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96)
2023(3793)
2022(3231)
2021(2997)
2020(2683)
2019(5794)
2018(5890)
2017(10585)
2016(5976)
2015(6655)
2014(6648)
2013(6146)
2012(5794)
2011(5277)
2010(5366)
2009(5013)
2008(5004)
2007(4642)
2006(3901)
2005(3599)
作者
(20367)
(16879)
(16863)
(16066)
(10971)
(8281)
(7522)
(6640)
(6629)
(6330)
(6009)
(5821)
(5803)
(5774)
(5592)
(5169)
(5162)
(5129)
(5095)
(5093)
(4492)
(4417)
(4332)
(3989)
(3918)
(3885)
(3780)
(3777)
(3661)
(3659)
学科
(18672)
经济(18644)
管理(13460)
(9895)
(7985)
(7870)
企业(7870)
(5523)
(5470)
方法(5413)
中国(5300)
(5236)
(4665)
理论(4371)
数学(4368)
地方(4331)
数学方法(4208)
业经(3735)
关系(3691)
(3628)
银行(3593)
(3548)
金融(3540)
教育(3480)
(3472)
农业(3263)
(3046)
体制(2975)
(2860)
水产(2732)
机构
学院(81680)
大学(81649)
研究(34692)
科学(25742)
(25217)
(24514)
中国(24313)
经济(23734)
管理(23733)
农业(20529)
(20438)
理学(19607)
理学院(19255)
(19088)
研究所(18889)
业大(18717)
管理学(18525)
管理学院(18378)
(14840)
中心(14683)
(14236)
农业大学(13246)
技术(13220)
(13185)
(12528)
(12514)
北京(11798)
(11337)
(11191)
实验(11167)
基金
项目(57599)
科学(41697)
基金(38355)
研究(37349)
(37209)
国家(36929)
科学基金(28401)
(24675)
(20697)
社会(20122)
自然(19925)
基金项目(19707)
自然科(19457)
自然科学(19441)
自然科学基金(19044)
社会科(18899)
社会科学(18896)
教育(17114)
资助(16143)
编号(14949)
重点(13855)
计划(13629)
科技(13552)
成果(13063)
(12494)
课题(11991)
科研(11494)
(11411)
(11154)
(11150)
期刊
(29824)
经济(29824)
学报(24955)
(23801)
研究(21858)
中国(21214)
科学(17762)
大学(17309)
学学(16609)
农业(16427)
教育(11884)
(10253)
管理(9179)
业大(8463)
(8427)
农业大学(7212)
技术(7146)
(6537)
(6056)
金融(6056)
林业(5706)
业经(5268)
科技(4815)
图书(4699)
经济研究(4664)
财经(4421)
中国农业(4326)
自然(4080)
职业(4009)
统计(3878)
共检索到129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尧忠  徐宁生  
回顾了近10年来作者对酯酶酶带籼粳分类法及籼粳分类体系的研究结果。对于稻种酯酶同工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了籼稻、粳稻、普通野生稻、非洲稻的标志酶带,以程氏分类法为基础,建立了酯酶酶带分类法,实现了形态分类向实验分类的转化。在处理难分类的品种时,酶带分类和形态分类结果出入10%左右,处理普通品种时,出入5%左右。从典型籼到典型粳,各种分类性状都是连续变异的;在连续变异的某个环节上,应该有籼粳中间型,具体表现为某些品种很难精确分为籼稻或粳稻。建议籼粳中间型与籼、粳并列,为第三个亚种。普通野生稻一向被认为是独立于栽培稻之外的一个种。普通野生稻和籼或粳杂交,后代纯合可育,没有生殖隔离;14...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毛艇  徐海  郭艳华  朱春杰  陈凯  王嘉宇  徐正进  
以典型籼稻七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8重组自交系(RIL)为研究对象,选取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94对及籼粳特异性28对共122对SSR引物对群体进行标记分析,对与籼粳分类相关的程氏指数各性状进行QTL分析,找出与程氏指数各性状连锁的34对标记,运用这34对标记及28对籼粳特异性标记进行群体籼粳血缘测定,探讨引物类型对分类的影响;并按在每条染色体上均匀选取大约3,5,8对引物共计34,65,90对引物进行群体籼粳血缘测定,探讨引物数量对分类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方法都将群体划分为以偏粳到粳类型居多的连续分布,籼及偏籼呈极少数。按血缘来源为50%的界限进行籼粳划分对比发现28对籼粳特异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树坤  钟鸣  徐正进  张丽  马慧  刘少霞  
应用RAPD标记方法对30个水稻栽培品种进行了籼粳分类研究。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扩增出具有多态性的谱带的18个引物,并从中选出重复性高、稳定性好的S1004,S1012,S1019,S1048,S1049,S1053,S1063,S1070,S1075共9个引物进行反应。依据随机引物对不同品种水稻总DNA扩增出的特异性扩增条带,用Ne i’s公式计算30个水稻品种间的相似系数,并以UPMGA法进行聚类分析,其结果与品种系谱基本吻合,证明RAPD标记可应用于水稻的分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跃进  丁效华  杨长寿  张桂权  卢永根  
为了提高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准确性 ,用程氏指数鉴定了待测粳型亲籼系及其杂交后代的籼粳型属性 .结果表明 :用程氏指数鉴定粳型亲籼系的籼粳型属性的结果准确率较高 ,且年度间和季度间的稳定性好 ;偏粳型品种与籼型或偏籼型品种杂交 ,其 F1 多为籼型和偏籼型 .用程氏指数法从 15个待测粳型亲籼系中鉴定出 1个粳型品系和 4个偏粳型品系 .另外 ,秧苗的 KCl O3抗性可作为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一个指标 ,改良程氏指数能提高鉴定粳型亲籼系籼粳型属性的准确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建梅  林荔辉  吴为人  周元昌  陈志伟  
采用珍汕97B/秀水13的后代为材料,通过回交转育,育成系列亲籼型不育系.以Ⅱ-32A为对照,按8×6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各不育系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评价其育种价值.结果表明:(1)产量主要性状大多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单株重是一个复杂性状,受显性效应控制.株高、总粒数、生育期和有效穗与结实率的表型、遗传、加性和显性相关均呈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育种上应注意上述性状的选择,提高后代结实率.(2)株高、主穗长、粒重及生育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早期选择有效;而单株重、有效穗、总粒数及结实率的狭义遗传率低,分离世代长,需高世代鉴定.(3)42个籼粳交F1中有18个组合结实率高于8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克农  李泽炳  李成荃  
用11个母本(7个光敏核不育材料,4个常规品种)和9个具有一定广亲和性的父本配制99个组合(按NCⅡ设计),根据“程氏指数法”和超父优势指数、竞争优势(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了杂种的籼粳分类特性和12个性状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籼/粳杂种为偏籼(66.67%)和籼(33.33%)型,粳/籼杂种为偏籼(91.67%)和偏粳(8.33%)型,籼/偏粳杂种为籼(80%)和偏籼(20%),粳/偏粳杂种为粳(83.33%)和偏粳(16.67%),籼/籼、粳/粳杂种分别全数为籼和粳。籼/粳、粳/籼、籼/偏粳3类亚种间杂种在主要性状上具有竞争优势的频率和幅度分别为:株高11.111%~16.667%和0.6...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钦泉  阳菊华  伏军  
为了提高两系杂交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预见性 ,以籼粳程度不同的 4个两用核不育系和 11个优良父本品系为材料 ,研究和分析了亲本籼粳程度与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的关系 .结果发现 ,亲本籼粳程度与杂种超亲优势和特殊配合力效应三者之间两两相关显著 ,而亲本籼粳程度、杂种超亲优势与双亲一般配合力总效应相关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桂君梅  王林友  范小娟  祁永斌  张礼霞  范宏环  金庆生  王建军  
【目的】随着籼粳杂交稻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的水稻品种已成为可能。利用InDel分子标记及其成熟的技术,准确地分析品种的籼粳基因型频率、籼粳属性、品种类型与竞争优势水平,对籼粳杂交稻的育种与品种类别的甄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征集浙江省多家育种单位培育的24个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选用18对InDel分子标记引物,检测水稻样品在InDel位点上的粳型基因频率,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采用neI的方法求算参试品种的InDel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l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特...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秀娟  解慧芳  曹红瑞  杨桂英  谢长荣  梁康迳  孙新立  
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个亚种,程氏形态指数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籼粳分类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但籼粳分化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还多不清楚.本研究以典型粳稻牡丹江8号和典型籼稻明恢63的杂交F2群体为材料,构建遗传连锁图,检测到了11个籼粳分化相关性状(稃毛长、粒长、粒宽、倒一节间长和抽穗期)的QTL.同时定位了13个与这些性状高度相关的株高、穗长和护颖长的QTL.结果表明,检测到5个控制稃毛长的QTL,最大贡献率为25.57%;4个控制穗长的QTL,总贡献率为47.13%;4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分别位于第3、第7染色体上;控制粒长和控制粒长的QTL各检测到1个,贡献率分别为38.03%、20.56%.本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旺兴  许旭明  祁建民  卓伟  张受刚  马彬林  韦新宇  邹文广  
提出两种DNA水平上籼粳分类的划分标准:①85%分类标准:粳(85%~100%)、偏粳(50%~85%)、偏籼(15%~50%)、籼(0%~15%)。②70%分类标准:粳(70%~100%)、偏粳(30%~70%)、偏籼(15%~30%)、籼(0%~15%),进行浅析,以期对分子标记应用在籼粳分类上进行探讨与研究。选用39份不同类型的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和17份籼、粳稻亲本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和程氏形态指数法进行籼粳分化度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两种分子标记分类方法与程式分类法相关性均表现显著,85%分类标准与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方法极显著相关(r=0.96**),70%分类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旭明  梁康迳  张受刚  尚伟  张瑛英  韦新宇  柯蓓  
【目的】揭示水稻籼粳杂交亲本和衍生系的籼粳分化度,为培育实用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通过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的方法,历时21年,4个育种阶段,涉及18个籼粳杂交亲本和39个衍生系为研究材料,采用籼粳特异ILP分子标记(水稻内含子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和程氏形态指数法进行籼粳分化度检测。【结果】57个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在所检测位点上均存在籼粳分化。18个亲本共检测出4个粳稻、5个偏粳、8个偏籼和1个籼稻类型。在18个亲本中,明恢63和9308的粳稻成分分别为12.50%和33.33%;粳型恢复系C418的粳稻成分仅有31.25%。39个籼粳杂交衍生系共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书巧  唐海娟  王州飞  张红生  
以黑壳子粳/苏御糯、铁杆青/苏御糯和薄稻/苏御糯3个籼粳杂交F1及其亲本和粳稻品种武运粳8号为试验材料,在M8基本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类物质和有机营养物,建立籼粳杂交F1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结果表明:M8+2 mg.L-12,4-D+1 mg.L-1NAA+0.2 mg.L-1KT为最佳诱导培养基,籼粳杂交F1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达4.1%~4.5%;在该培养基中添加水解酪蛋白或酵母提取物,能明显提高诱导率,增幅达20.5%~27.3%;M8+2.5mg.L-16-BA+0.5 mg.L-1KT为最佳分化培养基,籼粳杂交F1的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达14.3%~25.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效华  张泽民  曾瑞珍  张桂权  
S-c是控制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F1花粉不育性的基因座位之一。在该座位,台中65的基因型为Sj/Sj,广陆矮4号的基因型为Si/Si。以台中65和广陆矮4号为遗传测验种,分别与4个粳型亲籼系配组,根据部分F2群体中植株花粉育性表型及与S-c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偏态分离程度,测定了这4个粳型亲籼系在S-c座位的基因型,结果表明,G2416-3的基因型为Si-2/Si-2;G2605和G3004-4的基因型均为Si-1/Si-1;G2417-2-1的基因型为Sn/Sn。本文还对F1花粉不育性基因遗传分化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讨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纲  李云武  赵德明  杨从金  
恢复系1313是采用粳质粳籼中间材料与籼恢配组的方式选育而成的籼粳中间型广谱抗病恢复系,它具有配合力强、恢谱广、生育期适中、开花习性好,穗大粒多,千粒重30g以上,抗病性强和再生力强等特点,经多个不育系测配的杂种F1,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丹  王嘉宇  柴永山  孙玉友  孙国宏  冯章丽  陈温福  
为了深入剖析水稻粒形性状的遗传调控机理,以典型籼稻品种七山占(Qishanzhan)和典型粳稻品种秋光(Akihikari)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于2011~2013年分别对各株系的粒长、粒宽和粒厚3个粒形性状进行表型测定,并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粒形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共检测到27个控制粒形性状的QTLs,包括3个粒长QTLs,11个粒宽QTLs和13个粒厚QTLs,它们分布于第1,2,3,4,5,11和12号染色体上,可分别解释14.45%~38.48%,28.98%~52.36%和38.77%~44.23%的表型变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第3,5和12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