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65)
- 2023(9025)
- 2022(8158)
- 2021(7798)
- 2020(6498)
- 2019(15173)
- 2018(15257)
- 2017(29601)
- 2016(16100)
- 2015(18257)
- 2014(18246)
- 2013(18115)
- 2012(16525)
- 2011(14792)
- 2010(14540)
- 2009(13149)
- 2008(12405)
- 2007(10483)
- 2006(9049)
- 2005(7651)
- 学科
- 济(62299)
- 经济(62232)
- 管理(46527)
- 业(43243)
- 企(36380)
- 企业(36380)
- 方法(31508)
- 数学(27374)
- 数学方法(27066)
- 农(16409)
- 学(15113)
- 中国(14846)
- 财(14692)
- 业经(13744)
- 地方(13607)
- 农业(11021)
- 环境(11012)
- 和(10952)
- 贸(10847)
- 贸易(10843)
- 理论(10728)
- 技术(10516)
- 易(10506)
- 务(9632)
- 财务(9575)
- 财务管理(9560)
- 制(9522)
- 划(9320)
- 企业财务(9068)
- 教育(8681)
- 机构
- 大学(226203)
- 学院(224308)
- 管理(94185)
- 济(84246)
- 理学(82682)
- 经济(82301)
- 理学院(81775)
- 管理学(80341)
- 管理学院(79963)
- 研究(72049)
- 中国(51582)
- 京(47941)
- 科学(47406)
- 财(36771)
- 业大(35966)
- 所(35716)
- 农(35558)
- 研究所(33025)
- 中心(32549)
- 江(30624)
- 财经(30394)
- 北京(30057)
- 范(29848)
- 师范(29589)
- 农业(28067)
- 经(27734)
- 院(26625)
- 州(25371)
- 师范大学(24064)
- 经济学(24019)
- 基金
- 项目(162845)
- 科学(127248)
- 研究(118064)
- 基金(117810)
- 家(102467)
- 国家(101633)
- 科学基金(87548)
- 社会(72363)
- 社会科(68481)
- 社会科学(68461)
- 省(64055)
- 基金项目(63954)
- 自然(58751)
- 自然科(57285)
- 自然科学(57272)
- 自然科学基金(56200)
- 教育(53650)
- 划(53433)
- 编号(48729)
- 资助(48686)
- 成果(38529)
- 重点(35857)
- 部(35373)
- 发(33812)
- 创(33600)
- 课题(32728)
- 科研(31353)
- 创新(31251)
- 大学(30207)
- 项目编号(30136)
共检索到3097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昌新 阮禄章 胡振鹏 李述
目前为止缺少对鄱阳湖全湖冬候鸟的种群动态和群落方面的研究分析,拟通过对鄱阳湖冬候鸟群落多样性和种群动态的分析,为该地区冬候鸟及其栖息地保护提出建设性建议。2010~2012年冬季,通过采用直接计数法和样线法调查鄱阳湖湿地冬季碟形湖内的越冬鸟类群落结构。总共记录到越冬鸟类88种,另有29种属于文献报道但本次调查中未发现的种类。总共117种鸟类分别属于目、鹈形目、鹳形目、雁形目、鹤形目、鸻行目和佛法僧目。在鄱阳湖,种类和数量分布最多的是冬候鸟,达到78种。小天鹅、鸿雁、豆雁、白额雁、绿翅鸭和斑嘴鸭是鄱阳湖湿地越冬鸟类中的绝对优势种,鸟类个体数量最多的冬季蝶形湖泊主要包括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蚌湖、大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福成 雷小勇 曾健辉 邵明勤 植毅进
【目的】探索了解东方白鹳在鄱阳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取食对策、在鄱阳湖2个区域的种群数量分布规律,为东方白鹳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年12月—2022年3月,采用焦点动物法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的东方白鹳取食行为进行观察。2015—2021年和2012—2022年,借助单筒望远镜(SWAROVSKI,20~60×)每年1月分别对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PLNWP)和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NWNNR)的东方白鹳种群数量进行1次调查。【结果】鄱阳湖越冬期东方白鹳的栖息水深为(17.22±6.28)cm (n=754),Ⅲ级水深和Ⅱ级水深为东方白鹳最常见的栖息水深,分别占51.33%和35.94%。东方白鹳取食水深为14.64 cm±6.26 cm (n=669),以H3级和H2级水深为主,分别占43.20%和37.52%。东方白鹳取食频次为(6.58±3.13) times·min~(-1) (n=334),取食成功频次为(0.2±0.53) times·min~(-1) (n=334),取食成功率为(3.36±9.55)%(n=334),步频为(20.15±11.49) steep·min~(-1) (n=334)。Ⅰ级水深下步频极显著高于Ⅱ级(P<0.001)、Ⅲ级(P<0.001)和下午(P
关键词:
取食行为 东方白鹳 种群动态 鄱阳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恢财 胡斌华 李琴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堑秋湖"是当地老百姓根据鄱阳湖夏涨秋落的规律,在湖底低洼处堑壕沟、围矮堤,以便在秋季退水时截留更多的鱼和水,最后将鱼类资源一网打尽的渔业方式;也是长江流域中下游湖区以及鄱阳湖流域老百姓利用季节性浅水蝶形湖泊中渔业资源最主要的捕鱼和管理方式。采用PRA方法对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堑秋湖"历史及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样线样点结合方法对越冬候鸟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蝶形湖泊26个,均已承包给个人管理并存在养鱼虾蟹等行为,为典型的"堑秋湖"渔业模式;不同月份越冬候鸟数量变化呈"M"型,不同样线候鸟数量差...
关键词:
堑秋湖 南矶湿地 越冬候鸟 栖息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齐述华 张起明 江丰 廖富强
鄱阳湖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是世界上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东亚地区最大的水禽越冬地。论文根据多年越冬候鸟野外调查资料,在分析主要越冬候鸟习性和生境偏好的基础上,通过对具有不同水位的鄱阳湖湿地卫星遥感影像进行生境类型分类,利用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不同水位下鄱阳湖湿地越冬候鸟的生境类型和空间分布结构,得到以下结论:1鄱阳湖主要越冬候鸟以退水后形成的浅碟形子湖范围内的浅水、草滩和软泥为主要取食、休憩和栖息场所;2水位是影响鄱阳湖湿地越冬候鸟生境的主要因素,随水位的增加,越冬候鸟生境范围萎缩,同时越冬候鸟生境的组成结构也不同;3随水位的增加,越冬候鸟生境景观的破碎度增加,连通性和多样性降低...
关键词:
鄱阳湖 越冬候鸟 生境 景观格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振鹏 葛刚 刘成林
鄱阳湖是东亚地区主要的候鸟越冬地,平均每年约有105种、34万多只候鸟在此越冬。鄱阳湖独特的水文过程及五河入湖三角洲众多的碟形湖是形成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和越冬候鸟栖息地的重要条件。论文根据每年的候鸟监测资料和鄱阳湖水位过程记录,通过分析各类候鸟越冬的取食对象和夜宿环境,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鄱阳湖水位对候鸟越冬的影响因素,揭示了越冬候鸟对鄱阳湖水文过程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鄱阳湖处于平水年时,对候鸟越冬最为有利,候鸟数量最多;2鄱阳湖丰水期处于高水位时,食物缺乏,对候鸟越冬不利,影响最大的是雁、鸭、鹤和天鹅类候鸟,候鸟数量较少;3鄱阳湖枯水期处于高水位时,对鹳类、天鹅和鸻...
关键词:
候鸟 越冬 鄱阳湖 水文过程 生态水文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鄢帮有 刘青 万金保 郑林 夏雨 黄齐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在维系长江水量平衡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环境受到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威胁,主要表现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湖泊生态功能下降,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植被萎缩,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湖区内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确立要求江西尽快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双赢之路。结合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现状,通过2a多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已形成了湿地恢复、沙化综合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等十多种技术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
关键词:
鄱阳湖 生态保护 资源利用 技术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少荣 黎明政 朱其广 王美荣 刘焕章
为系统阐明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鄱阳湖的鱼类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10年4~11月对鄱阳湖鱼类群落空间差异和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调查到鱼类72种,隶属于7目14科46属。在群落结构上,江湖洄游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25.00%,河流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19.44%,湖泊定居型鱼类占鱼类种数的55.56%。在空间结构上,沿岸带共采集到鱼类49种,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鲇(Silurus aso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等10个种类在数量上占优势;敞水区共采集...
关键词:
鄱阳湖 鱼类群落结构 时空动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述华 刘影 于秀波 廖富强
"堑秋湖"是鄱阳湖区长期渔业生产活动中形成并广泛存在的一种捕鱼作业方式,由于人类活动对鄱阳湖生态平衡的干扰日益加强,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堑秋湖"被看成是危害鄱阳湖生态安全,影响越冬候鸟栖息地功能发挥的人类生产活动方式。从辩证的历史观和"以人为本"的态度审视"堑秋湖"产生的自然基础和对鄱阳湖越冬候鸟栖息地功能的影响,认为"堑秋湖"是湖区渔民实现其应有的渔业权的手段之一,"堑秋湖"的存在对于扩大越冬候鸟的觅食和栖息场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宜一味地打压,并提出针对"堑秋湖"的管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堑秋湖 鄱阳湖 越冬候鸟 栖息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夏少霞 于秀波 范娜
本文考虑了候鸟在越冬期的生态习性、食物选择及生境偏好等因素,确定了鄱阳湖候鸟栖息地的划分标准和划分方法。并运用RS和GIS技术,确定了典型年份以及特征水位下候鸟栖息地的面积,同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栖息地面积及其内部结构与水位之间的关系,并从湿地与候鸟保护的角度,评估了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水位调控方案对候鸟栖息地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鄱阳湖水鸟基本上都分布在莎草草滩、泥滩洼地和水深不超过60cm的浅水区;②在候鸟越冬的不同阶段,鄱阳湖湿地可以提供的候鸟栖息地面积为天然湿地面积的24%-63%,栖息地面积受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冬春季的枯水位,没有对候鸟及其栖息地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但水位在...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 候鸟 栖息地 水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峰云 刘伟 吴宜进 蔡崇法
鄱阳湖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典型的湖泊湿地,具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和灿烂闻名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资源加之宏观上的区位、交通、客源市场等优势,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条件。但是长期以来单一的农业、渔业生产结构,掠夺式开发湿地资源,加之主观上认识的不足,造成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制约了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据生态学和旅游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笔者提出了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对策与措施,以期实现湿地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湿地资源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云凯 白秀玲 姜加虎
本文利用1989年、1999年和2006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及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类型转化模式等角度对鄱阳湖区近17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湖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耕地面积正在逐渐减少,但其减少速度相对较慢;而建设用地、滩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建设用地增加速度为最快;水体和未利用地受湖区水土资源开发的影响,面积出现大幅减少;林地是近17年湖区最为稳定的土地类型,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来看,湖区各土地类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转换,水体主要转出方向为草地和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葛刚 纪伟涛 刘成林 熊舒 吴志强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的重要内容,针对公众围绕枢纽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质疑,通过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特征的分析,提出了鄱阳湖的生态保护目标与主要保护对象,论述了鄱阳湖近年来出现的水量不足、水质恶化、湿地退化、渔业资源萎缩等主要生态问题,介绍了目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构想,分析了枢纽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枢纽工程的科学论证与科学规划,进行生态系统设计,实行阶梯式水位、适应性生态调度和动态化科学管理的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范平 方少文 周祖昊 温天福 张梅红
利用鄱阳湖湖口、星子、都昌、吴城、棠荫和康山水位站多年逐日水位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鄱阳湖水位年内变化特征、年际变化趋势、极值变化、突变特征及其周期性。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位在年内具有高动态变化的特征,月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7月份,平均水位为17.75 m,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1月份,平均水位为10.8 m,年内变化幅度达6.95 m;鄱阳湖水位在多年尺度上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但是自2003年以来下降幅度较大,并多次出现极低枯水位;按年代际来对比,则2000年以后的平均水位是所有年代中最低的;鄱阳湖日、月、年最高水位出现在1954年和1998年,年最低水位出现在2011年,月和日最低水位出现时间不一致,但都主要集中在2003年之后;鄱阳湖水位有2个比较明显的突变点,即1965年附近和2006年附近,其中都昌站突变前后最大水位差达到了1.3 m;鄱阳湖水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周期特性,只在28时间尺度上表现出微弱的周期特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傅春 欧阳莹 陈炜
水足迹模型是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一个较新颖且日趋成熟的方法。水资源状况对鄱阳湖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以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着重要意义。将水足迹模型运用于环鄱阳湖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计量模型计算出环鄱阳湖区1989~2008年水足迹的时间序列值,并评价其承载状况。结果显示,近20a来,环鄱阳湖区的水足迹需求由1989年的73.5亿m3增加至2008年的110亿m3,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至今为止水足迹未超载,但盈余空间呈减少趋势。最后从优化水资源利用、倡导绿色消费和促进区域间贸易交流等降低水足迹的需求和增大水足迹供给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水足迹承载力的对策。进而从水足迹的角度为环鄱阳湖区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
关键词:
环鄱阳湖区 水足迹 动态变化 评价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莹 江红星 陈丽霞 王艺璇 高彤
【目的】对比分析丰水年和平水年鄱阳湖越冬白鹤的移动模式与栖息地利用,为越冬白鹤的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鄱阳湖星子站水位监测数据和湖区白鹤自然食物苦草块茎生物量,将2016年、2017年和2020年、2021年界定为丰水年W1组和W3组,将2018年、2019年界定为平水年W2组。基于2016—2022年13只卫星跟踪白鹤的越冬期定位数据,利用ArcGIS 10.7空间分析功能,对比分析丰水年和平水年越冬期以及越冬不同阶段的白鹤移动距离、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的差异。【结果】1)从越冬白鹤的移动模式来看,平水年组越冬期和越冬中期的移动距离均显著小于丰水年组。2)丰水年合并组的不同越冬阶段的90%KDE(Kernel density estimator)(核密度估计法)活动区面积均显著大于平水年W2组,丰水年W1组越冬中期90%和50%KDE活动区面积均显著大于平水年W2组和丰水年W3组。3)从栖息地的利用率来看,平水年越冬期白鹤日间湿地利用率高达89.0%±12.3%(n=9);丰水年组白鹤在越冬期以及越冬前期和中期的日间农田利用率显著高于平水年组,湿地利用率显著低于平水年组。2个丰水年组之间的白鹤农田和湿地利用率无显著差异。白鹤的夜间湿地利用率在平水年越冬期为94.9%±8.7%(n=9),而在丰水年越冬期为84.5%±18.4%(n=15);丰水年W1组和合并组的白鹤越冬中期夜间农田利用率显著高于平水年组。【结论】在丰水年,白鹤通过增加移动距离、活动区面积以及农田栖息地利用比例来应对水位提高造成的食物短缺,来满足自身能量需求和提高适合度。在平水年,自然湿地是鄱阳湖越冬白鹤的主要觅食地和夜宿地。在丰水年,尽管白鹤的日间农田栖息地利用达到50%左右,但夜间仍主要利用自然湿地。加强自然湿地适应性管理,以提高不同水文条件下湿地的功能和恢复力,可确保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的健康安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