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72)
- 2023(5189)
- 2022(4394)
- 2021(4117)
- 2020(3594)
- 2019(7877)
- 2018(8056)
- 2017(14506)
- 2016(8722)
- 2015(10054)
- 2014(10474)
- 2013(9867)
- 2012(9639)
- 2011(8611)
- 2010(8829)
- 2009(8397)
- 2008(8615)
- 2007(8155)
- 2006(7221)
- 2005(6536)
- 学科
- 济(30032)
- 经济(29975)
- 管理(23386)
- 业(19739)
- 企(16219)
- 企业(16219)
- 方法(12575)
- 学(10775)
- 数学(10220)
- 数学方法(9977)
- 中国(9060)
- 制(8851)
- 财(8720)
- 农(8333)
- 体(7396)
- 理论(7337)
- 融(6424)
- 金融(6417)
- 银(6354)
- 银行(6319)
- 业经(6102)
- 行(6084)
- 地方(6032)
- 教育(5909)
- 贸(5878)
- 贸易(5874)
- 易(5700)
- 农业(5023)
- 和(4970)
- 体制(4777)
- 机构
- 大学(128874)
- 学院(126777)
- 研究(47916)
- 济(43283)
- 经济(42009)
- 管理(40814)
- 中国(35534)
- 理学(34021)
- 理学院(33529)
- 科学(32897)
- 管理学(32449)
- 管理学院(32229)
- 农(29469)
- 京(29414)
- 所(26572)
- 研究所(24151)
- 农业(23635)
- 业大(22934)
- 财(22266)
- 中心(21840)
- 江(21330)
- 北京(18464)
- 范(17967)
- 师范(17607)
- 院(17424)
- 技术(17331)
- 财经(16979)
- 州(16841)
- 省(16820)
- 农业大学(15256)
- 基金
- 项目(81882)
- 科学(61333)
- 基金(56435)
- 研究(55943)
- 家(51744)
- 国家(51306)
- 科学基金(41309)
- 省(32892)
- 社会(32339)
- 社会科(30379)
- 社会科学(30373)
- 基金项目(28568)
- 划(28298)
- 自然(27854)
- 自然科(27255)
- 自然科学(27243)
- 教育(26752)
- 自然科学基金(26696)
- 资助(24787)
- 编号(22914)
- 成果(20834)
- 重点(18974)
- 课题(17386)
- 部(17284)
- 发(17146)
- 计划(16953)
- 创(16103)
- 科研(15750)
- 科技(15520)
- 创新(15174)
共检索到2029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尤伟名 朱小龙 梁永恒
[目的]以探讨参与脂滴代谢途径的一些基因缺失是否会影响细胞自噬为出发点,比较不同自噬检测方法所获得的试验结果的差异,用于优化自噬检测条件。[方法]首先用GFP标记自噬标志性蛋白Atg8以及mCherry标记脂滴蛋白Erg6并构建代表性自噬缺陷菌株,然后用普通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Atg8和Erg6的共定位情况。其次,利用生长表型检测和台盼蓝染色来检测磷脂基因相关突变体经氮饥饿处理后的细胞活性情况。最后,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磷脂合成突变体菌株cds1-DAmp经饥饿处理不同时间后细胞中GFP-A
关键词:
酿酒酵母 脂滴 细胞自噬 检测方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秀 朱小龙 何亚文 梁永恒
[目的]探讨酿酒酵母中磷脂合成相关基因突变对细胞自噬和液泡形态的影响。[方法]通过尼罗红染色观察酵母中磷脂合成相关基因突变后脂滴的形态;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细胞自噬蛋白Atg8后,采用荧光显微镜和免疫印迹试验检测突变体细胞自噬的发生情况,并使用荧光染料FM4-64检测液泡形态;此外,检测相关突变体对吩嗪-1-羧酸(申嗪霉素)的敏感性。[结果]在营养有限条件下,酿酒酵母中磷脂合成相关基因突变体中脂滴的大小或数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细胞自噬在常规检测条件下正常;其中磷脂酸胞苷转移酶编码基因CDS1突变导致液泡形态异常(碎片化),而其他磷脂合成相关基因突变不影响液泡形态;回补CDS1后,c...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岩 邹珅珅 陈永 梁永恒
为了探讨蛋白质转运颗粒(TRAPP)复合体相关蛋白Tca17通过何种Rab蛋白参与囊泡运输和细胞自噬过程,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野生型和TCA17敲除突变体中囊泡运输标志蛋白Snc1后,检测菌株生长和GFP-Snc1运输缺陷情况,并检测不同Rab蛋白对突变体的生长和GFP-Snc1运输缺陷的抑制情况。相应地,用GFP标记野生型和TCA17敲除突变体中细胞自噬标志蛋白Atg8后,检测菌株生长和在营养缺乏条件下GFP-Atg8的运输和降解缺陷情况,并检测不同Rab蛋白对突变体的生长和GFP-Atg8的运输及降解缺陷的抑制情况。结果表明:敲除TCA17导致菌株高温敏感,Snc1运输受阻以及At...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鹏 李旭新 张春兰 张园园 张卫国
为了创新蓖麻的种质资源,以通篦5号为材料,用0,0.02,0.03,0.04,0.05,0.06 mol/L的EMS溶液处理去壳的蓖麻种子,处理时间分别设定4,8,12 h,研究不同处理浓度和时间组合对蓖麻种子发芽率和根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04 mol/L的EMS溶液处理4 h,蓖麻种子的相对发芽率为49%,为半致死剂量处理组合,平均主根长10.45mm。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蓖麻种子的相对发芽率和平均根长均表现下降趋势,处理浓度到0.06mol/L时,蓖麻种子完全不能萌发;对10个突变体ISSR分子标记分析发现,M2发生了分子水平的变异,引物P91扩增出的多态性位点达13...
关键词:
蓖麻 EMS 半致死剂量 分子标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帮柱 岳田利 袁亚宏
以苹果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ve)1750为材料,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其进行诱变,定向筛选出2株氨基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利用生长谱法对缺陷型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诱变菌液在基本培养基中饥饿培养3 h后,菌体浓度趋于稳定;在高氮源培养基中培养4 h后加入制霉菌素,于10 h时结束其抑制作用,能取得较好的诱变效果。该定量化的参数确定方法为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延琳 李华
【目的】进行中国自行筛选的专利菌种酒酒球菌SD-2a(Oenococcus oeni SD-2a)的苹果酸-乳酸酶基因在酿酒酵母中的整合型表达,使葡萄酒生产过程中的酒精发酵和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MLF)同时进行。【方法】克隆Oenococcus oeni SD-2a的苹果酸-乳酸酶基因mleA,以PGK1强启动子和ADH1终止子为调控元件,以酵母整合型质粒YIp5为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YILmleA,并转化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YS59,经筛选鉴定获得酵母转化子YS59/pYILmleA。进行转化子的营养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育 李海兰 杜君 战吉宬
【目的】研究铜胁迫下,酿酒酵母胞内海藻糖的积累情况及海藻糖对酿酒酵母的保护作用,为探讨铜胁迫下酿酒酵母的防御保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改良模拟葡萄汁为发酵培养基,分别对菌株AWRI、BH8和Freddo进行直接铜胁迫处理(Cu2+浓度为1.00 mmol.L-1)、热激预处理(37oC,1 h)、再铜胁迫处理,同时,设定无铜培养为对照。测定各种处理下酿酒酵母的存活率、胞内海藻糖的积累和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TPS1)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1.00 mmol.L-1Cu2+胁迫处理使酵母细胞内海藻糖的含量增加,TPS1酶活性提高。热激预处理可诱导海藻糖的积累,且铜胁迫下细胞的存...
关键词:
铜胁迫 酿酒酵母 海藻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得刚 徐彬艳 王青霞 祝霞 杨学山
【目的】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 yeasts,NS)混菌发酵可以改善葡萄酒的香气复杂性和浓郁度。深入分析混合发酵剂中酵母细胞之间的接触作用对酒精发酵及代谢产物的调节效应,更好地控制混菌发酵进程。【方法】以预处理的‘赤霞珠’葡萄汁为试材,分别接种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及S. cerevisiae进行纯种发酵、混菌发酵和双室发酵,分析其发酵动力学及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差异;并探究不同接种时间模式下混菌和双室发酵对‘赤霞珠’葡萄酒酿造学参数和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T. delbrueckii菌株纯种发酵组的最终还原糖含量为89.00 g·L-1,不能独立完成酒精发酵;S. cerevisiae在纯种发酵、混菌发酵和双室发酵组中均保持较高的生长活力,能顺利完成酒精发酵;但混菌发酵过程中的酵母细胞间接触显著降低了T. delbrueckii菌株的生存能力。与S.cerevisiae纯种发酵相比,混菌发酵组和双室处理组的乙醇含量均有所降低,pH显著下降,总酸显著增加(P<0.05);各处理酒样中检测到挥发酸含量均在0.2—0.7 g·L-1。与S. cerevisiae纯种发酵和双室发酵组相比,混菌发酵组的挥发酸及花色苷含量显著降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结果显示,T. delbrueckii菌株纯种发酵组香气物质含量最低;相比S. cerevisiae纯种发酵组,混菌发酵和双室发酵组的酯类物质含量均显著增加,高级醇和C6化合物含量明显降低。混菌发酵组中乙酸异戊酯、乙酸己酯、己酸乙酯和辛酸乙酯等酯类化合物含量较双室发酵组显著增加,高级醇和苯衍生物含量明显降低。此外,在混菌发酵过程中,S. cerevisiae的接种时间对乙酸异戊酯和乙酸己酯的生成也有显著影响。感官分析结果表明,与S. cerevisiae纯种发酵相比,同时接种(0 h)混菌发酵处理组显著降低葡萄酒中的生青味,酒样呈现较为浓郁的果香和花香味。【结论】在葡萄酒的混菌酒精发酵过程中,酵母细胞间接触不仅降低T. delbrueckii的生存能力,也显著影响‘赤霞珠’葡萄酒的香气特征和感官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祥如 姜依何 任春梅
为了解色氨酸处理是否影响sscd1的细胞死亡,以拟南芥野生型Columbia(Col–0)和sscd1突变体为试验材料,用色氨酸处理,观察并统计幼苗的死亡情况,检测叶绿素含量,分析酪氨酸降解途径基因HGO、MAAI和SSCD1以及活性氧诱导基因BAP1、OXI1、ZP的表达。结果表明:色氨酸处理能明显抑制sscd1突变体幼苗死亡,增加叶绿素的合成,抑制sscd1突变体中酪氨酸降解途径基因HGO和MAAI以及活性氧诱导基因BAP1、OXI1、ZP的上调。推测色氨酸可能通过增加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减少活性氧的产生来抑制酪氨酸降解途径突变体sscd1的细胞死亡。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祥如 姜依何 任春梅
为了解色氨酸处理是否影响sscd1的细胞死亡,以拟南芥野生型Columbia(Col–0)和sscd1突变体为试验材料,用色氨酸处理,观察并统计幼苗的死亡情况,检测叶绿素含量,分析酪氨酸降解途径基因HGO、MAAI和SSCD1以及活性氧诱导基因BAP1、OXI1、ZP的表达。结果表明:色氨酸处理能明显抑制sscd1突变体幼苗死亡,增加叶绿素的合成,抑制sscd1突变体中酪氨酸降解途径基因HGO和MAAI以及活性氧诱导基因BAP1、OXI1、ZP的上调。推测色氨酸可能通过增加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减少活性氧的产生来抑制酪氨酸降解途径突变体sscd1的细胞死亡。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澄溪 刘伟 毕燕会 周志刚
三酰甘油(TAG)合成缺陷型酿酒酵母突变株H1246常用于其他生物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的基因功能鉴定。为了解外源DGAT的基因表达对酵母细胞脂质及生长的影响,实验将缺刻缘绿藻1个I型和3个II型的DGAT分别转化H1246菌株,经筛选获得tDGAT1、tDGAT2A、tDGAT2B及tDGAT2C等4株转目的基因酵母。通过显微观察、分光光度法、重量法、棒状色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对酿酒酵母的形态和脂滴、细胞密度、生物量、总脂、总脂肪酸以及TAG含量进行检测。稳定生长期时的显微观察结果显示,这4个外源基因均能使H1246菌株恢复TAG的合成和贮存能力进而在细胞中出现油滴;油脂分析结果表明,tDGAT1菌株的TAG及脂肪酸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野生型Scy62及其他3株转目的基因菌株的水平;生长性能的数据显示,4个外源基因均能使H1246菌株的细胞密度达到Scy62的水平,这可能是由于TAG的合成消耗了游离脂肪酸,以减轻其对细胞产生的伤害而致;但tDGAT1菌株的生长迟滞期明显延长,以致其生长速率最低。本研究结果表明,将缺刻缘绿藻不同类型的外源DGAT转化酿酒酵母后,使后者的生长性能及脂质含量产生不同的变化。该结果为利用基因工程改造酵母菌株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目的油脂研究奠定了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艳
【目的】分离鉴定高效富铁酿酒酵母菌株,优化其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方法】从果园根际土壤中分离选育耐铁酿酒酵母菌,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和2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设置不同碳源种类(葡萄糖、蔗糖、乳糖、果糖、麦芽糖)、氮源种类(硫酸铵、酵母膏、蛋白胨、尿素)及不同质量浓度Fe~(2+)(100,200,300,…,1 000,1 200,1 600,2 000μg/mL)、碳源(10,20,30,40,50,60,70,80,90 g/L)、氮源(无机氮源2,4,6,8,10,20 g/L;有机氮源4,8,12,16,20,24,28 g/L)、无机盐(MgSO_4·7H_2O 0.3,0.5,1.0,1.5,2.0 g/L;KH_2PO_4 0.5,1.5,2.5,3.5,4.5 g/L)的培养基进行试验,探究不同培养基组分对酿酒酵母富铁能力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温度(26,28,30,32,34,36,38℃)、初始pH值(3.5,4.0,4.5,5.0,5.5,6.0,6.5,7.0,7.5)、接种量(2%,4%,6%,8%,10%,12%)、转速(140,160,180,200,220 r/min)、装液量(250 mL三角瓶中分别装20,30,40,50,60,70mL)对酿酒酵母富铁能力的影响。选择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转速进行L_9(3~4)正交试验设计,获得最佳发酵培养条件,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从三叶木通果园土壤中分离鉴定获得1株耐铁酿酒酵母菌株ZY-JM16,通过单因素试验,获得该菌株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蔗糖50 g/L、尿素4 g/L、酵母膏24 g/L、KH_2PO_4 2.5 g/L、MgSO_4·7H_2O 0.5g/L、Fe~(2+)900μg/m L(FeSO_4·7H_2O 4.5 g/L);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现该菌株高富铁率最佳发酵条件为:起始pH值4.8、温度28℃、转速180 r/min、接种量6%、装液量50 mL(250 m L锥形瓶),发酵时间为40 h。在此条件下,该菌株铁富集率达到91.80%,较优化前提高了229.27%;菌体生物量达13.06 g/L,较优化前提高了59.07%。【结论】获得1株高效富铁酿酒酵母菌ZY-JM16,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明晰了其生长规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段亮亮 潘秋红 王亚钦 叶冬青 段长青 燕国梁
【目的】研究葡萄汁中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s,包括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同时变化对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胞内脂肪酸成分和酿酒香气的影响,为提高葡萄酒品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美乐’葡萄(Vitis Vinifera L.)汁为培养基,试验设置对照组(不添加Ufas,cK)、低浓度Ufas添加组(LfG)和高浓度Ufas添加组(HfG),比较葡萄酒酒精发酵过程中3个处理组间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ec1118)生长(od_(600))、细胞内脂肪酸成分以及酿酒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提高Ufas浓度能够促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军 王婧 杨杰 赵祥强 朱金燕 范方军 李文奇 王芳权 仲维功
为了克隆DL-6基因,以dl-6与9311配制正反杂交组合进行性状分析发现,dl-6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控制dl-6性状的基因DL-6初步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的短臂上,进一步利用新发展的In Del标记将DL-6基因精细定位在I3-5和I3-8之间85 kb的物理距离内。对该区段内存在的开放阅读框(ORF)进行分析,发现其中ORF9编码的YABBY基因是一个与叶脉发育相关的基因,对突变体dl-6和野生型中YABBY基因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数据中日本晴序列进行比对发现,突变体dl-6中YABBY基因的第1个外显子存在1个单碱基突变,该突变导致野生型中编码的半胱氨酸...
关键词:
水稻 中脉缺陷 基因定位 dl-6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君 李海兰 李慧 战吉宬 黄卫东
【目的】明确铜离子胁迫对模拟葡萄汁培养基和真实酿酒葡萄汁培养基中酵母发酵行为的影响及其差异性。【方法】以模拟葡萄汁和赤霞珠葡萄汁为发酵培养基,分别添加CuSO4以设置0.05mmol·L-1和0.50mmol·L-1两个不同的Cu2+浓度,研究铜胁迫对两种培养基中酿酒酵母生长和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铜胁迫能够降低两种培养基中酵母的存活率。0.05mmol·L-1Cu2+严重抑制了模拟葡萄汁的发酵过程,其产生CO2和酒精的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6.47%和30.76%,残糖量显著增多。而0.05mmol·L-1Cu2+对赤霞珠葡萄汁发酵过程基本没有影响。0.50mmol·L-1Cu2+几乎完全抑制...
关键词:
铜 模拟葡萄汁 赤霞珠葡萄汁 发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