本实验以大黄鱼为原料,用传统糟制工艺制作醉鱼,采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醉鱼酒糟液菌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糟制过程中不同用盐量(2%、5%和10%)大黄鱼pH值在糟制前5 d或10 d稍有上升后逐渐降低,而TVB-N值在糟制期间逐渐下降,糟制30 d后的TVB-N值均低于30 mg/100 g,其中5%用盐量组最低;5%用盐量组在不同鱼糟比(1∶1、1∶1.5和1∶2)下,大黄鱼p H和TVB-N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说明糟制过程中醉鱼品质较稳定。5%用盐量组醉鱼酒糟液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鱼糟比为1∶2的酒糟液Chao指数最大(167),表明物种丰度最高;鱼糟比为1∶1的酒糟液Shannon指数最大(2.75),Simpson指数最小(0.109),表明细菌多样性最高;酒糟液涉及细菌17个门和1个未分类菌门,143个属,变形菌门、蓝细菌门和厚壁菌门是优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占绝对优势;弧菌属、Chloroplast norank和肠杆菌属是优势菌属,发酵前期弧菌属占绝对优势。研究结果为醉鱼酒糟液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控制糟制水产品卫生安全提供参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慧敏   陈曦   孟顺龙   周剑   范丁月   范立民   宋超   裘丽萍   李丹丹   方龙香   张露  
鱼菜共生技术模式是一种高效绿色健康的循环农业模式,对于解决水产养殖污染、淡水资源紧张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微生物在营养元素转化和动植物生长健康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刻影响着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态平衡。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鱼菜共生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及部分功能特征已经得到了关注。本文首先对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介,其次对近年来与鱼菜共生系统相关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功能及其环境驱动因素等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论述,同时,对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限制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未来发展提供微生物角度的见解。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慧敏   陈曦   孟顺龙   周剑   范丁月   范立民   宋超   裘丽萍   李丹丹   方龙香   张露  
鱼菜共生技术模式是一种高效绿色健康的循环农业模式,对于解决水产养殖污染、淡水资源紧张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微生物在营养元素转化和动植物生长健康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刻影响着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态平衡。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鱼菜共生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及部分功能特征已经得到了关注。本文首先对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介,其次对近年来与鱼菜共生系统相关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功能及其环境驱动因素等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论述,同时,对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限制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未来发展提供微生物角度的见解。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珣  李晓云  孙丽娜  
为研究多环麝香污泥处理技术,以污水处理厂的消化污泥作为主要原料,进行堆肥发酵试验,调查堆肥过程中佳乐麝香(galaxolide abbalide,HHCB)和吐纳麝香(tonalide,AHTN)的降解情况。同时,基于16S r DNA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的分子微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消化污泥堆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堆肥发酵技术可以较好的降低消化污泥中的多环麝香浓度。佳乐麝香降解率可以达到86.84%,吐纳麝香降解率为77....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吕军  文庭池  郭坤亮  康冀川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高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都随生育期推进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明显高于复合肥和普通有机肥,且随酒糟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处理Ⅲ达到拐点,再增加施肥各指标变化不显著。同时,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的最高产量高于复合肥和普通有机肥。从总体上讲,施用酒糟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的施肥方式效果好、产量高,是有机高粱生产的新模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喻夜兰  刘强  荣湘民  谢桂先  
研究了酒糟型生物有机肥酵解过程中几种水溶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变幅在6~9.添加不同外源微生物菌剂对堆体pH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电导率(EC)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整个酵解过程中EC值均小于4.0ms/cm.腐殖酸OD465nm/OD665nm(E4/E6)值前期增大,后期呈动态变化,堆制结束时维持在2.06~2.14.水溶性铵态氮(NH4--N)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溶性硝态氮(NO3--N)含量呈上升趋势,堆制结束时NH4--N、NO3--N含量比为0.91左右.水溶性碳(WSC)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溶性氮(WSN)含量呈下降趋势,WSC、...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卓男   张新军   王瑞红   李傲   李欣彤   魏雨泉  
为探究高寒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揭示海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本研究于西藏色季拉山3 500~4 300 m海拔梯度开展为期一年的凋落物掩埋实验,结合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不同海拔凋落物降解规律来分析,阐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凋落物分解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相对稳定,优势菌门丰度受总氮、碳氮比显著影响(P<0.05);土壤含水率、碳氮比显著影响真菌优势菌门变化(P<0.05);细菌和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均受海拔、凋落物降解及二者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0.001)。高海拔(4 100和4 300 m)和低海拔(3 500、3 700和3 900 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别具有一定相似性,而不同海拔细菌和真菌共生网络复杂程度差异较大;掩埋1年后,凋落物在不同海拔的降解率为28.2%~45.2%,碳氮比与凋落物降解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发现,海拔、碳氮比、土壤含水率均对细菌、真菌群落演替和凋落物降解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真菌群落较细菌群落对凋落物降解贡献更大。本研究可为色季拉山高寒森林不同海拔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凋落物降解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春雪  陶玲  张世羊  李晓莉  宋景华  李谷  
借助BIOLOG检测法,研究了栽种莲藕池塘及养殖黄颡鱼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种植莲藕后底泥中有机质(OM)含量分别减少11.45%(深度0~5 cm)、19.12%(深度5~10 cm),莲藕的生长能促进根区底泥有机质的消耗,对底泥中的总氮(TN)、总磷(TP)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种植组与对照组在养殖周期后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高于初始值,且种植组AWCD变化率更显著,表明栽种莲藕的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更;对0~5 cm与5~10 cm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比较发现同一环境不同深度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不同;养鱼组(0~5 cm)底泥中微生物Biolog代谢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越  马建忠  郑伊诺  许凯伦  李敏  陈星星  胡园  曾国权  黄振华  
通过16S rRNA基因片段高通量测序研究了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和东星斑(Plectropomus leopardus)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细菌种群结构。结果显示石斑鱼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优势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门(Cyan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其中养殖塘、固液分离池、沉淀池和蛋白分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许强  高菲  杨红生  
运用脂肪酸标志法分析了海带新鲜组织、降解组织及脱落碎屑中定殖微型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降解组织和脱落碎屑的总脂含量显著提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降解组织和脱落碎屑中细菌脂肪酸标志18∶1(n-7)和奇数碳及支链脂肪酸含量相比于新鲜叶片有大幅度的提高,表明碎屑中定殖了繁盛的细菌群落;海带碎屑的硅藻脂肪酸标志16∶1(n-7)/16∶0比值最高,降解组织中该比值也显著高于新鲜叶片,表明硅藻类也大量定殖于海带降解组织和碎屑中。鲜海带组织中不含原生动物脂肪酸标志——DHA,而在降解叶片和脱落碎屑中都检测到一定含量的该标志物(0.65%和1.57%),指示了原生动物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颖  李丽  孙大川  朱云昊  谭洪新  徐奔  
为了研究鳗鱼循环水养殖系统不同水处理单元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特征,实验采用Biolog Eco技术,分析了流化床2个槽和滴流式微珠生物过滤器上、中、下3层的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显示,流化床2个槽和滴流式微珠生物过滤器中、下层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滴流式微珠生物过滤器上层(P<0.05)。平均色度变化(AWCD)与主成分分析(PCA)均证明滴流式微珠生物过滤器上层与其他采样点微生物代谢差异较大。各采样点微生物未对ECO板某一大类碳源表现出偏好,但对衣康酸、D-半乳糖醛酸、L-精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爱香  刘静  李珂  李宗军  王佐  吴根梁  
为探明面筋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污染途径和微生物群落,从生产线、大型超市和零售小卖部多地取样,用平板计数法检测菌落总数、霉菌酵母数、耐热菌和大肠菌群数,用划线法和点接法将优势菌分离,通过形态观察和理化试验,结合16S rDNA序列和18S rDNA的ITS区域序列进行优势菌鉴定。结果显示:小卖部样品的细菌总数达8×104 CFU/g,酵母霉菌数达1.20×103 CFU/g,都大大超过地方标准上限的数倍,其他样品的微生物数量均在地方标准之内,说明挤压熟化工艺有较好的杀菌效果,后期生产销售是造成污染的主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春娇  齐明芳  马建  武春成  李天来  
【目的】营养基质栽培作为一种有效缓解土壤连作障碍的栽培方式而被广泛应用,但随着栽培年限增加,也会表现出连作障碍现象。目前针对营养基质连作障碍产生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生产上主要采用更换营养基质的方式维持生产力,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本研究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方面探索营养基质连作障碍产生机理,为找到合理修复营养基质的方法奠定基础。【方法】以日光温室黄瓜槽式连作栽培的营养基质(稻草+土壤+膨化鸡粪)为试材,采用Biolog-ECo方法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C intoSh指数及丰富度指数,进而揭示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索不同连作茬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杼祺   胡振宏   何鲜   黄志群  
木质残体分解是森林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微生物是影响其分解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木质残体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已逐渐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议题。然而当前对木质残体微生物构建的研究内容较为零散,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综述。1)微生物通过在木质残体不断定殖和竞争维持了其群落的动态平衡。木质残体微生物来源主要包括残体自身、大气以及土壤。定殖过程在分解的各个阶段均会发生,主要包括微生物进入基质后发生的竞争和资源捕获。2)土壤、木质残体特性、气候是影响木质残体微生物群落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三者均会作用于微生物源和定殖过程。3)土壤环境会影响其微生物群落,也会改变与其接触的残体水分和养分等特性。木质残体特性的差异会影响资源的可得性进而影响微生物群落。随着分解进行,微生物群落形成会从初期以随机过程主导转变为确定过程为主导。气候会通过温度与湿度两种气候因子作用于土壤与木质残体,表现形式主要为大气候、小气候及全球气候变化。该领域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关注早期定殖者及不同分解阶段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对木质残体微生物群落形成过程的影响。2)加强木质残体资源变化情况与对应微生物群落中优势物种功能特性的研究。3)将木质残体分解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养分循环联系起来。4)选择靶向宏基因组联用等技术辅助进行研究。综上,本文总结了森林木质残体微生物群落形成机制研究的基本思路、框架与前景,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功能的维持以及森林固碳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建莉  姜昕  关大伟  马鸣超  赵百锁  周宝库  曹凤明  李力  李俊  
【目的】为表征长达35年轮作与施肥条件下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特征,解析长期施肥及作物对土壤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变化与施肥及不同作物间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改良耕作制度与施肥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依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选取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季的4个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CK)、有机肥处理(M)、无机肥处理(NPK)和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MNPK)的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处理前加字母M表示玉米季样品,加字母s表示大豆季样品。借助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和Real-tIMe PCR技术,以16s RRNa基因为分子标靶,研究作物与施肥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