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4)
- 2023(1389)
- 2022(1243)
- 2021(1282)
- 2020(1147)
- 2019(2415)
- 2018(2504)
- 2017(4324)
- 2016(2711)
- 2015(3309)
- 2014(3334)
- 2013(3194)
- 2012(3345)
- 2011(3029)
- 2010(3154)
- 2009(3046)
- 2008(3316)
- 2007(3221)
- 2006(2853)
- 2005(2643)
- 学科
- 济(9409)
- 经济(9391)
- 管理(7657)
- 业(6369)
- 企(5760)
- 企业(5760)
- 学(4112)
- 方法(4035)
- 数学(3082)
- 数学方法(2936)
- 中国(2733)
- 理论(2601)
- 农(2552)
- 财(2471)
- 贸(2471)
- 贸易(2468)
- 制(2460)
- 易(2410)
- 业经(1917)
- 教学(1872)
- 教育(1845)
- 体(1728)
- 策(1700)
- 银(1691)
- 银行(1682)
- 和(1666)
- 行(1590)
- 务(1554)
- 融(1554)
- 金融(1554)
- 机构
- 大学(42498)
- 学院(41460)
- 研究(15855)
- 中国(12397)
- 济(12268)
- 管理(12230)
- 科学(12026)
- 经济(11822)
- 农(10695)
- 理学(10041)
- 京(10027)
- 理学院(9870)
- 管理学(9398)
- 所(9354)
- 管理学院(9336)
- 农业(8634)
- 研究所(8464)
- 业大(7918)
- 中心(7474)
- 江(7291)
- 财(6520)
- 北京(6371)
- 省(6227)
- 技术(6222)
- 范(6105)
- 师范(5973)
- 州(5816)
- 室(5482)
- 院(5455)
- 农业大学(5424)
共检索到70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义蓉
酱油中3-氯-1,2-丙二醇经层析柱分离、净化,与苯基硼酸衍生成3-氯-1,2-丙二醇苯基硼酸酯。衍生物用气相色谱仪的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该方法简便易行,回收率为82.6%。
关键词:
3-氯-1,2-丙二醇 苯基硼酸 酱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倩 江洪 马济美 曾贞
建立了一种新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HPLC-UV)测定酱油中的有害物质3-氯-1,2-丙二醇(3-chloro-1,2-propanediol,3-MCPD)含量的方法。首先将3-MCPD与叠氮化钠反应,所得到的叠氮化产物进一步和苯乙炔发生CuAAC型点击反应,所得衍生物3-(4-苯基-1,2,3-三氮唑基)-1,2-丙二醇最后采用HPLC-UV进行分析检测。本检测方法对3-MCPD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和0.3μg/mL,且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对酱油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8.63%~100.17%,相对标准偏差(RSD值)为1.95%~4.74%。将本检测方法与国家标准检测方法GB 5009.191―2016进行对比检测,结果显示2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桂芳 刘菁
在低盐固态发酵酱油良好的生产工艺基础上 ,运用 HACCP原理 ,选择产品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制订相应的控制标准、监控程序和纠偏措施 ,使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 ,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
酱油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质量波动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君 牛蓓 王东 游米沙 尹全 陶李 雷绍荣 刘勇
利用深加工产品DNA抽提试剂盒和PCR定性检测方法,对成都市场上的大豆酱油进行了外源基因片段检测。结果表明:在成都市场上随机抽样的7种大豆酱油样品未检出EPSPS基因成分。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玲 刘淇 曹荣
通过电子鼻获取鱼露、鱼酿酱油和生抽的气味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负荷加载分析(Loadings),并结合氨基酸态氮、盐分、全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对比分析3种调味品的品质。结果显示,3种调味品中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鱼露中苏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鱼酿酱油和生抽;生抽和鱼酿酱油中鲜味氨基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鱼露,但生抽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远低于鱼酿酱油和鱼露;3种调味品挥发性成分复杂,电子鼻10个金属传感器能很好地区分3种调味品的挥发性气味,W5S、W1S、W2S号传感器比其他7个传感器有更高的响应值,其中W2S号传感器的响应值变化最显著。这说...
关键词:
电子鼻 鱼露 鱼酿酱油 生抽 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民 黄仁泉 冯新梅 崔延棠
采用无盐发酵制备酱油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RHPLC)法测定异黄酮含量 ,并对酱油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乙醇沉淀除杂可以较好地提取分离酱油中的大豆异黄酮 ;由于发酵过程中原料的消耗和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酱油中大豆异黄酮含量较原料豆粕的异黄酮含量有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
酱油 大豆异黄酮 提取工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马 姜建国 余土元
考察NaCl浓度变化对杜氏盐藻细胞形态和单细胞甘油含量变化的影响,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NaCl浓度变化对杜氏盐藻3-磷酸甘油脱氢酶同工酶中1种NAD+依赖的3-磷酸甘油脱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Cl长期培养时杜氏盐藻细胞形态和体积的变化较小,但当NaCl浓度快速变化时细胞形态和体积变化显著。杜氏盐藻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长期培养,随着NaCl浓度增长,单细胞甘油含量不断积累,且杜氏盐藻能通过快速降低或提高单细胞甘油含量来应对低渗或高渗震动。不同浓度NaCl长期培养时,杜氏盐藻中3-磷酸甘油脱氢酶基因的表达水平与NaCl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但低渗或高渗震动处理2 h后,...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杰 张映 赵博 崔成斌 张国财 王滨松
在酱油发酵基料(由40 g豆粕和60 g麸皮配制而成)中分别添加5、10、15、20 g北虫草培养基(分别称其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以不添加北虫草培养基的处理为对照,研究其对酱油制曲及对蛋白酶、淀粉酶、亮氨酸氨肽酶、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采用血球计数板法检测种曲孢子数,观察种曲的感官变化。结果表明:1)各处理中,处理2种曲的孢子数最多,孢子生长能力旺盛,制曲48 h时曲料蓬松,菌丝丰满,米曲霉孢子为淡黄色,制曲54 h时蓬松的曲料中长出黄绿色丰满的成熟米曲霉孢子;2)制曲过程中,蛋白酶、淀粉酶、亮氨酸氨肽酶、纤维素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酸性蛋白酶活性在制曲42 h出现峰值,...
关键词:
北虫草 培养基 酱油 制曲 酶活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柯野 谢涛 卫孟瑶 樊银凤 余健
#N/A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宁豫昌 吴祖芳 翁佩芳
鱼酱油是一种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被广泛使用的海鲜调味品,一般是以新鲜海鱼或虾为原料,并拌入大量的食盐(一般20%~30%),在开放环境下经过长期缓慢发酵而制成,具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传统的鱼酱油生产存在发酵周期过长、生物胺积累、产品品质不一致等问题,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发酵剂有望解决上述问题。文章在概述传统鱼酱油生产工艺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传统鱼酱油中的产酶微生物种类,以及利用微生物促进鱼酱油发酵和改善鱼酱油产品品质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
鱼酱油 微生物 发酵 品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养民 傅建熙 张坐省
以苯甲酰氯和乙炔为原料 ,经三步反应合成出前列腺素的 1个新型中间体化合物反 - 3-苯基 - 1-碘 -1-丙烯 - 3-醇。通过对其反应条件的研究 ,首次用苯甲酰氯和乙炔在三氯化铝作用下合成出反 - 3-苯基 - 1-氯 - 1-丙烯 -3-酮 ;并发现用二氯甲烷作介质在 2 0~ 2 5℃下的反应产率 ,比用四氯化碳作介质在 4 0~ 4 5℃下的反应产率约高7%。通过对反 - 3-苯基 - 1-氯 - 1-丙烯 - 3-酮的卤素交换和还原条件的研究 ,发现其在丙酮介质中与 Na I反应 ,几乎定量的转换成反 - 3-苯基 - 1-碘 - 1-丙烯 - 3-酮 ,继而用 L i Al H...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熊宏 陈海涛 宋健 赵平 刘小烛 丁勇
应用转录组测序分析和RT-PCR技术首次从樟叶越桔VaCCinium dunalianum中克隆了全长1 570 bP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Vd GaPdH1,其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推测编码由33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Vd GaPdH1。Vd GaPdH1理论相对分子量为36.57 k d,等电点为7.06,负电荷残基(asP+Glu)总数为42个,正电荷残基(aRG+lys)总数为42个,不稳定系数为23.27,属稳定性蛋白质;其二级结构主要由随机卷曲、延伸链、α-螺旋和β-转角等构件组成。Vd GaPdH1为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的亲水性蛋白质,推测其为nad+-GaPdH的新成员,与已知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麻妙锋 王德志 夏先华 李若馨 冯吉利
【目的】寻找具有高抑菌活性的新型化合物。【方法】以3-吲哚乙腈为原料,经过1-位烷基化、2-位氧化和3-位烷基化反应,合成1,3-二取代-2-氧代-3-吲哚乙腈类衍生物,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核磁共振谱(1 H NMR、13 C NMR)和低分辨质谱(LC-ESI-MS)分析,并分别测定合成衍生物对5种供试病原真菌(小麦赤霉病菌、茄子黄萎病菌、烟草赤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经1 H NMR、13 C NMR和LC-ESI-MS分析确认,成功合成了6个1,3-二取代-2-氧代-3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淮 唐治玉 熊善柏
在酵母-β1,3-葡聚糖现有3种提取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溶-酶-碱法提取废啤酒酵母中β-1,3-葡聚糖的工艺,并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所获提取物的组成。结果表明,采用自溶-酶-碱法提取的多糖色泽乳白,得率高达10.8%,其多糖含量为87.7%、总氮含量为0.07%、水分含量为6.72%、灰分含量为1.05%。提取物纯度高,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由葡萄糖通过β-糖苷键连接而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栗小英 高琳 张艳俊 王海燕 刘大群
【目的】β-1,3-葡聚糖酶是一种病程相关(pathogenesis-related,PR)蛋白,了解小麦TcLr35中β-1,3-葡聚糖酶基因在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与TcLr35小麦互作体系中的表达模式,明确其与TcLr35小麦抗叶锈病相关性,进而探讨PR蛋白介导的小麦成株抗叶锈病的分子机理。【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已克隆β-1,3-葡聚糖酶类病程相关蛋白基因TaLr35PR2结构特征,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结合genetools和SPSS软件检测叶锈菌及信号分子诱导后不同时间点该基因表达量,并明确其在小麦根、茎和叶各生长器官及小麦不同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